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养蜂生产中,养蜂者进行蜂王浆生产和人工培育蜂王时,都需要人工移虫。人工移虫对养蜂者视力和熟练程度有较高要求,特别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养蜂者老龄化,人工移虫是养蜂生产亟需解决的一个技术瓶颈。在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连续十年资助下,笔者团队一直在从事蜜蜂免移虫技术研究工作,旨在解决人工移虫问题,为蜜蜂科学饲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蜜蜂生物学特性和仿生学原理,设计一种食品级塑料空心工蜂巢础,在空心巢房位置设计有与其对接的托虫器(或单个托虫器)。当空心巢础造好巢脾后,让蜂王在巢脾上产卵,取出托虫器(或单个托虫器)并安装在底座带孔的王台上,即可进行蜂王浆生产(或育王)。利用改进设计后的第10代免移虫蜂王产卵器,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试验材料,检验第10代蜜蜂免移虫技术在蜂王浆生产和人工培育蜂王中的可行性。首先利用有分蜂热蜂群紧缩巢脾,让工蜂造好10—12张人工塑料空心巢础脾,再进行免移虫产浆和免移虫育王试验。免移虫产浆试验主要测定单王群、双王群、多王群(4只蜂王)的产卵率,以及产浆时王台接受率;免移虫育王试验采用单王群产卵6 h,同时以人工移虫育王为对照,比较免移虫以卵育王和人工移虫育王两种方法培育的蜂王初生重和卵巢管数差异。【结果】工蜂能在人工塑料空心工蜂巢础上造好完整的巢脾,同时蜂王可在造好的巢脾上产卵。单王群产卵、双王群产卵、多王群(4只蜂王)产卵的产卵率分别为91.24%、92.45%和91.29%,产浆时王台接受率分别为91.12%、92.63%和90.19%,三者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免移虫以卵育王和人工移虫育王两种方法培育的蜂王初生重分别为(256.31±3.75)mg和(243.43±2.05)mg,单侧卵巢管数分别为(163.87±9.40)条和(154.77±6.74)条,两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改进设计的第10代免移虫蜂王产卵器,可以进行免移虫蜂王浆生产和免移虫以卵育王,值得在养蜂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取浆时间(48 h和72 h)对蜂王浆产量和成分的影响。以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利用免移虫蜂王浆生产技术生产蜂王浆,测定48 h和72 h取浆时单个王台中的王浆产量和单个幼虫重量以及10-HDA的相对含量、挥发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72 h取浆时王台中王浆产量和幼虫重量都显著高于48 h,但两者10-HDA含量差异不显著;两者都含有21种相同挥发性成分和15种相同脂溶性成分,但48 h取的王浆含有更多的特有挥发性成分,而72 h取的王浆含有更丰富的特有脂溶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免移虫育王和人工移虫育王培育的蜂王质量,明确幼虫信息素中的甲基棕榈酸酯(methyl palmitate,MP)和甲基亚油酸酯(methyl linoleate,ML)在育王过程中能否提高蜂王质量。【方法】以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选择蜂群群势、蜂王年龄、子脾面积等基本一致的健康蜂群3群作为哺育群,群势均为5框,采用郎氏标准蜂箱饲养。另选择一群健康、蜂王产卵性能好的蜂群作为母群。免移虫育王和人工育王的比较过程中,每个哺育群中每种育王方式至少育王3次。幼虫信息素试验过程中,每个哺育群每种信息素至少采用人工育王法育王3次。试验期间,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提高工蜂哺育积极性。利用自主研制的塑料免移虫育王生产器进行免移虫育王,人工移虫育王则采用自制的蜡质王台。测定育王过程中的幼虫接受率和蜂王出房率,待蜂王出房后测定蜂王初生重、胸重、胸宽,将蜂王的单侧卵巢制成石蜡切片进行卵巢管计数,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蜂王腹部的卵黄原蛋白基因(Vitellogenin,Vg)和转铁蛋白基因(Transferrin,Trf)表达量,从而比较蜂王的质量。为了研究中蜂幼虫信息素中MP和ML在人工育王中使用能否提高蜂王的质量,采用人工移虫育王,在幼虫60—63 h的王台内分别注射1 µL MP和ML(浓度梯度为0、0.1%、1.0%、10.0%),同样测定蜂王初生重、胸重、胸宽和卵巢管数以及其腹部Vg和Trf表达量等指标。【结果】免移虫育王的幼虫接受率为40.87%,蜂王出房率38.52%;人工移虫育王的幼虫接受率为74.38%,蜂王出房率69.13%。显然工蜂对于人工移虫育王中的蜡质王台更易于接受。免移虫育王培育的蜂王在初生重、胸重、胸宽、单侧卵巢管数和Trf表达量等与人工移虫育王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值也较接近,但蜂王腹部Vg表达量显著高于人工移虫育王(P<0.05)。在人工移虫育王蜂王幼虫60—63 h时加入MP(或ML),不同浓度的MP对蜂王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0.1% ML对蜂王质量也无显著影响(P>0.05);1.0% ML显著降低蜂王初生重、胸重及其腹部Vg的表达(P<0.05),对卵巢管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10.0% ML显著降低蜂王的各项指标(P<0.05)。