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瘿蚊的发生为害程度与诸多因素有关,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田间调查及本站的历史资料,选择六个因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逐一筛选,选出关键因子建立预测式,预测稻瘿蚊主害代的发生程度,并总结了综合防治的经验。 1.发生程度的预测 影响稻瘿蚊发生为害程度的因素很多,经初步分析,在富川,稻瘿蚊主害代(第四代)的发生程度,在有虫源的前提下,与1—3月的平均气温,6—7月的降雨关系密切,初选六  相似文献   

2.
稻瘿蚊Orseolia oryzae(Wood-Mason)是阳朔县晚稻的主要害虫.它以第四、五代为主害代,其中第四代成虫盛发于7月中、下旬,不仅危害晚稻秧田和早插本田,还是第五代的主要虫原.因此,能否及时做好第四代的发生预报,正确指导防治是晚稻防治稻瘿蚊成败的关键.本文仅就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预测及综合防治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抛秧栽培技术推广对稻瘿蚊种群动态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1年调查观察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对稻瘿蚊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现:双季稻区抛秧栽培有利于第3代、5代、6代稻瘿蚊种群发展,但不利于第4代稻瘿蚊种群发展。在邕宁抛秧栽培稻区,抓好第5代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稻瘿蚊是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繁殖力强,世代重叠,危害严重时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为有效地控制稻瘦蚊的危害,笔者对稻瘿蚊在本区发生危害及影响其消长的原因作了研究。1发生情况稻瘿蚊在我区回年发生7代,第3~5代为主害代,1993年首先在中稻上发现3代稻瘿蚊危害,第3、5代扩大危害双晚稻田,当年共发生167hm2。1994年上升为大发生年,除了双早、再生稻不受危害,早中稻受害很轻外,其他稻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共发生573hm’。1995、1996年发生有所下降,分别为273hm’和100hm’,其中1996年仅第5代虫对局部双晚稻田…  相似文献   

5.
杨廷策 《广西植保》2001,14(1):29-30
稻瘿蚊是邕宁县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a发生7-8个世代,以长1、2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第3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及晚稻杂优制种田,第4代小部分继续为害迟插早稻无效分蘖及制种田,主要为害晚稻秧田,第5代有部分为害晚稻秧田,主要为害早插晚稻本田,第6代为害晚稻本田,第7代(或8代)为害晚稻无效分蘖。第5、6代是晚稻本田主害代。在邕宁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截至1995年)是严重发生为害时期,平均每年发生面积1.722万hm^2,占种植面积的36.9%,造成粮食损失255.02万kg,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90年代后期发生面积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发生面积0.728万hm^2,其中2000年稻瘿蚊发生程度是19995年以发生最轻的一年,从早稻后期虫源来看,早稻后期无效分蘖标葱率是近10a来最高的一年,虫源面积之广,有效虫源之多也是近10a来最多的一年,而晚稻稻瘿蚊却发生轻。本文就定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取准确数据,预测稻瘿蚊的发生程度和发生期,指导农户及时防治,笔者对稻瘿蚊测报的田间调查方法及技术进行了多年的探讨,现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1系统调查151越冬代田间调查技术15151冬前调查。晚稻收割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最好是选择稻瘿蚊作为越冬场所的田块调查1  相似文献   

7.
广昌地处抚州地区最南端,该县干1993年在与宁都县接壤的头破镇头陂村首先发现稻瘦蚊,1994年在与宁都,石城二县接壤的头陂、驿前两镇8个村发生较大面积为害,1996年已扩散到我县西南片7个乡镇(占全县的43.75%)近30个村委会,170多个村小组中的20O0hm2稻田。稻瘿蚊在我县一年发生5~6代,第1代5月下旬可为害水稻,虫口基数较低,为害较轻,第2代发生于6月下旬,开始在中稻和一晚秧田为害,继而随之迁入本田。以后第3~5代发生于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主要为害二晚秧田及本田,周期长,危害亦最烈。稻瘦蚊在我县还有继续北移趋势,从1994…  相似文献   

8.
经每年元月-8月份气象因子筛选,稻瘿蚊主害代成虫发生期与当年2、3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呈负线性相关。整理1981-1999年共19a历史资料,运用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稻瘿蚊F3成虫发生期进行预测,组建预测方程^↑Y=14.9809=7.2894x1-0.8403x2。通过对19a资料回测及2a应用预测检验,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稻瘿蚊 Orseolia oryzae(Wood-Mason)是广东省化州市晚稻的主要害虫。研究稻瘿蚊为害株的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对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治决策能力均有积极意义。1 调查方法1 995~ 1 996年在稻瘿蚊主害代第五、六代标葱基本定局后 ,选择品种及为害程度不同的稻田 1 3块 ,每田采用连片调查 85 0丛 ,逐丛记载每丛为害株 (标葱 )数量。2 结果与分析2 .1 空间分布型研究 (见表 1 )表中包括的聚集指标如下 :表 1 稻瘿蚊为害株分布型有关指标值田号 x S2 m C L k CA10 .6 2 2 4 0 .770 10 .85971.2 3731.38132 .6 2 2 80 .38132…  相似文献   

