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肖杰  郑云萍  华红玲  夏丹  刘晓红 《油气储运》2013,(12):1344-1346
为准确掌握输油管道事故工况变化对安全运行的影响,基于SPS管道仿真模拟软件,对输油管道典型事故发生时的瞬态工况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了输油管道瞬时压力和流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管道沿线泵站停运时,流量减小,进站压力升高,出站压力降低;泵站启动时,流量增加,进站压力降低,出站压力升高;阀门突然关闭时,阀门通过流量迅速降低为0,上、下游流量下降,上游压力上升,下游压力降低;管道发生泄漏时,泄漏点压力迅速降低,上游流量增加,下游流量减小,上、下游压力均降低。分析结果对制定输油管道事故应急预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图6,参10)  相似文献   

2.
将新油气区块通过新建海底管道回接至已建处理设施,采用立管顶部节流法控制新建海底管道清管段塞存在很多限制因素,研究海管立管顶部节流法对提高已有设施的适应性尤为重要。通过OLGA软件动态模拟海管清管作业,对比了顶部节流对清管参数的影响,分析了节流阀开度、清管气体流量对清管段塞缓冲体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节流阀开度越小,管道系统憋压越严重,节流阀前后压差及出口立管底部压力越大,清管段塞缓冲体积越小;清管段塞缓冲体积随节流阀等效开度的减小并非线性减小,节流阀需要达到某等效开度及以下才能达到较好效果;延长阀门动作时间可以减缓节流阀开启时造成的海管气塞;清管气体流量越小,清管段塞缓冲体积、节流阀前后压差及出口立管底部压力越小。研究结果为海洋油气混输管道的安全输送、清管作业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密闭管段内原油受热膨胀时压力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基于密闭管段内完全充满原油且不含可溶解于原油的气体,以及密闭管段内含有不溶解于原油的气体两种假设,建立了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中哈原油管道阿拉山口输油站压力变化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生产数据,并通过数据拟合,得出了两种模型的经验公式,为阿拉山口输油站冬季投用电伴热时温控器设定温度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脉冲法动态监测天然气长输管道冰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管道入口处人工产生的质量流量脉冲在非完全堵塞天然气管道中的传播特点,采用时间分裂算法和TVD/(Godunov混合格式,对非完全堵塞管道进行了数值计算.提出了运用5点二阶精度TVD格式来解决双曲守恒律非线性系统中的非线性数值问题,该方法改进了传统的显式和隐式有限差分方法对间断分辨率低等缺点,对于快速瞬变现象的捕捉具有优越性.通过动态监测非完全堵塞的天然气管道,实时分析管道入口处的压力波动历史曲线,计算了堵塞位置、堵塞长度和堵塞强度,与实际值相比,计算误差百分率分别为2.15%、0.842%和2.43%.  相似文献   

5.
郑志炜  吴长春  蔡莉  张楠 《油气储运》2012,31(7):533-536,97
末段储气是输气管道短期调峰的手段之一,其效果与末段储气能力密切相关。采用稳态计算法估算输气管道末段的储气能力,往往与实际值存在一定偏差,根本原因在于其忽略了管道终点流量随时间的变化。针对极限工况和3种较典型的管道终点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管道仿真软件SPS对输气管道末段运行过程进行动态仿真,从而较准确地计算输气管道末段的储气能力。结果表明:由稳态法估算的末段储气能力比动态仿真结果偏低15%~25%,说明相关文献给出的10%~15%的偏差范围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闫春兰  路美红  杨威  吴锋  董博 《油气储运》2011,30(10):797-799,718
中沧输气管道因服役年限较长,部分管道发生严重腐蚀。通过天然气管道改线置换对部分管段进行换管和增加埋深改造,为不影响下游用户用气,工程采用一级动火作业。描述了动火作业的方案设计和操作步骤。从阀门和仪表的调试、氮气置换、故障预测与处理、天然气置换、严密性试验等方面介绍了置换投产过程。严重腐蚀管段经过改造,阀门内外漏现象得到改善,管道阴极保护率明显提高,可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管道瞬变流机理模型,在气体泄漏为亚声速流动的情况下,通过引入附加边界条件,仿真研究了泄漏位置和泄漏量对管输气体流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泄漏量增加时,上下游压力下降幅度均增大,上游流量上升幅度增大,下游流量下降幅度增大,但泄漏量的变化仅使压力和流量波幅发生变化,没有影响其波形;当泄漏位置从靠近管道末端移至管道中间位置时,上下游压力下降幅度均减小,上游流量上升幅度减小,下游流量下降幅度增大,同时使波形发生了变化,上游压力波形后置,下游压力波形前置,上游流量波形的周期增大,下游流量波形的周期减小。  相似文献   