MP和ML对蜂王Trf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免移虫育王与人工移虫育王相比,王台接受率显著偏低(P<0.05),蜂王腹部的Vg表达量增加,但在蜂王初生重、胸部指标、单侧卵巢管数量及Trf表达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MP和ML在人工移虫育王过程中的应用并不能达到提高蜂王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意大利蜜蜂为试材,分别在春季与秋季对单式移虫育王法、复式移虫育王法和免移虫育王法的王台接受率和蜂王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免移虫育王法的王台接受率(72.62%)极显著地低于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但蜂王质量优于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培育的蜂王;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在春季培育蜂王的质量高于秋季培育的蜂王,而免移虫育王法在春季和秋季培育的蜂王质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 五倍子是同倍蚜虫寄生于盐肤木(倍树)树叶背面,刺激叶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的虫瘿。野生倍产量极低且不稳定,采用人工挂虫技术,从根本上克服了倍树结倍不均匀、产量低、不稳产等不利因素,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不少地方有倍树但无自然结倍的问题。该技术是指把人工培育的倍蚜虫在春季迁蚜期收集在小纸袋内,待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10个蜂种的苹果酸脱氢酶Ⅱ等位基因频率和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蜡和蜂毒的产量,并分析了3个等位基因频率与5个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等位基因a频率与5个经济性状均呈负相关,其中与蜂蜜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达显著水平(P<0.05);等位基因b频率除与蜂蜜产量呈正相关外,与蜂王浆、蜂花粉、蜂蜡和蜂毒的产量均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等位基因c频率与5个经济性状均呈正相关,而与蜂王浆产量的相关系数最高,达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MDHⅡ等位基因频率有可能用来作为蜜蜂生产性能的生化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7.
红铃虫为害棉株蕾花引起蕾、花、铃脱落,对结铃和产量有无影响进行系统的观察。经三年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所引起的脱落,对棉株结铃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对棉株结铃数和产量影响也无显著差异。因此,第一代红铃虫田间可省去施药、摘虫花和花心捉虫等防治措施,减少繁琐的劳动,有利于保护棉虫天敌,维持生态平衡,控制棉蚜和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发挥"华粳8号"的产量优势,现进行直播、机插、人工移栽3种稻作方式对"华粳8号"生育特性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华粳8号"作为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中熟中粳稻品种,采用人工移栽方式种植,产量虽较高,但生产过程较为繁琐,成本较高;而采用机插、直播等轻简稻作方式种植,也能取得高产、高效的效果,且种植便捷。  相似文献   

9.
成春到 《新农村》2005,(12):18-18
提高蜂王浆产量,是提高养蜂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提高蜂王浆产量应抓好以下5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蜂王浆是一种纯天然的高级医疗保健药品,也是养蜂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人们对蜂王浆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蜂王浆的产量,乃是每个养蜂者关心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生产王浆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高产技术措施,兹介绍如下,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添加中华蜜蜂王浆来培育江山2号意蜂与法国意蜂的杂交蜂王,并检测了敌敌畏对江山2号意蜂、高加索蜜蜂、营养杂交子一代(F1)和子四代(F4)群势的影响,同时检测了江山2号意蜂、中华蜜蜂、F1代和F4代工蜂对敌百虫、啶虫脒和桃病康的抗性.结果表明:营养杂交意蜂敌敌畏中毒后群势削减率显著低于江山2号意蜂与高加索蜜蜂;营...  相似文献   

12.
蜂王浆增产剂筛选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工蜂营养转化及王浆腺发育的机理,设计组合了4种蜂王浆增产剂,经试验表明:3号蜂王浆增产剂为最佳。与对照组相比,饲喂3号蜂王浆增产剂组,蜂王浆产量能提高23.62%~27.15%,能延长工蜂王浆腺发育盛期至少3d。  相似文献   

13.
白蜡虫在四平市主要为害灌木东北女贞,是近年传入该市的外来品种,是一种典型的南方物种北移虫种。该虫在四平市1年发生1代,以受精的雌成虫越冬,本文通过该虫在四平地区的发生和为害规律,提出应采取加强检疫及营林、人工、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4.
 电取蜂毒不利于蜜蜂群势发展和养蜂生产。电取蜂毒 3d 1次 ,连续 10次 ,可使蜂蜜减产 4 5 .6 4 %~4 9.90 % ,差异显著 (P <0 .0 5 ) ;蜂王浆产量平均降低 4 6 .17%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移虫接受率平均降低31.0 5 %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但对单台产浆量、饲料消耗量、蜂王有效产卵量等影响不大。连续取毒后 11d ,对蜜蜂群势的发展影响不大 ,而 2 3d后蜜蜂群势比对照组低 12 .87% ,35d后低 2 8.81% ,差异均极显著 (P <0 .0 1)。  相似文献   

15.
