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核密度函数、收敛理论及空间计量方法对1997—2012年我国大陆31省区的农业碳生产率分布演进规律、收敛趋势、聚类状况和俱乐部特征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省域间差异扩大,空间分布上逐渐不均衡化,且由较为明显的"一主三小"的四峰格局演变为"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具有多个地区集聚的可能。2)全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不存在σ收敛迹象,而东西部农业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σ收敛现象。3)我国农业碳生产率呈现绝对β趋同特征,但收敛速度相对较小,仅有0.65%;同时,空间自相关指数进一步证实我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集聚现象,且4个象限不同集聚类型地区的β收敛系数全为负,但仅有H-H和L-L两组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俱乐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效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利用2008—2016年30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下同)休闲农业数据,将异质性环境变量引入效率测算,利用三阶段DEA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效率进行了测算,并使用PS收敛检验对我国休闲农业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引入环境异质性变量对投入产出变量进行了修正,省际效率差异性更加明显;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效率整体不存在收敛,但存在俱乐部收敛,有7种收敛类型,不同类型的相对转移路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转变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转变;实施差异化效率提升策略,缩小区域间效率差距;强化区域之间的交流,促进区域休闲农业协作。  相似文献   

3.
许传阳  唐永  王巧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47-8349
研究了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结果表明,1978~2004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符合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趋同的推论,绝对β趋同速度为0.536%。加入东、中、西三大地带虚拟变量后的条件β趋同速度为2.071%,这表明地理位置对省域经济增长趋同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对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加以控制之后,1978~2004年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β趋同,其趋同速度为1.664%,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为某种类型的"俱乐部"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路径,基于2000—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δ收敛和β收敛方法,实证考察了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空间非均衡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距和区域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但区域内差距仍较为突出,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2)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层面,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在逐渐缩小,然而目前仍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和区域极化现象,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梯次下降的空间分布格局;3)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δ收敛特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三大地区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西部的收敛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东部最慢。最后,研究提出遵循相对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协同均衡发展、促进跃迁升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农业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2个方面考虑,对1995-2014年中国省际种植业运用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与传统的Malmquist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或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贡献。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辽宁、黑龙江和湖南4省的农业相对属于低碳农业。从地区差异来看,增速较快的地区是华中、华北和华东地区,西北和东北居中,华南和西南增速相对较慢。整体上来看各省之间存在技术扩散,呈现σ收敛但收敛趋势并不稳定;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不存在绝对β收敛;对于全国及7个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即朝着各自稳定的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S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法,对2005—2020年甘肃省14个市州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区域差异性和收敛性,为促进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2005—2020年甘肃省农业GTFP年均增长0.33%,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1.67%,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GTFP增长的主导力量;就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性而言,2005—2020年甘肃省农业GTFP的阶段波动性明显,且各个市州的农业GTFP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特征;从收敛性来看,2005—2020年甘肃省农业GTFP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因此,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加快农业技术在区域间的转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及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是提升甘肃省农业GTFP、缩小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空间收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9—2018年中国19个玉米主产省的成本收益面板数据,运用Hicks-Moorsteen生产率指数测算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1979—2018年中国玉米TFP年均增长率为2.20%,前沿技术进步是玉米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中国玉米TFP增长及其动力机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并且绝大多数省份都表现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恶化并存的"单驱动"型增长特征;3)中国省际间玉米TFP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收敛趋势,并且由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存在,使得各省玉米TFP增长收敛的速度减慢,收敛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8.
