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蓝莓资源中菌根真菌进行了实地采样调查,通过压片法对野生蓝莓菌根真菌着生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对野生蓝莓的侵染率在75%左右.外生菌丝有隔,菌丝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侵入点侵入同一根段或不同根段;观察到2种内生菌丝体类型:穿梭于细胞间的菌丝和胞内菌丝团.另外,还观察到菌丝体侵入细胞形成的一种"扳口"状结构和根表皮细胞的缺失.研究认为,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中菌根真菌侵染率较高,菌丝侵染方式多样.  相似文献   

2.
以田间栽培的6个葡萄(Vitis vinifera L.)品种(矢福罗莎、维多利亚、红宝石无核、红霞、藤稔、早熟红无核)为试材,观察根系丛枝菌根的形态结构和菌根侵染率.结果清晰地观察到泡囊、丛枝、根外菌丝、根内菌丝、侵入点等结构,说明葡萄属于典型的丛枝菌根类植物,且主要被Glomus属真菌侵染.6个葡萄品种中以藤稔的菌根侵染率最高,维多利亚的最差.葡萄丛枝菌根侵染率的范围在20.52%~47.89%之间,尤以在0.8~1.2mm粗度的根系上菌根的侵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野生笃斯越橘根系内生菌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长白山野生笃斯越橘菌根的形态结构和内生真菌的分布特征及种类,通过压片法对野生笃斯越橘菌根形态和内生真菌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根段组织直接培养分离法和根段组织研磨培养分离法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结合真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笃斯越橘菌根侵染率高达75%;对菌丝的形态观察得出,至少3类不同形态的内生真菌参与菌根的形成,粗菌丝形成致密的菌丝团,细菌丝形成疏松的菌丝团,疏松的粗菌丝贯穿细胞。两种分离方法共分离得到175株内生真菌,其中150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综合鉴定为5属8种,其中Phialocephala spp.是优势属,占菌株总数的68.57%。根段组织研磨培养分离法较根段组织直接培养分离法获得的内生真菌多,细菌根较粗菌根多。研究获得的大量内生真菌资源为进一步生物防治菌株的筛选、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子午岭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刺五加根系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性,按照线性布点方式随海拔升高选设6个典型样点,测定了刺五加根围土壤理化性质,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结果表明:刺五加根围0~30 cm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42.86 mg/g,土壤速效氮平均值为52.97μg/g,土壤速效磷平均值为12.15μg/g,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为125.43μg/g。刺五加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密度为14.35个/g干土,刺五加根中丛枝菌根真菌菌丝侵染率平均值达81.62%,丛枝侵染率平均值为14.57%,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生态分布随海拔高度增加无显著差异,显示出刺五加与AM真菌良好的共生性。  相似文献   

5.
6种兰科植物菌根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种兰科植物地下营养根的形态解剖结构特征、菌根真菌侵入方式及在菌根内的分布和消长状况,为菌根真菌与兰花共生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连续切片的方法,用分离自野生状态的菌根真菌菌株CLB113和CLB111接种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墨兰(Cymbidiumsinense)、虎头兰(Cymbidium hookerianum)和卡特兰(Cattleyasp.)、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长距石斛(Dendrobium longicornu)种子繁育组培苗,使共生形成菌根,观察菌根形成途径及结构,并与自然状态下的菌根结构进行比较。【结果】经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菌根与非菌根(组培苗根)在根的基本结构上没有明显区别,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根中是否有入侵的菌根真菌,在皮层细胞中常见到分布不匀、形状不一、着色较深的菌丝结;不同兰科植物真菌的入侵方式不同,地生兰菌根真菌是通过破坏根被组织侵入根皮层细胞,而附生兰菌根真菌是通过通道细胞进入;在光镜下观察到的菌丝结,在电镜下是真菌菌体围绕皮层细胞核所形成的。【结论】兰花与菌根真菌的共生机理是,菌根真菌侵入兰花的皮层细胞内,使其中存在有大量新定殖的菌丝和正在被消化的菌丝,随着菌丝及菌丝团被逐渐消解吸收,伴随新菌丝的生长和侵入,内生真菌可不断地为兰花提供营养,促进兰花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6.
采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对江苏句容不同生长地的宝华玉兰(Magnolia zenii)根系染色压片,观察其菌根显微结构及菌根侵染情况,结果表明,宝华玉兰菌根结构复杂,根外被密集的菌丝包被形成菌丝鞘,无根毛,既具有AM类菌根特有的典型结构,也有穿梭于细胞间的有隔菌丝和束状菌丝结构;野生植株菌根侵染率较高,不同生长地域的菌根侵染指标差异显著,侵染率排名为自然林纯林混合林。  相似文献   