蜂王浆介导外源基因转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NA延滞实验研究蜂王浆与DNA的结合能力,然后通过蜂群哺育和人工培育两种方式,对1日龄工蜂幼虫进行短期饲喂,初步研究蜂王浆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方法和转移情况.结果表明:在蜂群环境下,蜂王浆中的外源DNA短期内不会完全被分解;但用蜂王浆作媒介并未实现蜜蜂基因转染,蜜蜂能否通过蜂王浆介导实现基因转移,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二倍体雄蜂并进行人工培育,测定其形态指标,明确中华蜜蜂二倍体雄蜂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复式移虫方法培育中华蜜蜂蜂王,待蜂王性成熟时进行CO2麻醉处理后放回原群,用糖水进行奖励饲喂。蜂王产下大量未受精卵,待雄蜂出房后采用颜料进行标记。雄蜂性成熟后,利用蜂王人工授精技术使蜂王与本群子代雄蜂进行母子回交(多雄交配)。控制蜂王产卵,将工蜂巢房中刚孵化的幼虫移至恒温恒湿培养箱(相对湿度:95%;温度:35℃)中进行人工培育。幼虫前3日龄食物配制为:蜂王浆90%,无菌水10%;第4-6日龄食物成分比例为:蜂王浆50%,葡萄糖6%,果糖6%,酵母抽出物1%,无菌水37%;从第7日龄起食物比例为:蜂王浆43%,葡萄糖9%,果糖9%,酵母抽出物1%,无菌水38%,直到幼虫进入排便期为止。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人工培育和蜂群工蜂巢房出房的雄蜂进行倍性鉴定,并对蜂群工蜂巢房出房的单倍雄蜂和二倍体雄蜂进行形态指标测定比较。【结果】室内人工培育的中华蜜蜂总羽化率偏低,平均为36%,其中26.9%为雄蜂;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雄蜂倍性发现人工培育的雄蜂92%为二倍体,蜂群工蜂巢房中出房的雄蜂82%为二倍体雄蜂;形态指标测定显示,二倍体雄蜂的初生重与生殖器官重分别为99.78和6.05 mg,均比单倍体雄蜂(分别为105.64和7.02 mg)显著偏小,而前翅长、前翅宽、翅钩数等指标差异不显著。【结论】中华蜜蜂近亲交配的蜂群会产生二倍体雄蜂,部分二倍体雄蜂可在蜂群中发育至成蜂出房,其形态指标与单倍体雄蜂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杜强 《当代农业》2014,(20):17-17
国内外巨大的价格之差目前,中国蜂蜜年产量40多万吨,占世界蜂蜜总产量1/4以上。中国蜂蜜每年出口量都在10万吨,为世界首位,而中国蜂王浆出口则占到世界蜂王浆贸易总量的90%,居全球第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既扎眼也残酷,中国作为产量大国却是蜂产品产值的创效小国。以蜂王浆为例,蜂农出手价每公斤100~110元人民币,出口欧洲每公斤30多欧元,当地蜂产品商将其重新包装加工后以每公斤400多欧元售出,两者间的价格差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8.
蜂王浆是一种高级医疗保健药品,也是养蜂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如何提高蜂王浆的产量?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人大代表、孔寨村养蜂专业户孔涛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高产技术措施,现介绍如下,供蜂农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美意和王浆高产2个西方蜜蜂品种为亲本,选育云南王浆高产蜂种,研究其杂交一代F1的蜂王浆产量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正交种和反交种蜂王浆产量分别是128.2、68.37 g,二者差异显著(P0.05);正交种水分含量为63.76%,反交种为62.07%,二者差异显著(P0.05);正交种总糖含量为12.11%,反交种为14.53%,二者差异显著(P0.05);正交种酸度为339.0 mL/kg,反交种为421.3 mL/kg,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正交种10-HDA含量为1.73%,反交种为2.33%,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正交种蛋白质含量为16.00%,反交种为14.56%,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灰分含量为1.26%,反交种为1.13%,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正交种蜂王浆产量虽然高于反交种,但反交种主要指标10-HDA含量、酸度等均优于正交种。这为选育云南蜂王浆高产蜂种时,既要注重蜂王浆的产量,更要保证蜂王浆的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单、复2种不同形式移虫育王的王台接受率和蜂王初生重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单式移虫的王台接受率(58.11%)与复式移虫的王台接受率(62.67%)差异不显著(P>0.05);(2)单式移虫育出的蜂王初生重(X=235.96mg)与复式移虫育出的蜂王初生重(X=241.57mg)差异不显著(P>0.05).据此,我们认为培育蜂王应采用单式移虫以省工省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