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胚化绵羊痘羊体反应细胞毒(以下简称“绵羊痘种毒”)是制备绵羊痘活疫苗的基础种子,对于预防和控制绵羊痘疫情具有重要意义,定期对其检定十分必要。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定:绵羊痘种毒在-30℃以下,保存期为10年。为进一步探究绵羊痘种毒的保存期,本试验选取1981年1月、1983年1月、1990年4月和2006年2月冻干并于-70℃保存至今的4株绵羊痘种毒,进行病毒含量测定和最小发痘量测定。结果显示,4株绵羊痘种毒的最小发痘量均达到10-5/0.5 mL,符合《规程》之规定;病毒含量分别为103.3、103.8、104.8和105.5 TCID50/0.1 mL,且与最小发痘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冻干绵羊痘种毒在-70℃条件下保存39年仍符合生产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标准,因此可将绵羊痘种毒的保存期延长至-70℃保存30年,本试验为绵羊痘种毒的保藏检定和疫苗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绵羊痘是由痘病毒科的绵羊痘病毒引起的、危害极大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羊全身皮肤,尤其是无毛或少毛的皮肤、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痘初期为丘疹,后变为水疱,随后变为脓疱,脓疱干结成痂,脱落后痊愈。绵羊痘是各种家畜痘病毒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痘疹,可  相似文献   

3.
绵羊痘是各种家畜疾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引起。痘病毒对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病毒侵入机体后,先在  相似文献   

4.
羊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典型的病程,病羊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羊痘中以绵羊痘较常见,山羊痘很少发生。绵羊痘又名绵羊"天花",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无毛或少毛部位皮肤、黏膜发生痘疹为特征。典型绵羊痘病程一般初为红斑、丘疹,后变为水疱、脓疱,最后干结成痂、脱落而痊愈。  相似文献   

5.
绵羊痘也称绵羊"天花",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体温、疱疹为主要症状.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养羊业造成严重危害.细毛羊较粗毛羊易感染,病情也较重,羔羊较老龄羊敏感,死亡率亦高,妊娠母羊易引起流产.笔者对全县绵羊痘的流行及危害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绵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以皮肤和粘膜发生痘疹为主要症状的一(新疆天康畜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5mL/只,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对发病羊群中尚未发病或邻近受威胁的羊只进行紧急免疫,也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5.2隔离封锁扑杀绵羊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7.
从山东东营疑似绵羊痘病羊的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取疑似绵羊痘病羊组织病料研磨、冻融、离心后分别接种11日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和牛睾丸继代细胞,鸡胚接种部位出现明显的痘斑;牛睾丸细胞出现聚集、变圆等明显的细胞病变。利用1对绵羊痘病毒T4肽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了PCR扩增,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约300 bp的片段。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等毒株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国外其他绵羊痘病毒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达97.4%~99.3%;与山羊痘病毒株同源性为96.4%。通过试验初步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绵羊痘病毒,并将该毒株命名为绵羊痘病毒DY株。  相似文献   

8.
痘病的认识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痘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各种家畜、家禽和人类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哺乳动物痘病的特征是在皮肤上发生痘疹,禽痘则在皮肤产生增生性和肿瘤样病变。痘病毒对温度有高度抵抗力,在干燥的痂块中可以存活几年,但病毒很容易被氯化剂或对SH—基有作用的物质所破坏,有的对乙醚敏感。痘病毒对机体的免疫机理问题,近年来证明主要为细胞免疫。各种痘病中以绵羊痘、鸡痘和猪痘较为常见。山羊痘、牛痘和马痘较少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绵羊痘是绵羊痘病毒所引发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临床多以皮肤和黏膜发生丘疹和水疱为特征。由于痘疹出血,呈黑红或黑色,俗称黑痘。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痘疮及其痂皮中,因此,污染的草料及污染物,  相似文献   

10.
绵羊痘是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毒痘的感染宿主比较广泛,是各种家畜痘病中最为典型和最严重的一种。其特征是在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殊的丘疹和脓疱。该病毒对热直射阳光碱和大多数常用消毒药较敏感,但耐干燥,在干燥的痂皮中能存活3—6个月。  相似文献   

