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客家的茶文化福建农业大学林更生一、中土南迁孕客家古时,北中国因战争频繁,灾祸聚发,民不聊生,饥馑连年,迫使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先民,三次大规模南迁,以求避乱。而那些富豪有势家族到福建后多在富裕的平原择地而居,而大量的普通平民百姓则进入山区,形成南中国的客...  相似文献   

2.
宁娟 《农业考古》2012,(1):51-55,93
本文所指的"石壁地区"是指以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为中心的闽西与赣南交界的一带地区(以下简称"石壁")。石壁客家民间信仰在闽赣粤客家原生地民间信仰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石壁客家民间信仰为例,探讨客家民间信仰与稻作文化之间的关系。石壁是客家先民最重要的集聚地,也是孕育客家民系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客家先民辗转迁徙至此,远离了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乱,在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客家先民传播先进的  相似文献   

3.
坐落在赣江和东江源头的古城赣州,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客家先民南迁的浪潮早已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千百年来形成的客家文明却仍熠熠生辉.在赣州以南的龙南、安远、全南等地,在大山深处的一个个村落之间,至今还保存着500多座客家移民建造的古老建筑群落--围屋.沧海桑田,岁月悠远,而围屋却仍在叙述与见证着历史的厚重.……  相似文献   

4.
客家文化是将古代传统文化和南方的土著文化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的一支民族,保持和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是他们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客家民俗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虽有借鉴吸收南方土著的山地文化,但更多的是继承传统的中原文化。舞蹈是人物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进行完美表达的一种形式。客家民俗文化中舞蹈形式不仅仅有效的表达了客家文化的精神,并且借助舞蹈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完美的展现了客家人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201年间,因中原战乱及自然灾害频繁,一批又一批人们无奈南迁.当部分客家先人落脚于赣县、于都、兴国、宁都、瑞金、安远等地时,便停顿寄住下来,开始垦地种粮、种菜、饲养家禽,并上山采摘山茶饮用,也零星种点茶,以茶、酒、点心、香烛向着故乡中原祖先三磕头,祭祖敬神求平安.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全球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土楼,顾名思义,用土夯筑成的楼。而这用土夯筑成的楼,却能历千年风雨而不损,经沧桑巨变而不坏,其种种神  相似文献   

7.
客家行     
曾添媛 《农业考古》2002,(2):137-138
在江西的赣南有一个特殊的民系———客家。据赣南史料记载 ,秦汉时赣南便建有县治 ,唐末五代时 ,中原衰乱 ,赣南因地广人稀 ,相对偏僻安静 ,因此大量的中原难民拥入赣南 ,使外来移民剧增 ,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土著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结构 ,成为如今所说的客家民系。我是一个地道的客家人 ,因为我的家乡在龙南 ,今年春节我回到家乡 ,让我又一次感受到客家民俗风情的温馨。客家人非常热情好客 ,当你踏进客家人家时 ,必会送上一杯茶 ,(客家人的泡茶方法虽没有潮汕功夫茶那么讲究 ,却也是用壶冲泡后将茶分入各小杯里 )。然后端上各种小食品如红…  相似文献   

8.
赣南地处江西的最南部,位于赣江源头,东临闽西,南接粤北,西连湘东南,这里山地丘陵纵横,土地肥沃,林木茂密,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世代生活在赣南山区的客家先民们,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劳动生活进程中逐渐形成创造出了形式多样而又独具特色的赣南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9.
客家擂茶源流考厦门市博物馆薛翘赣州地区博物馆刘劲峰我国是世界茶乡,在其绚丽多彩的茶文化百花园中,客家擂茶是一朵散发着山花清香的奇葩。客家擂茶,是指聚居在闽、粤、赣边区(即汀州、梅州和赣州辖地)操着带有浓重中原古音客家人的一种茶俗。笔者在这三角地带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客家人来自中原,其“服饰之根”,是中原汉人的“唐装”。所谓的唐装就是对襟衫和大裆裤。由于长期劳作在山地环境之中,客家的服饰既保留着中原汉族衣饰的传统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当地土著(畲族和瑶族等)文化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孔子评价齐桓公的大臣管仲时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了。可见,汉服的右祍是其最主要特点。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  相似文献   

