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陇南市武都区大风时空演变气候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陇南市武都区1971—2010年大风资料分析得出:武都区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尤以4—8月出现频数最多,占总次数的80%,20世纪70—80年代为大风多发时期,进入90年代以后大风天气明显减少,大风可造成林木和作物的倒伏、断枝、落花落果等,造成设施农业的破坏,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该文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GIS技术分析得出:陇南市武都区大风危险性等级和风险等级白龙江河谷最高,其余各地由低到高递减。  相似文献   

2.
武都山区干旱气候特征与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志强  刘丽  赵彦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24-7626,7734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9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并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与各站年平均干旱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武都区各地年平均干旱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近40年武都区有30年均有干旱出现,共出现各类干旱49次,其中,发生频率春旱40.0%、春末夏初旱20.0%、伏旱35.0%、秋旱27.5%,年际出现干旱的频率为75.0%。武都区白龙江流域半山河谷和东南部低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年际干旱频率62.3%,由此向北向高干旱危险性等级递减,干旱灾害风险由白龙江干热河谷向四周递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和陇南市(武都区)1981—2019年温度、降水资料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得出:两地各时段平均气温1981—1990年为相对偏冷期,1991—2000年为正常时期,2001—2019年为相对偏暖期;两地各时段平均降水量1981—1990年和2011—2019年均为明显的上升趋势,1991—2000年兰州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武都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1—2010年均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目前,两地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对指导两地科学规划和周密部署防汛抗旱、农业生产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陇原传真     
武都区:蔬菜大棚里忙出幸福年当很多人还沉浸在节日喜庆的气氛中时,武都区的蔬菜种植基地大棚内,种植户们已经忙得热火朝天。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年既是忙碌年,又是收获年、幸福年!走进武都区蔬菜种植基地大棚内,农户们正紧张地采摘辣椒、大白菜、黄瓜等蔬菜。各种蔬菜堆满了分拣中心,农户们有的分拣,有的装车。武都区出台多项蔬菜生产发展奖补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冬梅  孟兴民  郭鹏  郭建军  谭龙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227-229,233
为给陇南市武都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1995年和2011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借助遥感和GIS技术,运用土地动态度模型和Spss相关分析方法,对武都区1995—201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都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居民及建筑用地的增加和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的不断减少为主要特征;近16a来,该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95%以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0.84%;土地利用的主要转移方向是林地,占总变化面积的38.76%;人口因素是影响武都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陇南市武都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意义,并针对武都区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武都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1971—2010年陇南市高温天气日数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市山区每年都有高温天气出现,9个气象站平均每年合计出现70.4d,其中,武都区平均每年出现约21d,为全市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站,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5—9月,其峰值主—集中出现在6—8月,该时段高温天气灾损最为严重。目前,受全球气候变暖背景的影响,陇南市山区高温天气日数呈现出明显的增多趋势。因此,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高温天气灾害危险性图层,结合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得到高温天气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高温天气灾害危险性等级白龙江、白水江流域海拔1100m以下浅山河谷区、文县东南部、成县中部和康县东南部最高,海拔1800m以上高山区高温热海危险性等级最低,大多数年份不会出现高温天气。高温天气灾害风险由高到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白龙江、白水江干热河谷及康县东南部、文县东南部和成县中部低海拔区为高温天气灾害高风险区;宕昌县西部、礼县西北部、武都区西北部、文县西北部和两当县南部高海拔区为高温天气灾害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陇南山区近40年农业冰雹灾害发生规律与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青藏高原东侧边坡地带陇南山区1971—2010年冰雹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冰雹主要集中出现在5—8月,5月和8月为2个双峰期,降雹时段主要出现在14:00—20:00时,占86%,该时段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降雹的空间分布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川区,并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这种分布和当地地貌地形特点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冰雹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冰雹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冰雹危险性等级由西北1 800 m以上高海拔区向东南及低海拔区递减,宕昌县、礼县西北部和武都区西北部、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冰雹高风险区,两当县、徽县、成县、康县、武都区、文县的东南部低海拔区为冰雹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武都区马铃薯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武都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林业、科技等部门把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研发等作为突破口,有效推动了油橄榄产业快速发展。油橄榄于1975年引进武都并开始种植,经过40多年的推广,目前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达38万亩,涉及22个乡镇420个村,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0%。2015年全区油橄榄鲜果产量达2.4万吨,特级初榨橄榄油产量达3 435吨,实现产值11亿元。为强化科技保障,武都区组建  相似文献   

1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正确核算可以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类正确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而促进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为例,应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模型,结合武都区1996年、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库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该区1996~2006年10a间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了6.7×103万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高,达73%;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和GDP增长率之间差异明显,表明该区目前GDP的增长模式对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陇南市武都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和陇南市1981—2019年温度降水资料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得出:两地各时段平均气温1981-1990年为相对偏冷期,1991-2000年为正常时期,2001-2019年为相对偏暖期;两地各时段平均降水量1981-1990年和2011-2019年均为明显的上升趋势,1991-2000年兰州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武都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1-2010年均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目前,两地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对指导两地科学规划、周密部署防汛抗旱及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气候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陇南市1971—2010年低温冻害资料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一般春季低温冻害发生频率较秋季多,农业灾损严重。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低温冻害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及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低温冻害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的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武都及文县海拔1 800 m以上的高半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高,徽成盆地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的浅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低。低温冻害风险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和礼县西北部、武都西北部、文县西南和西北部高海拔区为低温冻害高风险区;康县、两当、成县、徽县以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区域为低温冻害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4.
