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气象服务平台利用CIMISS(全国综合气象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系统提供的气象基础数据,采用气象数据标准化处理、气象预报集成应用、气象服务产品快速更新等关键技术,实现气象实况监测、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等综合信息的实时在线显示功能和综合信息推送功能,具有传播快、操作简易、易分享互动等特点,通过安徽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可为社会公众及防汛抗旱决策指挥部门提供全天候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气象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解决江苏省蔬菜产销信息不流畅的问题,研究开发了江苏蔬菜产销与技术推广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江苏蔬菜园艺产销网、江苏园艺作物标准园和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系统、江苏省蔬菜生产信息监测网上填报系统,以及江苏省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指导与在线培训系统等,旨在为江苏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2008和基于JAVA语言开发环境,设计开发了一套自动气象站实时数据综合显示平台,使多厂家自动气象资料在同一个界面显示,提供多种形式的数据资料的统计查询,方便用户分析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通过充分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创新构建病害模型算法等措施,构建了稻麦重大病害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有效提升了稻麦病害监测预警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水平.今后,江苏省需紧跟科技发展步伐,逐步丰富大数据平台的功能应用,统筹利用"苏农云"建设成果,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升稻麦重大病害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的功能模块和分...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WebGIS技术为基础,结合JAVA Applet等技术,研发了基于WebGIS的橡胶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为简化海南橡胶气象灾害信息的管理,有效进行橡胶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以及灾后评估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利用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4个小麦主产省代表性区域有关试点的气象数据,同时采用气候数据插值专用软件ANUSPLIN插值生成的上述代表性区域1971—2015年逐年5 km×5 km分辨率的网格化逐日数据集(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结合经改进的WCSODS(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及其区域化方法,并利用相关监测数据,开展冬小麦旱涝灾害损失的区域化监测预警与精细化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冬小麦有典型的北旱南涝、干旱灾损一般大于涝渍灾损的分布特点;短期灾损指数可对小麦旱涝灾损进行区域化的动态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农业气象数据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为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持,而进行了省级农业气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农业气象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中国气象局统一组织设计开发的大型业务软件“新一代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已在全国省级气象业务单位推广应用。该系统针对省级农业气象数据的组成特征,分类设计农业气象数据库;选用当今流行的桌面分布式数据库语言——Microsoft SQL Server作为数据库系统开发平台,建立农业气象数据标准化存储格式、数据录入和转换方式。同时,基于C/S(Client/Server)模式,开发设计了具有建库、检索、复制、转换等功能的省级农业气象数据库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摘要:结合湖州特色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要,利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湖州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集气象与农情信息监测、灾害识别和预警、精细化气象预报产品显示、数据查询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有效地提升了湖州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能力,同时也可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综合分析了传统气象数据展示的缺陷,针对气象数据量大、展示直观度低、分析研判少、智能演示弱等问题,提出将DataV技术引入可视化展示平台的解决方案,结合气象业务现状,将气象预警、预报、站点、服务产品等海量信息分析后集中展示,给决策机构提供可靠的数据展示;平台总体框架设计过程中,引入数据中台技术,使用了多线程B/S架构录入数据,后台采用了MySQL数据库存储服务,数据接口使用了Mybatis框架,前端使用DataV平台进行演示;阐述了系统各项技术设计方案,并给出具体设计方法。实际运行效果表明,该技术方案可以直观反映气象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极大地提高了气象数据的交互性、实时性、灵活性,更清晰地辅助于决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面向湿地生态系统设计一套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湿地生态监测系统,包含监测设备和数据智慧管理平台,可实现湿地生态环境实时连续监测、数据加密上传、在线分析和管理、数据信息发布等功能。同时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应用研究,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气象环境、水文水质、空气质量、土壤环境等进行监测,科研管理人员通过数据管理平台远程访问,可支撑长期监测数据比对分析、湿地环境变化趋势研究,对于保护区湿地科学研究、生态监管、科普宣教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20年延安市国家气象自动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和2019年及历年(1981-2010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市2020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偏多且光照充足。灾害性天气偏多,先后经历了道路结冰、寒潮、低温冻害、干旱、冰雹、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不利影响,其中低温冻害、暴雨洪涝和寒潮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张鹏 《河北农业科学》2011,(10):103-105
为加强聊城市气象灾害预报与防御工作,对1961~2010年聊城市8个气象台站实测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影响聊城市的主要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大雪、大风、冰雹、冻害等)的特征,提出了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并介绍了聊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寻求适合乡镇干旱等级评价的指标,提高乡镇一般气象站为农业服务的水平,同时为黔东南州剑河县气候预测和干旱现象的研究提供参考,利用2007—2016年剑河新搬迁国家一般气象站逐日降水、蒸发记载数据,2016年9—10月乡镇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暴雨山洪水位站水位资料及革东土壤水分站记载数据,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Pa)、K指数、土壤相对湿度指数,并将计算结果与实况干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a指标对乡镇干旱等级的评估时有偏重或偏轻的情况,K指数判定乡镇的旱情评估会偏重,使乡镇干旱评定的等级偏大1~2级,对乡镇干旱的评估不适合;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判定农业气象干旱等级较符合实际,能反映土壤水分站址干旱的入旱日、旱情解除及干旱等级情况;暴雨山洪水位的变化趋势对干旱也有指示作用,特别是干旱的解除情况。  相似文献   

14.
