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探讨柞蚕壮蚕期体内物质代谢对滞育生理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蚕季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春、秋期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生长发育而增加,总糖和海藻糖在5龄末期稍有下降;秋期柞蚕血淋巴中的总糖含量略高于春期柞蚕,海藻糖含量二者大致相似,而蛋白质含量却高于春期柞蚕,并且显示出特征蛋白质谱带。推测秋蚕期柞蚕体内物质的变化与发生滞育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六号”和“抗病二号”2个柞蚕品种幼虫体内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跟踪测定,得到了不同柞蚕品种不同时期的酶活力值。在柞蚕幼虫的各个龄中、眠中及将眠等不同生命时期的酶活力值不同,各龄期以龄初和龄末较高,1 ̄4龄期呈下降趋势,5龄期酶活力又升至最大值;在不同品种间和同一品种不同性别间的酶活力也不相同,“抗病二号”的酶活力高于“青六号”,雌蚕的酶活力高于雄蚕。研究结果揭示出SOD和CAT保护酶与柞蚕的发育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寄生线虫对柞蚕幼虫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可以从生理生化角度揭示柞蚕寄生线虫的致病机制,明确线虫在柞蚕体内完成寄生生活史的生理生化调控机制。检测柞蚕5龄幼虫被线虫寄生后其生长发育速度、血淋巴营养物质含量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线虫寄生6~11 d,其摄食量和体质量变化不明显,血淋巴总糖、海藻糖含量短暂性升高,随后便急剧下降,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酯酶活性升高,甘油酯含量降低,中肠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被寄生12~15 d,柞蚕摄食量升高、体质量增加,中肠蛋白酶活性升高,而血淋巴中总糖含量、海藻糖含量、海藻糖酶活性、甘油酯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此时是线虫迅速生长的时期,蚕体营养物质被线虫大量消耗;被寄生15 d后摄食量急剧下降,血淋巴中能源物质含量极显著降低,中肠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线虫寄生柞蚕幼虫后与寄主形成营养竞争关系,造成蚕体营养物质严重缺乏、消化能力减弱、生长发育迟缓。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线虫对柞蚕的致病机制以及利用索科线虫进行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柞蚕幼虫被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侵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有利于了解Ap NPV对柞蚕的致病机制。测定柞蚕4龄幼虫被Ap NPV侵染后血淋巴中几种保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Ap NPV侵染后,其血淋巴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升高,分别在接种后第4和第3天达到最大值0.11 U/(m L·min)、573.97 U/(m L·min),之后又逐渐下降;血淋巴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表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接种后第5天达到峰值378.44 U/(m L·min)。在柞蚕对Ap NPV侵染的免疫防御过程中,POD、SOD是首先作出应答反应的保护酶,CAT是在前二者之后起作用的保护酶,并且试验组柞蚕幼虫血淋巴中的POD活性始终高于发育同期的对照组幼虫,故推测POD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  相似文献   

6.
家蚕幼虫体内的活性物质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含量在家蚕品种之间存在差异。以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感染家蚕幼虫生产蚕蛹虫草,分别以20个家蚕品种的5龄第3天幼虫作为寄主,调查96 h家蚕感染率、10 d出草率及蚕蛹虫草中的DNJ含量,筛选蚕蛹虫草产量高且富含DNJ的家蚕品种。结果表明,蛹虫草菌对不同家蚕品种幼虫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感染率和10 d出草率均达到100%;不同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制备全蚕粉样品中的DNJ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家蚕品种楚玉样品中的DNJ质量分数最高达0.557 5%,用不同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培育的蚕蛹虫草中的DNJ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用家蚕品种东四单幼虫培育蚕蛹虫草样品中的DNJ质量分数最高达0.239 7%。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不同家蚕品种幼虫接种同一株蛹虫草菌对人工培育蚕蛹虫草的出草率没有影响;蛹虫草菌在蚕体内生长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降低蚕体原有的DNJ含量,家蚕品种东四单的5龄幼虫可用于生产高DNJ含量的蚕蛹虫草。  相似文献   

7.
