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共两批,每批供试猪8头。宰后分离血清,测定肌酸磷酸激酶(CPK),并取股二头肌作糖元、乳酸、pH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运输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并得出集装运输优于散装运输。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共两批,每批供试猪8头。宰后分离血清,测定肌酸磷酸激酶(CPK),并取股二头肌作糖元、乳酸、pH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运输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并得出集装运输优于散装运输。  相似文献   

3.
【目的】钙依赖蛋白激酶(CPKs)是一类依赖于Ca~(2+)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仅在植物和部分低等生物中存在。Ca~(2+)作为第二信使,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玉米Zm CPK9基因在幼苗期不同逆境胁迫下的动态表达,为分析该基因在玉米逆境应答中的功能和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Zm CPK9基因序列特征,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Zm CPK9在干旱、低温、盐和ABA诱导下的表达特征。【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玉米基因组中鉴定出CPK基因,命名为ZmCPK9。序列分析表明Zm CPK9 c DNA序列长1 548 bp,编码51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蛋白质序列和结构上该基因与其他物种CPK基因一样非常保守。Real-time PCR的结果表明,在干旱、低温、盐和ABA诱导下,Zm CPK9表达量均有所上调。【结论】Zm CPK9是玉米CPKs基因家族中一个新的成员,对干旱、低温、盐和ABA等非生物胁迫具有应答反应,推测Zm CPK9对植物防御非生物胁迫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瑾 《安徽农业科学》2016,(25):112-115
[目的]研究电刺激处理对宰后成熟过程中牛肉蛋白质的影响。[方法]利用牛背最长肌双向电泳凝胶体系研究电刺激后牛背最长肌中的差异蛋白质,分析宰后1和3 d时电刺激处理牛背最长肌中有显著降解的差异蛋白点。[结果]与未电刺激样品相比,在宰后1和3 d电刺激处理牛背最长肌中有12个蛋白点表达明显下调,分为9种蛋白质:肌间线蛋白、肌钙蛋白-T、肌球蛋白结合蛋白H;肌酸激酶、磷酸丙糖异构酶;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结论]电刺激后9种蛋白质通过4条途径影响电刺激后嫩度变化,包括糖酵解代谢途径、钙激活中性蛋白酶途径、溶酶体途径和氧化应激途径。电刺激通过通过4条途径影响嫩度的信号通路表明,牛肉嫩化与氧化、凋亡有密切联系;电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增殖,加速氧化和凋亡,加快嫩化。  相似文献   

5.
一、加强畜禽检疫检验工作1.建立健全检疫检验制度在肉食品流通过程中,包括畜禽的收购检疫、运输检疫、待宰期宰前检疫、宰后肉品检验(包括活品的检验),各个环节互相连接、相辅相成,好似一  相似文献   

