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为评价氮肥对田间稻飞虱和稻叶蝉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密度和种群动态的影响,在田间设立0、90、150和210 kg ha-1四个氮肥水平,研究田间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二点叶蝉以及捕食性天敌拟水狼蛛、驼背额角蛛、食虫沟瘤蛛和黑肩绿盲蝽的平均密度和种群密度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210 kg ha-1氮肥水平下,稻田白背飞虱、灰飞虱及稻飞虱(三种飞虱之和)的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0、90和150 kg ha-1稻田。0、90、150和210 kg ha-1氮肥稻田间,黑尾叶蝉、电光叶蝉、二点叶蝉和稻叶蝉(三种叶蝉之和)以及拟水狼蛛、驼背额角蛛、食虫沟瘤蛛和黑肩绿盲蝽的平均密度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氮肥施用量田间稻飞虱与稻叶蝉及捕食性天敌种群密度的时间动态走势基本一致。表明高水平的氮肥施用会显著促进田间稻飞虱种群密度增多,但对稻叶蝉及捕食性天敌种群密度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两种蜘蛛对斜纹夜蛾的捕食作用及模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斜纹夜蛾 ( Spodoptera L ittoralis Fabriciu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 ,近年来在江西省棉花上频繁大发生 ,为害有日趋加重之势。斜纹夜蛾天敌种类较多 ,幼虫低龄阶段的天敌主要是蜘蛛。其中草间小黑蛛 ( Erigonidium graminicolaSundevall )和拟环纹豹蛛 ( Pardosapseudoannulata Bosenberg et str)为优势种 ,对控制斜纹夜蛾田间种群数量起着重要作用。关于草间小黑蛛和拟环纹豹蛛对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迄今未见报道。阐明这个问题 ,可以为斜纹夜蛾防治指标的制定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1 材料和方法供试蜘蛛 :拟环纹豹…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平原稻田蜘蛛越冬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调查,洞庭湖平原越冬稻田蜘蛛群落共有8科16属21种,其中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为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为优势种。对稻田蜘蛛的越冬蛛态、越冬场所及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报道,并为稻田蜘蛛的保护提供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总结近年来对湖南省境内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的研究结果,发现主要优势种为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八斑鞘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a)和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等五种蜘蛛,并对这些优势种蜘蛛的生态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蜘蛛为捕食性动物。目前由于化学防治引起污染等问题,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如何利用蜘蛛也已为人们所关注。日本观察到稻田捕食害虫的蜘蛛就有77种,在抑制稻虫的发生发展方面起了相当的作用。我国有关单位也开展采集蛛种、观察习性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拟环纹豹蛛和前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下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捕食量和不同空间下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效应,利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分析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联合控制作用和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斜纹夜蛾幼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2种蜘蛛对小菜蛾捕食量随温度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作用大于前凹豹蛛,2种蜘蛛对小菜蛾四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但Holling-Ⅲ型能完善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评价。不同体积对拟环纹豹蛛的取食作用影响较大,瞬时攻击能力a′、处理1头猎物所用的时间Th和捕食作用a′/Th在小体积要高于大体积。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联合捕量与三者密度正相关,总体平均效应为:小菜蛾幼虫密度>前凹豹蛛密度>拟环纹豹蛛密度。小菜蛾和斜纹夜蛾密度能显著影响拟环纹豹蛛的取食量,但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和斜纹夜蛾幼虫没有偏嗜性。本研究可为评价这2种蜘蛛对田间小菜蛾的控制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早、晚稻的发育各期,湖南稻田蜘蛛的主要优势类群均为狼蛛科、皿蛛科、珠蛛科和肖蛸科。化学农药对四大优势科蜘蛛的个体数量影响较大、两类防治田优势科蜘蛛的个体数量大多在30%-62%之间,差异最大的是在早稻发育晚期(7月份)皿蛛科蜘蛛的相异性达67.59%。并且发现化学业农药对占座型蜘蛛的影响远大于游猎型蜘蛛。  相似文献   

8.
