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窟野河地处黄河中游的“几”字湾,是黄河重要水源补给段,其生境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流域生态安全和人民福祉。基于GIS技术采用InVEST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揭示窟野河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究窟野河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20年,窟野河流域草地面积较2000年下降了6.60%,林地面积较2000年增加了35.05%。2)2000—2020年,窟野河流域整体以中高等生境质量区为主。生境质量整体提升,部分区域出现生境质量下降。3)2000—2020年,第二产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年末总人口、景观分离度指数与生境质量指数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可见窟野河流域产业发展及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生境质量的下降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能够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InVEST模型、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等方法,研究罗霄山区1995—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及预测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情景的生境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罗霄山区以林地为主导地类,1995—2020年间,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占比均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增幅高达0.69%,且91%以上由耕地和林地转入。2)罗霄山区整体上生境质量较好,高级和较高级生境质量的面积占比达57%;1995—2020年,生境质量呈退化趋势,退化区域主要位于茶陵县、南康区和宜章县。3)与2020年相比,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情景下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均呈小幅度减小趋势;相反,生态保护情景下的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提升7.14%,生态保护情景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控制具有高级生境质量的林地和耕地向低级生境质量的建设用地转化,对改善区域生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将研究区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市建设用地、未利用地6类土地利用类型,基于景观干扰度与景观脆弱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榆林市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耕地、草地为榆林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面积增加;建筑用地增加率达到400.78%。榆林市2000年景观生态风险呈现中东部高,西部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Ⅲ级风险以上面积达82.28%;2015年I级风险核心增加,面积增加至11.24%,V级风险被I级风险切断,面积减少至16.80%;榆林市景观生态风险值分别为0.1371、0.1355,风险值下降1.18%,区域生态风险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和秩相关系数法,对“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安阳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安阳市河流各污染因子下降趋势的显著性顺序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除生化需氧量外,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近10年来,安阳市河流Ⅰ~Ⅲ类断面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劣Ⅴ类断面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十三五”期间,河流断面水质Ⅰ~Ⅲ类占比增加43.5%,劣Ⅴ类占比下降47.8%,5年间劣Ⅴ类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2020年劣Ⅴ类断面消除,整体水环境质量显著好转,但安阳市地表水污染属于典型的有机型污染。分析了安阳市水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为解决安阳市水环境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生境质量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表征,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生境质量变化,研究长时序下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演变规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构建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近12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利用ArcGIS结合InVEST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赫章县2010~2022年生境质量演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赫章县的主要地类为林地,其次为耕地;建设用地扩张迅速,研究期内增长了27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换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间的流转,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主要流向了林地和建设用地;(2)研究期内赫章县整体生境质量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生境质量等级以中级、较低级为主,生境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密切;(3)生境退化度呈现减小后增大趋势。生境高度退化区向外蔓延主要是由于赫章县土地利用强度逐渐提升,建设用地面积向外扩张,距离城区较近的耕地、水域易受到建设用地扩张等因素影响向高度退化发展;(4)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2010年主要呈现出生境质量“高—高”聚集,2016年和2022年主要呈现“高—低”聚集,中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生境质量差异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矿业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安徽省淮南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的分布规律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20年来,研究区主要以水田和旱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在研究期间占研究区总面积均超过70%。2000-2020年的用地类型变化剧烈,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4.63%,研究区内的水田和旱地面积逐年递减,占比减少了4.3%,坑塘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坑塘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比分别增加0.4%、4.21%;(2)2000-2020年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37、0.36、0.35,表明研究区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域生境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境质量的评估,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重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有着重要作用。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nVEST模型及ArcGis软件,分析2000年、2010年、2020年区域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演变机制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同生境质量水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生境质量经历了一个努力维持到加速恶化的演变趋势;3)生境质量水平的动态演变与区域规划政策的发布落实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南昌市城市绿地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该市2005—2014年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并引入生态经济协调度(EEH)指数,分析区域内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2005—2014年间南昌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由506.32×106元增加至1040.40×106元,年增长率为8.33%,每项生态服务价值历年平均价值大小排序为:涵养水源、释氧、固碳、调节气候、保护物种多样性、固定土壤、净化空气;10年间南昌市EEH指数为0.4,处于生态经济低度协调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基本处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5年和2005年的Landsat5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覆盖度、土壤指数等因素,在软件ERDAS和Arcgis10.2支持下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评价了辉腾锡勒风电场区域1995—2005年近10年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差"级面积增加了0.003%,"较差"级面积增加了0.045%,"优"级面积减少了0.82%,"良"级面积减少了6.359%,"中"级面积增加了7.130%,说明十年间辉腾锡勒风电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趋于变差。  相似文献   

10.
