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2~16年生湿地松人工林的针叶量、针叶年龄结构、各年生针叶在树冠各轮枝上的分布以及针叶量对当年树高生长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制定合理的修枝措施以及确定松毛虫防治指标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倪焱 《经济林研究》1989,7(1):75-78
根据浙江省59个气象站的地面热量指标和轻度、纬度及海拨高度等资料,应用多元统计学原理,建立了浙江省地面热量状况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从而得到浙江省地面热量的空间递变规律。根据油桐对热量条件的基本要求,确定浙江省油桐自然分布的垂直适宜上限,从而推演出油桐垂直分布的宏观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国际木业》2012,(9):18-18
美国针叶材出口联盟(American Softwoods)于2002年成立,由美国APA工程木协会、美国针叶材外销委员会(SEC)和美国南方林产品协会(SFPA)组成,是代表着美国针叶材锯材、木基结构板材、胶合木以及其他工程木材的制造商以及分等认证机构的非盈利推广机构,同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局进行合作,共同协调美国针叶材的海外市场开发项目。美国针叶材出口联盟中国代表处为中国工程建设专业人员、生产商、贸易商以及其他美国针叶材产品用户提供所有关于美国针叶材产品技术和贸易资料。  相似文献   

4.
油松针叶叶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浊秀军  马占山 《林业科学》1990,26(2):101-109
对油松针叶的年龄结构、针叶量在树冠各轮枝中的分布、针叶叶量与树高、材积生长量的关系,以及修枝对针叶叶量和油松生长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在树高、胸径、地径、树龄、冠幅、冠长、冠高比、轮枝数、松枝数、松枝总长度、树高生长量等11个因子中,筛选出与油松针叶叶量关系较密切的树高、胸径、冠幅、冠长、冠高比、松枝数、松枝总长度等7个因子,求出了估测油松针叶叶量的最优回归估测模型,并在林间对此模型进行了估测检验。  相似文献   

5.
<正> 为提高选优效果,我们试图通过多种性状的综合鉴定,用相关选择来辅助现行的选优方法。以下准备结合我们的生产实践和鉴定工作,论述一下兴安落叶松的性状与材积生长的相关关系。一、叶长及叶重的测定兴安落叶松幼龄嫁接苗的针叶比优树上的针叶长,当年生枝条比老龄枝条的针叶长,所以在重复取样中采用了相同部位的针叶。测量结果,叶长、叶重在不同无性系间虽有差异,但与无性系鉴定结果并无明显相关。分析原因,认为这是由于针叶总数、有效叶面积以及针叶的功能不同造成的.所以,鉴定叶长、叶重指标时,尚需考虑枝条密度及长度,针叶密度以及冠型等性状。在生产实践中目前还无法测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以虫口密度、虫口动态,以及危害量(包括取食量和残害量),并查定林分针叶蓄积量,确定林分针叶被害率,作为判断落叶松毛虫(DendroIimus superans(Butler))虫情的基础。文中提出了落叶松毛虫对落叶松(Larix olgens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红松(P、koriensis)、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等树种的取食量、残害量和总危害量的观测值,并根据220株落叶松针叶量的实测数据编制的落叶松针叶量查定表.应用时以林分平均胸高直径即可查定林分平均针叶量。根据虫口密度,查定林分针叶蓄积量即可大致预测林分针叶被害率,确定危害等级,作为制定控制措施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云杉腮扁叶蜂观测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杉腮扁叶蜂隶属于膜翅目扁叶蜂科,是一种取食云杉针叶的害虫。该害虫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于地面下越冬。翌年4月末至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并从土层下飞出,5月中下旬产卵于云杉针叶上,幼虫孵化后取食针叶,7月下旬至8月底,老熟幼虫坠落入土越冬。受害云杉针叶变黄至枝条枯萎,严重的整个树冠像火烧一样,树势衰弱,甚至枯死。  相似文献   