取不同素质的柞蚕,于1、2、5龄饷食期,用离心提纯的新鲜核型多角体病毒液以五倍系列稀释5—6六个浓度,分别进行经口定量添毒测定,然后根据各组发病情况,求出半数致死量(LD_(50)),来衡量各类型柞蚕的抗毒力大小。初步认为:(1)河南一化性柞蚕品种,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抵抗性差异在十倍左右。(2)同品种不同蛾系间的抗毒力也有一定差异。(3)辉点蚕的抗毒力是二对侧点蚕<一对侧点蚕<正常蚕。(4)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柞蚕,5龄起蚕的抗毒力比3龄起蚕增长47倍;5龄不同发育时期的柞蚕抗毒力的增长,与其体重增长有关。(6)不同外界环境,可导致柞蚕形成不同的生理状态,因此对核型多角体的抵抗力有明显差异;不同卵期经过的柞蚕抗毒力是:20天>30天>40天;不同饲料育的1、2龄柞蚕,不论是先食叶后添毒,或者是先添毒后食叶,其抗毒力均为适熟叶育>幼嫩叶育。  相似文献   

8.
柞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部分生命力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是危害柞蚕的主要病原。以柞蚕部分现行品种、杂交种及引进品种为材料,研究柞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部分生命力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稚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普通孵化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而与5龄壮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及自然发病率无显著相关关系;5龄壮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5龄壮蚕感染ApNPV后的虫蛹统一生命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研究结果表明,柞蚕品种的抗ApNPV病毒性能应依据稚蚕期和5龄壮蚕期2个发育阶段对病毒感染的抵抗性进行综合鉴定。  相似文献   

9.
以蚕茧高产、稳产,全茧量雌雄开差小作为柞蚕新品种的选育目标,选择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8821及其早熟、大型雄性成虫突变个体为亲本材料,采用杂交和系统分离的育种方法,历经10年19代育成了高产、优质,对柞蚕微粒子病有一定耐受性的柞蚕新品种辽蚕582。新品种属青黄蚕系统,二化性、四眠,秋蚕期的千粒茧质量为11.38 kg,全茧量雌雄开差率春、秋蚕季平均为25.37%,比对照品种8821缩小20.42%,平均一粒茧丝长1 219.38 m,解舒率57.98%,生丝回收率为70.13%。新品种感染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的雌蛾产卵孵化的幼虫在室内正常条件下饲养,其结茧率为73.60%,比对照品种青六号提高28.22%;Np对新品种4~5龄幼虫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比对照品种8821高2.82倍,比青六号高7.10倍。新品种在小区品种比较试验及繁种试验中,蚕茧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8821增加9.39%、19.20%。综上认为,辽蚕582是丰产、稳产性好,全茧量雌雄开差较小,茧丝加工工艺性状优良并对柞蚕微粒子病感染有一定耐受性的品种,适合在二化性蚕区放养。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人工饲料蛋白质含量变化对家蚕体内酶活性的影响,自4龄起对在此之前均以市售人工饲料养的家蚕(中140号×日140号,)分别喂以高、适、低三种蛋白质含量的准合成饲料及桑叶,并用比色法测定、比较了5龄幼虫中肠,血液和消化液的海藻糖酶、蔗糖转化酶、磷酸酯酶、淀粉酶以及蛋白酶的活性。其结果,磷酸酯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弱;蔗糖转化酶的活性则与之适相反。海藻糖酶的活性为高蛋白区>低蛋白区>适蛋白区;淀粉酶活性在各人工饲料区间的开差不大;蛋白酶活性为适蛋白区>高蛋白区>低蛋白质区。桑叶与准合成饲料相比较,海藻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以桑叶区为最强,蔗糖酶和磷酸酯酶在桑叶区方面未呈现最强的活性。 上述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蛋白质含量对蚕体内酶的活性有明显的影响,影响大小因酶种类而异。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并不导致蚕体内所有酶活性的增强,亦非蛋白质含量越低,各类酶活性均随之越弱。用蛋白质含量适于生长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家蚕,体内酶活性不都高于它种蛋白质含量的饲料饲育者;桑叶育不都高于人工饲料育者。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高等动物糖尿病诱导剂对家蚕血糖含量的影响以及鉴定原核表达的家蚕素Ⅱ(BBXⅡ)的降血糖活性,通过给家蚕幼虫注射糖尿病诱导剂链脲佐菌素和BBXⅡ,调查家蚕的生理效应及血糖含量变化。分别以50~500μg/g的剂量给4龄24 h幼虫注射链脲佐菌素后12~48 h,会引起蚕体血液中的海藻糖含量升高,但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以250μg/g的剂量给5龄24 h幼虫注射链脲佐菌素后6 h,血液中的海藻糖含量显著升高,海藻糖酶活性显著降低。蚕体注射链脲佐菌素后表现出不同程度中毒症状,生长发育、存活率、茧质、眠性及后代的滞育性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链脲佐菌素会导致家蚕体内BBX-Ⅱ基因的表达量下调,其中对4龄期幼虫的影响大于5龄期幼虫。用原核表达的BBXⅡ注射正常饲养的家蚕幼虫、饥饿后进食的幼虫和经链脲佐菌素处理的幼虫,均可引起血液中海藻糖含量显著降低和海藻糖酶活性升高,显示原核表达的BBXⅡ对家蚕具有降血糖活性。  相似文献   

12.