10.
稻瘿蚊在玉林地区发生为害历史很长,过去多局限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发生。自80年代以来,随着施肥水平提高,新品种大面积推广,稻瘿蚊已从局部性变成大面积发生,从间歇性发生变为常发性发生。从1988年以来,每年发生都在120万亩以上,占晚稻种植面积的30%左右。1988年全地区发生175.2万亩,损失稻谷43 678吨。此虫在本地以幼虫在蓉草或再生稻上越冬。一年可发生8个世代,世代重叠。以7月上中旬开始的第四代到9月中、下旬的第六代,这3个世代为主害代。据调查,水稻受害  相似文献   

11.
大功臣防治稻瘿蚊效果好稻瘿蚊是我县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为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为害,笔者进行了防治稻瘿蚊药效试验。试验在稻瘿蚊重发区晚稻本田中进行,面积为640m2,品种为汕优64,8月10日移栽。设667m2用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红太阳集团南京第一农...  相似文献   

12.
分析邕宁县1982~1991年晚稻本田稻瘿蚊发生实况,初步明确影响第六代稻瘿蚊发生为害的主要因素是:杂交稻种植面积:第五代平均标葱率:5月中旬至6月上旬降雨量,7月下旬至8月中旬雨日数;早稻播种季节。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是我省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在我县发生3代,少数年份也发生4代,分别为害早、中、晚稻,近几年来发生为害越来越重。根据作者积累20年的资料研究,第1代二化螟在我县发生始  相似文献   

14.
杨洪 《广西植保》1992,(2):38-38
稻瘿蚊是我县晚稻最主要的害虫。为了经济、安全、高效地应用3%甲基异柳磷防治稻瘿蚊,本试验比较了该药分别在水稻秧田期、本田期一次性用药及在秧田期、本田期均用药一次防治稻瘿蚊的防效及增产效果。试验分别在秧田期、本田期进行。秧田期是选历年稻瘿蚊发生比较严重的田垌播种(品种为博优3550),秧田面积0.1亩,分  相似文献   

15.
远安县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一季中稻,稻飞虱在我县一年发生第4代,以第3代、第4代为主害代。2006年稻飞虱特大发生,以第3代发生危害最重。据8月20日普查,90%田块超过防治标准(1500头/百丛),一般田块3000~5000头,最高达到6.2万头,百丛虫量5  相似文献   

16.
三化螟是我县水稻的常发性害虫 ,2 0世纪 (下文同 ) 5 0年代至 80年代初期发生较重 ,80年代中期以后 ,虽有个别年份某个世代发生有所上升 ,达中等或中等偏重程度 ,但绝大多数年份各代为轻发生、局部中等偏轻 ,常年发生面积、残虫密度、为害率均较低。总体来说 ,我县近十多年来三化螟为轻发生。现将其发生情况和原因分析如下 :1 基本发生情况1 .1 发生程度轻、面积小 我县属三化螟 4~ 5代发生区 ,历年灯下均有 5代成虫 ,第 2、 4代为主害代 ,常以第 4代幼虫和第 5代幼虫混合越冬。分析1 987~ 2 0 0 1年 1 5 a有记录的 72代次的发生情况 …  相似文献   

17.
简易稻瘿蚊发生期预测法──拔葱管法蔡成敢(福建大田县病虫测报站,366100)常规预测稻瘿蚊发生期是采用查幼虫、蛹的发育进度法,但受测报人员技术力量限制,一般乡、村测报员、广大农民不易掌握。若用拔葱管预测稻瘿蚊发生期简便易行,值得推广。1拔葱管预测法...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我县水稻暴发了严重的稻飞虱危害,其发生面积之大、危害损失之重、虫量之高以及第3代、第4代连续暴发,第3代即已造成黄塘的严重危害情况都是我县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造成2006年大暴发的成因,一是受全国稻飞虱总体上升大局的影响,大环境十分有利于飞虱暴发;二是2006年台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分析1981~1996年稻瘿蚊田间发生动态测报资料,认为稻瘿蚊在福建连城1年发生7代.它的越冬寄主有游草(李氏禾)、蜡烛草、再生稻、落谷苗,主要越冬寄主是游草。白茅瘿蚊(暂称)与稻瘿蚊属于两个不同种,但白茅瘿蚊是稻瘿蚊黄柄黑峰、稻瘿蚊斑腹金小峰的中间寄主。剥查幼虫发育进度推算预报发生期与定田定点系统拔乙葱法的预报结果基本相同。拔乙葱法预报化防适期是群众性决策防治的简便方法。利用积温法预报1代(冬后)成虫发生期简便实用,测报准确率达80%。  相似文献   

20.
韦江 《植物保护》1989,15(4):30-31
广西西林县,年平均气温19.1℃,全年三代螟有效(≥15℃)积温1893.5℃,一年发生4代,第三代幼虫有部分滞育越冬,形成局部世代。作者于1981—1984年在该地区探讨了影响滞育率的因子,并提出第四代发生期与发生量的预测式,由于考虑部分第三代幼虫的滞育,该预测式对1973—1987年第四代发生的回测与预测准确率达100%的有11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