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小麦花药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小麦花药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率,以小麦冀5006/9204和核生2号/08004 F1杂交组合为试材,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分别对小麦花药和植株分蘖节进行了处理,其中花药处理方法为在C17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0.02‰、0.05‰和0.10‰的秋水仙碱,分蘖节处理方法为分别用浓度0.20‰、0.50‰、0.75‰和1.00‰的秋水仙碱浸泡单倍体再生植株分蘖节各5 h和10 h,研究秋水仙碱不同浓度与处理方法对染色体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秋水仙碱0.02‰的诱导培养基上再生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率最高,冀5006/9204和核生2号/08004 F1代杂交组合的染色体加倍效率分别为52.38%和47.37%;0.75‰秋水仙碱溶液浸泡分蘖节5 h的染色体加倍率最高,为65.06%。尽管我们用秋水仙碱处理花药的加倍率不如处理分蘖节的效果好,但该方法可能比处理分蘖节更经济、简便,可达到快繁与加倍同时进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秋水仙碱处理甘蓝型油菜不同基因型的离体小孢子,研究了小孢子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特性 及其与基因型的关系。将发育到单核晚期一双核早期的小孢子分别接种于含10、20、50、100 mg/L秋水仙碱的 NLN液体培养基中处理24 h或48 h进行染色体加倍,然后将处理过的小孢子转接于不含秋水仙碱的相同培 养基中诱导胚状体。21种基因型小孢子再生植株中双单倍体比率为23.94%~99.42%。方差分析的结果表 明,基因型相似的品系和杂种之间染色体加倍率差异不显著,基因型不同的一些品系和杂种间差异显著。由 此说明,基因型对秋水仙碱处理离体小孢子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油菜(Brassica napus L.)基因型小孢子培养试验中不同浓度秋水仙碱和氟乐林加倍剂对不同基因型材料小孢子再生、加倍率以及成株结实性的影响,选取3个遗传背景不同的F_1杂交组合,利用秋水仙碱或氟乐林处理小孢子细胞以及对从小孢子直接再生的植株根系进行秋水仙碱浸泡处理,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不同处理方式下小孢子成苗的倍性水平,并对双单倍体植株开展结实性考察分析。结果表明,3个F_1组合的小孢子细胞经过85 mg/L秋水仙碱处理后得到的再生苗数目最多,并且所得到的双单倍体植株的数目最多。不同浓度的氟乐林加倍剂处理试验显示,10μmol/L氟乐林处理小孢子后获得双单倍体相比其他浓度氟乐林处理后的数目多。3个F_1组合的小孢子胚在4℃处理10 d后能够显著提高胚的一次成苗率。对3个F_1组合的小孢子自然加倍和加倍剂处理后获得的DH群体的结实性考察结果显示,自然加倍获得的双单倍体植株的平均角果长、平均每角果粒数和平均千粒重与不同浓度秋水仙碱或者氟乐林处理后获得的双单倍体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芦笋单倍体染色体加倍的方法。[方法]以秋水仙碱与Oryzalin为诱变剂(均添加2%DMSO),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分别用浸泡法和培养基添加法处理芦笋单倍体材料的茎尖,通过传统的根尖压片法检测染色体数目,比较不同试剂、不同处理方法、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下诱导二倍体的效果。[结果]秋水仙碱的处理效果优于试剂Oryzalin;培养基添加法的诱导效果优于浸泡法,在培养基中添加0.2%秋水仙素并处理5 d时诱导效果最佳,染色体加倍效率与成活率分别可达38.3%和50%。[结论]秋水仙碱仍是芦笋单倍体加倍最有效的诱变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长期以来,小麦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主要采用移栽前秋水仙素溶液通气浸泡分蘖节方法,该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且秋水仙素毒性较强、用量较大、价格较高。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小麦单倍体植株简便、安全、高效的加倍方法,寻找可以替代秋水仙素用于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的化学试剂。【方法】通过小麦品系Fielder花药培养,小麦品种科农199、新春9号和小麦品系CB037、中国春(CS)与玉米自交系郑58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植株,小麦品系中国春与甘肃黑麦杂交获得小麦-黑麦双单倍体植株,利用0、5、10和20 mmol·L-1秋水仙素溶液分别采取分蘖节加注、叶片涂抹和培养基表面添加方式对不同来源小麦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并采用培养基表面添加0、30、60和120 μmol·L-1甲基胺草磷、炔苯酰草胺和氟乐灵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及小麦-黑麦双单倍体植株加倍,比较不同加倍方法和3种除草剂的加倍效果,确定各个加倍试剂的适宜浓度。【结果】不同浓度秋水仙素溶液(0、5、10和20 mmol·L-1)加注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分蘖节部位对小麦单倍体植株不具有加倍效果,不宜在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中采用。10 mmol·L-1秋水仙素溶液涂抹拔节期小麦单倍体植株叶片的加倍率为7.7%,其他3个秋水仙素溶液浓度没有加倍成功,也不适合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培养基表面添加4个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小麦花药培养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分别为26.7%、42.9%、73.3%和85.7%。表明培养基表面添加秋水仙素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果最好,适宜浓度至少为20 mmol·L-1。培养基表面添加0、30、60和120 μmol·L-1炔苯酰草胺溶液处理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分别为0、0-57.1%、28.6%-75.0%和0-100%,其他2种除草剂处理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没有成功;培养基表面添加120 μmol·L-1炔苯酰草胺溶液处理小麦与黑麦杂交双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为9.0%,添加其他3个浓度炔苯酰草胺溶液和其他3种加倍试剂均没有结实。【结论】60-120 μmol·L-1浓度炔苯酰草胺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具有较好效果,培养基表面添加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和炔苯酰草胺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有效,而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6.
