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基于惠州市1999、2009年TM遥感影像图,在平原区、山区分别选取58、30个样本村庄,并以村庄为中心点,利用格局分析法探究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分布;通过剖析农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总结模式,分析两个时期格局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1999、2009年惠州市平原区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分布均有4种模式,山区有3种模式;平原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在绝大部分村庄的景观格局中,它们或为基质,或为优势斑块,而山区的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平原地区的格局模式以及变化主要受河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山区的格局模式及其变化主要受海拔、坡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无论山区和平原,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模式均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相比北方平原烟区,南方丘陵山区烟叶生产机械化机型选择受自然环境、农业结构、经济条件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因素制约,因而丘陵山区烟叶生产机械化的起步时间与发展速度均明显滞后于平原烟区。为了探索基于散户种植的丘陵山区烟叶生产机械化机型选择问题,以晴隆县为例,在全面分析晴隆县地形地貌和耕地分布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烟区实地调研,针对晴隆县近几年烟草农机购置补贴情况及生产特点,提出了基于散户种植的丘陵山区烟叶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以期推动丘陵山区加速实现烟叶生产机械化。  相似文献   

3.
以2000、2005、2010、2015年4期云南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从地形梯度视域出发,筛选构建了地形起伏度、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等为主的方法,揭示了云南山区土地利用梯度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静态分布看,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的地形梯度视域下分布特征明显。从动态变化看,2000~2015年各地形梯度区耕地、林地、草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6个地类中耕地与建设用地空间竞争最为激烈。未来应结合土地利用梯度时空分布规律,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以保障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促进山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2000、2005、2010、2015年4期云南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从地形梯度视域出发,筛选构建了地形起伏度、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等为主的方法,揭示了云南山区土地利用梯度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静态分布看,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的地形梯度视域下分布特征明显。从动态变化看,2000~2015年各地形梯度区耕地、林地、草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6个地类中耕地与建设用地空间竞争最为激烈。未来应结合土地利用梯度时空分布规律,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以保障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促进山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秃尾河流域DEM数据中提取出高程、坡度和坡向3种地形因子,并与该流域198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而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耕地和林地是该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5-2000年间大部分减少的林地和草地向耕地转化;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草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缓坡和阳坡区域内,且随着坡度和海拔的增加,两者分布呈减少态势;林地在不同的海拔、坡度和坡向级别皆有分布,但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斜坡和阴坡区域分布比例最大;水体、未利用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高程为1 000~1 200m和缓坡区域,受坡向影响相对较小;16a间(1985-2000年)秃尾河流域耕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面积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级别内都有所增加,而林地和草地面积在大部分地形因子级别内则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不同坡向间起伏程度较小;与1990年相比,2015年林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优势有了明显提高,草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优势有了明显提高,草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湿地在半阳坡和阳坡的分布比例有了显著提高。总之,坝上高原地区生态用地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显著,生态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湿地在半阳坡和阳坡的分布比例有了显著提高。总之,坝上高原地区生态用地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显著,生态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高程9001300 m或15001300 m或15002206 m、坡度>5°、坡向为半阳坡和阳坡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利用山影分析表现山区太阳辐射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IS的山影分析结果,采用数学方法处理,计算出一个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受地形影响的因子,从而对按纬度分布的太阳辐射量进行校正,得出受地形影响后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这一影响在山区十分明显,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山区中位于不同位置所能得到的太阳辐射量的数值。  相似文献   

8.
2014年5—7月对塔尔巴哈台山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山地草甸样地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利用草地的野外实际测定数据,计算了群落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以及物种优势度等数量指标,对山地草甸样地3种放牧强度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7月,山地草甸草地群落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都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可食牧草综合优势度随放牧强度加大而下降,而退化标志物种冷蒿以及一年生植物等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云南地处云贵高原西部,由于高原、高山和河流的分布而形成若干高山、峡谷;草场植被也因地形山势而垂直分布:山谷地区为低热高草草地、中间为森林草场、林带上限为高山草甸,这就是云南省"立体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独特的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草原分布概况。云南省地形复杂多变、气候温暖,多数地区又因雨量充沛,且土壤宜于各类植物生长,所以植物种类繁多,享有"植物王国"的美称。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形对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的差异性造成动植物种群分布的差异性,由于目前布设稀疏的水文气象站点限制了对降水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考虑到TRMM/TMI卫星降水资料对天山西部山区降水有一定的探测能力,因此选取不同地形对迎风坡和背风坡加以区分并考虑水汽来源方向及其他影响因素探讨了不同地形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发现受地形、风速、风向、水汽来源方向等因素的影响,山区降水的垂直分布规律表现为多种型式,其递增率或递减率并不均一,但总体上艾比湖流域降水的递增率背风坡大于迎风坡,而伊犁河流域最大降水递增率出现在迎风坡,最小递增率出现在背风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伊犁河流域不同植被带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对比分析,研究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分析了地形、植被对土壤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伊犁河流域土壤随着海拔高度和植被变化有垂直地带性变化特征。相对来说,南部土壤垂直带谱较完整,自上而下随着海拔高度的下降,土壤垂直带的分布规律是: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色森林土—山地黑钙土—山地栗钙土;在相同的地理位置,由于地形、植被不同土壤程度发育不同。  相似文献   

