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白花泡桐的幼化技术,以13个白花泡桐优树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法对白花泡桐优树材料的幼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嫁接嫩芽为最适合的外植体;MS+BA 4.0 mg.L-1+NAA 0.3mg.L-1为初代芽诱导最佳培养基;1/2 MS+BA4.0 mg.L-1+NAA0.3 mg.L-1为继代培养幼化的最合适的培养基;12个白花泡桐优树材料成功得到幼化。1/2 MS+NAA0.1 mg.L-1或1/2 MS+IBA0.1 mg.L-1+NAA0.1 mg.L-1为最理想的生根培养基。炼苗在室内进行,炼苗一个月后大棚壮苗,成活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2.
菏泽林科所从中国林科院引进中林三号泡桐优良无性系进行了脱毒组培快繁,大田育苗造林等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取得较好的试验结果,现将试验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将经脱毒处理和未经脱毒处理但经病原检测确证无植物菌原体感染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扩大繁殖,温室驯化,然后分别在不同地区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定植,每年定期调查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和无毒苗无论在重病区、中度病区还是在轻病区,三年内发病率都大大低于常规种根育苗对照,其中在各地区种植的全部脱毒苗三年内发病率皆为零。证明用无毒苗是解决泡桐苗期和幼树期丛枝病为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将经脱毒处理和未经脱毒处理但经病原检测确证无植物菌原体感染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扩大繁殖、温室驯化,然后分别在不同地区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定植,每年定期调查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和无毒苗无论在重病区、中度病区还是在轻病区,三年内发病率都大大低于常规种根育苗对照,其中在各地区种植的全部脱毒苗三年内发病率皆为零。证明用无毒苗是解决泡桐苗期和幼树期丛枝病为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泡桐脱毒组培苗的生产和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的泡桐丛枝病理论研究和防治经验,总结出一套泡桐脱毒组培苗生产与苗圃育苗技术要点,包括从泡桐原种的选择、组培脱毒和病菌检测技术、组培苗快繁、营养钵苗生产与运输、苗圃育苗等各个环节,以期规范泡桐脱毒苗木应用和育苗技术成果推广,有效控制种苗传播泡桐丛枝病途径,促进我国泡桐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林业部郑州泡桐研究中心白花泡桐实生选种试验协作组经过11年的努力,已推出一个新的优良泡桐无性系——中林1号。该优良无性系是从陕西武功白花泡桐上采集天然种子,经实生选种培育出的,在河南睢县、禹县和获嘉县等地进行的半个以上轮伐期的区域性试验结果表明,中林1号泡桐具有速生、丰产、优质、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等优良品质,而且遗传性稳定;较当地主栽品种兰考泡  相似文献   

7.
刺槐试管苗的驯化、移栽是决定试管苗成活的关键 ,是快速繁殖的重要技术环节。由于刺槐不耐涝 ,怕热 ,增加了移栽难度。试管苗的驯化 ,是由弱光、恒温、湿度饱和及半异养型向自然条件及自养型状态转变的过程 ,以往资料未见报道 ,本文对此进行了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材及处理试管苗 :经组织培养得到的刺槐品种香花槐组培苗 ,生根 2 0d左右 ,根系健壮 ,根长 1.5cm ,主根 1~ 3条 ,侧根 4~ 5条。将试管苗在大棚内炼苗 2周 ,自然光照射 ,温度在 2 3~ 30℃ ,打开瓶口立即取出试管苗 ,洗净根部琼脂 ,移入基质。驯化苗 :在基质中生长 1…  相似文献   

8.
泡桐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张锡津,田国忠,李江山植物常常受到病毒或类菌质体的侵染,引起植物周身带病,造成经济损失。这类病原体寄生并长期存留在植物体内,随着人为携带或昆虫活初作远距离的传播,成为病害的初侵梁来源。泡桐丛枝病就是由病原类菌质体引起的病害,通过病...  相似文献   

9.