刘冬  王欣  吕园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5):1414-1421
【目的】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为把握省域林业发展差距和寻求平衡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6—2018年我国省域林业数据,选取林业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对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构建普通面板模型、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2006—2018年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平稳,但2018、2010和2015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受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率低于1.000。同时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说明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在从收敛速度来看,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普通面板模型和半生命周期在加入空间因素后,收敛速度由0.0457变为0.0692(SEM模型)和0.0576(SAR模型);半生命周期由19.363变为13.541(SEM模型)和15.650(SAR模型)年,收敛速度明显加快,追赶的期限明显缩短,说明空间效应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收敛起到促进作用。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在加入4个变量系数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存在收敛性,且收敛速度较之前均加快,半生命周期较之前也明显缩短,其中造林能力和林业保护能力系数较大,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系数较小,发挥作用不明显。可见,各地区林业发展基础水平及人力资本水平、外商投资、造林护林投入等因素均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都具有促进作用。【建议】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优势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加大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对外商投资的鼓励和监管并行;同时要打破区域限制,促使要素自由流动,进而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价值双平衡。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碳排放源头入手,估算了1993—2011年中国省际农业碳排放总量,并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农业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并按照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了结构分解,同时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对中国农业碳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1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且前期上升较快,后期上升较慢;2中国农业碳强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且差异主要来自于三大区域内部,其中西部地区对农业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3运用面板数据证实了1994—2011年中国农业碳强度的地区分布不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以上结论表明中国农业碳强度水平不会自动降低到稳态,政府对农业碳减排的政策干预将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08—2018年中部地区6个省(区、市)农业相关的面板数据,对农业碳生产率进行测度,并对其变化及空间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部地区6个省区农业碳生产率在整体上呈逐年增长态势;中部地区各省区农业碳不存在α收敛,即农业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中部地区各省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存在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耕地面积对农业碳生产率增长率均具有负向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种植结构的优化则有利于农业碳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系统及其子系统安全水平,识别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障碍因子,基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流通安全5个子系统,建立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就中国粮食安全(2000—2020年)进行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安全总体水平可以分为缓慢下降、较快上升、快速发展和迅速提升四个阶段;2)从5个子系统来看,数量安全和资源安全子系统水平呈较快上升态势,质量安全子系统水平呈先较快下降而后缓慢上升态势,生态安全和流通安全子系统水平基本稳定且呈缓慢上升态势;3)从障碍因子诊断来看,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障碍因子已从数量安全和资源安全等供给性因素,向质量安全、流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可持续性因素过渡。中国应从建立国家粮食安全新观念、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增强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4个方面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农业集聚度时空变动态势,实证检验了农业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985—2011年我国农业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呈现波浪型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主要农作物整体的集聚度呈现波浪型上升变化,表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程度在提升。但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空间集聚变动存在明显差异;农作物空间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农业产业集聚的提高带来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修正的Feenstra方法度量1993~2009年E7国家相对于美国的出口产品多样化样本期间中国出口多样化在波动中略有上升,而俄罗斯的多样化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他五国出口多样化呈总体上升趋势。进一步探讨出口产品多样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E7国家出口多样化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中、低技术制成品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高技术产品多样化的作用;出口多样化与出口技术溢出之间存在互补性,出口多样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出口溢出。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中国对非洲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规律,基于UNCOMTRADE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引力模型,对其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洲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稳定区域;中国对非洲全域及其五大子区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多元化指数及均衡度指数呈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贸易出口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西部非洲的贝宁、多哥和加纳三国成为主要的高—高集聚区;GDP总量越高、与中国首都距离越远、人均耕地面积差异越大的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具有越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三区制马尔科夫转换模型,考量中国金融状况指数(FCI)的动态变化特征,并采用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研究金融运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作用程度。结果发现:中国金融状况具有敏感的区制转换特征以及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从而导致了其有效性不断变化;金融运行的有效作用程度在0.3~0.4之间波动,整体上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呈现增强态势。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品牌公司的上市路径、价值体现及效应进行研 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体育品牌公司中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的路径宽泛,如在国内A股、 东南亚、香港联交所以及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等上市融资;体育制造及消费类公司占据多数;品牌上市后在 国际市场上销路较好;公司品牌价值和投资价值比较理想;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蝴蝶效应也较为显 著。由于上市整体数量较少,与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和前景不相匹配,显示出行业发展不均衡。但这些公 司为我国体育品牌拓宽了的融资之路,与资本市场融合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服务业大发展是一个历史趋势 ,入世后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湖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一定优势 ,发展湖南服务业要有正确的总体思路 ,并注重优化调整湖南服务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技术异质情况下的中国农业能源率及其演变趋势,基于技术异质性框架,采用共同边界模型对近20年来中国农业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使用标准差椭圆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双向固定效应等方法考察农业能源效率时空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农业能源效率均值为0.612,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效率低下与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不足和技术推广落后有关。时间上,椭圆面积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效率分布不存在明显的收敛或发散趋势;3)Dagum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省际间存在差距,但呈缩小趋势,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省际间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4)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中国农业能源效率与种植结构及基础设施水平正向相关,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及受灾率负向相关。基于分析结论,最后提出三点提升农业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与其他国家的异同,研判未来农业经济增长潜力,本研究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从生产要素视角出发测度本世纪以来不同生产要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并就不同农业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1)2000—2019年,资本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6%,是农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能;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2%,近年来贡献水平有所上升;土地、化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和4.4%。2)国际比较发现,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农业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增长仍是以资本驱动为主。3)通过不同发展阶段比较发现,随着一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由投资驱动转换为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仍表现出较强的资本依赖性,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将成为决定中长期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差异及内源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与农地流转以来中国农业TFP的发展规律及增长源,运用Hicks-Moorsteen指数法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农业TFP的时空差异,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究空间差异存在的内源构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TFP呈持续增长态势,驱动要素主要是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中国7个区域农业TFP增长态势表现不一,各区域的增长来源也不尽相同;不同区域间农业发展潜力存在显著差异;7个区域农业TFP的总体差异存在逐步扩大的趋势,而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