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效寄生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种及品系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spp.)防治玉米螟是目前生产实际应用面积最大、效果最好的生物防治技术。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广赤眼蜂(T.evanescens)、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等都曾用于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1]。在我国,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应用的最为广泛[2],但寄生的效果随地区、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由于地区和调查方法及时间的不同,其防治效果相差悬殊[3],使得赤眼蜂,尤其是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在生防界引起较大争议[4]。本文作者在室内及半自然试验的基础上,选…  相似文献   

2.
我所从事赤眼蜂的繁殖散放工作近十年,并且用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黄地老虎等试验获得成功,但对其生物学、行为学、繁蜂和应用技术等研究不深,解决不透,因此,不能稳定和扩大防治面积。为了加快利用赤眼蜂防治粮棉主要害虫的步伐,我们于1983年着重研究了拟澳洲赤眼蜂、舟蛾赤眼蜂、松  相似文献   

3.
一、甘蔗田赤眼蜂的自然种群及其优势种调查广东省研究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始于五十年代。在生产上应用已有多年历史。近十多年来,由于国内、外赤眼蜂种类调查和分类研究的发展,国内对玉米田和稻田赤眼蜂种类的调查及优势种的找寻和应用,对进一步研究和提高赤眼蜂的繁殖和利用,稳定田间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弄清甘蔗田赤眼蜂种类,了解其优势种群,为今后甘蔗田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提供理论根据,从1980年开始到1982年,我们在  相似文献   

4.
高效的载菌技术是提高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助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时间、羽化量、存活时间及载菌量影响,证明了不同助剂及吸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后对赤眼蜂无不利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w/v)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显著提高赤眼蜂的载菌量,达3.6×104孢子/蜂以上,并应用该助剂建立了赤眼蜂高效携带白僵菌方法。从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4个方面测定了载菌赤眼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较单一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被害株数、蛀孔数和活虫数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8.1%、22.8%和24.5%,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中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说明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具有协同防控作用。利用该方法进行玉米螟田间防治,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节约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赤眼蜂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是多种农林害虫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昆虫学家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的技术。并用于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七十年代又成功地利用柞蚕卵繁殖松毛虫和拟澳洲赤眼蜂。目前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生防措施。我国已报导的赤眼蜂种类有18种,其中分布较广的优势种是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的寄主卵有三种即柞蚕卵、蓖麻蚕卵和米蛾卵,并研究出柞蚕卵、蓖麻蚕卵的保存应用技术,大规模地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对松毛虫赤眼蜂等几个优势蜂种的生物学做了系统的研究,此外还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赤眼蜂的方法。繁蜂技术逐步走向工厂化生产,对人工卵繁殖赤眼蜂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武汉大学等单位已成功地应用人工卵繁殖出松毛虫赤眼蜂并小面积释放治虫。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且已对部分化学农药产生抗性。毒·赤眼蜂是携带杀虫病毒的活体赤眼蜂,是水稻螟虫绿色环保的生物防控方法。为提高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水平,促进农药减量,在荆门市沙洋县高阳镇王集村进行毒·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示范,并对防效进行评价。示范结果表明,连续3次投放毒·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卵的寄生率达70%,防治效果达64.03%,说明毒·赤眼蜂能有效防治二化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郊玉米螟卵赤眼蜂种类及其消长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赤眼蜂种类较多,种下还有不同生态型,它们对寄主和生境各有不同的选择和偏好。据报导,南京玉米螟卵中有5种赤眼蜂,其对寄主的喜好及对玉米螟的寄生率是不同的(钱永庆等1964)。Voegele等(1975)曾比较了12种赤眼蜂和广赤眼蜂的9个型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发现在不同地区其效果是不同的。这些事实和国内外的其它报导都充分证明,在应用赤眼蜂治虫工作中,种或种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选择不对路,治虫效果倍受影响,甚至有遭致失败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开始系统研究赤眼蜂的人工繁育与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在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大卵(柞蚕卵)和小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大卵繁蜂涉及的配套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小卵繁蜂过程中的幼虫人工饲料配方、饲养盘和成蛾收集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一次长效放蜂技术和大、小卵蜂混合释放技术在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应用。2004年以来,吉林省累计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近1300万hm2,我国在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最后,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卵寄生蜂的调查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用于防治棉铃虫的赤眼蜂种类及自然寄生于棉铃虫卵内的赤眼蜂种类颇不一致,如美国系采用微小赤眼蜂Trichogramma minutum Riley作为防治棉铃虫的蜂种,该种亦系自然寄生于棉铃虫卵内的种类。苏联则曾用广赤眼蜂T.evanescens来防治棉铃虫。而在英国有人认为棉铃虫卵寄生蜂=系T.lutea,但该种已不属于赤眼蜂属。我  相似文献   