7.
春兰菌根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石蜡切片法,借助于光学显微镜观察春兰无菌组培苗、接菌组培苗的根及野生状态下的新生营养根、老根,结果表明:接菌组培苗的根及野生状态下的新生营养根、老根,其皮层组织细胞内有大量的菌丝结等兰科菌根的典型结构,而无菌组培苗的根则无菌丝、菌丝结等结构.菌根真菌自外皮层薄壁通道细胞侵入根的皮层细胞,春兰菌根是典型的地生兰菌根.  相似文献   

8.
独蒜兰共生菌根真菌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单菌丝团分离方法,对独蒜兰盛花期和盛叶期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结果发现根形成早期、根伸长区和近根尖成熟区、外皮层细胞中以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的印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为主,成熟根、近根基部成熟区、皮层中部及内皮层细胞中以生长慢、气生菌丝不发达的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为主.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的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对寄主的侵染力强,对菌根的形成及独蒜兰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生长慢、气生菌丝不发达的菌根真菌对寄主的侵染力弱,对菌根的维持起重要作用;这两类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菌根的形成和维持,这为组培苗的菌根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分别建立丛枝菌根(AM)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Gigaspora rosea和Glomus intraradices与紫云英转化根双重共培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研究不同Zn浓度对单接种与混合接种AM真菌侵染紫云英转化根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mol/L Zn提高了大部分处理的根段侵染率、菌丝密度以及P的吸收,0.5mmol/L Zn抑制了AM真菌菌丝的生长,但能增加部分处理转化根对P的吸收。0.1 mmol/L Zn浓度下,单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混合接种Gigaspora margarita与Glomus intraradices的根段侵染率最高,并且在混合侵染根段中Glomus intraradices根段侵染率比Gigaspora margarita高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墨兰(C.sinense)和兜兰属(Paphiopedilum)的杏黄兜兰(P.armeniacum)、飘带兜兰(P.parishii)4种地生兰菌根的显微结构,了解菌根真菌与地生兰生长之间的关系,为地生兰的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及石蜡连续切片的方法,用分离自野生地生兰的菌根真菌菌株CLB113和CLB111,接种4种地生兰种子萌发无菌组培苗,使地生兰形成菌根,观察菌根的结构、菌丝侵入途径及菌丝结在皮层中的消长状况,并与野生状态下地生兰的菌根进行比较,从形态学角度分析菌根真菌与地生兰的共生关系。【结果】菌根从外到内分为根被、皮层和髓3部分,其中菌根真菌通过根被进入皮层,并在皮层组织中形成分布不匀、形状大小不一、较深颜色的菌丝结,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学变化。地生兰根部有3种不同形态的菌丝,分别为丝状菌丝、菌丝结和菌丝结残片。菌丝结被消解吸收之后,周围的菌丝会继续形成新的菌丝结。伴随新菌丝的生长和侵入,菌根真菌可不断地为地生兰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其快速生长发育。【结论】与非菌根相比,地生兰菌根的基本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但菌根中有入侵的菌根真菌,皮层组织中有菌丝结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