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该研究采用野外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南疆泽普县金胡杨林、莎车县依盖尔其镇、麦盖提县叶尔羌河特大桥和巴楚县夏玛勒林场采样点0~60cm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各层pH值均值8、盐离子以K+、SO_4~(2-)、Cl~-、Na~+、HCO_3~-为主,含盐量在1.409~6.953g/kg,土壤pH、电导率及盐离子随采样深度增加均有降低趋势,且其中电导率、SO_4~(2-)、Cl~-以及Ca~(2+)+Mg~(2+)与采样深度相关性较强,其他指标相关性不强。研究表明该地区土壤盐分离子在垂直方向变化有规律,在水平方向分布情况比较复杂;(2)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上层盐渍化程度不严重,盐分中碳酸盐和重碳酸盐最多,随着深度增加碳酸盐和重碳酸盐所占盐分比例先增大后变小。上层土样以苏打盐土为主,中层全为苏打盐渍化土,下层以纯苏打盐渍化土为主。Cl~-/SO_4~(2-)的值在0~1,表明在上层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化土为主,中下层以硫酸盐盐渍化土为主;(3)EC25与SO_4~(2-)、Cl~-、Na~+呈极显著正相关,在0~20cm层EC25除受SO_4~(2-)、Cl~-、Na~+影响外,也受CO_3~(2-)影响,在K+含量极低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与K+显著负相关情况,但是EC25与总盐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牧草对盐渍土Cl~-、SO_4~(2-)、HCO_3~-、pH和EC的影响,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土壤土中种植结缕草、早熟禾、田菁、小冠花、紫花苜蓿,通过测定土壤中Cl~-、SO_4~(2-)、HCO_3~-含量的变化,筛选出适合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种植的牧草。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NaCl不但增加了Cl~-含量,也增加HCO_3~-和SO_4~(2-)含量,3种水溶性阴离子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大而增大,5种牧草均可降低盐处理土壤中水溶性Cl~-、SO_4~(2-)含量,结缕草降低水溶性Cl~-效果最佳,田菁降低水溶性SO_4~(2-)效果较好,5种牧草均可降低重盐处理土壤中水溶性HCO_3~-含量;土壤p H随着NaCl浓度增加略有增加,EC值随NaCl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加,种植牧草也可降低各盐分处理土壤p H和EC值,均以田菁、早熟禾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3.
姜涵  周姣姣  潘健  吴泉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99-101,106
以潍坊北部海水入侵区域为研究区,通过实地采样获得研究区表层土壤盐分数据,利用统计分析与空间插值的方法对潍坊北部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盐分主要离子为Na~+、Cl~-等,土壤全盐量、K~+、Na~+、Mg~(2+)、Cl~-、SO_4~(2-)呈强变异强度,Ca~(2+)和HCO_3~-属于中等变异强度。潍坊北部地区表层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为土壤全盐量、Na~+、K~+、Mg~(2+)、Cl~-以及SO_4~(2-)都是东北部沿海地区土壤盐分含量较高,从东北向西南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Cl~-浓度对氮肥转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影响。表明Cl~-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总量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减少亚硝酸细菌数量,因而土壤中NO_3~--N形成减少。Cl~-还能提高滨海盐土中磷酸酶和脲酶及潮土中磷酸酶的活性,经显著性检验,达1%显著水平,但在低丘红壤,施Cl~-500~1000mg/kg土的处理,两种酶活性均降低,经显著性检验,达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不同有机物料稻草,猪粪,锯木屑成分不同,入土转化过程不同,对连作土壤pH,EC值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培养实验表明猪粪有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EC值的作用,稻草能提高土壤的pH,EC值,而锯木屑对土壤pH,EC值影响不大。稻草施入土壤后增加了细菌,放线菌数和真菌数。锯木屑能增加土壤细菌数,真菌数,而放线菌数减少。猪粪使土壤细菌数,放线菌数大幅度增加,而真菌数减少。  相似文献   

6.