通过贵州东部地区茶园进行冬季茶园蜘蛛种群的调查,共采集到17科40属63种茶园蜘蛛。对茶园蜘蛛的越冬蛛态、♀/♂性比作了研究,认为越冬蛛态和♀/♂性比对次年茶园蜘蛛种群发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茶园蜘蛛的种类及其消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海林 《茶业通报》1991,13(1):36-38
茶园蜘蛛是茶树害虫的一类重要天敌,对鳞翅目幼虫和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捕食能力。为了搞清茶园蜘蛛种群消长规律,笔者于一九八七年至一九八八年调查了茶园蜘蛛的种类及其自然消长及施药对其种群影响,以探讨保护利用途径,充分发挥蜘蛛对害虫的控制作用。茶园蜘蛛种类与数量消长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防治田稻田蜘蛛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类群演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沙市东方红农场共有稻田蜘蛛11科29属43种,其优势种为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八斑鞘腹蛛和锥腹肖蛸。在两类防治田的早稻田中,蜘蛛优势种没有更替,主要为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晚稻田中,蜘蛛优势种存在更替现象,并对这种更替现象作出了初步解释。在综防田和化防田中,蜘蛛种类和个体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棉田多种群优势天敌捕食棉铃虫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草间小黑蛛、小花蝽、龟纹瓢虫3种天敌与棉铃虫共存系统的动态捕食量数学模型,对捕食量模型分析可以了解棉铃虫种群密度与天敌复合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及对捕食量的影响、各类天敌种群间的交互作用。同时还建立了各类天敌数量增长的子模型。为棉田棉铃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茶园蜘蛛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贵州茶园蜘蛛25科203种,其中优势类群园蛛科48种,跳蛛科25种,肖蛸科22种,平腹蛛科13种,蟹蛛科13种,球腹蛛科12种,狼蛛科10种.在我国动物区划中,贵州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华中区的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仅西部少数地区属于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结合茶树适生格局。把蜘蛛区系划分为:黔中山地丘陵区(Ⅰ)、黔东低山丘陵盆地区(Ⅱ)、黔南低山河谷区(Ⅲ)、黔北中山峡谷区(Ⅳ)、黔西高原中山区(Ⅴ)。Ⅰ区20科139种,优势种为角因蛛、黄褐新园蛛、灌木新园蛛、青新园蛛、悦目金蛛和红高亮腹蛛,特殊种:贵州花蟹蛛、中华刺足蛛、桐庐指蛛和四点亮腹蛛。Ⅱ区25科183种,优势种为角园蛛、黄褐新园蛛、悦目金蛛、棒络新妇、前齿肖蛸、锥腹肖蛸和草间小黑蛛,特殊种:武陵银鳞蛛、王氏银鳞蛛、森林桂齐蛛、四斑粗螯蛛和;门狂蛛等。Ⅲ区13科77种,优势种:角园蛛、黄褐新园蛛、悦目金蛛、前齿肖蛸、锥腹肖蛸和草间小黑蛛。Ⅳ13科73种,优势种:角园蛛、黄褐新园蛛、悦目金蛛、前齿肖蛸、锥腹肖蛸和草间小黑蛛。V13科60种,优势种:角园蛛、黄褐新园蛛、前齿肖蛸、锥腹肖蛸和草间小黑蛛。蜘蛛是茶园重要捕食性昆虫天敌。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田间观察与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蜘蛛优势种喜马拉雅狼蛛Lycose himalayaensis Gravely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详细记载了喜马拉雅狼蛛求偶与交配行为过程、产卵与护卵习性、孵化及携幼行为、幼蛛生长、蜕皮、各龄期形态特征、亚成蛛及性成熟。喜马拉雅狼蛛在西藏林芝地区1a发生2~3代,第3代不完整,以第2代历期最短,第3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以成蛛或幼蛛越冬;5月中旬即由田边草丛向青稞地内迁移,在青稞作物全生育期间出现2次卵高峰、2次种群密度高峰;在室内发现4龄后的幼蛛在袋状网内蜕皮、交配期和携卵期有结袋状网或幕状网的习性;属游猎型蜘蛛,性凶猛,常游猎在植株、陆地、草地等处捕食飞虱、叶蝉、蚜虫等多种青稞害虫以及其他小型昆虫,其捕食量与龄期、蜕皮和性别有关。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一生可产卵3~5次,卵囊含卵量20~60粒,平均40粒。平均孵化率89.8%。孵化的幼蛛,先群集在雌蛛的背部,4~7d后离开雌蛛分散捕食。幼蛛一般蜕皮6~7次,出卵囊前至少蜕皮1次。喜马拉雅狼蛛的产卵前期3~7d,平均5d;卵期11~17d,平均14d;幼蛛期65~142d,平均98.6d;成蛛期112~168d,平均115d左右,雌蛛较雄蛛长20~45d,平均34.6d。性比除第1代外的各代均为雌多于雄蛛。幼蛛出卵囊后至性成熟的成活率为18.4%~51.3%,平均达31.8%。室内饲养发现在一定湿度条件下,不提供食物成蛛可存活23~52d,平均36.5d。  相似文献   

14.