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采用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kappa指数方法,对辽河流域10 a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并对辽河流域内所包含的各市辖区县的土地利用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2000—2010年间,各个景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耕地大幅度减少,城镇用地大幅度增加,城镇用地主要由耕地、湿地转化而来;土地利用度及土地利用动态度逐年提高,市辖区的土地利用度明显高于各县;景观指数与Kappa指数表明:主要类型的景观变化幅度较小,景观总体变化趋势趋于复杂,破碎化加剧,人为影响突出。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命活动依赖于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项服务,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共识。良好的生境条件可以为物种提供适宜的栖息、繁殖空间,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板块分析生境质量。首先,对北京山区整体生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山区整体以林地为主,生境质量评为优良的面积在85%以上,生境质量良好。其次,分等级对比2015和2020年北京山区生境质量的变化,同时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一步分析地类变化和生境质量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5年间北京山区部分耕地和草地被开发建设,生境质量有所下降,但整体平稳。因此提出重视山区草地及灌丛生境的保护、提升现有绿地生态效益、构建建设用地和绿地的制约平衡关系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明宇  王莉雯 《绿色科技》2023,(20):216-223
以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为研究区,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CA-Markov模型和InVEST模型并结合LEI值,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境质量演化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力与关联性。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水体和建设用地为主,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武汉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心,以厂矿、大型工业区和交通道路为主的其他建设用地类型的增加比例最大,大量高生境质量的土地利用类型向低生境质量转化,城市整体的生境质量等级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2020-2025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格局和生境质量的演变趋势与2010-2020年基本一致。生境质量较低的地类由城市中心向四周逐渐蔓延,中心城区的生境质量基本处于低等级,只有少数湖泊湿地附近的生境质量为中或较低等级。  相似文献   

13.
以芜湖区段1995、2005和2016年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风险指数和空间分析法,分析研究区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揭示芜湖区段风险状况和城市建设发展对长江生态廊道的影响,旨在为芜湖区段综合风险防范、景观生态管理和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依据。研究表明:1)1995—2016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明显,耕地、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景观优势度降低;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优势度升高,破碎度和分离度降低;湿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破碎度和分离度先增加后减少。2)生态风险时空分析表明,1995年以低、较低和中生态风险为主,2005年以较低、中和较高生态风险为主,2016年以较低和中生态风险为主;空间上,生态风险等级的分布基本以长江为轴向南北两侧呈递减变化,且整体上江南的景观生态风险高于江北。3)各等级生态风险转换类型多样,1995—2005、2005—2016年风险等级由低向高转换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03%、8.05%,由高向低转换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07%、26.76%,即景观生态风险在前10 a、后10 a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InVEST模型,选取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风险两个指标,分析北京市延庆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莫兰指数与ArcGIS软件结合,揭示两个生境指标的冷热点覆盖区;探究生境质量、生境退化风险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延庆区生境质量东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西南部部分区域生境质量较低,生态退化风险从东北向西南呈升高趋势,各类自然保护地生境质量指数均高于0.9,且均高于全区均值(0.834 2);自然保护地内生境热点较少,生境退化风险热点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城区,东北和东南部也有零星分布;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生境退化风险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湿地公园退化风险高于其他类型,需要强化对湿地公园的规划和管理,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选用2010年、2013年和2016年3个时相的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福诏高速福州至仙游路段为例,采用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对该路段建设前后(2010—2016年) 6年间的植被恢复动态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6年的年均植被NDVI波动于0. 21~0. 42之间,2010年、2016年的最大值分别为0. 42和0. 21; 2010—2013年,由于福诏高速的建设,该路域的植被退化面积达到66. 95%,生态等级为优良的比例从58. 96%下降到20. 35%; 2013—2016年植被仅退化了16. 23%,较2010—2013年期间退化的少,优良等级的比例从20. 35%上升到35. 08%。这与福州市近年来逐渐重视路域生态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Landsat 5TM和2010年Landsat 5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2000年至2010年北京市植被覆盖度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0年,北京市植被覆盖度主要为低植被覆盖、中等植被覆盖和中高植被覆盖;2010年,北京市植被覆盖度主要为中高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2000~2010年10年间,高植被覆盖和低植被覆盖区的变化程度最大,前者增加3066km2,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18.25%,后者减少2103.36km2,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12.52%,其余等级植被覆盖区域面积变化程度相对较小。2000年,低植被覆盖的面积最大,2010年,中高植被覆盖的面积最大。10年间,以中等植被覆盖→中高植被覆盖为最主要的转换类型,转换率达到45.501%。  相似文献   

17.
