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鱼赤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鱼赤斑病是严重威胁甲鱼生产的顽症之一。据调查在今年的甲鱼生产中,该病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大,损失严重,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症状:发病初期,甲鱼喜欢爬上靠近水面的岸边,人走近即遁,其腹甲出现点状或线状红晕。中期,病灶处扩大成红斑或红色葡萄球念珠状,流黄水,好象被挂伤感染。晚期,鳖反应迟钝,拒食,人走近也不逃离,病灶处充血,出血,口腔流血水,泄殖孔发红,流血水,有的整个腹甲充血,尾部糜烂。 病原:细菌型,主要为产气单孢菌或浮性单孢菌。  相似文献   

2.
16萎瘪病【别名】干瘪病,萎瘦病,水鼓病,水肿病。【病因】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如饲料营养缺乏、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比例不当造成的营养失调;因池中残饵或排泄物增多,引起水质恶化,导致鳖轻度中毒而拒食,造成萎瘪;鳖的种质下降,孵出后个体较小,摄食能力弱,常吃不饱;患有某些慢性病,鳖的食欲不好等。此外,也有人认为某些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寄生,是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症状】病鳖背甲骨骼外凸明显,轮廓清晰可见,枯瘦干瘪,体表暗黑色,失去光泽;腹甲柔软发红,亦可见明显的肋骨轮廓;裙边向上卷缩,边缘呈刀削状。有的病鳖四肢基部…  相似文献   

3.
健康养殖     
渔工 《海鲜世界》2005,(4):64-64
(三)红底板病 1.病原 鳖红底板病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症状 鳖发病初期腹甲出现红斑,继而出现溃烂、水肿,露出腹甲骨板,口鼻呈红色,咽喉部分红肿,其肠道充血、无食物,肝呈紫黑色.4~5月为发病季节,对越冬后亲鳖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4.
鳖腮腺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腮腺炎病,是鳖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腮腺缺血糜烂或出血为特征.为我国水生动物三类疫病. 一、病原学 病原不清,主流报道病原有病毒和细菌. 目前已报道的病毒有疱疹样病毒(Herpes-like virus)、虹彩样病毒(Irido-like virus)、弹状样病毒(Rhabdo-like virus)、呼肠孤样病毒(Reo-like virus)等.病毒病原证据主要有: (1)许多典型症状病例细菌分离阴性,发病组织除菌过滤上清感染健康甲鱼可复制典型发病症状; (2)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 (3)抗菌药物对本病基本无效,抗病毒药物辅助免疫增强中药有一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肿瘤病是近年来在浙江省部分养殖区出现的一种疾病,具体表现为鳖体某些部位发生肿块、肿胀或畸变赘生物。患有该病的鳖均为次品,严重时发生较多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但究其病因、病症不尽相同。 1.脂肪肿瘤 (1)症状与诊断:该病近年在杭嘉湖地区时有发生。患病鳖体早期外形基本正常,无腐皮、疖疮等病症,只有背甲某些部位有小隆起,多发生于右前肢处背甲。解剖发现,隆起部位下方脂肪处形成(1.2~1.5)cm×1cm×1cm左右大小的桃状粉红色肿瘤,其由外、中、内3层组成。外层为肌肉质包被,上布满微细血管…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产》2000,294(5)
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症等。该病对各种规格的甲鱼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20-30%,最高可达60%。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以及食品中,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突然变更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等的状况下,鳖抵抗力下降,会5;发该病。甲血红柱子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1.鳖的颈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有的病鳖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舌尖、口鼻…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甲鱼的温室养殖中,发病率比较高,如疖疮病、穿孔病、腐皮病、烂甲等等。近来又出现一种新的疾病。该病主要危害的是规格在250g以上的温室甲鱼,对室外亲鳖也有一定危害。 该病发病初期,甲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华鳖白底板病的防与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该病主要危害150克以上规格的个体,发病初期,鳖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鳖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道无残留物,有些病鳖腹腔有积水。该病传染性强,一经发病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蔓延。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和调查,对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发…  相似文献   

9.
金晟 《科学养鱼》2001,(5):46-46
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对各种规格的鳖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 20%~ 30%,最高可达 60%。  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以及食品中,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使用劣质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等状况下,鳖抵抗力下降,会引发该病。  鳖红脖子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  1.鳖的颈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有的病鳖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舌尖、口鼻出血。  2.解剖…  相似文献   

10.
鳖红脖子病与鳃腺炎病的比较与防治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军 《内陆水产》1997,22(4):25-25
鳖的红脖子病与鳃腺炎病都是养鳖业中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二者以传染性强,感染快,病程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而著名,并且这两种病的症状极为相似,但病因与治疗方法却不尽相同。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病、猪肥头痫、耳下腺炎病。该病的主要症状是脖颈充血红肿,伸缩困难,腹甲出现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舌尖、口鼻出血。解剖病鳖口腔、食管、胃、肠的粘膜呈明显的点状、斑块状、弥漫性出血,肝脏肿大,有的表皮呈上黄色或灰黄色,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胆囊内充满胆汁,脾肿大。其中口胶粘膜弥散性出…  相似文献   