晋南夏播花生田2种除草剂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88%乙草胺EC和15%精喹禾灵EC两种除草剂在晋南夏播花生田对杂草的防除效果,进行了除草剂在花生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喷施试验。结果表明:15%精喹禾灵EC药剂选用450 g/hm2剂量,88%乙草胺EC选用1500 g/hm2可达到理想的防除效果。结果为合理利用除草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防除菟丝子的土壤处理除草剂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宜防除菟丝子的土壤处理除草剂,采用室内试验,初步测定了12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在其登记作物推荐浓度下对菟丝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90%乙草胺EC可以完全抑制菟丝子种子萌发,96%精异丙甲草胺EC、72%异丙甲草胺EC和33%二甲戊灵EC对菟丝子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而24%乙氧氟草醚Ec、40%扑草净WP、50%敌草胺WG、48%氟乐灵EC和65%氨氟乐灵WG对菟丝子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差;所有参试除草剂均能极显著抑制菟丝子幼苗生长,其中,90%乙草胺EC、72%异丙甲草胺EC、96%精异丙甲草胺EC对菟丝子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24%乙氧氟草醚EC对菟丝子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差。适宜作为防除菟丝子的土壤处理除草剂为90%乙草胺EC、96%精异丙甲草胺EC、72%异丙甲草胺EC和33%二甲戊灵EC。  相似文献   

8.
不同阴离子化肥对黄瓜生长及土壤EC、pH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采用 3种含不同阴离子的化肥 ,设 3个施肥水平 ,研究了它们对黄瓜生长、根系活力及对土壤EC、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 3个施肥水平下 ,化肥的不同阴离子对黄瓜生长的抑制作用是Cl->SO42 ->NO3 -,土壤中浓度越大 ,抑制作用越明显。土壤中随 3种离子浓度增高 ,EC值明显增大 ,pH值明显下降 ,其影响是Cl->SO42 ->NO3 -。  相似文献   

9.
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5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柽柳地、芦苇地、裸地、杨树地、辣椒地)剖面盐分类型、含盐量变化特征及盐分离子组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盐分类型可以划分为表聚型、震荡型、均匀型3类。柽柳地与裸地的土壤剖面类型为表聚型,其土壤剖面变异系数为61.28%,表聚系数是底聚系数的4.45倍,表层聚集现象严重;芦苇地的土壤剖面盐分类型为震荡型,变异系数为30.05%;辣椒地和杨树地的土壤剖面盐分类型为均匀型,变异程度最小仅为表聚型剖面的47.65%。5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剖面平均盐质量分数呈现柽柳地裸地芦苇地辣椒地杨树地,其中柽柳地平均盐质量分数为2.67g/kg,与杨树地土壤平均盐质量分数之比为2.45。5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剖面盐分组成以Na~++K~+、SO_4~(2-)、Cl~-为主,阳离子平均质量分数呈现Na~++K~+Ca~(2+)Mg~(2+),阴离子中总体表现SO_4~(2-)Cl~-HCO-3,盐分状况的主要特征因子为Cl~-、SO_4~(2-)、Na~++K~+、总盐(St),土壤剖面盐分以氯化钾钠盐和硫酸钾钠盐为主,Cl~-与Na~++K~+相关系数为0.941,SO_4~(2-)与Na~++K~+相关系数为0.884;盐分状况因子Cl~-、SO_4~(2-)、Na~++K~+、St与电导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电导率与Na~++K~+回归拟合效果较好,拟合关系式为y=0.039 5x+0.218 6,R2=0.966 7,P0.05。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菌肥对盐渍化土壤中盐分离子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微生物菌肥对盐渍化土壤的修复效果,本文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考察JFB菌剂和EM菌剂对采自山东省东营市的滨海盐渍化土壤盐分离子及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0~50d期间,有机肥对Na+降低效果明显,与对照相比降低0.3~0.39g/kg;对K+的影响则与Na~+相反,与对照相比上升0.26~0.46g/kg;有机肥及菌剂添加后Ca~(2+)较对照均有上升;Mg~(2+)与对照相比的下降效果和Na+相似;有机肥及菌剂添加后Cl~-与对照相比降低至0.96~1.64g/kg;SO_4~(2-)的影响和Cl~-相反,与对照相比除第30天处理以外均有所上升。处理10~70d期间,有机肥及菌剂添加后有机质与对照相比上升1.28~5.51g/kg。