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调查云南省丽江、宁蒗和元谋3个地点不同海拔群体的针叶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丽江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9.96%,小于群体内变异(70.04%);表型变异系数(CV)为24.93%,变化幅度13.63%~35.09%。宁蒗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6.74%,小于群体内变异(73.2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于11.96%~37.19%,平均24.18%。元谋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79%,小于群体内变异(72.21%);表型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41.3%,平均23.41%,群体内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9个不同群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940 3,表明云南松群体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及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了解云南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林分内优势木、中等木和劣势木3类不同生长优势等级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针叶表型性状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比较丰富,林冠层优势木7个针叶性状变异系数波动于13.28%~20.74%,平均16.96%;中等木波动于14.56%~20.00%,平均16.87%;劣势木的变化于13.41%~17.79%,平均15.58%。林冠层优势木7个针叶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于1.342 4~1.427 0,平均为1.399 5;中等木变化于1.357 1~1.432 9,平均为1.394 1;劣势木为1.340 5~1.443 4,平均为1.412 7。不同生长优势等级间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差异不明显,云南松各针叶性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均较低,平均9.85%,组间方差分量(6.67%)远低于组内方差分量(51.90%),组内变异是云南松针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综合来看,不同生长优势等级对云南松针叶表型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在宜良、新平和禄丰3个地点各选择1个有代表性的林分,每个林分从林冠层和更新层分别按通直和扭曲的树干表型性状采集针叶,并对7个针叶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林冠层和更新层中,通直群体和扭曲群体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云南松林冠层通直群体和扭曲群体的针叶性状(针叶长度、针叶粗度、针叶束粗、叶鞘长度)平均值均大于更新层,而云南松针叶的形状指数(针叶长度/针叶粗度、针叶长度/叶鞘长度、针叶束粗/针叶粗度)在林冠层和更新层间差异不大;云南松针叶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针叶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按大小顺序为NL/FSL(22.20%)NL/NW(19.15%)FSL(19.04%)NW(19.00%)NL(16.61%)FW(15.10%)FW/NW(13.20%);云南松针叶性状大部分表现为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变异,群体间总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0.90%,群体内的变异占79.10%,说明群体内变异是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在云南松主要分布区内,采集不同区域的18个天然群体540株单株的针叶,通过对各单株的10束针叶7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表型性状在各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变异存在的广泛性;不同性状的变异规律有所差异,大多数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表型分化系数低于50%;基于各性状两两群体间的表型分化均很低,甚至没有分化。不同表型性状对揭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关系贡献不同,综合多个性状能反映群体间的遗传关系。经各性状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生态距离间的相关检测,由地理距离、生态距离等引起针叶性状变异的趋势不明显,但由生态距离引起的作用大于地理距离的作用,表明地理、气候和土壤因子对云南松群体间的分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经聚类分析,各群体的聚类并不完全按地理分布进行聚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择伐方式对云南松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云南松留优去劣、无人为择伐和伐优留劣3种方式的遗传多样性,比较遗传多样性的变异规律。【结果】云南松群体有效等位基因、Shannon′s信息指数和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2.121、0.819和95.56%,云南松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12,遗传分化低,基因流高,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留优去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稍高于其他两类群体。【结论】不同择伐方式对云南松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不明显,生产中可对林分适度择伐,且保留优质木。  相似文献   

6.
