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业科学》2007,24(3):109-109
“岩溶V8”生态草是针对我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防止石漠化而科学配比的优良草种和灌木的灌木草丛组合。它在我国黔、滇、桂岩溶地区海拔较高、土层瘠薄和干旱地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是喀斯特地貌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理想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2.
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对岩溶石漠化问题的认识起源于我国明朝徐霞客时代,我国的岩溶石漠化研究、综合治理技术方法对国际岩溶理论研究、其他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都具有示范性。在阐述岩溶石漠化分布区域性,我国岩溶石漠化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总结已有的岩溶治理对策和经验,同时提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云南岩溶区的石漠化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云南岩溶石漠化分布现状、成因和危害进行分析,指出石漠化土地在云南省各地州市均有分布,不同地区石漠化分布规模和危害程度不同;石漠化具自北向南分布面积逐渐增多、石漠化程度逐渐加重的特点,滇东较滇西严重;强烈的人类活动为石漠化的主导驱动力;石漠化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和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和非地带性干旱等。在综合西南岩溶石漠区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封山育林植被恢复、草地畜牧业、生态移民模式,以及坡改梯、立体生态农业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适于云南岩溶不同石漠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特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以贵州省为核心的中国西南岩溶区面临双重危机:生态恶劣,石漠化严重;人口贫困,全国1/3强的贫困县分布在该地区。针对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特征、石漠化分布和《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的指导思想,提出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水是龙头,土是关键,植被(经济植物)是根本,区域生态经济双赢、农民脱贫致富是目标。  相似文献   

5.
开发性金融支持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西南8省(区、市)岩溶山区石漠化灾害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开发银行参与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提出了支持石漠化生态治理产业化的4种融资模式:"公司 开行 技术 农户"模式、"公司 公司"模式、微贷款模式、村镇银行模式.使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并在广大岩溶山区普遍推广,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分布广泛,经济落后。植被对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与养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植被修复是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石漠化治理的根本。学者们多从林草植被恢复角度进行石漠化治理研究,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的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技术,提出了与不同等级石漠化相适应的植被配置技术及模式,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适生植物优势品种的筛选、植被配置的物种多样性、无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地区的植被配置、地下水土漏失有效防治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以期能够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合理配置乡土经济型物种提供理论依据,将物质扶贫改变为物质与技术扶贫相结合,既能改善生态,又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石漠化是指西南湿润岩溶地区,在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水土流失的终级表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石漠化是贵州晴隆县的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的治理方式,遏制了晴隆县石漠化的扩展,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是解决喀斯特岩溶山区人地矛盾突出、治理石漠化和经济创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云南巧家石漠化现状及草地治理生态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危害及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的分析,结果表明:巧家石漠化分布面积广,石漠化程度高且片区分布不均,石漠化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岩溶项目区的草地植被已得到有效恢复,牧草营养明显提高,既能减轻水土流失,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岩溶地区的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危害及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的分析,结果表明:巧家石漠化分布面积广,石漠化程度高且片区分布不均,石漠化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岩溶项目区的草地植被已得到有效恢复,牧草营养明显提高,既能减轻水土流失,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岩溶地区的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山毛豆和白花扁豆分别是广西岩溶区适生的国家灌木和地方藤本牧草品种,为了探索适合岩溶区种植利用的"山毛豆+白花扁豆"藤-灌草地组合密度,种植了山毛豆和白花扁豆单播及混播组合共7个处理,进行了株高、数量、生物产量及相对总生物量的评定。研究结果表明,混播组合高度低于单播山毛豆株高(P0.01);混播组合藤长长于单播白花扁豆(P0.05);混播组合生物产量和相对总生物量均高于单播(P0.01);藤灌草地白花扁豆数量大于单播(P0.01),山毛豆数量小于单播(P0.01),山毛豆/白花扁豆比例均大于1;综合分析,各处理以AB4综合生生性能最佳,生物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为26 777.78 kg/hm2,相对总生物量(RYV)达到2.02(P0.01),山毛豆/白花扁豆比例1.96∶1(P0.01),是岩溶区建植藤灌草地的较佳种植利用方式,为广西及西南八省石漠化治理和恢复植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宝琴 《草地学报》2020,28(1):245-251