8.
研究调整林分郁闭度、地面植被盖度、树种结构等人工促进措施对正红菇产量的影响,以前期产量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维持在0. 6~0. 8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正红菇产量;林分郁闭度不高时,需维持地面植被盖度0. 2~0. 3较好;清除马尾松等针叶树种,能够促进正红菇生长的林分天然更新,提高产菇量。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北坡)林区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研究了祁连山森林生态站西水试验区地面气象站气象要素的多年观测资料,揭示了祁连山林区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和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因子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及特征,为按照气候变化规律进行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土壤有效P匮乏的立地条件下,揭示针叶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马尾松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马尾松二代育种群体内30个无性系为试验对象,野外调查11年生时马尾松二代无性系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与针叶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1)各生长性状在马尾松二代无性系间差异显著,且无性系重复力较高,均达到0.95以上。马尾松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P含量及N/P在二代无性系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二代无性系树高、胸径与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含量、N/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成熟针叶N/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 6和0.542 8,与当年生针叶N/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5 9和0.679 2;(3)基于主要生长性状、针叶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可将30个马尾松二代无性系聚为4类:类群1无性系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优良,成熟针叶N/P较高,而当年生针叶N/P相对较低;类群2无性系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较好,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P值在30个无性系中居中间水平;类群3占试验无性系总数的一半,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一般,成熟针叶与当年生针叶N/P相差较大,大部分无性系成熟针叶N/P较低,而当年生针叶N/P相对较高;类群4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较差,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P均较低。[结论]在贫P立地下,马尾松二代亲本无性系C13(7750×1126)和C14(3201×1123)各生长指标均较高,可能是通过调整当年生针叶和成熟针叶的养分分配,增加了当年生针叶对限制其生长的P素的再利用和再吸收,促进了N素的吸收,调整了当年生针叶和成熟针叶的N/P,以形成特定的养分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揭示赤松枯梢病不同病级针叶的内部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针阔混交林(赤松Pinus densiflor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和针叶混交林(赤松—黑松Pinus thunbergii)两种林型中赤松无病斑和不同染病程度针叶内的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针阔混交林的针叶中细菌有效序列388 587条,共计679个OTU,分属28个门、69个纲、205个属;在针叶混交林的赤松针叶中的细菌有效序列336 600条,共计656个OTU,分属29个门、65个纲、190个属;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混交林中,赤松无病斑针叶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染病针叶;无病斑针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内生细菌菌属为Massilia、Endobacter、Bryocella、Sphingomonas,染病针叶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Bryocella、Endobacter、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Singulisphaera相对丰度升高,Massilia和Sphingomonas占比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枯梢病侵染较严重的针叶细菌聚在一起,与无病斑针叶以及染病程度较轻的针叶细菌相区分。[结论 ]枯梢病菌的侵染影响了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不同混交林中赤松针叶内生细菌受枯梢病菌影响变化趋势一致,细菌多样性及相对丰度随枯梢病的加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受小蠹虫不同阶段为害的云南松光合生理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5年生云南松在横坑切梢小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在蛀梢和蛀干为害期的针叶光合生理反应.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在小蠹虫蛀梢和蛀干期显著影响了针叶同化CO<,2>的能力,针叶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31%和65%,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也出现极显著下降(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针叶净光合速率与各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以及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小蠹虫不同的蛀害期而不同.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显著降低了针叶叶绿素含量(P<0.05),但受蛀梢为害的云南松针叶叶绿素a/b值显著高于健康或受蛀干为害的云南松.针叶最大荧光(Fm)、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以及Fv/Fo均因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而显著下降,尤以在被蛀干时的针叶Fm、Fv/Fm、Fv/Fo下降幅度更大.综合分析表明:受小蠹虫"胁迫"(蛀梢、蛀干)后针叶叶绿素合成受到显著影响,引起了寄主云南松光合机构的破坏,导致寄主云南松树势下降,这必为喜欢攻击亚健康或衰弱林木的次期性昆虫创造合适的寄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5.3ha油松母树林设标准地进行每木调查,对油松自然变异类型进行了初步划分。根据形质指标的差异制定划分标准,从变异最大的针叶长短、树皮开裂方式,以及其它性状标准,初步分为长针叶纵裂类型,长针叶片裂类型、短针叶纵裂类型和短针叶片裂类型。对各类型的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和S检验,结果表明,类型间差极显著。其中,长针叶纵裂类型生长、结果、抗性方面表现最好,短针叶纵短针叶片裂类型次之,最差的是长针叶片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540个叶样的营养元素分析.研究了油松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与叶龄及采样部位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叶龄的增大,针叶中N、P、K、Mg的百分含量降低,而Ca的含量增加;针叶中N、P、K、Mg含量从树冠基部向顶部有所增加,而Ca含量有所降低;树冠中部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与全树冠针叶元素含量的平均值相接近;不同冠向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导。此外,文中还指出了叶分析应避免采集树冠内膛侧枝的针叶以及不同林木个体间针叶中营养元素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与营造人工针叶纯林相比,对针阔混交林进行培育,可以快速地对森林生态环境性能进行恢复,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对立地条件进行改善,强化灾害的防御能力,对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提升非常有好处。基于此,将针阔混交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明确了针叶纯林的弊端,深入分析了针阔混交林的经济效益,包括:针阔混交林的生态环境优于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的冠截持降雨率要比针叶纯林多等,剖析了针阔混交林的防护效益,包括:针阔混交林的防风固沙性要优于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的病虫害出现几率要少于针叶纯林等,提出了针阔混交林的应用建议,以期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毛虫,是新疆阿勒泰山前山地带落叶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大发生年分,将针叶食光,有似火烧一样,发生面积约十万亩,成灾面积约五万亩左右。自从一九六四年首先在青河县林区发现松毛虫之后,陆续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施放六六六烟剂,地面喷粉、飞机喷粉以及进行小规模微生物制  相似文献   