超低温处理是新兴的植物脱毒技术,以超低温保存和植物组织培养为基础。该方法不受茎尖大小的限制,具有操作简便、实验周期短、脱毒效率高等优点。利用该方法,人们已成功脱除马铃薯卷叶病病毒、马铃薯Y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褪绿矮化病毒、香蕉条斑病毒、葡萄病毒A、木莓丛矮病毒等病原。超低温处理不需要额外的仪器设备,一般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都可以胜任,使其成为易于推广的新一代植物脱毒技术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驯化野生兰,建立种质资源基因库,优选市场前景好的多个珍贵品种,杂交育种.用原生种种子及人工授粉的杂交种子进行组培扩繁,优选增殖、壮苗、生根培养基配方,炼苗光强、温度对无菌苗移栽成活的影响,以及基质、光强、温度等对大棚移栽成活率的影响,探讨分析野生兰珍贵品种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DJ)和抗病婆枣(W14)砧木进行组培苗间嫁接传病试验,可使部分DJ和W14发病;而嫁接未发病的砧木多数像健苗一样正常生长。用感染山东泡桐丛枝病植原体ZD株系丛枝组培苗为接穗,嫁接健康泡桐无性系组培苗致使无性系MB33、TY2T和C125发病。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确证了泡桐和枣树发病苗和嫁接发病组培苗体内存在植原体。用DAPI荧光显微镜技术比较组培苗韧皮部筛管中的植原体浓度,结果显示,Ft和嫁接发病冬枣(DJ-Ft)筛管中植原体浓度相对较高,但仍低于各泡桐无性系染病丛枝组培苗;HPD和LD浓度中等,而发病的W14砧木含有植原体的筛管数量较少、且浓度很低。在嫁接不成功或未发病的DJ和W14砧木组织及健康对照组织中皆检测不到植原体荧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特异性检测和鉴定16SrⅠ组植原体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实现16SrⅠ组植原体的快速检测。【方法】以植原体tuf基因作为靶标,通过序列比对,设计多组具有特异性的LAMP引物组,筛选出一套适用于16SrⅠ组植原体的特异性检测体系。以16SrⅡ组、16SrⅤ组、16SrⅩⅨ组植原体样品按照此检测体系进行反应,来验证其特异性;同时将稀释后的感病组织样品同步进行PCR和LAMP检测,以确定其检测灵敏度。对来自不同省市的6份田间样品以及9份组培样品进行检测,以验证其检测的稳定性。【结果】16SrⅠ-LAMP在恒温63℃条件下40 min内完成扩增,能检测5种分别引起泡桐丛枝、苦楝丛枝、桑树萎缩、莴苣黄化和长春花绿变病的16SrⅠ组植原体,不能检测其他组植原体包括16SrⅡ组的花生丛枝、甘薯丛枝、臭矢菜丛枝、16SrⅤ组的枣疯病、红花槐丛枝、樱桃致死黄化和16SrⅩⅨ组的板栗黄化皱缩植原体。通过在反应液中加入钙黄绿素肉眼判断绿色为阳性结果,褐色为阴性结果,与用荧光定量设备进行判读扩增曲线的结果一致。相比于PCR检测,16SrⅠ-LAMP检测的灵敏度提高了8倍;16SrⅠ-LAMP能够快速检测出来自不同区域的田间泡桐发病样品、感病泡桐组培苗和嫁接传病脱毒苗。【结论】以tuf基因作为靶标,建立能同时检测5种16SrⅠ组植原体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具有高效、特异、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及成本较低等优点,适合于基层和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13.