8.
李大全  艾慕阳  王玉彬  苗青  赵国辉  刘凯 《油气储运》2012,31(4):267-269,327
涩宁兰输气管道沿线经过我国西北高原寒冷地区,因输送气质含水量较大、管道投运过程干燥不彻底,导致管道中存留液态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极易发生水合物冻堵。针对2010年冬季涩宁兰输气管道兰州末站发生的水合物堵塞事故,对管道中天然气气质的水露点和运行参数进行分析。将天然气的水露点值换算成含水量值,并将分析得到的含水量值和工艺运行参数范围与水合物生成条件参数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控制管道的运行参数,以防止水合物的生成。介绍了通过添加抑制剂防止水合物生成的方法及其添加量的计算方法。涩宁兰输气管道水合物事故分析与预防技术实践表明:与添加抑制剂方法相比,采用检测气质参数和监测管道工艺运行参数防止输气管道系统中生成水合物的方法,更能满足生产要求,且经济性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泄漏量是输气管道泄漏事故后果评价的重要依据。管道泄漏事故发生后,从泄漏处向管道的上下游传递减压波,管道内外巨大的压力差会产生焦耳-汤姆逊效应令气体温度下降,使气体中的重组分冷凝析出,而流量系数的不断变化导致管道内的流场计算更为困难。通过调研现有的输气管道泄漏速率模型,总结了目前泄漏速率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模型的局限性。管道泄漏速率模型多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建立,其计算精度优于传统模型,但并不能耦合管道全线的水热力参数变化实时计算泄漏速率,因此开发可用于求解长距离输气管道泄漏模型的算法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气液两相流管道流动参数复杂,一旦发生泄漏,管道内的工艺运行参数会发生改变,从而极大地增加泄漏检测难度。以流体力学基本守恒方程为基础,利用双流体模型建立气液两相流泄漏系统数学模型,并以5 km混输管道为模型,模拟分析分层流和段塞流流型下气液两相流管道的泄漏规律,探究流型、泄漏点尺寸及位置等因素对流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道发生泄漏后,管道沿线压力均降低;泄漏点上游流速略有上升,下游流速明显降低;泄漏点下游持液率降低,上游持液率几乎不变;当流型为分层流时,泄漏不会导致流型改变;当流型为段塞流时,较大尺寸的泄漏会使流型由段塞流变为分层流,较小尺寸的泄漏不会改变流型;泄漏点越靠近管道出口,泄漏点上游压力降低幅度越小。  相似文献   

11.
在湿天然气管输工艺计算中,沿线不同管段流体组成的分布规律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管段持液率不同及相间滑脱是管段流体组成变化的两个原因。由于气液两相流管道一般存在相间滑脱现象,所以稳态工况下各管段组成也是变化的。通过建立计算管段内沿线组成变化的模型方程,对持液率进行了分析计算,指出持液率的变化取决于湿天然气组成、输送压力、温度和管段倾角。讨论了管段内流体组成的变化对气液相流速、温度分布和压力的影响,流体组成变化对沿线液体相速度分布有较大影响,而对压力、温降计算影响很小,并通过算例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敬加强  杨露  谷坛  肖飞  刘志德 《油气储运》2013,(12):1295-1300
针对龙岗酸性气田某些集输管道内积液和腐蚀严重的问题,基于气井采出流体的性质及输气管道基本运行参数,采用OLGA软件模拟两条典型的低流速管道及不同流量下的001—6#采气管道,分析两条管道内的流型、持液率以及流体与管壁间的剪切力沿管道的变化规律,研究流量对001—6#采气管道内各流动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OLGA软件模拟两条采气管道的压降和温降与实际生产数据一致,其模拟结果可靠;下坡管内持液率小于0.05,流体与管壁间的剪切力小于20Pa,上坡管内持液率为0.3~0.4,液相一管壁最大剪切力为80-270Pa,上坡管段是积液和腐蚀严重的区域;气体流量对龙岗001—6#低流速采气管道的流动特征参数影响很大,进一步减小气体流量会使上坡管内持液率及液体一管壁剪切力急剧增大,从而加剧管内积液和腐蚀;当气体流量增大至97.5×10^4m^3/d时,管内的持液率和管壁剪切力均很低,管内积液和腐蚀问题有所缓解。(表6,图6,参9)  相似文献   

13.
丁乙  刘骁 《油气储运》2012,31(4):318-319,327
中国石化榆济输气管道在试运行过程中,因发生水合物冻堵事故,西源祠阀室、石门阀室、杨家峪阀室压力变化异常,通过分析上下游管道的运行参数和统计管道工程遗留的裸管段,初步确定两处裸管段为线路冻堵点:1#冻堵点位于西源祠阀室和石门村阀室之间的爬坡段,2#冻堵点位于石门村阀室和杨家峪阀室之间的U形弯管段。根据现场实际,在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基础上,将加注醇类抑制剂、管道天然气放空、全线降压运行和加装电伴热4种方法结合使用,很快缓解了冻堵现象,确保了管输安全。  相似文献   

