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库布齐沙漠北缘不同人工灌木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    袁勤    张立欣    代香荣    刘向阳    丁茹    叶丽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2):46-53
在库布齐沙漠北缘杭锦旗段选择柠条、沙柳、花棒和杨柴等4种人工灌木林为对象,以流动沙地为对照,研究不同人工灌木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各人工灌木林土壤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总体上,各人工灌木林地土壤容重、蒸发速率和pH值低于流沙地,土壤含水量、入渗率、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速效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高于流沙地,土壤盐分与流沙地无显著差异,不同人工灌木林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善存在差异。2)各人工灌木林地土壤酶活性均强于流沙地,总体而言,柠条林地和沙柳林地的建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花棒林地和杨柴林地的建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磷酸酶与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脲酶、多酚氧化酶间极显著正相关。3)各人工灌木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显著多于流沙地,柠条和沙柳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多于花棒和杨柴林地;各类人工灌木林地和流沙地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最多,细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间无显著相关性;细菌除了与脱氢酶相关性较低外,与其他酶均极显著正相关;真菌仅与多酚氧化酶显著负相关;放线菌与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显著正相关。 4)各人工灌木林地和流沙地土壤肥力高低为柠条林地>沙柳林地>花棒林地>杨柴林地>流沙地,人工灌木林的营造改善了土壤理化特征和生物学性质,显著地提高了流沙地土壤肥力质量,营造柠条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北京八达岭地区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为探讨土壤健康的生物学指标,该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0~5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的区别,其中除过氧化物酶外,糠椴林的土壤酶活性均属最高水平,而灌草丛所有酶活性都属最低水平;灌木丛中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杂木林; 华北落叶松林的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油松林. 相关分析表明,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较好;总磷酸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高于单项磷酸酶;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对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土壤中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林型下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脲酶、酸性磷酸酶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多酚氧化酶则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研究了江西省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不同连栽代数、不同林龄的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除土壤容重趋于增加外,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全氮、速效钾及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尿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所降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氮磷钾养分以及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二代杉木林的土壤容重、pH、阳离子交换量和速效磷的含量高于一代杉木林,但土壤全氮、速效钾的含量和酶活性低于一代杉木林;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与土壤pH、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与土壤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季节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飞播造林是我国偏远山区重要的植被恢复模式之一,探讨林地质量和调控措施对飞播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该文于2000年在北京市延庆县王家堡飞播基地,对飞播造林密度为8 000株/hm2的9年生油松林设置30%(弱度)、48.75%(中度)、53.75%(强度)、77.13%(超强度) 4个间伐强度及0%(对照)共5个处理。5年后,通过比较不同季节0~20 cm土壤的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土壤酶作为筛选间伐强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峰值出现在6月份,而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峰值出现在10月份,转化酶出现在4月份;②5种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响应不同,弱度间伐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最大,中度间伐的土壤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大;③土壤酶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显著相关,土壤水分可能是限制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④土壤酶较土壤理化性质对间伐响应敏感,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可以作为飞播油松林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提高土壤酶活性,从而实现油松人工林可持续发展;9年生初植密度8 000株/hm2的油松幼林选择48.75%左右的间伐强度最优。   相似文献   

6.
被半穿刺线虫(Tylenchulussemipenetrans)侵害后的杉木林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趋势经测试表明:土壤酶活性包括蛋白酶、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明显降低.土壤基本养分含量包括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明显下降.预示被线虫危害后杉木林地土壤生化活性强度呈减弱趋势,土壤肥力状况有趋与恶化的可能.γ0.01=0.7062.1.2脲酶脲酶能促进尿素水解,产生的氨是高等植物的直接氮源.表1表明,脲酶与土壤全磷呈极显著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相关.因此脲酶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2.1.3转化酶转化酶能催化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是参与土壤的碳素循环的重要酶类.从表1可知,转化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与全磷呈显著相关.表明转化酶不仅能促进土壤碳水化合物的转化,而且与土壤的氮、磷、钾的状况相关.2.1.4磷酸酶磷酸酶能促进土壤有机磷化合物的水解,使其有效化.由于土壤中大部分磷是以有机态存在,而且在酸性土壤中有机磷的含量特别高[7].因此,磷酸酶对森林土壤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磷酸酶活性能够反映土壤有机磷转?  相似文献   

