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模拟酸雨对杂交稻常规稻野生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与研究区自然降雨的离子组成相近的不同pH值模拟酸雨,在营养生长期对栽植于试验小区的杂交稻、常规稻和野生稻进行了喷淋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的酸雨喷淋后,杂交稻、常规稻和野生稻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产量性状等均发生了改变。pH值大于或等于3.5的酸雨对杂交稻、常规稻和野生稻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产量性状没有显著影响;pH值小于3.5的酸雨对杂交稻、常规稻和野生稻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酸雨对各生态型稻种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程度为常规稻>野生稻>杂交稻;对叶绿素含量影响程度为杂交稻>常规稻>野生稻;对经济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常规稻>杂交稻。  相似文献   

2.
种植杂交稻对甲烷排放及土壤产甲烷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早稻、中稻、晚稻三季24 h 稻田甲烷监测结果表明,种植杂交稻没有明显增进稻田甲烷排放的作用。在三季种植中,甲烷释放总量除连晚杂交稻田比常规稻高外,早稻、单季稻都是杂交稻田低于常规稻。稻田甲烷每周日平均释放量在水稻生长前期( 移栽后5 ~7 周) 杂交稻高于常规稻,孕穗至收获则杂交稻低于常规稻。温度对甲烷释放影响十分明显,在不同种植季,稻田甲烷释放模式不同。在三个水稻种植季中,除个别值外杂交稻田的土壤水溶甲烷含量基本都低于常规稻田。经测定,杂交稻田的土壤产甲烷细菌数量及土壤产甲烷潜力明显高于常规稻田,其中产甲烷细菌数可相差数倍乃至2 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3.
不同插秧量对东北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东北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产量形成过程和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杂交稻的经济系数显高于常规稻,这主要得益于杂交稻后期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移率较高。在产量结构上,杂交稻的穗粒数多、千粒重大,但穗粒数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二次枝梗,这也造成了杂交稻的结实率偏低,成为限制杂交稻产量潜力发挥的瓶颈。进一步发挥杂交稻的杂种优势,需要从提高后期光合能力和提高结实率两方面人手。杂交稻与常规稻有各自适宜的栽培方式,插单苗有利于提高杂交稻的平均穗重、千粒重、结实率,并最终使产量提高;而插3苗更适于常规稻生产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杂交稻与常规稻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类指导杂交稻和常规稻白背飞虱的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特以重庆市秀山县24年(1983-2006)一季中籼稻本田的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杂交稻和常规稻上均为季节单峰型消长,整个本田期均呈杂交稻较常规稻偏多的态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背飞虱在杂交稻和常规稻上均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00年后虽有所减轻,但总体仍然较重,常达大发生以上,杂交稻上更重,主害代高峰期比常规稻上百丛虫量多1000头左右;主害代若虫高峰表现为杂交稻比常规稻上偏迟5d左右.  相似文献   

5.
籼型杂交稻与常规稻米质特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目前在洞庭湖区广泛种植的9个籼型杂交稻组合和11个籼型常规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杂交稻组合间、常规稻品种间的变异系数以及杂交稻与常规稻的碾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粗蛋白、粗脂肪、淀粉、17种氨基酸、粗灰分、9种矿质营养素和N营养素)的差异,研讨了提高杂交稻整精米率的途径和改善杂交稻食用品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和品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2005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晚熟组的3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在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和主要稻谷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平均产量648.49kg/667m^2,比常规稻高6.87%,达显著水平。杂交稻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优质达标率与常规稻相当,虽然杂交稻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稻,但常规稻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也较低,所以杂交稻和常规稻都以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品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贵州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100万亩左右,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5%,产量却占到了粮食总量的42%。近20年来,杂交水稻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但多数品种米质欠佳。过去,贵州省优质稻生产主要以优质常规稻为主,如曾经被评为全国优质米的金麻牯、光辉、贵辐籼、银桂粘、安粳314等常规稻品种,其米质比杂交稻优良,但产量却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据测土化验,目前稻田土壤含钾量日趋降低,主要原因:一是多年来稻田大面积种植吸钾量大的杂交稻,随收获物带走的钾多;二是稻田施有机肥较少,钾素得不到必要的补充;三是土壤保肥性能差,水溶性钾易随水分渗漏流失。超级杂交稻穗大粒多,产量高,需钾量大,施用钾肥增产效果好。据试验,在施用等量钾肥的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每公顷可增产稻谷802.5公斤,而常规稻只增产353.5公斤,因此钾肥的施用十分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杂交稻汕优63产量结构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地区于1985年开始引进试种杂交稻汕优63。1987年示范种植4.53万亩,单产518.8公斤。1988年种植43.14万亩,单产539.5公斤,比常规稻增加164.5公斤。其中单产超过700公斤以上面积为2.22万亩。新县郭家河乡7个农产的单产达792.9公斤。1989年我区计划科植杂交稻100万亩以上,主要组合为汕优63。我们根据几年来的试验示范结  相似文献   