11.
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各类家畜山羊、绵羊、马、牛、猪禽均可发生。绵羊痘是各种畜禽痘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传染病,以病羊的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的痘疹为特征。去年春季,我县发生了绵羊痘病的流行,对养羊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现将流行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绵羊痘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皮肤、黏膜特异性痘疹为特征:该病毒为羊痘病毒属的代表种,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绵羊,可致全身性疱疹,肺部常出现特征性干酪样结节。各种绵羊对绵羊痘病毒的易感性不同,死亡率从5%~50%不等。山羊和小羚羊实验感染时出现局部病灶,潜伏期为6~8d。  相似文献   

13.
选取GenBank上4株不同绵羊痘毒株ORF121基因序列,采用DNASTAR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以B细胞表位分析参数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数据,综合预测ORFl21蛋白B细胞表位.结果表明:4株不同绵羊痘毒株ORF121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在ORFl21蛋白的肽链中,35~46、76~82、160~167区段亲水性强,35~45、54~83、90~124、130~139、144~158和160~167区段柔韧性好,37~45、112~116、129~137和143~167区段抗原指数高,33~45、78~83和159~167区段表面可及性高,30~57和151~170区段可形成一定的空间构象.结果说明ORF121基因在不同的绵羊痘病毒流行株之间非常保守,ORF121蛋白35~45、160~167区段可能是B细胞表位优势区.具有潜在的疫苗或/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绵羊痘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其特征是在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性的痘疹。藏语叫"日麻"。因绵羊痘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于1977年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重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15.
<正>羊痘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羊呈典型症状:黏膜、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脓疱,最后形成痂皮块脱落。羊痘分为绵羊痘和山羊痘,前者发病较多,后者发病较少,两种痘病互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6.
绵羊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又名绵羊“天花”,通常冬末、春初发病,传播快,死亡率达20%~50%。在肃北县及周边地区尚无报道。近几年,由于畜产品流通加快,交易频繁等因素,在2012年冬末春初,肃北县别盖乡等地首次发生绵羊痘病,笔者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选取GenBank上4株不同绵羊痘毒株ORF121基因序列,采用DNASTAR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以B细胞表位分析参数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数据,综合预测ORF121蛋白B细胞表位.结果表明:4株不同绵羊痘毒株OBF121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在ORF121蛋白的肽链中,35~46、76~82、160~167区段亲水性强,35~45、54~83、90~124、130~139、144~158和160~167区段柔韧性好,37~45、112~116、129~137和143~167区段抗原指数高,33~45、78~83和159~167区段表面可及性高,30~57和151~170区段可形成一定的空间构象.结果说明ORF121基因在不同的绵羊痘病毒流行株之间非常保守,ORF121蛋白35~45、160~167区段可能是B细胞表位优势区,具有潜在的疫苗或/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绵羊痘又称绵羊天花,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妊娠母羊感染后易发生流产,而羔羊的发病致死率高达100%。因此给养羊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是国家农业部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主要发生于冬末春初。一般只在绵羊间传播,所有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但不能传播给山羊和其他家畜。在羊屠宰检疫过程中,检疫人员应规范宰前宰后检疫操作程序,从而有效预防控制绵羊痘疫情的传播和发生。  相似文献   

19.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畜禽痘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世界卫生组织将羊痘列为甲级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绵羊为绵羊痘病毒,山羊为山羊痘病毒,各种动物的痘病毒各有其固定的宿主。绵羊比山羊易感。该病发生后常呈暴发流行,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且常导致孕羊流产。其特征是在皮肤与某些部位的黏膜出现痘疹和水疱、呼吸困难、流粘液性或脓性鼻液,  相似文献   

20.
春季多发的绵羊痘是绵羊痘病毒所引发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临床多以皮肤和黏膜发生丘疹和水疱为特征。由于痘疹出血,呈黑红或黑色,俗称黑痘。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痘疮及其痂皮中,因此,污染的草料及污染物,经消化道和皮肤接触都可传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