10.
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的资助下,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及14个协作单位与加拿大Guelph大学合作完成了“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研究项目。 三年(1986~1989)来完成了赤眼蜂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筛选出多种农田生态条件下的赤眼蜂优势种及种型;完善了繁蜂技术及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田间应用技术。放蜂防治面积累积近千万亩;在赤眼蜂人工卵繁殖技术、滞育冷藏技术方面也有进展。并大量培训了科技  相似文献   

11.
过寄生和共寄生是影响赤眼蜂繁殖力的重要因素,在大田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中,蜂种的选择是成败的关键。因此,赤眼蜂对寄主的辨别及种间竞争力的研究,对大量繁殖优质蜂种以及利用优势蜂种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对稻螟赤眼蜂进行了有关的研究。一、稻螟赤眼蜂及其他赤眼蜂对被寄生卵的辨别能力 Salt(1934,1937)曾报道,广赤眼蜂 T.evanesens Westwood具有辨别被寄生卵的能力。Klomp等(1980)研究了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Hartig)  相似文献   

12.
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时期预测田正仁(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铁岭区域站112000)赵淑艳,胡忱孝(辽宁省铁岭市计算技术中心)应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防治一代玉米螟(Ostriniafur...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七种农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nubilale Erle & Davis,1983年3月从美国引进。室内试验,能寄生于米蛾卵、柞蚕卵和蓖麻蚕卵,耐高温的能力比较强。防治甘蔗黄螟,寄生率达70%以上,与散放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相近。防治稻纵卷叶螟,也有一定效果。防治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赤眼蜂。本试验用27种农药对赤眼蜂各个发育阶段进行处理,了解各种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为选择和合理使用农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试验和实践,探索总结出赤眼蜂防治、性诱剂防治、杀虫灯防治、白僵菌防治、Bt制剂防治、氯虫苯甲酰胺低毒农药防治等各项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结合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无人机投放赤眼蜂、飞机等新型施药技术,通过技术集成,提出了适合辽宁省玉米螟2代发生区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在辽宁省大范围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短期冷藏对不同品系暗黑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眼蜂(Trichogramma)是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广的天敌之一,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以大规模一次繁殖出来,不进行冷藏,直接应用于田间效果最好[1 ] 。但若受生产能力限制或为解决赤眼蜂生产与应用不同步等问题,必须繁殖和储备足够的赤眼蜂。据苟雪琪等[2 ] 、朱涤芳等[3] 早期研究报道,不同赤眼蜂的适宜低温、耐冷藏的发育阶段以及冷藏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为更好地利用本地蜂种资源,明确对暗黑赤眼蜂(T .pintoiVoegele)各地理品系羽化、产卵寄生、性比等影响最小的适宜冷藏虫态,本文进行了暗黑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的短期冷藏贮存研究。1 材…  相似文献   

16.
甘蓝夜蛾卵赤眼蜂种类调查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甘蓝夜蛾各代卵高峰期多点采卵,在室内羽化出蜂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本省田间甘蓝夜蛾卵内的赤眼蜂有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广赤眼蜂3种.赤眼蜂种类分布与其寄主作物及周围作物分布有密切关系.其优势种在不同寄主作物和环境条件下有明显不同.田间试验表明,本省太原地区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第1代甘蓝夜蛾的适宜放蜂时期应为5月5~20日.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安徽阜南县生防所经过多年研究,初步明确了舟蛾赤眼蜂寄生于柳毒蛾卵内,以预蛹态自然越冬。从1974年以来,应用舟蛾赤眼蜂防治豆天蛾、玉米螟、稻苞虫等,计5  相似文献   

18.
在开展综合防治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赤眼蜂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于1975~1976年在上海宝山县刘行公社棉田进行赤眼蜂防治棉花害虫的试验研究,以探索利用赤眼蜂防治棉花害虫的实际效果及对棉田天敌的影响。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专用无人机释放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3种寄生性天敌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笔者于2020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铁岭市昌图县两家子农场开展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为73.52%,挽回产量损失达17.59%,减少化学农药使用112.8 g/(667 m2次)。防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今后专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可大规模应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桃蛀螟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的为害直接降低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其幼虫钻蛀为害的特性以及化学防治的弊端使其防治难度增加。为了更好的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桃蛀螟,我们对广泛用于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的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11个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主选择性进行了比较,以期筛选出对桃蛀螟卵寄生效果好的赤眼蜂品系。结果表明,寄生24 h后,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和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单头雌蜂在选择性试验中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卵粒数分别为14.35、15.05、14.65和13.45粒,非选择试验中为15.8、16.1、13.8和13.1粒,均对桃蛀螟卵均有较好的寄生能力;各品系赤眼蜂后代的羽化率保持在93.64%~98.37%,雌性比也表现较好,在73.10%~89.39%,后代出蜂数介于13.18~18.40。综合来看,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和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可以作为防治桃蛀螟的候选赤眼蜂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