14.
气液混输管道中常常出现由气相流量变化引起的瞬态过程,在接近现场管道的多相流环道上进行了气量变化的瞬态试验,讨论了瞬态压力特性。当气量突变后,压力波向下游传播,各点依次发生变化,变化趋势相同,而压力最大变化值沿线衰减,压力变化速率也递减。当突然增加气相流量时,管道压力突增,其峰值超过最终稳态压力值,在峰值附近有一段时间压力基本不变,随后压力降低,向终稳态发展,而突然减小气量,变化方向则相反。气量减小的瞬态过程时间长于气量增加的瞬态过程时间。小液量和大液量工况下的瞬态压力变化有所不同,两种情况下的过冲量沿线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5.
在磁弹波法检测管道内压力的基础上,针对长距离输气管道压力的评估提出了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将先得到沿输气管道径向分布的一系列巴克豪森传感器测得的压力值与按入口压力换算得到的理论压力值的比值,然后使用三种一致性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对这一系列比值数据进行融合,分别得出结果,并将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数据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用于长距离输气管道压力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与一般热油管道相比,热稠油管道的流动特性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给定加热温度和管段压降条件下,该管段流量的试算过程可能陷入其特性曲线的不稳定区,该区域内管段的摩阻损失随流量增加而降低;二是稠油在管道中的流动可能位于层流和紊流的过渡区,通常用临界雷诺数2 000作为层流和紊流的分界点,而分别按层流和紊流公式确定的该点的摩阻系数有较大差别,因此对于某些加热温度和管段压降而言,可能不存在合适的流量与之对应。基于对某热稠油管道在不同加热温度、不同总传热系数和不同流量下的水力计算,得出了其一个站间管段的一组管路特性曲线,即摩阻损失和流量之间的关系曲线,以此可以确定其不稳定区的流量区间。认为从保障流动安全的角度出发,管道应该避免在流量不稳定区间工作。  相似文献   

17.
管道低洼处积水排除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广丽  张国忠  赵仕浩 《油气储运》2011,30(5):369-372,375,316
通过分析成品油管道清管杂质中铁锈和水的来源,指出管道不断产生杂质的原因是管道投产期间水压试验过程中低洼处积水引起的管道内腐蚀。提出了油流携水的积水排除方法。为研究油流携水系统的流型、积水分布以及出水量,分别利用透明管、钢管对积水在油流冲刷作用下的运动形态和出水量大于0的临界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借助由下倾、水平、上倾3段测试管段组成的内径为15mm的玻璃管和内径为25mm的塑料管两套实验系统,采用柴油和水分别对积水分布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内径为27mm的钢管实验系统对上倾管段不同位置的出水量进行测量。在实验范围内,油相流量较小时,积水以近壁偏心大水滴的形式在油流携带下向前爬行;随油相流量增大,偏心大水滴下游被打散成小水滴进入油流;油相流量越大,大水滴经过的距离越长,出水量越大。  相似文献   

18.
蒋玉卓  于方涌 《油气储运》2011,30(6):435-437,393
花土沟-格尔木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输油管道,管输原油凝点为33.5℃,且沿线条件艰苦、社会依托差。分析了花格管道年输量由200×104t增至400×104t时沿线各站的运行参数及启泵、启炉情况。以进站油温42℃为标准,分别计算了冬季、夏季大乌斯站在热力越站和非热力越站两种工况下管道各站的出站油温,并通过计算加热炉的功率分析启炉情况;基于原油的粘温曲线,计算得出各站间管段原油的运动粘度;由泵的特性曲线得出多台泵并联情况下泵的特性;通过计算各站进站、出站压力,得到沿程摩阻损失和各站的启泵数据。  相似文献   

19.
河流穿越段输气管道在不同环境介质作用下易产生弯曲变形,是威胁管道运行安全的重要隐患。对河流穿越段不同环境介质作用下的输气管道进行应力分析,建立漂浮管段静力学分析物理模型,运用ANSYS软件对漂浮管段应力分布进行模拟,得到管道应力与应变分布情况,并讨论管道内压和水流速度对不同管径管道最大应力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内压或水流流速的增加会使管道受到的最大应力增加,且随着管道内压或流速的增大,管道最大应力的增长速度也变快;在流速或管道内压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管径的增加,管道受到的最大应力增大。(图9,表2,参20)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天然气长输管道沿线用户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季节性用气量的差异,使分输站的供气方式及运行方案多有变化的问题,通过对下游用户用气规律进行了调查,确定孔板流量计的孔径规格,绘制现有支路及确定孔板在不同压力下的流量范围,分析选择出合适的供气方式,从而有效优化合理的管道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