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蜡梅野生群体的叶子与种子的表型多样性。[方法]以蜡梅的5个天然群体为试材,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性状在群体内的F值为6.612~102.148,果长、种宽在群体间达到显著差异,种长达到极显著差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9.57,群体内变异70.43%,大于群体间变异29.57%,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叶长、叶宽、千粒重与纬度,种宽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Dist平均分类距离系数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的地理距离关系一致。[结论]蜡梅的表型变异极其丰富;蜡梅的分布与表型性状呈多样性变异。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枣实生群体叶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和环境适应能力,选取251株生长稳定的枣实生单株进行试验,对其叶片表现性状进行观测并分析,研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现变异程度及多样性,来揭示枣实生群体的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4个枣实生群体的叶片颜色、叶片状态和叶基形状3个性状均与母本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实生群体的叶片颜色、叶片状态、叶基形状、叶面积和叶柄长等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枣实生群体间离散系数均值为64. 62%,变异幅度为52. 52%~70. 11%;4个实生后代群体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4. 020,其中婆婆枣群体表型性状平均多样性指数达到了4. 230,表明各群体叶表型性状的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幅度大,离散程度较高,尤其是婆婆枣后代群体叶片表型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杜松Juniperus rigida天然群体在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共调查了6个杜松天然群体,对针叶、球果、种子、树高、胸径和树干通直度等2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杜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间共有11个性状指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群体内共有7个性状指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变异为66.63%,大于群体内的变异(33.37%),群体间变异是杜松表型变异的主要部分。20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杜松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其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针叶宽逐渐增大;随着郁闭度的增加,针叶长和一级侧枝总数都逐渐增大;枝下高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杜松6个群体划分为4类。图1表7参19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揭示天然红松居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及变异模式,以吉林省的6个天然红松居群为研究对象,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多性状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红松居群的13个表型性状(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  (1)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P < 0.01)。(2)在居群间红松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9.33%,其变异大于群体内(40.67%)。(3)6个居群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11.30%,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依次为针叶性状(14.56%) > 球果性状(10.48%) > 种子性状(5.87%)。(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居群表型多样性基本来源为针叶性状 > 种子性状 > 球果性状。(5)利用欧氏距离对红松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将红松6个居群划分为3大类群,分别为P1与P6、P3与P5、P2与P4。(6)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以种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对天然红松居群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个居群。  结论  红松居群具有中等的表型多样性,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红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为红松优良居群的构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地揭示油麦吊云杉天然种群种实表型性状间的变异差异性,为油麦吊云杉的种质资源收集、遗传保育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4个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种群13个种实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种群间和种群内表型多样性以及表型性状间变异的相关性。【结果】①通过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表明,在种群间,种实性状的平均变异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神木垒(20.02%)正干沟(19.20%)油房沟(19.16%)大川(13.70%),神木垒种群变异程度最大,正干沟和油房沟种群间差异性较小,大川种群变异程度最小。种群内,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19.50%)球果(15.86%)种鳞(15.26%)种翅(13.60%),针叶性状变异最明显,球果和种鳞的变异较小,种翅性状变异程度最小。②从相关性分析中表明,种实表型性状种鳞长、种翅宽、球果宽三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种群内变异起重要作用;其中,种群内多样性变化程度高于种群间,是主要变异。③根据聚类分析,4个种群的13个表型性状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油房沟与神木垒,种群的球果质量较大,针叶饱满厚实,均值较高,种鳞、种翅呈短窄型;第二类为大川,球果呈狭长扁短型,种鳞、种翅较大、针叶呈短窄型;第三类为正干沟,种鳞、种翅变化不稳定,球果质量最小,且分布海拔为最高。【结论】油麦吊云杉种实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蜡梅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蜡梅全分布区的10个群体为试材,对10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方差分析表明: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10个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0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9.40,群体内变异(55.13%)大于群体间变异(38.18%),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蜡梅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除纬度、年降雨量和部分性状有相关性外,其它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蜡梅野生群体可以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2.