以昆明中心城区2010、2015和2019年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后公共绿地信息数据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尺度、行政区域和环形单元等方面,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法相结合,对公共绿地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昆明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在2010—2019年期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呈贡区公共绿地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盘龙区面积增长速度较慢,其他三个单元增长速度保持中速;环形单元中一、二、三环区域公共绿地增长速度较缓慢,四环公共绿地面积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济阳区温室大棚番茄为研究对象,利用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温室大棚番茄基地大棚内小气候站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得出适宜番茄生长的农业气象指标,并结合常年气象数据和各生育期易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危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趋利避害和促进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李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58+9111-9058,9111
[目的]分析安康市汉滨区43年的暴雨特征。[方法]利用安康市汉滨区1961~2003年逐日降水和小时降水资料,对该区43年中暴雨天气的发生规律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安康市汉滨区暴雨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暴雨日最早出现在5月,6月开始增多,频发于夏季的7、8月份,9月逐渐减少,最晚结束于10月中旬末;1961~2003年安康市汉滨区暴雨量和暴雨日均呈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其中暴雨量在20世纪70~80年代末是较多时期,暴雨日在60~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期较少,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以后较多;暴雨日小时降水时间分布特征明显,主要以单峰型为主,时间多集中在白天,以短时强降水居多。[结论]该研究为准确预报暴雨发生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吴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18-9920
[目的]研究近38年沈阳沈北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方法]利用沈阳沈北新区1971~2008年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沈北新区气温、活动积温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近38年来沈北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稳定通过≥0℃、≥10℃活动积温均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0.3、0.1℃/10a和79.1、76.7(℃.d)/10a。最寒冷的12和1月呈下降趋势,其他各月均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大于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夏季升温幅度大于冬季,这一分析结果与很多学者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气温升高、热量资源增加农业复种指数提高,中晚熟品种栽培界限北移,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旱涝灾害的风险和促进了病虫害的加重。[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识和增强当地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檀江林  陈瑞  倪文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610-14613
对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瑶海区和蜀山区的转型村镇进行调研,依托资料分析了转型城市的"连带效应"和内在矛盾,研究了城郊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政策需求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建构了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19年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森林生态产业资源大普查成果资料,对森林生态产业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结果表明,七星关区各森林生态产业面积特色经济林>菌材林和竹林>森林旅游>珍贵林木>森林康养>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主要以特色经济林为主,其他产业规模较小。特色经济林以核桃、刺梨、茶叶为主。总体上分析,森林生态产业分布较多的乡镇为白马山林场、拱拢坪林场、岔河镇、撒拉溪镇、阴底乡。对该区森林生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6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6号是以7930-2为母本、小白冬麦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在2001—2003年陇南川区组区域试验中,2 a折合平均产量4 095.0 kg/hm2,比对照品种绵阳28号增产42.2%。在2000—2004年生产试验中,各试点均较对照品种增产,增幅为6%~190%。该品种对小麦条锈病总体表现中抗,且严重度和普遍率相对较低。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37 g/kg、赖氨酸4.8 g/kg、沉降值50.8 mL。适宜在甘肃省陇南半山干旱区、徽成盆地及低半山河谷川台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