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原 水型豚鼠气单胞菌。 临床症状 鱼体鳞片悭专,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充满大量含血的渗出液,用手轻压鳞囊,可见大量渗出液从鳞囊喷出。  相似文献   

2.
鱼竖鳞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戌平 《齐鲁渔业》2002,19(4):40-40
鱼患竖鳞病的症状为:体表粗糙,鱼体前部的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有时伴有体表充血,鳍基充血。如果是因鱼波豆虫引起的坚鳞病,除有竖鳞的症状外,镜检鳞囊积液,还可发现其中有大量鱼波豆虫。 鱼竖鳞病对鱼的危害较  相似文献   

3.
竖鳞病也叫鳞立病,是鱼类在冬春季节极易流行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危害鲤、鲫与金鱼、罗非鱼、草鱼、白鲢等鱼类。鱼体受伤及水质污浊是引起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该病死亡率极高,一般在50%以上,严重者可达100%。因此,对鱼类竖鳞病必须及时进行诊断,认真加以防治。 一、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活动缓慢,反应迟钝,浮于水面。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鳞片竖立,鳞下有渗出液,用手按压渗出液会从鳞下喷出。鳞片脱落,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内有积水。病鱼贫血,鳃、肝、脾、肾色变淡,鳃部表皮充血。  相似文献   

4.
六、竖鳞病 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呈球状,鳞基部水肿,其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以至鳞片竖起。用手摸在鳞片上稍加用力,渗出液就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并常伴有鳍基部充血,皮肤充血,眼球外突,腹部肿胀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正>│病原│荧光假单胞菌。│临床症状│病鱼皮肤出血,发炎,体表部分鳞片松动、脱落。部分鱼鳍条末端腐烂,形成柱鳍。│流行情况│主要流行于高温季节,青鱼、草鱼、鲫鱼等都可感染。│诊断│根据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步判断。│防治措施│1调节好水质,可有效降低此病的发生。2易发病季节经常使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消毒。3一旦发生此病,使用季铵盐络合碘泼洒两次。内服:1诺氟沙星内服,每日一次,剂量为每千克鱼体体重10mg~30mg,连用5日~7日;或者氟苯尼考,剂量为每千克鱼体重30mg~50mg,每天2次,连喂5日~7日。海洋渔业  相似文献   

6.
鱼种放养一般都在春季进行,这时,也正是竖鳞病流行季节。它主要危害鲤鱼、鲫鱼、草鱼和白鲢。由水型点状极毛杆菌侵入鱼体而引起。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多在尾部)向外张开象松球,鳞基部水肿,内部积聚着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液体便可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常伴有烂鳍、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  相似文献   

7.
张荣芝  王学成 《齐鲁渔业》2006,23(10):27-28
鱼类越冬期间极易感染各种病害,如防治不及时,易引起大面积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根据笔者近几年的养殖经验,把淡水鱼类越冬期间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向大家介绍如下:1竖鳞病1.1发病症状病鱼体表粗糙,在尾部的部分鳞片,多数像松球似地向外张开,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其内部积聚有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至鳞片竖起,伴有表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5月25日,北京市大兴区某日本锦鲤场大规模爆发竖鳞病,现将疾病有关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故有松球病之称;鳞囊内积聚着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故又称鳞立病。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  相似文献   

9.
据多年鱼类越冬情况看,在春季开池之后,鲤、鲫鱼最易患的病害是竖鳞病。病鱼的症状十分明显,肉眼即可诊断。病鱼鳞片向外张开,鳞囊内积聚有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用手轻压鳞片,渗出液从鳞片下喷射而出,鳞片也随之脱落,这就是竖鳞病。病鱼肌肉发炎变性,  相似文献   

10.
竖鳞病病原:初步认为,此病为水型点状极毛杆菌引起。病症:患坚鳞病的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其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用力稍压鳞片,有水状液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随之鳞片脱落。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病症。随病情的发展,病鱼出现呼吸困难,身体失去平衡,游动迟缓、无力,这样持续2-3天后死亡。流行:此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草鱼,白鲢和金鱼也时有发生。此病如不及时治疗将对淡水养殖业带来极大的损失。预防:l、在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避…  相似文献   

11.
<正>竖鳞病又名松鳞病、鳞立病、炸鳞病、立鳞病、松果病、松球病等,是养殖鱼类在冬春季节因水质污浊、鱼体受伤后被细菌感染或感染寄生虫而引起鳞囊内积聚液体导致鳞片竖立的一种极易流行的疾病。该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等,目前鲢鱼、鳙鱼等有时也发生这种病。观赏鱼类的金鱼、锦鲤以及各种热带鱼也会因水质变化过大而感染这种疾病而造成很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正>│病原或病因│鲤鱼疱疹病毒,为双链DNA病毒。│临床症状│濒死鱼游动缓慢,眼球凹陷,鳃丝腐烂、出血有大量粘液,头部皮肤凹凸不平。│流行情况│发病水温主要在18℃~28℃,尤以23℃~28℃发病严重。│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外表病症及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需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细胞培养技术或者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13.
仲雷 《齐鲁渔业》2010,(5):34-34
<正>春季是竖鳞病的高发季节,应做好防治工作。竖鳞病又叫鳞立病、松球病、松鳞病,该病是鱼体受伤后被细菌感染,引起鳞囊内积聚液体导致鳞片竖立的一种疾病。竖鳞病主要危害鲤、鲫、草鱼、团头鲂等淡水鱼类,其他淡水鱼类有时也会感染该病。  相似文献   