由此可见,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离子及有机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可为盐渍化土壤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耕地盐碱化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碱化土壤严重威胁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脱硫石膏是一种经济环保的碱化土壤改良剂,淋洗可以促进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过程中上层土壤脱盐。针对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对土壤盐分分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在河套灌区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不同脱硫石膏用量(10.1、14.5和0t/hm2)配合不同淋洗量(1.52×103、2.20×103和0t/hm2)改良处理下土壤0~100cm土层的土壤化学指标(碱化度ESP、酸碱度pH和电导率EC)变化规律及2012年食葵的生长特性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处理0~40cm土层ESP、pH和EC在第一年淋洗和秋浇后显著降低,之后逐渐趋向稳定,ESP和EC在年内有增加趋势;40~100cm土层各指标较0~40cm稳定,综合改良处理土壤ESP、pH略有降低,仅淋洗处理有升高的趋势;2)0~60cm土层综合改良处理改良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当深度大于60cm时,所有处理的改良效果不明显;3)高脱硫石膏配合淋洗对食葵的生长指标和产量的提高程度优于其他处理。脱硫石膏配合淋洗改良能够有效地改善碱化土壤盐分分布及作物生长情况,可为碱化土壤的改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磁化水在盐渍化土壤中的入渗和淋洗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干旱区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磁化水灌溉改良土壤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室内土柱模拟及田间膜下滴灌条件下对比研究不同磁处理水灌溉对土壤水分入渗及淋盐作用的影响,旨在提出一种高效降低土壤盐分的新技术。【方法】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和田间小区滴灌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土柱模拟试验磁感应强度设4个处理:分别为0、100、300和500 mT,采用由上向下入渗,入渗至整个土柱2/3处停水、取样,研究不同磁感应强度处理的水对土壤入渗、土壤剖面含水量及盐分运移的影响,小区试验分别为普通水滴灌(CK)、磁化水滴灌(T),磁感应强度为300 mT,试验在测坑内完成,测坑面积6.67 m2,研究滴灌条件下磁化水灌溉对土壤水分渗漏及盐分分布的规律。【结果】土柱试验结果表明,磁化水可加快土壤水分入渗,与对照组相比,300 mT磁处理水可显著提高土壤湿润锋运移速度。在入渗时间为360 min时,0 mT和300 mT的湿润锋深度分别为17.0和18.5 cm;磁化水可加速土壤盐分向下运动,入渗结束后0 mT和300 mT处理在土层28 cm处的电导率值分别为10.9和12.7 mS•cm-1,Cl-含量分别是17.95和25.04 g•kg-1,Na+含量分别是4.61和5.55 g•kg-1,300 mT处理较对照(0 mT)分别增加了16.5%、39.5%和20.4 %。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磁化水灌溉可显著提高土壤水分渗漏量,CK、300 mT处理(T)第一次承接的土壤渗漏液重量分别为18.8和21.9 kg,磁化水处理较对照处理增加16.5%。灌水结束后,0-100 cm土层的土壤脱盐率总体表现为磁化水处理大于对照处理,但各层脱盐率有所差别。对照和处理土壤表层0-20 cm脱盐率分别为13.8 %和23.2 %,深层土壤80-100 cm脱盐率为11.6%和29.8%。【结论】磁化水灌溉可加速土壤水分的向下运动,加快土壤盐分向下运移,表明磁化水灌溉有利于将更多的盐分淋洗出土体,300 mT磁处理效果最佳。磁化水滴灌为改良盐渍化土壤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快速、低投入与高效的方法,为在新疆大面积盐渍化土壤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水频率(5,10,15 d·次-1)下,栽培辣椒的设施土壤的盐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各灌水频率条件下,根据土壤EC值变化,均可分为3个阶段:快速降低阶段(第1次灌水后1-20 d)、缓慢降低阶段(第1次灌水后21-40 d)和稳定阶段(第1次灌水后41-62 d)。不同灌水频率下0-20 cm土层EC值,在快速降低阶段和稳定阶段表现为5 d·次-1>10 d·次-1>15 d·次-1,而在缓慢降低阶段却表现为5 d·次-1>15 d·次-1>10 d·次-1。0-20 cm土层积盐量,在缓慢降低阶段和稳定阶段,均以10 d·次-1灌水频率下最低,表明其对0-20 cm土层盐分的淋洗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4.
