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易经英译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译本经久不衰,至今仍被西方汉学家视为易经外译的典范。本文对理雅各及其易经英译本进行探讨,旨在发现其翻译的特定思路以及译本的优势与长处,寻找其不足与误译,以利新世纪易经英译的进一步精化与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以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文章以中国儒家古代经典《礼记》的两个英译版本为例,即理雅各和老安的英译本,探讨这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句子结构的保留,句意传达等方面的得失,并比较他们在句子,风格和文体方面是否对等,是否传达出了源文深层的文化信息。以期为中国古代经典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以音系学原理为取向对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与两种不同的英译版本在意境、音韵和结构形式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把微观的元音音素作为切入点,研究翻译过程中选词所遵循的规律;对英译本在句法结构、形式意义、音节构成的一致性和在音系发音方面的开口度、响音度的差异性进行比较,描述汉语诗词英译时选词造句的语用因素对语言的制约和影响,并对诗歌译文进行客观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诗经》自编成以来在中华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发展中就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英译本较多,各有千秋。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诗经》在形式上的美学因素,并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诗经》几个英译本在传递原文形式美学因素上的优点和不足,旨在摸索中国古籍翻译实践的普遍原则,并寻找新视角。对比研究表明,原文中的美学因素是否能以恰当的形式体现在译本中,是译本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文化负载词是特定文化背景下蕴含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不同文化背景必然导致文化负载词成为传递或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关键所在。目的论认为翻译具有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指引性作用。因此,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根据,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切入点,从多种翻译方法着手探析英译本中对原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安德烈·勒菲弗尔与苏珊·巴斯奈特一起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研究观点,颠覆了以往翻译理论的指向,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翻译实践和文化资本的流通:〈埃涅伊特〉的英译本》一文中,安德烈·勒菲弗尔以《埃涅伊特》英译本为例探讨了翻译和文化资本的关系和影响翻译实践过程中文化资本的流通和传播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他在文中传达的独到的翻译思想,探索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并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的《围城》吸引了无数个中外读者的目光,其独具特色的"钱钟书式的比喻"既饱含了哲理又风趣幽默。隐喻是参照一个知识领域去理解另一个知识领域,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关联则是根据彼此相关的信息来认知事物。《围城》英译本对隐喻的翻译主要表现在写人、状物、喻世议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意义的理解与重构,因此,与意义相关的理论可以指导翻译研究。尝试根据动态意义建构论,以《围城》英译本为个案,研究隐喻的翻译。主要观点是:隐喻翻译具有语境灵活性、文化规约性和译者心理性。  相似文献   

9.
中外翻译界对诗歌的探讨较多,争论的焦点在其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苏轼《水调歌头》的三个英译本的比较,认为这三个英译本均存在一些问题。诗歌翻译中总会有得有失,不可能十全十美,可谓译诗难全。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互译是各国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其他国家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性的主要方式。中西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对各种文化名词、文化符号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进行转变,以目的语读者容易接受的文化思维进行文章的传达。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互补性,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译者的文化翻译对比、译者的翻译策略,指出两种译本翻译存在的多样性、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以“五四”文化语境为视角,从翻译选材、译语选择和翻译方法三个方而对徐志摩的翻译活动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说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是如何作用于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的,从而对徐志摩的翻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最后就文化语境提出我们进行翻译批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肃作为继东汉卢植和郑玄之后出现的礼学家,以其《礼记注》和《圣证论》中与郑玄有所不同的礼学观点,从而成为独自名家的一派,其礼记学著述及学说的传播与传承,对后世礼学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从集中在诸多礼学问题上王肃与郑玄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以及历经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的后世学者对王肃礼记学的各种观点的肯定与否,既呈现出传统经典学术传承中的时代性异同与特点,也表明在唐人标树的“礼是郑学”之外,还有值得后人关注和探析的别样的礼学观点及其学术价值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特别能体现汉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一些社交指示语(包括亲属关系词和表示谦逊及敬意的敬语)的翻译,说明对于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的社交指示语,应该在语言文化对比的基础上,立足于功能意义的分析,实现其语用等值,否则会导致读者理解和欣赏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揭示天津野生稻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机理,以天津野生稻与感病品种CO39杂交构建的F2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稻瘟病菌株CHL1743、110–2和318–2进行室内接种鉴定,F2群体的抗感单株分离比符合3∶1,表明其对3个稻瘟病菌株的抗性均由1个主效基因控制,命名为Pi2–1。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和隐性群体分离法进行初步定位分析,将Pi2–1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SSR标记AP5659–5到RM7213之间,与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1.4 cM。  相似文献   

15.
成书于1957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之分析》,是张舜徽先生的一部未刊稿。该书将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它是张先生在新的时代,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相结合而产生的重要学术成果,不仅对研究张先生的学术思想有所裨益,对后世探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史学史、学术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学界关于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的写作时间有“元和十年”和”元和初年”两说,本文从该诗文本出发,结合有关文史资料,详加考证,认为“元和十年”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黄帝内经》的价值及英译历程的简要梳理,介绍较为成功的威斯译本、吴氏父子译本和李照国译本,从中总结中医文献翻译的共识性原则,即阐释医理和传递民族特色。同时,在生态翻译观的视域下阐述了翻译生态环境和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深度结合李本翻译实例,详细分析了采用直译、音译、转换译法和加注译法,分别体现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从而得出李本成功的经验:译法的选择应该结合对译入语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以及读者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对中医术语、中医思维可接受程度的合理前瞻。这在新时代下,关于中医翻译如何继承中医文化精髓,如何体现译者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如何服务文化强国战略等,都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译介外国儿童文学再一次形成热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做了系统的研究,重点考察了图书的译介数量、种类和出版情况,勾勒出90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概况,并剖析了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译介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佛教造像记,就是为了造作佛像而表述这些功利目的和愿望诉求的文字,它们依附于造像而存在。不过,限于传统金石学厚古薄今的一贯态度,学者们更重视一些宋以前的造像记,却忽视宋以后特别是清代的造像记。本文的所辑录的十例湖南地区的明清两代造像记,系作者数十年田野考察所得。我们对明清佛教造像记应当予以相应的重视,使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不至于出现“断层”和“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