广西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利用广西1981~2012年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风雹等4种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并结合粮食作物单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广西近32a来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广西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2年4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率变化均不明显,但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干旱受灾率呈递增趋势,1988-1992年受灾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90年代中后期较小且变化平缓,21世纪以后广西又处于较旱阶段;洪涝、风雹、低温冷害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受灾率均相对较小,尤其是低温冷害少有发生;90年代中后期及以后,洪涝受灾率呈明显周期性波动减小,风雹受灾率呈明显周期性波动增大,低温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发。4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程度为: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早稻单产、晚稻单产、玉米单产是干旱>洪涝>风雹>低温灾害;对单季稻而言,洪涝>干旱>风雹>低温灾害,说明干旱和洪涝是影响广西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近50年旱涝灾害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湖北省71个气象台站1960-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以及旱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资料,在当地常用旱涝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全省性的旱涝指数,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湖北省旱涝气象灾害变化特征以及旱涝受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与旱涝气象灾害指数、水稻种植百分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8月是湖北省的主汛期,85%以上中涝、90%以上的大涝均发生在这一时期;干旱每月都有可能出现,但4-9月干旱对湖北省农业的影响最大;湖北省旱涝气象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近50年大涝出现的频率为3年一遇,大旱为4年一遇,旱涝指数随年际的变化加强或减弱的趋势并不明显.洪涝受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以及干旱成灾率加重趋势较为显著,其原因一方面是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耐涝性能较强的水稻种植面积的大量减少,而旱地面积相对增加,另一方面水利设施设备老化,河道淤积,排洪灌溉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6.
董婷婷  孙浩  陈丽娟  崔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24-16026
通过充分挖掘水文数据和遥感数据的优势,确定了旱情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构建了辽宁省旱情监测与评估系统。结果表明,从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土壤干旱3方面选取的6个指标适合于基于水文数据的旱情监测研究,依据时间的不同选取的表观热惯量模型和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斜率法模型适合于基于遥感数据的旱情监测研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确定的作物受灾面积和利用回归分析法确定的作物减产率模型适合于作物减产率的评估;系统运行后,可以实现每旬发布1次旱情监测结果,每旬发布1次作物受灾面积评估,每年发布1次作物减产情况评估,实现抗旱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17.
岳江  杨爱琴  郝智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95-12399
利用大同市气象站近49年和阳高县气象站近38年逐月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结合大同市1990—2009年城镇人口数和建城区面积的数据资料,对大同市城市化因子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降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1972—2000年间,汛期降水量以准3年周期为主,同时存在7年的周期;2000年以后以准7年的周期为主,3年的高频周期基本消失;大同市年平均气温、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略接近热岛状况,20世纪90年代热岛中心强度达到极值;年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通过计算贡献率可知,城市化因子对气候改变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占影响当地气候变化的37.99%,温度、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因子占29.73%,其他因子占0.29%~9.26%不等。各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基本保持当前的趋势,但趋势显著性不一。  相似文献   

18.
根据鱼台县气象局1967~2009年鱼台县的降水资料,采用旱涝出现的频率分析旱涝变化的基本特征,用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滑动平均和其逐年值分析降水量变化的周期特征,对鱼台县近43a来的降水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县已进入1个较长的丰水周期,发生涝或偏涝的可能性增大,发生旱或偏旱的可能性减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抗涝救灾为主,但又要兼顾个别年份发生的干旱天气。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区干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借助绥德2000-2014年逐日的气象数据,基于Hargreaves、Thornthwaite和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及同一套降水资料计算,获得不同时间尺度(月、半年和年)3种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比分析上述3种SPEI的差异并选取适宜于陕北黄土丘陵区的SPEI,而后采用SPEI分析干旱特征,并利用通径法分析气象因子对SPEI敏感性。结果表明:1)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的SPEI(SPEI-PM)能够准确反映陕北黄土丘陵区干旱事件,与SPEI-PM相比,基于Hargreaves和Thornthwaite的SPEI值偏低,计算误差为0.26~0.38;2)干旱变化呈现减弱趋势,短时间尺度上(1和6个月)SPEI-PM值变化频繁,长时间尺度上(12、18和24个月)SPEI-PM值变化幅度小且变化周期长;3)在月、半年和年尺度上对SPEI-PM影响程度最大的气象因素分别为气温和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