10.
2004~2006年在广西农科院水稻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直播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形成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稻的分蘖力比常规稻强,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占优,产量亦明显高于常规稻,均达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常规稻和杂交稻的稻田土壤有机质均有累积,腐殖质品质改善,>0.25 mm的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均增加,速效磷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均有所提高,两种水稻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布隆迪引进的中国水稻品种进行多年、多点生产试验,对参试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中国水稻品种在布隆迪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品种较当地品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具有相对较好的适应性,且杂交稻品种相对常规稻品种增产效果显著;低海拔地区适宜种植杂交稻品种,而中高海拔地区适宜种植常规稻品种;水稻移栽相对条播和撒播产量更高,而节水栽培相对当地栽培模式增产效果明显。筛选出适宜布隆迪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杂交稻特优649、常规稻桂丰2号,结合先进适宜的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布隆迪水稻总体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常规稻、杂交稻的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形成过程,旨在明确常规稻、杂交稻的生长规律及其对氮素的响应差异。[方法]以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主推的常规稻品种‘镇稻11’和湖南地区广泛种植的杂交稻品种‘Y两优32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 N90:90 kg·hm~(-2); N180:180 kg·hm~(-2); N270:270kg·hm~(-2); N360:360 kg·hm~(-2))对‘镇稻11’和‘Y两优3218’的分蘖动态、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杂交稻在生育前期的生长速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稻,而在开花—成熟期无显著差异。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生物量及产量均在施氮水平为180 kg·hm~(-2)时最高,2016和2017年平均分别为9 167和10 502 kg·hm~(-2)。在各施氮水平下,杂交稻的产量比常规稻显著增加15.62%~45.48%。常规稻与杂交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对氮素的吸收速率较快,地上部的氮素分配比例受水稻品种和氮水平的影响,2个品种水稻穗中的氮素分配在高氮条件下显著低于低氮处理。杂交稻穗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在低氮条件下(N0、N90)显著高于常规稻,在高氮条件下(N270、N360)低于常规稻。在施氮量大于等于180 kg·hm~(-2)时,杂交稻的氮肥农学效率显著低于常规稻。[结论]施氮对水稻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生物量及库容更大,导致杂交稻高产;同时杂交稻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更高,本试验模拟的常规稻和杂交稻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33和76 kg·hm~(-2)。通过氮肥管理可以进一步提升杂交稻的产量并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但是,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在氮素利用率上的差异尚存争议。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以明确杂交稻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稻为对照,杂交稻为处理,筛选出56篇文献,建立了包含367对观测值的数据库。利用Meta分析方法,针对不同杂交稻类型、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次数、土壤全氮、土壤碳氮比和土壤质地,探究了杂交稻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显著提高了产量(+11%)和生物量(+14%),而对收获指数无显著性影响。在各氮肥施用水平下,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均显著提高了产量;然而,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杂交稻的增产优势显著降低。另外,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显著提高了氮素吸收(+8.1%)、氮素生理利用率(+2.9%)和氮素回收率(+3.6个单位)。【结论】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能够提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本研究为评估杂交稻的推广应用对我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沿淮低洼地区旱直播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发展旱直播杂交稻生产的意义1.减轻自然灾害,解决了低洼地出路问题沿淮有河流行洪区(河滩地)300万亩,秋季种植水稻水源不足、地势不平,种植旱作物受涝、渍害严重,种植旱直播杂交稻可以有较稳定的收成,变秋季收成无保障为有保障。2.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产发展旱直播杂交稻比种植常规旱稻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2012年在阜南县地城镇示范种植丰两优三号旱直播杂交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春季灌水技术对甬优系列杂交稻种植区越冬代二化螟虫口基数的控制效果,在连续2年调查宁波地区甬优系列杂交稻种植区二化螟越冬虫口基数的基础上,研究了春季灌水技术对不同虫态二化螟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宁波各地区杂交稻田块的二化螟虫口基数显著高于常规稻种植田块,且每年3月的调查期内各调查点的虫态均为高龄幼虫。室内清水浸泡试验中,裸露的高龄幼虫连续浸泡90 d死亡率才达到100%,连寄主稻秆一同浸泡的则在浸泡后1 d就有40%~50%幼虫向水面以上转移,3 d 100%转移至桶壁的水面以上;蛹连续浸泡3 d死亡率达到100%。蛹期田间连续灌水5 d,灭蛹效果达到64.9%。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二化螟自然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稻作对照,研究了杂交稻二化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二化螟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因世代不同而异。同一世代,杂交稻二化螟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高于常规稻二化螟。杂交稻二化螟主要死亡虫期是蚁螟孵出至侵入期,其次是3、4龄期,影响种群变动的关键虫期是蚁螟孵出至侵入期。  相似文献   

17.
水稻光能辐射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普通杂交稻、常规稻各2个品种(组合)分2个播期进行试验,探讨水稻群体光能辐射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播期,超级稻产量最高;5月22日播种的超级稻产量与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差异显著,且产量都高于6月17日的,超级稻产量最高的原因是有较高的颖花量.6月17日播种的水稻群体光能辐射利用率比5月22日的高...  相似文献   

18.
遮光对超级杂交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遮光条件下超级杂交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特征,以超级杂交稻、普通杂交稻和高产常规稻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齐穗后遮光30%、60%和不遮光3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遮光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超级杂交稻在齐穗后遮光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叶绿素b含量增加的幅度高于叶绿素a;遮光处理对超级杂交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遮光处理降低超级杂交稻叶绿素a/b,超级杂交稻叶绿素a/b下降幅度要高于常规稻和普通杂交稻,这可能与超级杂交稻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脆弱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超级杂交稻,普通杂交稻、高产常规稻3种不同类型中稻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齐穗后遮光(70%)和不遮光两种处理方式,研究了光强变化对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营养吸收与分配的影响,以揭示超级杂交稻产量稳定性较差的原因。结果表明,遮光处理后:①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累积量大幅度减少,干物质分配到穗中的比率仅为32.1%,低于其他类型品种;②超级杂交稻谷粒氮总积累量降幅达33.9%,氮收获指数下降12.3%,而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分别只降低19.8%和26.9%;③超级杂交稻产量下降幅度为53.1%,显著低于常规稻和普通杂交稻品种。  相似文献   

20.
水稻超级杂交稻增产潜力大,种植该稻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路子。为提高水稻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必须提高栽培技术与管理水平,才能实现最佳产量。以下是笔者总结的水稻超级杂交稻栽培技术与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