家蚕5龄幼虫后部丝腺细胞酶基因表达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了解家蚕后部丝腺细胞分泌丝素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信息,阐明蚕茧高产的机理,根据EST分析结果,分析了家蚕5龄幼虫不同发育时期后部丝腺细胞中酶基因的表达谱特征。发现家蚕5龄幼虫第1天和第5天的生理生化反应涉及氧化还原酶的数量最多,达到30个,转移酶数量达28个,水解酶数量达22个,合成酶数量达12个,裂合酶数量达6个,异构酶数量最少,只有4个。这6种酶基因在家蚕5龄第1天和第5天之间表达差异不大,表达频率超过10次的酶只有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Ⅲ、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和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上述结果暗示家蚕5龄不同时期,丝素蛋白合成能力的差异与酶分子的数量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3.
饥饿是影响柞蚕生长发育、防病害能力和繁殖习性的重要因子。为探索柞蚕的耐饥饿能力,以柞蚕品种辽蚕527、9906、抗大和吉青为试验材料,对蚁蚕采取低温(6℃)饥饿的方法进行耐饥饿能力测试。结果表明,辽蚕527蚁蚕耐饥饿能力最强,其次是吉青,耐饥饿能力最差的品种是9906和抗大;辽蚕527蚁蚕耐饥饿平均时长为10.26 d,总时长达18 d,分别比抗大长1.93 d、6 d;辽蚕527蚁蚕平均饥饿死亡率为9.51%,比抗大低3.59百分点,差异达显著水平;辽蚕527蚁蚕饥饿死亡率最高峰出现的时间最晚(第10天),分别比吉青、抗大和9906晚1 d、2 d和3 d,并且最高峰的死亡率也最低;辽蚕527蚁蚕的LT50和LT95分别为9.22 d和15.43 d,均极显著长于其他3个品种;同时,相关分析表明柞蚕蚁蚕的耐饥饿能力与卵重无关。综上表明,辽蚕527蚁蚕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可通过低温饥饿手段筛选耐饥饿能力强的蚁蚕个体,为抗逆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柞蚕3龄幼虫为材料,在人工控制的高浓度CO2环境中进行饲养试验,调查幼虫的摄食量、生命力及血淋巴保护酶和中肠蛋白酶活力的变化,探讨高浓度CO2饲养环境对柞蚕幼虫生长发育及保护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柞蚕3龄幼虫在高浓度CO2(5 000μL/L)条件下饲养,随饲养时间延长其摄食量与对照组相比呈减少趋势,死亡率呈升高趋势,摄食量在处理72 h后低于对照0.2 g/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幼虫血淋巴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低于对照组,其中CAT在处理24 h后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72、96 h后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SOD在处理144 h后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幼虫中肠中的总蛋白酶、强碱性类胰蛋白酶、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都低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在处理24 h后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结果显示高浓度CO2饲养环境对柞蚕幼虫的生长发育及保护酶和蛋白酶活性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是一种解毒酶。为明确柞蚕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heta(GSTT)在柞蚕丝素蛋白准备和合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克隆了柞蚕GSTT基因,并分析其在5龄幼虫丝腺中的表达规律。根据家蚕GSTT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柞蚕GSTT基因的cDNA序列(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EU541490)。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家蚕GSTT的同源性为89%。利用柞蚕18S核糖体蛋白基因作为内参,对柞蚕GSTT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柞蚕GSTT的mRNA表达量在5龄第4天达到最高,后期逐渐下降。研究表明,在柞蚕丝素蛋白合成的5龄期,GSTT表达量大量提高,推测其主要功能为帮助柞蚕排除体内过多的氨基酸,以达到排毒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及变化与种茧耐贮性之间的关系,以7个二化性品种和1个一化性品种柞蚕种茧为试材,比较分析雌、雄蛹在低温贮藏不同时间后血淋巴总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贮藏期间,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在化性、品种、性别间较为相似,但活性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化性品种总SOD、POD活性显著高于二化性品种,CAT活性显著低于二化性品种,各二化性品种之间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相较于春季出库期,二化一放出库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种茧蛹体血淋巴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发生显著下降,其中,大9雌蛹总SOD、POD、CAT活性下降幅度最小,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3种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说明大9的雌蛹耐贮性最强,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耐贮性最强。