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孝感专区从农业耕作栽培制度上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地区:(1)长江以南一季稻区。除通城近两年双晚面积较大外,其余咸宁、蒲圻、崇阳、通山、嘉鱼及武昌的南部,是以中稻为主的早、中、晚稻轻度混栽区,水田夏收作物面积很小,冬泡绿肥田面积大。(2)中部双季稻为主的混栽稻区。包括汉川、汉阳、云梦、应城及孝感,黄陂  相似文献   

2.
刘晓航 《农业考古》2003,(2):320-321,325
地处鄂南的咸宁不仅是驰名中外的“桂花之乡” ,也是文明遐迩的茶乡。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已开始种茶。至唐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期 ,咸宁即有名茶“桃花绝品”传世。咸宁的茶叶种植 ,以柏墩为中心。据光绪八年(1882年 )《咸宁县志》云 :“咸宁马桥 ,柏墩地方植茶最广”。其中柏墩乡 (今改为桂花镇 )以砖茶加工著称 ,其早期的“箱红”至后期“长裕川”“生生生川”青砖茶。历时四百年 ,以柏墩为龙头自成一体的由淦水为起点的茶叶水运线路 ,成为纵贯南北的中俄茶叶之路的源头之一。至明代 ,咸宁所产茶叶经过茶农初加工制成红茶后 ,由川、陕省茶商收…  相似文献   

3.
吴怡仁 《农业考古》2007,(5):268-270
中国之茶以“闽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是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属蒸青团饼茶包括炒青绿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山的半发酵茶。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衰于明而盛于清,历史久远。历经宋元…  相似文献   

4.
巩志 《农业考古》2001,(2):324-327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 ,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 ,双绝于人寰。名山出名茶 ,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 (今福建建瓯市 )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 , 利通天下” ,( 2 ) 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 ,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 3) 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 ,是中国茶叶输向欧洲最早的茶类 ,欧人称颂 :“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 ,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 ,瑞典…  相似文献   

5.
(一)宁红茶是武宁县传统出口产品,名列四大特产之首(茶、麻、油、豆),素以美形、优质、制特、味隽而闻名中外,曾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称誉。宁红茶前身——修江茶,至少在唐代已经相当发展,其时修江上中游的豫宁(今武宁、修水)等县,不少农民已开始不种五谷,专种茶叶了,茶叶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政府始征茶税,表明茶叶的栽培和贩卖已经是有利可图的事情了。江州(今九江)位鄱阳湖出长江口处,为江西北大门和长江中游重镇,有“九省通衢”之说,在唐代就已成为茶商云集、茶叶贸易的商埠,“集四海之珍茗,会天下之  相似文献   

6.
刘清荣 《农业考古》2001,(2):266-270
唐代 ,首开征收茶税之先河。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 ,唐建中三年 (782 )九月 ,判度支赵赞为筹常平钱 ,上奏于诸道津要置吏税商货 ,“每贯税二十文 ,竹、木、茶、漆皆什税一 ,以充常平之本。”宋、明二代沿袭唐代茶政 ,或税茶、或榷茶 ,对茶叶的生产、征收、流通等环节都实施了严密的管理。旨在尽揽茶利以“筹备军饷 ,补赋税不足 ,以充国用。”然而 ,出于追逐茶利的同样目的 ,自唐代开征茶税之日起 ,茶叶私贩活动就与之相生相伴。终唐、宋、明三代 ,茶叶私贩活动与税茶、榷茶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茶政实施一日 ,茶叶私…  相似文献   

7.
茶时漫谈     
一、茶的起源茶是世界普遍喜爱的日常饮料,茶的饮用栽培,制作及药用,都始于我国。至今世界上各国关于“茶”的叫法;都源出汉语,或是取自广东的读音“cha”;或是取于闽南语的”tea”;俄语中的“”(茶)字,则是由我国北方“茶叶”读音转化的。我国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末期至父系氏族社会期间。古籍云:“神农尝百物,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时“荼”通今之“茶)乃解”而据  相似文献   

8.
郭长生 《农业考古》2007,(2):178-178
遂川产茶历史悠久,唐陆羽《茶经》八之出中说:江西生鄂州、袁州、吉州。据考证:吉州就是现今江西省的吉安市所辖地。遂川县是吉安市重点产茶区之一,其产茶历史有待考证,但不会迟于宋朝。“遂川茶叶,分青茶、红茶二种,三益乡之玉山茶(即狗牯脑茶),曾参加巴拿马赛会,得有金牌奖章  相似文献   