6.
肉鸡宰前受到运输、温度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宰后鸡肉品质。为有效降低应激反应,该研究采用适度静养和喷淋降温方式,通过在不同静养时间、不同喷淋时长处理下测定鸡肉亮度值L^(★),探究减缓肉鸡应激反应的技术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运输时长为<0.5h、3~6h和>6h时,将肉鸡分别静养1、1.5和1h能有效降低运输应激反应;对肉鸡喷淋降温12min可作为减缓热应激适宜的喷淋时长。该研究获得的宰前梯度静养和喷淋降温技术参数,以期对规模化肉鸡屠宰企业在肉鸡屠宰过程中优化宰前静养和环境温度控制提高肉品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两种饲养方式下,对猪运输前后唾液皮质醇水平、待宰栏行为和宰时血液福利指标作对比分析,以期说明发酵床饲养可降低猪对宰前应激的生理反应,最后对胴体性质和肉品质进行评估。【方法】按照密度一致原则(0.85 m~2/头),将144头日龄相近(70.47±1.60 d)体重为(27.08±1.06)kg的杜长大三元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两组,即水泥地面饲养组(concrete floor house,CFH)和发酵床饲养组(deep-litter house,DLH),每组6次重复,CFH和DLH中每个重复分别为10和14头,自由采食和饮水。饲养期间记录猪日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64和106天进行个体称重,按重复计算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试验结束时,每组选择10头体重约为105 kg猪进行屠宰(公母各半)。于运输前即饲喂栏(-60 min)和运输后待宰栏内0和120 min采集猪唾液,用于皮质醇测定;待宰栏内采集行为录像,用于猪行为学分析;宰时采集血液用于葡萄糖、乳酸、皮质醇含量及肌酸激酶活性测定;最后对猪胴体性质(热胴体重、屠宰率、胴体滴水损失、背膘厚、肉厚、瘦肉率)和背最长肌肉品质(p H、肉色、肌内脂肪、滴水损失、剪切力)进行评价。【结果】1饲养期间,CFH和DLH猪末重、日均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均无显著差异(P0.10)。2运输前后,DLH猪唾液皮质醇水平均高于CFH猪(P0.05);与运输前相比(-60 min),运输后0和120 min DLH猪唾液皮质醇升幅均显著低于CFH猪(0 min:+2.85±0.66 vs.+5.08±1.33,P0.01;120 min:+1.03±0.63 vs.+2.66±1.54,P=0.04)。3待宰栏休息时,在0-30 min和30-60 min时段,猪休息、站立、探究、走动、争斗和饮水等行为方面,CFH和DL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10);然而,在60-90min时段时,DLH猪在探究、走动、争斗等行为方面显著低于CFH猪(P0.05)。4与CFH相比,DLH显著降低了宰时猪血液中乳酸含量和肌酸激酶活性(P0.01),对皮质醇含量有增加趋势(P=0.07),但对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10)。5 CFH和DLH猪屠宰率、胴体滴水损失、平均背膘厚及肉厚均无显著差异(P0.10);关于肉品质,与CFH比,DLH对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和滴水损失分别有提高和降低趋势(P=0.10),但对p H、L*(亮度)、a*(红度)、b*(黄度)等指标无显著影响(P0.10)。【结论】DLH能够降低待宰栏内猪的争斗行为和宰前生理应激反应,提高猪对宰前应激的应对能力,但对其生长性能、胴体性质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宰前禁食时间对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动物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的断料断水以及宰前休息期人为控制的禁食禁水行为称为宰前禁食。不当的宰前禁食处理可能降低畜禽胴体出品率,对肉的食用品质和加工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研究不同宰前禁食时间处理对羊肉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于肉羊的宰前禁食时间,对生产优质羊肉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6月龄敖汉细毛羊公羊30只,分别进行宰前禁食0 h(对照)、12 h和24 h处理,研究羊肉食用品质(pH值、肉色、剪切力、持水力)、感官品质(膻味、嫩度、多汁性、总体可接受性)、卫生品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总数)及宰后成熟过程中糖原含量、肌节长度和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宰前禁食24 h处理组羊肉在宰后0 h、45 min、4 h的pH显著高于禁食12 h组和对照组(P<0.05)。随着成熟时间延长,pH值差异逐渐消失,3个处理组之间羊宰后24 h和48 h pH差异不显著(P>0.05)。宰前禁食24 h组羊肉蒸煮损失显著低于禁食12 h组和对照组(P<0.05)。3个处理之间羊肉L*、a*、b*、ΔE、滴水损失、剪切力值及感官评价膻味、嫩度、多汁性和总体可接受性打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宰后成熟24 h后,不同宰前禁食时间处理组羊肉的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总数均在国标规定范围之内,不同处理组之间羊肉菌落总数差异不显著(P>0.05)。随禁食时间的延长大肠菌群总数呈下降趋势,宰前禁食处理组羊肉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低于对照组。3个宰前禁食处理组羊宰后0 h、45 min、4 h、8 h、12 h、24 h、48 h羊肉的糖原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宰后成熟时间的延长,糖酵解程度加大,糖原含量呈下降趋势。随宰前禁食时间的延长,肌节长度增加。宰前禁食24 h处理组肌节长度大于禁食12 h处理组,禁食12 h处理组肌节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宰前禁食处理组羊肉宰后0 h羊肉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一致,没有显著条带出现或缺失。宰后成熟24 h时,3个处理组在27 kD均出现条带,且宰前禁食12 h和24 h处理组的27 kD条带颜色深于对照组,表明禁食12 h和24 h处理组羊肉蛋白降解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宰前禁食12 h和24 h使羊宰后肌肉卫生品质提高,并且促进宰后蛋白质降解。宰前禁食24 h使蒸煮损失降低。宰前禁食12 h和24 h对羊肉极限pH、糖原含量及肉质指标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宰前禁食12 h和24 h有益于羊肉卫生品质,对食用品质及感官品质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粮能量,蛋白质水平对福建河田鸡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商品代河田鸡进行4个阶段日粮能量、蛋白质二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于试验结束时(16周末)进行署宰测定,并对胸肌的常规化学成分、脂肪酸以及腿肌的游离氨基酸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日粮能量、蛋白质对屠宰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也不存在交互作用;胴体脂肪与日粮能量、蛋白质呈负相关;胴体蛋白质与日粮蛋白质呈正相关;胴体水发与日粮能量、蛋白质呈正相关;胸肌饱和脂肪酸与能量呈负相关,而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泡桐丛枝病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情况,以白花泡桐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iTRAQ技术对白花泡桐健康苗、患丛枝病苗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有1 788个蛋白质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873个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上升,915个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下降。GO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蛋白质主要分为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本体共49个功能组,功能主要集中在刺激响应、催化活性和生物学调控等方面。COG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翻译、转录、复制、重组和修复以及次生代谢物合成运输等生命活动。以KEGG数据库作为参考,依据代谢途径可将蛋白质定位到122个代谢途径分支,涉及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植物—病原互作等。  相似文献   