川西云杉天然林分布特点和种内群体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揭示川西云杉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方法】以川西云杉天然分布区内12个有代表性的群体、每个群体的30个单株为试材,测定其球果、针叶、种鳞和种翅12个性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川西云杉球果、针叶、种鳞和种翅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39.69%,34.19%,27.20%和45.82%,以种鳞的最小,其性状稳定性较高;群体间变异(36.53%)小于群体内变异(63.47%);以川西云杉全分布区内的地理气候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5个小生态分布区;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川西云杉的12个群体划分为3类,白玉群体单独聚为一类,九龙、雅江和色达群体聚为一类,其余8个群体聚为一类。【结论】川西云杉天然林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多样性,群体内分化明显高于群体间,因此在遗传改良工作中进行优良群体选择和利用时,应该加大对优良个体选择和利用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花香水月季的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表型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香水月季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群体间、群体内变异,8个群体的11个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为15.44%~56.00%;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7.28%,总变异中群体内的变异为62.72%,大于群体间变异(37.28%),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该地区大花香水月季的主要变异来源。花瓣长与东经及果径与北纬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8个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可以明显划分为3类,说明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地区康定柳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川西北乡土灌木树种康定柳天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变异系数、巢式方差分析、聚类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四川阿坝州康定柳5个天然群体雌、雄性类群叶片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分析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康定柳叶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叶片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8.97%,雌、雄性类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27.32%和21.51%,小于群体内,表明康定柳天然群体叶片表型性状在群体内的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叶片表型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巴西(19.49%)、红星(19.42%)、壤塘(19.05%)、阿坝(18.94%)、红原(17.98%),巴西群体的表型多样性最丰富,而红原群体的最低。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5个群体间雌、雄性类群聚为3类。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8个地理群体进行种实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相当丰富,小果油茶18个群体10个种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高达24.7%,平均相对极差也达到48.2%,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及内差异极显著。巢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小果油茶群体间多样性程度略大于群体内的多样性,其中性状Tf、Ls/Ws、Lf、Wss及Ls在群体间变异明显大于群体内的变异,Wf和Rs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变异大小相当,群体间略大于群体内,而Ns和Lf/Wf则是群体内变异明显大于群体间变异,主要以群体内变异为主。种实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呈现较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在欧氏平均距离4.22的阀值处可将划分为3个大类。相关性分析得知小果油茶表观性状没有随经纬度变化而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演变规律,但通过进一步的地理趋势面分析得知,Rs、Ls/Ws及Ws与经纬度的拟合度及拟合效果均达到较好的水平,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夏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变异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夏蜡梅自然分布区8个群体,对花部、叶部、果部和种子的22个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以揭示夏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结果显示:夏蜡梅天然群体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20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变异系数为12.15%(6.40%~45.87%),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1.87%(1.14%~85.07%),群体内变异(58.13%)大于群体间变异(41.87%);夏蜡梅花色(外被片颜色)表现为白、浅粉、粉、粉红4种类型,不同群体间各花色比例各有不同;各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2个表型性状中有8个和生态因子呈显著相关。通过表型性状UPGMA聚类分析可以将8个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表型性状分化体现为连续性的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7.
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是楝科香椿属植物,其生长迅速,树干通直,素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为系统揭示其天然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对香椿天然分布区内的16个天然群体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采用了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香椿天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香椿天然群体11个种实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显著的差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40.209%,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的(59.791%)。果实和种子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3.864%和13.593%,种子的变异系数较小,表明种子的稳定性要比果实的高。对香椿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将香椿16个天然群体划分为4类。相关结果显示果实质量、果实长度、果宽基、种子长度和种翅长度是影响香椿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板栗自然分布区8个产地采集的板栗叶片进行取样测定,分别测定叶片3项形态指标,结果表明,各指标在同一群体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板栗叶片形态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广泛差异,其中,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长宽比等3个性状群体内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F值分别为7.50、6.36及7.39;群体间,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长宽比3个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F值分别为19.36、18.32和3.40。根据3个性状的平均,群体间的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11.417%,群体内的占39.86%,机误占48.72%。板栗叶片3个性状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13.03%,而群体内的平均表型变异占86.97%,表明群体内变异是板栗叶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滇牡丹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滇牡丹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利用31个形态学指标对9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1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3.22%~76.12%,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5.24%,表明滇牡丹居群的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高。在研究的9个居群中,纳帕海居群(NPH)和梁王山居群(LWS)分别具有最大和最小的变异系数,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1.03%和20.11%。滇牡丹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31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62%,群体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牡丹9个天然居群可以聚为3类,且表型性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基于滇牡丹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特征,应尽可能地保护较多的居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则应尽量保护群体的完整性以保存其群体内所蕴藏的观赏性状。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核桃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变异来源,分析了2个群体251份核桃种质资源的9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分化系数及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7.45%、1.86;群体间大多性状及群体内全部性状的F值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4个性状的群体间F值较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9.15%,而种群内则为90.85%;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与干周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9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分别表征叶片大小、叶柄、小叶数及叶片形状。核桃叶片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可作为群体划分依据,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会影响树体营养物质的累积,进而影响干周加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