研究结果可为柞蚕种茧耐低温贮藏研究与二化一放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人工饲料育家蚕中肠和血液中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化酶的活性强弱与饲料的吸收利用有密切关系,而饲育方式、饲料组成等因素对消化酶活性有一定影响。本试验对几种消化酶活性和蚕品种的饲料效率进行了测定和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蚕与桑叶育蚕中肠消化液淀粉酶、磷酸酶活性变化有明显差异,海藻糖酶以及蛋白酶等活性变化差异不大。人工饲料育,5龄蚕的食下量、消化量及茧质成绩均劣于桑叶育,但消化率、茧重转换效率及茧层转换效率高于桑叶育。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估柞蚕饰腹寄蝇防治药剂蝇毒磷溶液(商品名灭蚕蝇3号)对柞蚕正常生理代谢的影响,用灭蚕蝇3号药液处理柞蚕5龄幼虫后,测定蚕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羧酸酯酶(Car E)的活性变化。药液处理后12 h内,柞蚕幼虫头部的ACh E、CYP450和Car 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GST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脂肪体中的ACh E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GST、CYP450、Car E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均不显著;血淋巴中4种酶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均不显著。药液处理后48 h内,柞蚕幼虫除脂肪体中ACh E的活性发生变化后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再显著外,各组织器官中几种酶的活性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同药液处理后12 h内测定的结果一致。试验结果表明,以生产上常用浓度的灭蚕蝇3号药液处理柞蚕5龄幼虫,会引起柞蚕头部ACh E、CYP450和Car E的活性显著降低,因而用该药剂防治柞蚕饰腹寄蝇时应禁止盲目增大药剂使用浓度和延长药液浸蚕的时间,避免影响柞蚕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19.
夏润玺  李健男 《蚕业科学》2001,27(4):293-296
柞蚕 (Antheraeapernyi)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SOD)的活性随蚕的生长发育呈有规律的动态变化 ;SOD活性在 1~ 4龄随龄递减 ,5龄高于前 4龄 ,蛹期高于幼虫期。同一龄期内 ,以初、末期较高 ,将眠时较低。化蛹后 ,SOD活性迅速升高 ,至蛹中期达峰值 ,随后下降直至羽化。不同性别间SOD活性以雌性较高。不同品种间SOD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接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Antheraeaperny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ApNPV)后 ,血淋巴SOD活性发生显著变化。研究认为 ,柞蚕血淋巴SOD活性与蚕的生长发育、体内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农林害虫防治中广泛使用。在已明确吡虫啉对家蚕的毒性基础上,采用质量法研究吡虫啉导致的家蚕慢性中毒对幼虫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的影响,并采用酶活力测定法分析吡虫啉对5龄幼虫中肠3种消化酶(淀粉酶、蔗糖酶、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添食高浓度(10~(-1)和10~(-2)mg/L)吡虫啉药液对家蚕3龄和5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有明显抑制作用,幼虫的体质量及其增加量、相对生长率、取食量、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而近似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添食低浓度(10~(-3)、10~(-4)和10~(-5)mg/L)吡虫啉药液对家蚕3龄和5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则有促进作用,幼虫的取食量、相对取食量、消化量、食物利用率和近似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同时体质量及其增加量、相对生长率也升高。添食低浓度吡虫啉药液对5龄幼虫中肠内淀粉酶和海藻糖酶的活性起促进作用;而添食高浓度吡虫啉药液在幼虫5龄1~5 d时对中肠内淀粉酶和海藻糖酶的活性起抑制作用,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并高于对照。吡虫啉对5龄幼虫中肠的蔗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添食药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至5龄后期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或高于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家蚕添食不同浓度吡虫啉药液后的慢性中毒过程中,蚕体的生长发育、取食行为、对食物的利用和消化吸收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