7.
锰对商陆根际微生物及土壤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阐明植物对锰毒的耐性机制,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Mn浓度下美洲商陆根际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用顺序浸提法研究商陆根际Mn形态与6种土壤酶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Mn浓度的增加,真菌数量逐渐减少,细菌、放线菌数量变化呈波动性.2)低浓度Mn可刺激脲酶、磷酸酶的活性;高浓度下,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高浓度下增加.3)相关分析表明,锰浓度与土壤酶活性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程度为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转化酶;脲酶、蛋白酶、转化酶、多酚氧化酶、磷酸酶5种酶的活性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它们对锰胁迫有相似的适应性.过氧化氢酶、脲酶对锰的影响作用最敏感.4)土壤酶与锰化学形态多呈线性关系,各形态Mn与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转化酶活性的负相关性很小,全Mn与蛋白酶活性及专性吸附态Mn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显著.5)各形态锰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优于总量锰,因此可将锰各形态含量关系作为评价红壤锰污染程度的主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豆麦轮作下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豆麦轮作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翻耕、翻耕秸秆覆盖、旋耕、旋耕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对冬小麦麦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容重、p H值、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能显著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不同耕作方式在各个土层呈现表层聚集现象;翻耕和旋耕速效钾含量和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秸秆覆盖处理显著高于传统耕作不覆盖处理;翻耕和旋耕处理土壤容重和p H值显著高于深松秸秆覆盖处理;深松秸秆覆盖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碱性磷酸酶、脲酶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综合试验结果可知,深松秸秆覆盖可作为旱作区适宜的耕作方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山地森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对北京延庆山区6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层次土壤的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林分类型之间所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均表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蔗糖酶、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均表现出阔叶林优于针叶林,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所测5种酶活性在6种林分类型A层表现出聚集分布,以脲酶最具代表性。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与所测5种酶活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显著相关,而有效磷与各种所测酶活性均呈负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可知,土壤酶在第1、2主成分中比重较大,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结合相关分析认为,碱解氮与脲酶可以作为该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10.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群落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要林型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孔隙度、密度)和化学性质(有机质、氮、磷、钾)的测定与分析,研究其林下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肥力状况变化.结果表明,油松林、日本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锐齿栎林4种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明显差异,除表现在各个林分之间外,在空间垂直分布上也具有明显差异.土壤密度和田间持水量为油松林>日本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锐齿栎林,土壤孔隙度为油松林<锐齿栎林<日本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而土壤容重与孔隙度正好相反;土壤pH为油松林>日本落叶松林>锐齿栎林>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质为锐齿栎林>油松林>日本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土壤速效氮为油松林>日本落叶松林>锐齿栎林>阔叶混交林,土壤速效磷为油松林>日本落叶松林>锐齿栎林>阔叶混交林,土壤速效钾为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锐齿栎林>油松林.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雄安“千年秀林”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及影响林区土壤碳储量及碳通量的主要因素,对雄安后期城市森林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测定林区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容重、微生物量碳等15项肥力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其综合肥力状况,利用ArcGIS10.2绘制土壤肥力分布图;使用土壤呼吸仪监测林区土壤碳通量,明确土壤碳储量、碳通量及其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景观类型下土壤肥力状况差异较大。生态基础林林区土壤综合肥力最高,西南部近自然林土壤等级最低。土壤碳通量表现为夏季高,春秋低,现存碳储量与原始储量差异不大;林区土壤碳通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碳储量仅与有机质及蔗糖酶活性极显著相关。从提升林地土壤综合肥力、提高森林土壤固碳能力的角度来看,多彩花林景观是“千年秀林”最适宜建造的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成林的过程中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油松林的地力维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演替时序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中龄林(32年)、近熟林(40年)、成熟林(53年),皆伐后不同时间(5年、10年、24年)的天然更新林及皆伐后8年撂荒地作为对照,分0 ~ 10 cm、10 ~ 20 cm土层测定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并对2组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1)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土壤质量持续提升,其中在0 ~ 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1.5%、379.1%和181.3%,各指标在10 ~ 20 cm土层也有显著提升(P < 0.05)。(2)皆伐后5年天然更新林与成熟林相比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 0.05),到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逐渐下降,与伐后5年相比,土壤毛管持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0 ~ 10 cm土层分别下降了24.4%、61.0%和28.8%,在10 ~ 20 cm土层各指标也均有明显下降(P < 0.05),但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仍高于中龄林和近熟林。(3)天然更新林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显著高于撂荒地(P < 0.05),天然更新林在0 ~ 10 cm土层土壤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相比撂荒地分别提高了43.7%、145.7%和116.6%,在10 ~ 20 cm土层各指标也显著高于撂荒地(P < 0.05)。(4)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 < 0.01),土壤肥力主要受土壤密度、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的影响,而土壤酶活性主要受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典型变量得分均表现为成熟林 > 伐后5年 > 伐后10年 > 伐后24年 > 近熟林 > 撂荒地 > 中龄林。结论油松人工林成熟林阶段土壤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时间推移皆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下降,但在皆伐迹地上及时实现植被恢复会显著减轻下降的程度,且土壤质量明显好于同一发育阶段的人工林。皆伐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力衰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八达岭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脲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八达岭地区9种森林类型土壤脲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有从表层到底层垂直递减规律,其含量受到树种的影响;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是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素;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第一主成分可综合反映土壤保肥供肥的信息,方差贡献率达44.86%;由此可见土壤脲酶活性是评价森林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活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从土壤理化性质出发,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体系,对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森林群落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为阔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不同森林演替阶段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为演替前期>演替中期>演替后期.  相似文献   