11.
猪肉是人们喜爱的肉食品之一,但随着国外高瘦肉率品种猪的引进、集约化养猪程度的提高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猪肉品质变劣的问题日益突出,改善猪肉品质是目前肉品科学的研究热点。宰前应激是导致猪肉品质变劣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阐述宰前应激包括宰前运输、禁食、休息及致晕方式对猪肉品质的影响,以及宰前应激影响猪肉品质的遗传机制,表明携带有应激敏感基因的个体更易受宰前应激的影响从而导致肉质变劣,并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和肌肉细胞代谢方面揭示应激影响猪肉品质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用八眉猪、关中黑猪及其与杜洛克、长白猪的杂种共64头去势猪,分析其宰前血清中LDH,CPK,AKP,GPT和GOT活性与8个肉量性状及肉质性状的表型相关。结果表明,LDH,CPK,GPT活性与平均日增重、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的正相关较强,分别为0.2154,0.1599及0.3298(p<0.05);0.0976,0.1337及0.2512;0.3647(P<0.05),0.6293(P<0.01)及 0.6596(P<0.01);而与肥育天数、饲料转化率和脂肪率的负相关较强,分别是-0.3798(P<0.01),-0.1599及-0.2518;-0.1920,-0.0819及-0.2177;-0.3492(P<0.05),-0.1126及-0.4775(P<0.01)。AKP活性与平均日增重和眼肌面积的相关分别为-0.2317和-0.3295,而与胴体成份的相关较小。这些酶活性与肉质性状多呈负相关,其中以CPK,GPT和GOT与肌肉pH和总色素的相关较强(P<0.01)。分别为-0.4592和-0.5823,-0.3808和-0.4581,-0.5123和-0.406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牛的不同种类布鲁氏菌的菌株膜蛋白质组学的差异。[方法]采用丙酮干粉方法,提取布鲁氏菌强毒株16M和疫苗株M5的全蛋白,具有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扫描获取二维电泳图谱,用ImageMaster TM2D Platinum6.0-TOF软件筛选出差异蛋白质酶切,准备样品进行质谱分析,通过MALDI.0软件在不同的肽质量指纹质谱搜索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技术进行蛋白质识别。[结果]应用固相pH梯度图获得良好的重复性2-DE凝胶,观察布鲁氏菌强毒株16M和疫苗株M5 2-DE图谱,其蛋白质的表达模式非常相似,使用ImageMaster TM2D4.0软件自动识别蛋白质点,检测布鲁氏菌16 M蛋白的蛋白质点856,疫苗株M5的蛋白质点793。在数据库中选择有意义的蛋白质23种进行选择质谱鉴定。蛋白质功能的差异是由质谱鉴定得到的,涉及糖代谢、物质运输、蛋白质合成和分子伴侣等方面,有13种在16M和疫苗株M5的蛋白高表达。[结论]通过质谱鉴定,获得的蛋白质功能涉及糖代谢、物质运输、蛋白质合成和分子伴侣等,有13种在16M和疫苗株M5的蛋白高表达。  相似文献   

14.
确保猪肉产品安全,需要做好养殖、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在猪肉生产链上,安全问题环环相扣,而屠宰环节很重要,尤其是生猪屠宰后的检疫及疾病的处理。因此,做好生猪的宰后检疫工作和常见疾病的宰后处理,对于提高猪肉产品的卫生质量,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2380头份猪肉胴体检验发现,有淋巴结病变的1051头份.经过宰后检验分析认为,病变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病变淋巴结的出现影响了对肉品质量的判定,建议加强生猪运输、屠宰等环节的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病变淋巴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着重介绍了鸡肉品质的常见指标(肉色、嫩度、pH值、系水力、风味)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如遗传因素(品种、日龄、性别)、营养因素(能量饲料、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等)、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屠宰因素(宰前应激、屠宰方式、宰后处理)等.  相似文献   

17.
肉用畜禽特别是猪,在收购和散装运输过程中,常常因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宰前掉膘失重,宰后肉的品质下降。过去的研究表明肌糖元的大量消耗是肉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据此,生产单位要求提供肌糖元的准确、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我们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一套方法,经实验室验证和生产单位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肌酸磷酸激酶(CPK)是肌肉中的一种特异酶,通过试验研究肌肉CPK的测定方法,并验证了肌肉CPK可作为分析肌肉活动程度或肌肉疾病的敏感性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第一肉类生产大国,却不是肉类加工强国,存在产业加工率低、质量安全保障程度不高等重大问题[1].为此,要实现企业猪肉的利用最大化,就需控制影响猪肉质量的诸多因素,以保证猪肉品质量的安全,减少不同生产阶段猪肉质量的损耗. 1 猪肉质量损失因素分析 猪肉生产全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宰前饲养、运输、宰前静养、屠宰和分割、冷却成熟、猪肉运输6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处理均可影响本阶段或后续阶段的猪肉质量损失,猪肉质量损耗影响因素见表1.  相似文献   

20.
80~100千克体重的商品猪2016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8头,经历72小时,行程为1300千米的铁路运输比较试验。在运输过程中,试验组处于安静和睡眠状态48~60小时.运输结束后,和对照组比较,对生理状态影响不明显,对体重、病残和死亡的损失较小.此外,还可以改善猪肉组织的感官特性,减少宰后胴体修整时和贮藏过程中肉量的损失.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