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孢子虫是寄生在淡水鱼类的原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寄生虫。在我国淡水鱼类中寄生的孢子虫,已知道的种类按分类系统包括四大类,即球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和单孢子虫,其中以球虫和粘孢子虫对鱼的危害最大。 黄壁庄水库网箱养殖中出现了两种孢子虫,一种是粘孢子虫中的鲮单极虫,另一种是微孢子虫中的赫氏格留虫(主要感染体表,没发现引起鱼体死亡),前一种在几年的网箱养殖中危  相似文献   

2.
单极虫是黏孢子虫中的一种,黏孢子虫属于黏孢子虫门,黏孢子虫纲。目前报道的种类有1200多种,全部营寄生生活,除少数寄生于蠕虫、两栖类、爬行类外,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最早此病发现于匡鲤、鲫鱼,现在已发展到鳞鲤、镜鲤、鲫鱼、草鱼、武昌鱼等,给广大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现将如何诊断与防治单极虫方面的经验与体会综述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1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3.
单极虫是黏孢子虫中的一种,黏孢子虫属于黏孢子虫门,黏孢子虫纲。目前报道的种类有1200多种,全部营寄生生活,除少数寄生于蠕虫、两栖类、爬行类外,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最早此病发现于匡鲤、鲫鱼,现在已发展到鳞鲤、镜鲤、鲫鱼、草鱼、武昌鱼等,给广大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现将如何诊断与防治单极虫方面的经验与体会综述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1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鲫鱼和鲤鱼一龄鱼种和成鱼,夏花鱼种发  相似文献   

4.
最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周边的渔场及个体鱼池流行较严重的黏孢子虫病,给渔场及个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给以后的养殖带来了隐患。黏孢子虫病的病原体为多种黏孢子虫,迄今已报道约1200余种,以孢子形式寄生于海、淡水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目前,我国淡水渔区已发现500多种黏孢子虫,隶属于孢子纲、黏孢子目,  相似文献   

5.
隐孢子虫病(Cryptorriodisis)是新近确认的世界性人兽共患病,病原为隐孢子虫(Cryptorriodium)。此类寄生原虫最早发现于小白鼠胃腺组织切片内(Tyzzer1907),随后,陆续在各种动物体内发现。病原广泛寄生于哺乳类、禽类、两栖类和鱼类的消化道及其它器官中,引起动物腹泻和死  相似文献   

6.
肉孢子虫病是由于肉孢子虫科的各种孢子虫寄生在动物体内所引起的原虫病。这一类的寄生虫除了寄生于家畜(马、牛、羊、猪)之外,在鼠类、鸟类、爬虫类、鱼类的体内均有寄生。猪肉孢子虫病以往认为是一种不表现症  相似文献   

7.
隐孢子虫隶属于原生动物界(Protozoa),顶器门(Apicomplexa)、孢子虫纲(Sporozoea)、球虫亚纲(Coccidia)、真球虫目(Eucoccidida)、艾美球虫亚目(Eimeriorina)、隐孢子虫科(Cryptosporidiidae)、隐孢子虫属(Cryptosporidium)(Levine等,1980)。迄今已发现可寄生在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及鱼类等44种动和人。  相似文献   

8.
绪言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Cr)是主要寄生于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以及鱼类的肠粘膜上的一种原虫。美国于1929年首次查明鸡的隐孢子虫感染症,于1975~1982年发现该虫寄生在鸡的气管、法氏囊(BF)及盲肠的病例。1984年ITAkURA及西川等证实日  相似文献   

9.
肉孢子虫(Sarcocystis,Lankester,1882)是一类和球虫相近似的寄生虫。在生物学分类中,它被列为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肉孢子虫目、肉孢子虫属。已发现寄生在各种家畜和人类肌肉内的肉孢子虫有十多个种;这些种都各有一定的宿主范围。肉孢子虫寄生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肉孢子虫病。肉孢子虫病遍布于世界各地,有些国  相似文献   