单倍体诱导系在玉米育种研究中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个单倍体诱导系与8个不同基因型母本(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杂交诱导,根据籽粒颜色、根尖染色体压片、气孔密度并结合田间植株表现鉴定单倍体,并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结果表明,不同诱导系间诱导率存在差异,MT041 平均单倍体诱导率显著高于其他 2个诱导系,诱导率为4.17%;不同基因型母本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糯玉米和普通玉米材料单倍体率显著高于甜玉米,甜糯玉米杂交种对甜玉米单倍体提高有利.0.06%秋水仙素溶液浸根加倍效果显著高于0.02%浓度,但高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成苗率不高,结果表明加倍技术仍然是制约DH育种技术广泛应用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秋水仙碱对春小麦花药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人工加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小麦花药单倍体植株加倍结实率 ,利用秋水仙碱对春小麦再生植株进行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 ,无论是高浓度还是低浓度的秋水仙碱 ,长时间浸泡再生植株的根系后会导致大部分再生植株夭亡 ;高浓度短时间处理再生植株根系效果比较理想 ,即用 2 .0 g/ kg的秋水仙碱溶液浸泡再生植株的根系 5 h后 ,将其移栽温室 ,平均结实率为 4 5 .9% ,比常规结实率 ( 1 3.2 % )提高了 32 .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以8份三系杂交稻亲本和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对种芽染色体诱导加倍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0.01%~0.03%)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种芽48 h,均能诱导染色体加倍,但不同材料之间染色体加倍效率有明显区别,杂交稻高于常规稻.与二倍体植株相比,获得染色体加倍的四倍体植株在农艺性状上变异较大.用秋水仙素诱导细胞染色体加倍或是水稻种质创新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用双单倍体的实生籽和一单倍体无性系试管苗,按常规方法和改良方法对染色体加倍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在无菌条件下,用0.2~0.3%的秋水仙素浸种12~48小时后,再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处理实生苗的改良浸种法,与常规方法相比能有效克服秋水仙素对根的毒害作用,提高处理苗的成活率,从而大大提高加倍频率(加倍频率最高达70.96%);对一单倍体无性系,采用秋水仙素浸试管苗切段后再用组织培养使之分化苗的改良方法也能有效地提高加倍频率(最高达70%)。而常规的幼芽处理法在干旱地区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0.
用秋水仙碱诱导非洲菊多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秋水仙碱处理离体的非洲菊愈伤组织与丛生芽.研究了4种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对非洲菊芽增殖和染色体加倍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05%的秋水仙碱溶液处理12h效果较好.变异率达38.46%;叶片表皮细胞的气孔数量减少、体积增大以及植株叶大根粗等外部形态特征均可作为鉴别非洲菊多倍体的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1.
秋水仙素对非洲菊单倍体加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非洲菊单倍体的加倍方法。【方法】采用秋水仙素不同处理方式、不同处理时间和浓度对非洲菊单倍体(2n=x=25)进行加倍效果研究。【结果】和单倍体相比,双单倍体(2n=2x=50)株型较大,叶片较宽,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较多。培养基添加秋水仙素法加倍效果最好,全株浸泡法次之,茎尖浸泡法最差。全株或茎尖在0.02%的秋水仙素溶液中浸泡1 d,对单倍体植株无加倍效果;0.1%的秋水仙素添加至增殖培养基处理7 d对植株造成的伤害最大,死亡率达80%,但加倍率只有4%。【结论】0.05%的秋水仙素添加至增殖培养基处理4 d,非洲菊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果最好(42%)。  相似文献   

12.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是二倍体植物(2n=24),本试验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处理(野生浙贝×细叶种)F_1种子,结果表明:用0.20%秋水仙碱处理湿种子和干种子的加倍成功率最高,分别为33.62%和10.17%;变异株具有典型的多倍体特性,植株生长旺盛,叶片明显增厚,叶色深绿,叶片表皮气孔增大,根系肥大,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变异株的染色体数已加倍成2n=48。此外,对浙贝母倍性育种的前景进行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转化当代获得纯合的转基因株系,本试验对以小麦花药为受体的转基因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金粉粒度0.6μm、金粉浓度100μg/枪、轰击距离6 cm、轰击压力1 300 psi为基因枪转化小麦花药的最佳参数组合。用含有5%DMSO的0.2%秋水仙碱溶液处理单倍体植株4 h,染色体加倍效率最高,达到100%;用含1%DMSO的溶液处理12 h加倍效率最低,为62.2%。PCR结果显示所有T0代阳性植株在T1代都无分离,说明该方法得到的转基因株系在T0代即为纯合系。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以花药为受体的小麦转基因技术体系,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上的潜力日益显示出来。目前,应用这项技术培育的一批小麦新品种(系)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但是,这种潜力只有在单倍体植株加倍成纯合二倍体之后才能充分发挥。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对花粉植株染色体加倍方法,进行过多种试验研究。据文献报道:以秋水仙素直接浸根应用最多,但死苗率高,效果不够理想;用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DMSO)混合处理单倍体植株,加倍结实有明显提高,但尚不稳定;应用阳畦盖膜,冬季低温刺激加倍,方法简便,虽收  相似文献   

15.