为了比较粤北石漠化区域传统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了5个石漠化程度和7个传统治理措施;对B层判断矩阵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潜在石漠化土地和轻度石漠化土地具有轻度生态风险,中度石漠化土地具有中度生态风险,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具有强度生态风险;对C层判断矩阵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治理措施对不同石漠化土地的效应不同,石漠化程度越强,治理措施效应越低;治理措施组合权重分析结果显示退耕还林草+人工造林和禁止乱垦滥伐+农村能源建设2项措施对治理粤北石漠化土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草业科学》2007,24(3):70-70
“高寒1号”生态草是国内外资深专家针对我国高寒地区草地改良、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而科学配比的牧草草种组合。它在我国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四川西北部以及甘肃甘南和云南迪庆等高寒地区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岩溶地区的草食畜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指亚热带、热带湿润岩溶地区,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石质化的土地退化现象.我国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岩溶面积为44.99万平方公里,占其土地总面积的42.3%.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2.96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已经成为我国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的分布范围及特征。利用Arc GIS 10.1地理信息系统下的空间分析工具将云南省石漠化分布图与云南省草地植被类型图,通过空间关联操作得到云南省石漠化草地植被类型图。分别用石漠化草地植被类型图与云南数字高程影像(DEM)、行政区划图进行空间关联分析,获取石漠化草地植被类型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并基于此特征分析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针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根据系统论和生态位原理,将养鸡引入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生态养鸡,使物质和能量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二十几年来我国生态养鸡产业发展现状与养殖模式,发现生态养鸡的关键技术问题在于养殖的密度,合理的养殖密度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被生长;石漠化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而植被-土壤-鸡构成互利共生的人工复合系统,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缓解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石漠化地区进行生态养鸡具有良好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带动当地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具有范围广、程度深、分布区域生态地位重要的特点.经过30年的治理,已形成各种成功的治理模式.石漠化治理要实现分类指导,分类确定治理模式、和技术管理措施,提高综合治理成效,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分区,将岩溶地区划分为桂东北山地丘陵治理区、桂中桂南岩溶盆地治理区、桂西北岩溶山地治理区、桂西南岩溶丘陵治理区4个治理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为主线,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工程及农业耕作三大措施,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养殖-沼气-种植"、"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植树种草-养殖"生态治理模式,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和人工育草,发展畜牧业,不仅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还要促进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草原沙化治理围封补播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栏封育、补播改良、治虫灭鼠是草原沙化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草原沙化治理关键是尽快提高沙化草原的植被盖度和生产力水平。草原沙化治理的技术路线主要是采取围栏封育和选择适宜的牧草及饲料灌木进行补播改良。最终达到草原植被的恢复和扭转丧失的草原生态及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18.
草在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石漠化是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生态灾害,近3O年来其扩展速度明显加快,严重制约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草作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基本的成分之一,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重点论述了草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草在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石漠化是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生态灾害,近30年来其扩展速度明显加快,严重制约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草作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基本的成分之一,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重点论述了草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陆研  张绍文 《草业科学》2009,26(2):19-26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植被(尤其是矿区植被)受破坏严重,急需要对其进行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为了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更加有效合理地恢复矿区植被,研究通过为其治理成本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矿区植被恢复治理成本核算。并以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林业分公司下属的一个植被恢复区--滴道林场的矸石山治理为例,对林草结合的矿区植被恢复方式及成本费用进行了充分的实证研究并应用数学模型,最后得出了治理成本因其治理模式的不同而不同且治理成本巨大,矿业集团是否有这么大的经济实力的确有待评估的结论,并提出了加强技术攻关、加大投资力度适时开展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全面试点的建议,为国家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