11.
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揭示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的发病规律,寻找有效的防治办法,作者按常规生理生化反应与啄统鉴定法进行了病原学研究和中西药结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表现为急性,主要症状是肠道和实质器官出血;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其产生的外毒素和毒性酶类是病鳖致死的主要原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采用水体消毒,中西药结合内服,能较好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12.
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症等。该病对各种规格的甲鱼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20%-30%,最高可达60%。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以及食品中,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突然变更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等的状况下,鳖抵抗力下降,会引发该病。甲鱼红脖子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1.鳖的预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有的病鳖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油,严重时失明,舌尖、口…  相似文献   

13.
又称为出血性败血症。【病原】可能是一种嗜水气单胞菌。【流行情况】本病一般在饲养密度较高的鳖池暴发,流行季节是6~8月,有时至9月上旬,7~8月份是流行的高峰季节,流行水温是30~32℃,流行区域主要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和我国台湾此病流行也颇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为25%~30%,致死率为10%,病程一般只有3~7天。【症状和病变】出血是该病典型、基本的症状:病鳖的背壳和腹部底板出现直径2~10毫米大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并常伴有化脓或糜烂症状;颈部呈水肿状,口、鼻流血,咽喉内壁及辅助呼吸器官的纤毛状小突起(亦称鳃…  相似文献   

14.
甲鱼红脖子病的诊疗甲鱼红脖子病又称大脖子病,是一种常见的甲鱼恶性传染病,其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此病的发病季节一般在3~6月份,但温室养鳖全年均可发生。各种规格的鳖都可感染发病,成鳖对此病很敏感,在温室养鳖的条件下,幼鳖也易发生该病。此病传染性很强,一...  相似文献   

15.
<正>江苏射阳地区是我国异育银鲫主要养殖区,异育银鲫精养面积达5万亩,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异育银鲫疾病增多。近几年异育银鲫暴发一种以鳃部出血为典型症状,当地人称为"鳃出血"的病毒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现已确定该病病原为疱疹病毒Ⅱ型(Cy HV-2)。该病发病猛、传染率高、死亡量大,一般病发在春夏之交以及夏秋之交,发病水温在18~25℃,以  相似文献   

16.
1病原  有的学者认为病毒为该病的主要病原,有的认为是由寄生虫及细菌感染引起的,也有的认为是这几种致病因子混合感染所致。2症状  病鱼少食或不食,有时在池边、水底静卧或缓游。有的体色发黑,有的病鱼头部、体表、鳍条及鳃丝有明显的出血点,有的鳃丝呈白色,肛门红。解剖观察,肝脏发白或呈点状、斑块状出血,胆囊大,胆汁浑浊变淡呈黄色。脾脏黑红色,无光泽,有的有腹水。3诊断3.1根据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以肠出血为主的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活检时前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  相似文献   

17.
<正>2.3赤鳍病2.3.1症状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患病鱼体各鳍基部和鳍条充血,严重时各鳍条、上下颌、眼睛、背鳍基部至尾鳍均严重充血;有时眼眶出血,眼球突出;有的鳃部出现不同程度腐烂,粘液多;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有的肠内有淡黄色粘液;肝脏淤血或充血,胆囊肿大,脾脏偏黑。病情严重的鱼狂游、乱窜或静止侧卧于水底不动,最后衰竭死亡。该病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我县养鳖池在3—4月间,未开食前,经常有些病鳖从水中爬上岸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抓起后放于水边能迅速爬入水中,不久又会爬上岸来。经隔离后,在2—3天必定死亡。1995年养鳖专业户章仕华所养鳖患该病的死亡率达池内总鳖的30%,1996年养鳖专业户赵学先所养鳖到4月上旬死亡率已达4%。其他的专业户也发现此病,据观察此病传染较快,死亡率较高,其表现在: 1.不同于红脖子病,病鳖腹甲没有出血性的红色斑块或烂斑,咽喉,颈部不发红,不肿胀,肌肉不水肿。眼睛不混浊、不发白失明,外界条件亦非饲养环境差、水质恶化。 2.不同于出血病:病鳖腹甲不出现血点和血斑,背甲不出现溃烂出血现象,咽喉内壁未严重出血,发病季节不在6—8月,而在3—4月(未开食前)。  相似文献   

19.
科研园地     
科研园地防治鳖出血病初探一、症状①发病时间在每年4~5月份,自然水温达到20℃以上的时候;③鳖活动迟缓,停止摄食;③腹甲出现血点和出血斑,、颈部红肿。解剖可发现,咽喉上下壁辅助呼吸器官的鳃状组织出血,咽喉壁的环状肌肉也红肿充血;④肠粘膜充血,致使排出...  相似文献   

20.
温室养殖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96年底发生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温室养鳖场原因不明、症状复杂的鳖病进行了寄生虫学、细菌学和病毒学检验,结果未获得致病性病原生物。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组织病理和病理生理学检验结果证实,肝脏的病理变化严重,并有规律性,肝功能由功能不全到功能衰竭。临床症状早期表现不明显,晚期严重肝淤血、肝血肿、肝硬变并出现全身性水肿。诊断为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non-parasiticalyhepatitisofChinesesoft-sheledturtle)。该病为严重肝损害所致,病因为药物、毒物和强化投饲等综合因素。该病患病率高、危害性大,要早期诊断,及时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