用EMS(甲基磺酸乙酯)溶液诱变甘蓝型油菜的小孢子,离心去除EMS,用秋水仙碱溶液对诱变后的小孢子进行染色体加倍。再离心去除秋水仙碱,用NLN-13培养基进行小孢子培养。当小孢子发育成完整的试管植株后,用幼叶氧化法定性、快速地筛选高油酸突变材料。筛选获得的材料经移栽定植,用气相色谱法精确地分析其种子的脂肪酸组成,得到了一份油酸含量为80.3396%的高油酸突变材料。本研究提高了油酸改良工作中诱变频率,降低测试分析费用。  相似文献   

16.
水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已成为水稻育种的一项新技术.但目前花粉单倍体植株仍依赖于自然加倍,加倍率一般仅30~50%左右,以致大量单倍体植株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金聿等仿照菸草上适用的组织法,在水稻叶鞘上曾获得过二倍体植株,但诱导频率低、诱导期长,实践上应用尚有一定困难.因此,进一步探讨单倍体植株体细胞培养染色体加倍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秋水仙碱处理提高双单倍体频率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 2个对小孢子培养反应较好的甘蓝型冬油菜F1杂种为供体材料 ,研究了 3种不同时期秋水仙碱处理对小孢子胚胎发生、成苗与加倍率的影响。对分离小孢子直接进行 15h以及 0、5 0、5 0 0和 10 0 0mg/L秋水仙碱处理 ,在液体NLN培养基中胚胎发生好 ,培养 5周后获得大量正常胚体。将这些发育优异的胚体移入固体MS培养基、经过 10d低温 (2℃ )诱发 ,常温 (2 4℃ )下培养能很好地萌发 ,并迅速长成完全正常的再生植株。 5 0 0mg/L秋水仙碱处理 15h获得了 83%~ 92 %的高染色体加倍率 ,并且嵌合体和多倍体数很少。对正常胚体在移入固体培养基前用 0、2 5、5 0、2 5 0、5 0 0和 10 0 0mg/L秋水仙碱 15和 30h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 ,或对再生植株在幼苗期进行 12 5mg/L秋水仙碱 2 0h浸根处理 ,其加倍效果均不及采用分离小孢子直接进行秋水仙碱处理 ,且其嵌合体的发生频率也较高 ;后者还产生大量待特殊处置的秋水仙碱废液 ,并推迟再生株的生育进程。因此 ,利用分离小孢子直接进行秋水仙碱加倍染色体更为安全、快速和有效  相似文献   

18.
四倍体芦笋选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秋水仙碱对芦笋染色体的加倍效果优于其它诱变剂,秋水仙碱处理浓度为0.1~0.25%、处理时间为24小时、处理温度为20~25℃时最佳,芦笋染色体加倍率达6.5~9%。四倍体芦笋在拟叶、花器等方面与二倍体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山梨醇和甘露醇作碳源,对籼稻品系TC90及其花培单倍体幼穗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分化与染色体自然加倍的研究结果表明,2%和4%的山梨醇作碳源时,可维持外植体生存25天以上,绿苗再生频率分别为52.6%和90.0%;单倍体自然加倍率达30.5%,比等量蔗糖处理提高65.8%。2%和4%的甘露醇作碳源时,外植体均不能生长,逐渐变得苍白,干瘪,培养7天后失去分化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20.
单倍体加倍率低成为玉米单倍体育种的限制性因素。为了提高玉米单倍体的加倍率,研究两种生态条件下单倍体的自然加倍率,比较甲基胺草磷(APM)和氟乐灵两种除草剂在不同浓度和处理方法下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率。结果表明,海南试验点的单倍体自然加倍率要高于贵州贵阳试点。应用除草剂可以明显提高雅玉889和京糯208单倍体的加倍率,基础材料基因型对自然加倍率和除草剂加倍率都具有显著影响。APM和氟乐灵均是在浓度为80μmol·L~(-1)处理单倍体加倍率最高,APM处理的单倍体加倍率要高于氟乐灵,采用滴心法和浸种法处理的单倍体加倍率无明显差异。综上,如采用自然加倍,应在海南试验点种植单倍体;如采用除草剂加倍,应使用浓度为80μmol·L~(-1)的APM,采用滴心法或浸种法对雅玉889和京糯208单倍体加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