12.
滦河流域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刚  严登华  张诚  秦天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54-17257
对滦河流域72个样点的采样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海拔50m以下的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7.64 g/kg;滦河山区向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区有机质含量较低,仅为11.06 g/kg;滦河山区有机质含量较高,为21.21 g/kg,而滦河上游蒙古高原地区最低,平均含量只有10.76 g/kg;在滦河上游有森林分布地区出现一个高值区,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达到36.57 g/kg。全流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9.62 g/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与气候、植被、生物、土壤性状、地形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纵观河北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北部多山地与坝上地区相连,地貌复杂多样,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有河北平原、燕山太行山山地、坝上高原三大地貌组成。地形的变化对光照、降水、温度、土壤等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都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地形的变化差异明显,所以植物的种类、特点受地形的变化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其总体特点,山地、平原木本植物较丰富,坝上地区的草本植物为主要生长物种,山地与坝上地区的过渡带的植物单属科丰富。坡度对植物的种类生长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M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龙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9.1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高程、坡度与坡向3个方面, 对地形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处理,研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揭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分布主要集中于低地形、平坡平地区域上, 说明耕地对地形的选择性较强;园地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缓坡区域,与当地在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关;林地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大坡度的区域,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草地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平坡区域,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星级农庄位点的地形数据,揭示出基于地貌形态的星级农庄空间分布特征。以30 m精度SRTM1 DEM数据为基础,湖南地区971个星级农庄为样本,采用GIS定量分析和GIS可视化技术对地貌形态和星级农庄地形数据进行测度,分析归纳星级农庄位点的地貌形态分布规律,划分星级农庄类型。湖南省星级农庄在东部地区分布密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湘北、湘中、湘南的低海拔丘陵平原,及东、西、南三面山区中海拔较低的山谷盆地;位于海拔500 m以下、坡度25°以下、起伏度200 m以下的星级农庄分别占比达92.07%、93.92%、96.71%;在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8个坡向区域,星级农庄分布数量占比在11.43%~13.39%之间。湖南省星级农庄空间分布受地貌形态影响明显,整体呈现为"东密西疏、区域集聚、低海拔分布"的特点,趋向于集中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势平缓、适宜农业耕作的地形区域,在地形坡向上分布数量相对均衡。依据地貌形态星级农庄初步划分为湖区平原型、平原台地型、丘陵山岗型、低海拔山地型、高海拔山地型5种类型。该研究可宏观上为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及休闲农庄建设选址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通辽市地形、环境等物理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受地形影响,各天气系统越境时强度的大小变化。通辽市地形复杂,有山区,有平原,还有斜下冲积平原。分析过程从气流越山的物理量入手,详细分析气流的水平、垂直等变化,着重解释上升条件的物理因素对云雨的发展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对各种天气系统进行逐个分析,旨在预报过程中,能较准确地把握降水量的预报,对提高预报准确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团场地处塔尔巴哈台山南麓山前冲积平原,为前洪积扇地区土质。辖区内北高南低,坡降10~15‰。海拔624~1208米。年平均气温6.5℃,夏季炎热短促,多阵性天气,夏季日照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41.3℃,无霜期128~150天。冬季严寒漫长,日照很短,极端最低气温-39.2℃。年降水量北部山区450毫米,平原300~350毫米。春季气温回升快、多风、蒸发量大,播种期稍纵即逝。秋季气温骤然而降,不期而至。土地面积28万亩,其中耕地14.5万亩(灌溉面积12万亩,旱地,半旱地2.5万亩),年正播面积1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甜菜、番茄、辣椒、打瓜等农作物。  相似文献   

18.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利用ArcGIS 10.3对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提取,将地形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叠置分析,得到该地区不同高程、坡度、坡向上的土地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在低海拔、小坡度的无坡向和阳坡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多分布于这一地区;高海拔、大坡度的地形对林地、草地的变化影响较大;水域多分布于低海拔、地势平缓地区,受坡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不同坡向间起伏程度较小;与1990年相比,2015年林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优势有了明显提高,草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湿地在半阳坡和阳坡的分布比例有了显著提高。总之,坝上高原地区生态用地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显著,生态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高程900~1300 m或1500~2206 m、坡度5°、坡向为半阳坡和阳坡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正>建瓯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武夷山静止峰的影响,山区特殊地形,极易诱发洪涝和山洪等自然灾害。今年"6·20"特大洪灾,我市农田、果园水毁惨重,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