10.
隐孢子虫病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孢子虫病(Crytorriodi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广泛存在的寄生性原虫病。病原是隐孢子虫,是仅次于轮状病毒的主要肠道疾病。隐孢子虫广泛寄生于哺乳动物、禽类、两栖类、鱼类及人的消化道及其它器官中,引起动物腹泻和隐性感染,它还能加速MD肿瘤的发生,与人的爱滋病(AIDS)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免疫力正常的动物来讲,其症状表现为自限性腹泻,当免疫功能缺损时,水泻不止而死亡。1 隐孢子虫病的分布及流行1907年Tyzzer在小鼠胃腺粘膜中首次发现,1929年在鸡的盲肠上皮细胞中发现,自1971年发现第1例犊牛隐孢子虫病及197…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5,(8):1387-1391
<正>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于1907年由Tyzzer在实验小鼠胃肠道中首次发现的,属于顶端复合体门(Apicomplex)、孢子虫纲(Sporrozoa)、真球虫目(Eucoccida)、艾美球虫亚目(Eimerina)、隐孢子虫科(Cryptospordiidae)、隐孢子虫属(Cryptosporidium)。其宿主范围十分广泛,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等多种脊椎动物,主要寄生于宿主胃肠道上皮细胞内[1]。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四县山羊隐孢子虫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科隐孢子虫属的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寄生于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系统器官而引起的一种以严重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性人畜共患寄生性原虫病。自1 90 7年 Tyzzer首先在实验小鼠的胃腺中发现以来 ,国内外已有大量人体和动物感染的报道。但贵州地区山羊隐孢子虫的感染和致病情况目前尚未见报道。近年来贵州省由于山羊腹泻每年导致 2 0 %左右的羊死亡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已严重地影响养羊业的发展。为了及时查清贵州山羊腹泻的病因 ,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 1 999年 1 2月至2 0 0 0年 4…  相似文献   

13.
肉孢子虫广泛寄生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鱼类等动物,已见有报告的肉孢子虫有100种以上。以往认为肉孢子虫的感染在人和动物无临床意义,但最近的有些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隐孢子虫最早由Tyzzer(1907)发现于小白鼠胃腺内而定名,属真球虫目,隐孢科,已报道的有19个种。但Tzipori 等根据不同宿主间可交互感染而认为隐孢子虫仅一种。而Levine 等则认为应归并为4个种,即寄生于热带鱼的鼻隐孢子虫、寄生于爬行类的响尾蛇隐孢子虫、寄生于鸟类的火鸡隐孢子虫及寄生于哺乳类的鼠隐孢子虫。Vpton 等认为寄生于哺乳类的应有两个种,即鼠隐孢子虫及  相似文献   

15.
住肉孢子虫病是由多种肉孢子虫(sarcocgsitis)寄生于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鱼类等多种动物和人的寄生虫病,分布广泛,感染率高,对人畜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16.
鸭隐孢子虫对鹅鸡鹌鹑鸽的感染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孢子虫病是近年来发现的人畜共患病,是造成爱滋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隐孢子虫寄生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及鱼类的粘膜上皮中,有极广泛的宿主。从各种动物分离的隐孢子虫对其宿主以外的动物有广泛的交叉感染性,如从牛粪便中分离出的隐孢子虫可感染猫、狗、山羊、绵羊、豚鼠、人、大鼠、猪、兔、小鼠,由此引起在隐孢子虫分类学上的意见不一。Tzipori等(1980)认为隐孢子虫是单型属  相似文献   

17.
鸡白细胞原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原虫病(Leucocytozoonosis)亦称住白细胞原虫病或白细胞孢子虫病,是禽类的一种寄生虫病。最早由丹氏(Dani-lewsky 1890)在一头猫头鹰的血液白细胞中发现一种类似疟原虫的寄生虫,因而称之为白细胞原虫。以后的研究发现由于原虫的种类不同,配子体发育时所寄生的宿主细胞不仅是白细胞系,也可是红细胞系细胞。白细胞原虫(Leucocytozoon)属于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血孢子虫目白细胞原虫科白细胞原虫属。自然界中有很多种白细胞原虫,在文献中记载有67个有效的种和34个同物异名,除了一种寄生在巴西的蜥蜴  相似文献   

18.
<正>新孢子虫病(Neosporiasis)是由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寄生于犬、牛、羊等多种动物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该病对牛的危害最为严重,能够感染各种奶牛、肉牛和黄牛,主要引起孕畜流产或死胎以及新生儿运动神经障碍等,从而造成经济价值降低和淘汰率升高。新孢子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30多个国家都有发生,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健康发  相似文献   

19.
新孢子虫病是由犬新孢子虫或类新孢子虫寄生于宿主动物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自发现该病以来,就受到全世界动物保护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并对此病进行了广泛研究.由于我国目前有关新孢子虫病的研究尚属探索阶段,还没有一套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制措施,因此寻找有效控制新孢子虫感染的新药是当前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试验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体外培养试验来探索中药对新孢子虫生长和繁殖的抑制作用,为今后的试验研究和开发抗新孢子虫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鱼类寄生线虫是线虫类(Nematoda)中的一部分,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鱼类往往作为寄生线虫的中间宿主或终宿主。鱼类寄生线虫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很大,海淡水鱼类中都有寄生,有的种类能给养殖鱼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引起发病,甚至大批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