15.
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概述了林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的研究情况,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林地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析,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succession and soil fertility within farming-plantation ecotone in Ziwuling Mountains of the Loess Plateau, nine kinds of widely distributed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 were selected, and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on soil fertility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comparing two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similarity index: B) and other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 the similarity in clustering pattern of nine communities which classified by plant species and soil nutrients respectively showed a trend of B ^-overall plant-soil0-10cn〉B^-overall plant-soil 10-20 cm 〉B^- overall plant-soil 20-40 cm, and for the top soil, it showed a trend of B^- grass-soil 0-10 cm 〉 B^-shrub-soil 0-10 cm 〉 Btree-soil0-10 cm; (ii) soil fertility increased during the succession process from abandoned land to forest community, and the soil fertility of forest community showed an increased order of coniferous forest →mixed forest →broadleaf forest; (iii) during the process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the variation of topsoil fertil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bsurface soil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0-10 cm 〉CV 10-20 cm 〉 CV20-40 cm), and when the succession developed into the stages of shrub and forest communities, the top soil fertility had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iv) for the subsurface soil of the communities at the advanced succession stages, the soil fertility also increased to some extent.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ethod of comparing two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reflected the similarity level of different cluster patterns, therefore, it was helpful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succession and soil fertility. There was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process of soil fertility from the top soil to subsurface soil and the process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from the early stages to the advanced stage. The differentiations of soil fertility in vertical space and horizontal space were both caused by vegetation succession, which was significant for both the shrub and forest communities. The improved level of forest soil fertility was related to forest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 improved fertility level of broad-leaved forest-soil commun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iferous forest soil. In the practice on soil fertilit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it is important to carry out reasonably artificial forest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rest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  相似文献   

17.
杨东  田娜  焦金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70-6873
研究甘肃省临夏州太子山林区云杉幼林—油松林和云杉成熟林—杨桦林土壤化学性质与其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为分析该地区不同林下土壤供肥能力、营养元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状况、维护地力、提高森林生产力等,提供有关土壤生物化学活性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粤北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及6种典型阔叶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土壤肥力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林、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林和杉木林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层持水性各指标较其他林分高。7种纯林土壤pH为4.28~4.78,属强酸性土壤。各林型间土壤全氮、碱解氮质量分数,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林最高,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最低。不同林型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不同,其中杉木林最高(32.91 g·kg^-1),香樟林最低(12.07 g·kg^-1)。7种人工林的土壤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均较低,且有效磷质量分数均小于3 mg·kg^-1,整体水平偏低。土壤肥力由高到低综合排序为火力楠林、乐昌含笑林、杉木林、红锥林、香樟林、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林、木荷(Schima superba)林,表明该区杉木林下土壤肥力较高,采取适当措施可提高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亚热带几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天然次生林及其更新后的杉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林型下土壤肥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Km值外,其他各项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评价意义;天然次生林的更新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各林型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杉木林马褂木林。  相似文献   

20.
以茂名小良水保站林地和周边天然恢复林地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9种不同植被类型下45个观测点土壤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微生物性状和酶活性共32个指标进行取土化验和灰色相关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肥力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天然恢复林>阔叶林>松桉混交林>U6.31>W5.31>W5.34>W5.41>W5.44>光板地。(2)用该方法把样地分为5个等级,各等级的土壤属性特征非常明显:1等最好,天然次生林植被茂盛,土壤肥力高;5等最差,保留的光板地,很少有草类生长,土壤肥力极低。(3)样地土壤肥力灰色相关分析综合评价的结果与样地实际植被生长情况看出的土壤肥力状况非常吻合,说明此方法科学可行。综合分析得出:桉树适合作为先锋林,用以恢复赤裸地,但不适合长期种植、连栽等,会导致肥力退化,不利于生态修复;如果必须栽植纯桉林,就要采取经常更换品种、轮种、混交、保护林下植被、保留枯枝落叶覆盖物等措施,对保护土壤肥力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