选取不同生境类型中植物的生长型、生活史变异模型、叶片硬度、花期等18类功能性状,计算自然、半自然、人工生境下植物群落的6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及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研究重庆市主城区不同生境下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功能性状平均距离与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样地功能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功能分散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生境下,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多维功能丰富度指数增加的趋势为:自然生境下半自然生境人工生境;样地功能丰富度指数随着均匀度指数增加的趋势为:自然生境半自然生境人工生境。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的昆明市植被覆盖度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植被状况的重要因素,以1988、1996、2000、2006和2010年5个时相的TM和ETM+影像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模型计算了昆明市植被覆盖度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8~2010年的22年间,昆明市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明显,平均植被覆盖度从56.2%下降到50.7%,降幅达5.5%;特别是官渡区和呈贡新区变化幅度最为显著,降幅分别为12.3%和6%。按时段分析结果,1988~2000年昆明市整体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呈增长趋势。分析认为,城市的发展与扩建导致植被覆盖度减少;应注重城市绿化建设,新建公园与广场,使城市植被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9.
河北坝上地区作为首都"两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对当地和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18年土地利用状况为基础,采用InVEST模型计算坝上地区生境质量指数并提取生态源地,选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最小累积阻力表面,划分不同等级的生态安全区,提取生态廊道,并构建河北坝上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1)坝上地区生境质量总体偏低,50%以上为低等生境质量区,中高等生境质量区约占46%,呈现出生境质量两极分化,类型和分布不均衡等特点;2)生态源地占坝上总面积的17.50%,其中40%以上分布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3)生态廊道总长度为640.86km,生态节点53个,高等质量生态安全区占25.92%,低等级质量的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张北县、康保县。坝上地区生态安全质量不是很高、生态系统多样性较低,生态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县区之间生态质量差异明显。未来应进一步提升低等级生态区域生态质量,构建更加稳固的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中步甲科昆虫对微生境的选择,探讨生态恢复对维持步甲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期揭示生态恢复进程,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和2013年6—8月,利用陷阱法比较分析了宁夏黄土丘陵区灌草混交林地、乔灌混交林地、生态薪炭林地、生态经济林地、天然封育草地和水平农田6种生境内的步甲物种多样性,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步甲科昆虫的生境选择模型,研究各生境中影响物种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共捕获步甲3236号,隶属于9属16种,其中,直角通缘步甲、麻步甲和赤胸长步甲为优势种,数量分别占40.64%,24.13%和20.02%;步甲个体数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6种生境中存在显著差异(df=5,P=0.011;df=5,P=0.021),物种丰富度虽在灌草混交生境中高于其他生境,但未达显著差异(df=5,P=0.062);Chao-1丰富度估计曲线显示,灌草混交和生态薪炭林地生境中步甲丰富度达到渐进水平,诱集到几乎所有的步甲物种;天然封育草地和水平农田生境中物种丰富度近似达到渐进水平,诱集到大部分步甲物种;乔灌混交和生态经济林地生境的步甲物种丰富度没达到渐进水平,物种丰富度的估计存在较大变异;3种优势物种在不同生境中的发生概率显著不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草本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直角通缘步甲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林冠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麻步甲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枯落物厚度、草本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是赤胸长步甲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宁南黄土丘陵区步甲对微生境的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可作为生态恢复评价的重要指示生物,研究其对生境类型的偏好性进一步加强指导生态恢复和生境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恢复建设具有实际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