将苏桐3号组织培养苗高温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除丛枝病病原体MLO后,进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在35℃高温下,茎段腋芽生长30d后取其0.3~0.5mm的茎尖,在改良MS附加0.1~0.5mg/L的IBA和1.5~8.0mg/LBA的培养基上进行脱毒培养,试管苗在25—28℃条件下,生长正常。经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检测,均显示病原MLO已被脱除,脱除MLO的试管苗30d增殖8.0倍,且芽苗粗壮,形态、生长正常。用1/2MS IBA0.5mg,/L NAA0.3mg/L S20%诱导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达95%以上,移栽后炼苗,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冬枣试管苗移栽炼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枣业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果业,而冬枣又是枣树中稀有的鲜食晚熟品种。近年来,冬枣的发展十分迅速,而在此基础上兴起的利用生物技术中的脱毒组培技术研制的脱毒冬枣苗更是供不应求,但在整个冬枣脱毒快繁中,试管苗的移栽炼苗尤为关键。影响冬枣试管苗炼苗成活的因素一是影响试管苗本身质量的因素;二是外界环境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基质、温度、湿度、光照等。为此,针对这些因素我们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依据多年白花泡桐组培苗生产实践的资料数据,以年生产100万株白花泡桐组培成品苗的规模进行其生产成本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泡桐组培苗整个生产成本包含两部分,即实验室瓶苗生产成本(0.27元/株)和苗木移栽炼苗成本(0.29元/株).移栽炼苗成本大于实验室瓶苗成本,合计单株成本是0.56元;从整个成本结构中分析,劳务、水电、材料3项占主要部分,其中劳务比例最高,占总成本的40.26%,材料与水电费成本比例1:1.通过成本核算分析,为白花泡桐组培规模化育苗降低生产费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南四泡桐1号’是以二倍体南方泡桐无菌苗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秋水仙素诱导结合组织培养和无性系测定获得的泡桐新品种。新品种在生长量、木材性质、自然接干能力和抗逆性等方面均优于南方泡桐,可通过催芽处理、埋根等方法繁殖育苗,适合在南方泡桐的自然分布区和栽培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枣树脱除MLO的理论依据,茎尖组织培养和热处理后茎尖培养2种常见脱除MLO的组织培养技术,阐述症状观察法、电子显微镜法、荧光染色等几种枣树脱毒苗检测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感染丛枝病的豫杂一号泡桐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5-氮胞苷和利福平处理,研究了其幼苗形态和蛋白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利福平和5-氮胞苷共同使用可抑制泡桐丛枝病的发生。150μmol·L-15-氮胞苷+80 mg·L-1利福平可以抑制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症状。存在于健康豫杂一号幼苗中的蛋白质pI 6.8、m24ku而在病苗中观察不到。表明该蛋白质可能与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泡桐组培脱毒苗田间育苗、造林及防治丛枝病效果的研究孔德广(河南省西华县林业局466600)陈桂华袁新华(西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泡桐丛枝病是目前泡桐生产上一大难题。该病能引起泡桐属植物普遍发病,使整株或部分枝条表现病状。其病原为植物菌原体,侵染...  相似文献   

20.
用保存的不同泡桐无性系染病和健康组培苗为试材,对染病苗、机械损伤、嫁接接种和健康组培苗组织中H2O2及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用DAB组织染色方法对H2O2组织定位结果显示,在未损伤情况下多数染病泡桐苗和健康苗H2O2积累皆较少.机械损伤后,病与健苗皆出现H2O2过量积累,其中健苗强于病苗.在维管束部位,重症苗POD活性最强,轻症苗次之,无症和健康苗活性较低;而且所有苗在脉间叶肉组织POD活性都明显低于叶脉组织.用病接穗嫁接健康泡桐砧木的早期(3天以内)似乎与损伤反应类似(包括POD和H2O2产生);6天后损伤反应减弱.嫁接接种成功的组合至20天,在嫁接接口处仍维持高的H2O2释放和强POD活性,并且砧木主茎和部分叶片出现系统性POD活性增强和H2O2积累.采用KI/淀粉试剂对H2O2组织定位结果显示:在健株主茎切片中皮层和髓细胞表面、木质部成熟导管管壁有较强的H2O2释放;而病株的相应部位产生量较少.在健康切片测定液中加入病主茎横切片可诱导健康切片H2O2积累量增加.用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染病泡桐丛枝茎段外植体1 h,在25~100 mmol·L-1浓度范围内能明显缓解组培苗丛枝症状.抗坏血酸和低通气环境处理也有减轻病苗丛枝症状的作用.不同泡桐品系在活性氧代谢上的差异与其对植原体的抗性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