稻虱红螯蜂寄生和捕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虱红螯蜂寄生和捕食性研究王惠长,陈明贵,彭洪忠(贵州省农科院植保所贵阳550006)我省1992~1904年稻飞虱天敌种群的调查研究,明确了稻虱红螫蜂是我省稻飞虱天敌的优势种之一,对飞虱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为保护利用螫蜂,防治稻飞虱,我们同时在室内饲...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了解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捕食策略蜘蛛的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资源对其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室内微生态系统,对蜘蛛个体密度和弹尾目数量变化对不同捕食策略蜘蛛功能群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猎物弹尾目数量丰富的微生态系统中,蜘蛛个体数增加可导致主动捕食策略的游走型狼蛛死亡率显著升高,被动捕食策略的结网等待型地蛛生物量生长呈现明显的负增长,非同种蜘蛛组合的混合功能群中蜘蛛群落生物量的损失量显著增大。在弹尾目数量较少的微生态系统中,蜘蛛个体数增加使游走型蜘蛛的死亡率显著升高,生物量的损失量显著增大,但对结网型蜘蛛的死亡率和生物量生长没有显著影响,非同种蜘蛛组合的混合功能群中蜘蛛的死亡率显著增高、生物量则出现正增长状况。由此表明,游走型蜘蛛的种内竞争方式主要体现在个体死亡率,结网等待型蜘蛛则更多表现在生物量的损失上,不同种蜘蛛种间竞争受食物资源的影响,蜘蛛死亡主要以游走型蜘蛛为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聚集指标研究了稻蓟马(Williams)在稻田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稻蓟马在稻田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并且聚集是由于环境作用引起的,即与当时水稻的生育期有关。根据空间分布信息,确定最适理论抽样数,并应用 E.Kuno(1969)和 Iwao 的序贯抽样技术,给出稻蓟马种群的序贯抽样图及序贯抽样表。稻蓟马(Williams)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稻蓟马的为害在省内局部地区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关稻蓟马种群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仅个别单位作了稻蓟马卷叶株空间格研局的究。为了更好地进行稻蓟马种群动态的分析,作好田间抽样,提高测报和防治技术,作者对不同水稻品种上,稻蓟马种群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分布型特征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单元数公式和资料代换公式。同时,还作了稻蓟马种群数量的序贯抽样图和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17.
茶园低碳管理方式对结网型蜘蛛群落结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有效利用茶园天敌控制病虫害,对茶园不同生产管理方式中的结网型蜘蛛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结网型蜘蛛共采集到16科40种,多刺新园蛛(Neoscona polyspinipes)为优势种;低碳管理茶园(DT)与常规管理茶园(CG)间结网型蜘蛛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DT比CG的种类和个体数分别高出2.33倍和0.67倍。此外,多样性指数中,DT与CG差异明显,夏秋和冬春茶期间DT比CG分别增加1.39倍和1.05倍;DT均匀性指数数值较大,而CG优势度指数数值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DT明显向多刺新园蛛、雪银斑蛛(Argyrodes argentatus)、草间钻头蛛(Itatsina praticola)、卡氏盖蛛(Neriene cavaleriei)和温室希蛛(Achaearanea tepidariorum)等结网型蜘蛛群落数量分布较多的方向偏移。由此可知,茶园实行低碳管理,生境结构植物丰富,人为干扰少,有利于保护结网型蜘蛛种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1976年Kakoty曾报道,蝽象Cantheconidea furcellala Wolf是荨麻刺蛾的一种有效的捕食性天敌。近年来作者在进行茶树及其遮荫树害虫自然天敌类群的调查中,发现C.furcellala捕食遮荫树Indigofera tegsmanii的害虫人纹灯蛾幼虫(Diacrisia obliqua Wlk),同时捕食茶树害虫茶蚕幼虫(Andraca bipunctata Wlk)。这种蝽象虽属多食性,却能够把茶树和遮荫树各种害虫种群有效地控制在防治水平之下。通过研究明确这种蝽象的取食方式和在实验室(30±3℃,相对湿度75±5%)条件下的捕食量。然后把一些茶蚕幼虫和一头蝽象成虫同放进一个拥有茶树芽叶的笼子里,次晨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拟环纹豹蛛与猎物间联系规律,以拟环纹豹蛛对猎物的选择正确率为指标,采用L_(16)(4~3)正交试验法研究温度(20℃、24℃、28℃、32℃)、距离(4、8、12、16 cm)、体液浓度(15%、30%、45%、60%)对拟环纹豹蛛捕食定位作用的影响。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拟环纹豹蛛选择猎物方向正确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距离温度体液浓度。验证性试验证实对拟环纹豹蛛捕食定位最有利的因子组合为:距离为4 cm,温度为24℃,体液浓度为60%。该条件下,拟环纹豹蛛对猎物选择正确率为(79.76±3.60)%。  相似文献   

20.
优化组合药剂防治水稻重大病虫害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完善药剂在防治水稻病虫害过程中的优化组合用药技术,为水稻生产上减少化学农药投入和提高种粮效益提供依据。本研究在早稻、单季晚稻、连作晚稻上分别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全程组合用药防治技术,对秧苗素质、病虫害防治效果、稻田蜘蛛种群动态、稻谷产量、防治工本药本、农药使用量、种粮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控制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重大病虫害的基础上,优化组合用药技术的利用可减少防治次数2~3 次,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20.88%~ 56.85%,同时还能提高秧苗素质,促进水稻生长,维护稻田蜘蛛种群动态平衡,并增加稻谷产量483.30~945 kg/hm2,实现节本增收增效1186.05~3690 元/hm2。根据稻田生产实际需要,合理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组合用药技术是当前水稻生产上实现农药减量、农业增效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