9.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10.
茶马互市之制,始于唐代。最初唐王朝用茶叶或金帛与西北少数民族无定制地换取马匹等物,如唐代宗时,“回纥有助收西京之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到唐德宗贞元(公元758—805年)末年,开始正式与回纥茶马互市,“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王朝用缯帛、茶叶等物同回纥交换马匹的数量往往规模很大,“动至数万马”。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悠久的历史中,我们祖先培育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茶叶品种。这些各具特色的名茶,世代相传,不断发展。有的则也因历史的原因,几经沦桑,或盛转衰,或又由衰变盛。最近,我和我的三位朋友从青岩山旅游下山后,便取道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向东沅陵县行乘,专程参观访问了古属辰州府的沅陵县碣滩古茶场。碣滩茶,产于唐,明清时代,称它为“辰州碣滩茶”。茶园座落在沅水中下游的北岸,巍巍武陵山脉的南端。它南临沅江水,北依起伏如涛的山峦。这里气候温和,大雾弥漫,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茶叶生长得天独厚。据清康熙二十四年始编《沅陵县志》木刻本《木茶》条记载:“唐·权德舆作陆贽《翰苑集》序:领新茶一串作此字,即今茶荈之茶”。“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产者为最,后界亭茶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记者姚剑轩 通讯员郑永煊 )近日 ,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正在兴建“南南茶都”。坑仔口镇于2 0 0 0年 1月 ,经“联合国南南合作基地”批准 ,成为全国唯一以茶叶项目加入该基地组织的单位。“南南茶都”要建成一个以茶叶为主导产品的大型农贸市场 ,以商贸为中心 ,以文化、娱乐为两翼 ,充分发挥茶都商业贸易、文化交流、娱乐服务的三大功能。预计首期开发 5 0多亩土地 ,投资 80 0多万元 ,采用古典式建筑风格 ,目前已有厦门、南非的客商前来洽谈投资事宜。“南南茶都”的建成 ,将与“中国茶都”“闽南茶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福建永春县兴…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2008,(9):F0003-F0003
桐庐产茶,历史悠久,三国时代的“桐庐录”中就有记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宋·范仲淹作《潇洒桐庐郡》注:“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赞喻了古时桐庐的山、水、茶。目前全县共有茶园3800公顷,其中名茶“雪水云绿”生产基地2900公顷,  相似文献   

14.
湖南产茶历史悠久,名茶丰富多彩,品质独特。历史上曾有5个名茶被封建王朝列为贡茶,它们是:衡山的“南岳茶”(衡山石廪峰茶),为唐代最早贡品之一;岳阳的“(氵邕)湖茶”,曾有“黄翎毛”之称,在后唐五代时列为贡茶;大庸天崇毛坪茶,在明代列为贡茶;浏阳的“白鹤茶”,在清代中叶规定每年纳贡四斤;郴州五盖山的茶叶,清代列为郡贡。安化的“湘红”,与“祁红”、“建红”同列为中国红茶的正宗,鼎足为三,品质优异,驰誉中外。安化的黑茶,在清道光年间,专供皇家  相似文献   

15.
绿茶抗癌防衰新说高原茶叶是世界上著名三大饮料之一,饮茶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我国人民利用茶叶作为药用,保健饮料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相传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乃得茶解之”。唐·陈藏器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之说。《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16.
茶叶与养兵     
唐朝茶叶与养兵 1.饮茶唐朝始盛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在阶级社会里,茶叶的运用得到发展,在中国古代,茶叶有医药、解渴、祭祀等功能。但饮茶之风的盛行则是唐朝才开始的,唐朝饮茶之习俗开始在民间普及。在唐代,人们已认识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乏,唯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在市里巷陌、寻常百姓之家,饮茶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不可更改之习俗。 2.茶税之始正因为唐代,尤其是唐中期以后,饮茶盛行,茶叶的消费大增,封建统治者便开始注意到茶叶之利益,茶税  相似文献   

17.
话说浮梁茶     
浮梁,产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就有僧人采茶。自唐代开始,浮梁就盛产茶叶了,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各地产茶数量多少不一,以浮梁出茶最多。”又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浮梁“每岁出茶700万驮,税15万余贯”。当时的浮梁,茶多,茶好,再加上水陆交通发达,故成为我国茶叶的集散地之一。一些商贾富豪,云集浮梁,争购茶叶,转运销售。茶叶销售分为两路:一路走水运,一路走陆运.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脍炙人口的《琵琶行》诗中曾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据史料记载,那时的西域一带(今西北、华北各地)从浮梁运销的茶叶达十几万驮之多,《敦煌变文集》中的《茶酒论》即记录了  相似文献   

18.
四川蒙山“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江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自古以来有“禹贡蒙山”之说,历代奉为“仙境”、“圣地”,故有“天下大蒙山”之称。蒙山不仅在我国古代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蒙山茶文是茶史上的一朵奇葩。二千多年来放射着瑰丽色彩,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古代蒙山与茶叶我国最早地理方志《禹贡》记有“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相传禹治水时曾对蔡山(周公山及四周区域)、蒙山(今蒙山及四周区域)进行开拓整治,并在此庆功祭天。史书称“蔡蒙旅平”,今呼“落平”。在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发掘战国魏襄王(前318—前296年)墓室时,曾发现竹简数十车,经整理后  相似文献   

19.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5,(2):122-122
金沙泉,位于浙江长兴县城西北17公里处的顾渚山麓、忘归亭侧。清澈的泉水从砾石中汩汩涌流,终年不竭。《新唐书·地理志》载:“吴州吴兴郡,土贡紫笋茶、金沙泉、木瓜、杭子、乳柑、蜜……”。宋嘉泰《吴兴志》:“顾渚贡茶院侧,有碧泉涌沙,灿如金星。”金沙泉之名,大概由此而得。唐《旧编》云:“泉在贡焙院西,出黄沙中,引入贡焙,蒸、捣皆用之。唐贡泉两银瓶,宋初一银瓶。”这里记述了唐人第一家皇家茶厂———贡茶院,在加工紫笋茶时,用的是金沙泉,并随茶一起作贡时泉水的数量。所以,在唐大中五年(851年)湖州刺史杜牧到长兴顾渚山“修贡”时,…  相似文献   

20.
茶流天际     
茶流天际陕西省镇巴县秦巴雾毫开发公司蔡如桂茶者,中国之“国饮”也。祖籍云贵高原。茶流之源于盘古开天,汇入整治了的河床──殷、商……秦、汉……唐、宋……明、清……直奔二十一世纪,已漫度五千年。茶叶不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引为国萃,而且茶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