14.
一、竖鳞病此病又称鳞立病、松鳞病,多数患病鱼体在尾部的部分鳞片象松球似地向外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并伴有表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病情严重的鱼体的鳍基部充血,鳍有腐烂的现象。患病鱼体游动迟钝,呼吸困难,鱼体腹部向上,2天~3天后即死亡。竖鳞病的病原体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当水质恶化或鱼体受伤时,养殖鱼类容易感染此菌。此病主要危害鲤、鲫、鲢、草鱼及金鱼等品种,发病范围广,从鱼种到幼鱼均有发生,流行于冬末初春。防治方法有:1.预防措施人工插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要避免鱼体受伤;保持养殖…  相似文献   

15.
<正>│病原或病因│隐藏新棘衣虫。│临床症状│该虫寄生于黄鳝、鲶、黄颡鱼等前肠,严重时导致病鱼摄食下降、鱼体消瘦,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引起鱼的死亡。│流行情况│主要感染黄鳝,鲶、黄颡鱼也可感染。没有特定的感染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感染。  相似文献   

16.
<正>│病原│晶状缝碘泡虫(Myxobolus lentisuturalis)│临床症状│可引起被感染鱼背鳍前部疥疮样隆起,轻触创面有白色脓状液体流出,常在创面继发感染细菌,导致死亡,镜检虫体如图。│流行情况│此病主要感染鲫鱼幼鱼,呈散在性发生,危害不大。流行季节主要在夏末秋初。  相似文献   

17.
该病又称“鲤嗜子宫线虫病”。此病在长江流域、华北和东北各省区流行较广。病原:本病的病原为鲤嗜子官线虫的雌虫。虫体盘曲在鲤鱼鳞片下的鳞囊内,成熟的雌虫体长可达10—13.5厘米,呈圆筒形,活体为血红色,体表分布着许多透明的疣突。雄虫则寄生于寄入的腹腔和鳔中,乳白色,体长仅为3.5—4.1毫米。幼虫寄生长在萨氏虫镖水蚤等大型剑水蚤的血腔中。鲤鱼吞食有幼虫寄生的剑水蚤而感染,幼虫通过肠壁钻到鲤鱼腹腔中生长发育。雌、雄虫在腹腔或鳔中成熟交配,雌虫迁移到鳞下生长发育。该虫寿命仅一年,春天雌虫钻破鳞囊,由于水的渗透压而使虫体吸水后胀破,幼虫散入水中。鲤鱼吞食有幼虫寄生的大型剑水蚤而完成其生活史。症状与危害: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雌虫,而且主要危害2龄以上大鲤鱼和红鲤。其在鳞片下吸取鱼体的营养,并破坏皮下组织,使鳞囊长大,鳞片松散、竖起,有时导致鳞片落,周围组  相似文献   

18.
正│病原或病因│本病是由微山尾孢虫寄生在鳜鱼、乌鳢等鳃部引起的寄生性疾病,可见病鱼鳃部有明显的白色孢囊。│临床症状│虫体寄生在鳃、皮肤等处,在寄生部位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包囊。打开鱼的腹腔,可见白色、椭圆形孢囊,镜检可确诊。│流行病学│主要危害鳜鱼、乌鳢的鱼种及成鱼,流行于4~7月。│诊断│  相似文献   

19.
应用红霉素和食盐治疗金鱼竖鳞病金鱼在春秋季节,由于水体较凉,天气变化大而易患竖鳞病。病鱼症状:腹部膨胀、柔软,内有大量液体,有时腹部会充血;部分或全部鳞片竖立,并发尖向外伸展。目前治疗此病的方法虽很多,但因坚鳞病很难治,治愈率都不高。为了探讨更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孙广策 《科学养鱼》2002,(12):47-47
鲤鱼越冬管理工作比较简单,翌春销售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有的养殖户由于粗心大意,春天出塘时发现鲤鱼鳞片向外张开,鳞囊内积聚有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用手轻压鳞片,渗出液从鳞片下喷射而出,鳞片也随之脱落,这就是竖鳞病。鲤鱼肌肉发炎变性,失去弹性,有一股腥臭味,不能食用。治疗效果不理想,对养鱼户而言,几乎没有治疗的意义,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竖鳞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致病菌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是水中常见菌。发病内因是鲤鱼经过较长的越冬期,消耗体内大量营养物质,体重比秋冬停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