11.
<正>四川洛带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是中国内陆"最后的客家王国",中原古文化的"人文活化石"。让我们一起走进洛带,走进客家,去领略它独具魅力的人文风俗……老式"九宫格"的窗上,悬挂着今夜的明月,正渐入我的梦乡……会馆、古街、古塔、古亭、古民居都应该是老了?老了又焕发新颜了。客家山乡流淌的光阴可是倦了?倦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264-266
在先秦时期,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历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中原文化始终同荆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荆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是多方面的和长时间的,中原文化无论在器物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始终是荆楚文化的源头活水,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荆楚文化的流变。中原文化随着北人南迁而逐步南渐,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流是全方位、多领域的,涉及经济、科技、农业、民俗等。其中,中原和荆楚之间在农业文化领域的传播与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朱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327-7328,7375
通过对河源旅游景区客家文化元素应用情况的调查,从客家饮食、客家民居、客家民俗3方面分析了客家文化元素与旅游景区融合的特点,提出河源旅游景区在建设与规划中应该从"以舞台浓缩客家民俗打造大型客家歌舞"、"整合客家民居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村"、"组合客家饮食文化元素形成景区特色客家盛宴"3方面加强客家文化元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对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人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气候温暖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纬度较高的边疆地区适合耕种,大批汉民迁至边疆地区开展农业生产;气候寒冷时期,人口数量减少,少数民族南迁,掠夺粮食和土地;为躲避战乱,中原人口也大量南迁.气候变化可直接对人口产生影响,如人口被冻死或被迫迁移;也可以通过导致农业减产、诱发战争、促进瘟疫的传播等途径间接地对人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在农村地区形成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载体。中国客家乡村景观承载了上千年客家文化的历史积淀,为客家民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物质空间。本文选取享誉"客家摇篮"的江西赣州地区客家乡村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分析赣州客家乡村景观遗产资源的分布状况、构成要素及形式类型,归纳赣州客家乡村景观遗产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6.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汉代的考古记录中,以粟、黍为代表的粟作农业仍是先民生业的组成。南东陶遗址的浮选结果为豫西北地区商代至汉代农业结构的探研提供了证据,随着发掘与研究的深入,对这一区域不同时期先民农业经济与生业系统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7.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北方汉民历经长期的向南大迁徙,辗转到赣闽粤边区之后,与当地土著相融合,大约在宋元之际就形成了汉民族的一支新秀客家民系。客家人喜茶,客家人的生活离不开茶,茶成为客家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出客家民性及客家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8.
擂茶是客家人在物质生态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项创造。擂茶原为中原的一种地方风味的小吃,有的地方称其为油茶,有的地方称其为鬥茶。客家人在艰辛的生活环境中利用从中原带来的工艺和南方的原料加工出了一种新的饮食——擂茶。擂茶的演变过程与我国茶叶的发展历史有关,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了茶叶就有了擂茶。制作擂茶的一种工具叫擂钵,但不是所有的钵都是擂钵。客家民系的形成在明代中叶,一些人认为较早,但最早也不会超过南宋。那种捕风捉影,望文生义,把茶、擂茶产生的历史上推几千年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19.
客家民系是我国汉民族体系中一个特殊的部分。客家聚居建筑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从空间序列、围合情况、祖堂三个方面分析了客家聚居建筑的空间布局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客家土楼是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仅仅从建筑工艺方面考察它的特征,而应该考虑其中承载的文化符号内涵。传统的皮尔斯三元符号学模型以符形、符指、符义为构架,对大部分客观事物可以做出很好的分析,但对于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历史”与“关联故事”则没有很好的体现。因此在皮尔斯的三元符号模型基础上,应增加“符事”元素,以记载与符号相关的故事,并增加“符史”元素,以记载符号的演化历史。从符形、符指、符义、符事、符史五个角度分析客家土楼文化,有利于理解客家文化在历史跨越和中原士大夫迁移中产生的融合与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