日光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状况及有机肥腐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0~80 cm日光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状况及施用腐熟和不腐熟度有机肥对土壤盐分的影响。主要结果为:0~20 cm菜地EC比相邻粮田增加了2.3倍,K+和NO3-分别增加了10.8倍和8.3倍,Ca2+、Mg2+、SO42-、Cl-增加了0.9~1.3倍,HCO3-无显著变化。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菜地EC及各盐分离子含量逐渐降低。增施化肥使土壤EC及K+、NO3-、Ca2+、Mg2+、SO42-含量等均显著增加,HCO3-含量明显降低;施用腐熟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EC;低量化肥与腐熟有机肥配施显著增加土壤NO3-;中量和高量化肥与腐熟有机肥配施显著降低土壤NO3-;化肥与不腐熟有机肥配施显著降低土壤EC和NO3-。  相似文献   

15.
陈斌    鲁延芳    占玉芳    甄伟玲    滕玉风    李鸿儒    张纯曦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2):25-32
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空间特征,有利于提高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率和植被恢复。连续对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6个典型群落类型样地的地表0~120 cm深度剖面的土壤水分分布进行调查,采用烘干法分析并结合18个调查样方进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揭示荒漠植被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变异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土层含水量空间变异性表现为强变异,说明土壤水分不稳定,深层土壤空间变异性变现为弱变异性,说明土壤水分较稳定。2)垂直分布上,每个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上升—降低—上升的总体趋势,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均是表层低,深层高。3)水平空间上,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在0.09%~22.34%,土壤含水量的均值依次为深层(60~120 cm)>上层(0~40 cm)>中层(40~60 cm),总体来看,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各层土壤含水量均处于较低水平。4)干沙层土壤含水量最低,上覆沙土土壤含水量很少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下浮沙土受地下水毛管作用和蒸腾作用影响水分含量较高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的天然分布提...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苏打碱土pH和EC与盐分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苏打碱土上无植被"碱斑"和临近有植被的"草地"土壤水分、离子变化规律,研究了碱土各种离子及其与土壤pH、EC的关系.结果表明:即使在极端干旱的气象条件下,地下水对地表水补给能力仍然很强,地下水参与土壤盐分运动的现象明显.碱斑土壤pH高于草地;在高水分条件下,pH的峰值出现位置在地表下30 cm,土壤干旱过程,p...  相似文献   

17.
沪郊设施菜地连作土壤盐分积累及离子组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沪郊不同年限设施菜地土壤盐分含量、离子组成和土壤pH,同时分析了土壤NO_3~-含量、总盐量与各类盐分离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设施2年及以上大棚土壤的盐分含量、电导率均显著高于1年大棚,除HCO_3~-离子外,其他7种离子含量均显著提高;(2)设施菜地有酸化趋势,建成保护地蔬菜6年及以上,土壤pH降至6.38,达到弱酸水平;(3)随设施年限的增加,设施菜地NO_3~-、Cl~-、K~+、Mg~(2+)等离子在全盐中的相对比例上升,SO_4~(2-)、HCO_3~-则相对下降,Ca~(2+)、Na~+变化不明显;(4)相关性分析表明,除HCO_3~-外,硝态氮含量、全盐量、电导率与各离子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土壤剖面基础性质差异对农田水氮过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华北平原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和夏玉米生产基地,不同农田土壤基础性质差异是造成该地区农田生产力空间变异的基本原因。通过研究该地区冲积始成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剖面性质对水氮过程以及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高产农田的水氮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研究区3块具有不同土壤基础性质且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农田,进行3年田间试验,测定土壤剖面的土壤基本性质,具体包括机械组成、饱和导水率、田间持水量、永久萎蔫点、有机碳、全氮;监测土壤剖面0-160 cm的水分和硝态氮的动态变化以及作物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等。运用根区水质模型(RZWQM)对各农田的水氮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RZWQM模型在整体上可以很好地模拟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3年不同基础土壤性质农田水分、无机氮、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叶面积动态特征,并计算各农田水氮平衡项。各农田土壤基础性质差异对水氮过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具体为:高产农田0-160 cm剖面的最大有效贮水量为223 mm,分别高出中产和低产农田28和56 mm,同时30 cm深度以下土层具有相对较低的饱和导水率。该基础性质差异使得高产农田年均水分损失(地表径流+深层渗漏)仅为150.3 mm,分别低于中产和低产农田5.7和26.4 mm,从而使高产农田作物受到相对低的水分胁迫。高产农田土壤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中低产田高,而碳氮比则较低,使得高产农田具有更高的净矿化氮量(较中产和低产农田高52.0和82.6 kg·hm-2),且较低的氮损失(氨挥发+氮淋洗+反硝化作用),较中产和低产农田分别少6.9和10.9 kg·hm-2。高产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为2.32 kg·m-3,分别较中产和低产农田高12.1%和6.8%,这是因为高产农田受到较低的氮素胁迫。在本研究区不同土壤基础性质农田的氮素利用效率(NUE)差异不显著。【结论】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理想的土体构型能够存储更多的有效水,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低的碳氮比能矿化出更多的无机氮,保障了充足的水氮供应,减缓作物受到的水氮胁迫,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3种施肥制度(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对潮土培肥效果及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影响,为华北平原潮土农田进行合理培肥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始于198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的对照(CK),等氮量投入化肥(F)、有机肥(M)及有机/无机配合施肥(MF)共 4个处理,采集0—200cm剖面土壤样品(按每20cm一层分开),测定并分析土壤pH、有机质、氮磷钾及硝态氮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连续施肥31年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除硝态氮和有效磷外,3种施肥制度主要影响0—40 cm 土体养分含量;等氮量(N 180—225 kg·hm-2)投入下,化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合(50%化肥+50%有机肥)施肥,土壤剖面(0—40cm)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4.2、25.6和18.2 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比化肥增加80.3%、28.2%;土壤剖面(0—40cm)全氮含量分别为0.93、1.67和1.21 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比化肥增加79.6%、30.1%;土壤剖面(0—40 cm)碱解氮含量分别为80.2、120.7和83.3 m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比化肥增加50.5%、3.9%;土壤剖面(0—200 cm)硝态氮含量分别为21.1、6.2和11.9 mg·kg-1,化肥处理分别是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合施肥的3.4倍和1.8倍;土壤剖面(0—60 cm)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8.6、134.3和60.5 m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是化肥的7.2倍和3.3倍;土壤剖面(0—40 cm)速效钾含量分别为90、163和89 mg·kg-1,施有机肥是施化肥的1.8倍;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处理,0—200 cm土层pH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 长期施用化肥氮素淋溶风险高:长期施用化肥0—200 cm土体硝态氮含量平均值为21.1 mg·kg-1,硝态氮淋溶风险增加;长期施用有机肥磷素淋溶风险高:长期施用牛粪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土壤磷素虽集中在60 cm以上土层,其2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高达为115和70 mg·kg-1,土壤磷素累积渗漏导致潜在风险应予以重视;有机/无机配合施肥能够保证作物高产优质,并且能有效降低氮、磷素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盐渍土植棉的可持续性。【方法】以时空转换的方法,选择不同开垦年限地块:0(盐碱荒地)、2、4、5、6和15年,分析土壤剖面盐分、pH和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以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土壤盐分随开垦年限的增加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土地开垦利用前4年为土壤盐分快速下降阶段,1 m剖面土壤盐分含量平均下降幅度达75.8%,5~15年为土壤盐分的稳定阶段,0~40 cm土壤平均盐分含量为0.72 ms/cm,而土壤pH较高,维持在9.0左右;土地开垦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土地开垦6年后,有机质、无机氮和速效磷含量大幅增加;膜下滴灌下土地开垦后1 m剖面硝态氮含量大幅上升,开垦4年后硝态氮已迁移到80~100 cm。【结论】覆膜滴灌下开垦盐碱荒地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肥力。土地开垦4年后,土壤盐分已不是棉花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可能是土壤较高的pH,且硝态氮有向1 m以下土层淋洗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