17.
低温寒害是典型热带作物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西双版纳地处内陆纬高原 ,不是典型的热带气候 ,建国以来 ,这里曾发生过 1973/ 1974年、1975/ 1976年和1999年三次较为严重的低温寒害。本文主要以 1999年低温寒害为研究对象 ,对比分析 1973/ 1974年低温寒害对热带经济作物、冬季作物的危害调查 ,讨论低温寒害的特征及减灾措施。1 资料来源低温寒害资料来源于 1973/ 1974年和 1999年寒害调查 ,以及寒害调查资料分析 ;气象资料来源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国家基准气候站、景洪热作气象试验站和勐海国家气象站的地面观测资料 ,并参考部分农场气象站的…  相似文献   

18.
松树针叶营养成分高,且东北地区松树资源丰富,利用广泛,作为营养膳食保健品等如松针酒等,也可作为农业畜牧的饲料来源之一,增加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提取并测定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油松、樟子松和红松针叶的营养成分,探讨三种松树针叶作为医药资源和畜牧饲料的开发前景。实验测定松树针叶中的Vit C、多糖和蛋白质的含量进行综合分析。采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Vit C含量,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油松针叶的Vit C含量最多,红松次之,樟子松最少。多糖及蛋白质含量最多的均为油松针叶,樟子松次之,红松最少。这表明油松针叶的营养成分含量在三种松树针叶含量最多、红松次之,樟子松最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二郎山林场华山松针叶凋落初期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凋落物分解初期的真菌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性,揭示真菌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及根球壳孢菌在针叶分解中的产酶特性。[方法]采用研磨法对分别从海拔2 750,2 650,2 510和2 460 m采集的华山松新近凋落针叶进行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和真菌ITS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对分离物鉴定分类。选取3株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根球壳孢菌以及1株分离自华山松的二郎山散斑壳为分解菌株,以华山松针叶为唯一底物,采用试管培养法进行发酵,探讨根球壳孢菌的腐生性能。[结果]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华山松凋落针叶中获得了23个属于不同分类单元的真菌,其中半知菌数量最多,共有15个分类单元,子囊菌次之,为5个。所有分离菌株隶属15属,毛霉属、木霉属、根球壳孢菌属、青霉属和蓝状菌属在4个海拔凋落物中均存在,为华山松凋落物前期的丰富物种。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数量上的优势以及种类上的多样性,说明其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担子菌在数量以及种类上的缺乏说明其在分解前期参与少,推测其后期将从环境进入参与木质素的分解。通过测定4株真菌分解华山松凋落针叶时的纤维素酶活,4株真菌分泌的内切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活性在第13天达到峰值,外切纤维素酶活性在第17天达到峰值,但4株真菌菌株之间的各纤维素酶活力差异不大,引起的针叶质量损失率也并无显著差异。根球壳孢菌和二郎山散斑壳对针叶的纤维素成分具有分解作用,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二郎山散斑壳分解的华山松针叶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15.74%,该菌多存在于落地华山松针叶上,而活体针叶中鲜有发现,且未能造成华山松的落针病害;根球壳孢菌在25天内引起华山松针叶质量损失率为12.00%~13.40%。[结论]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凋落物初期发挥主要作用,且在不同海拔均为优势物种。二郎山散斑壳与根球壳孢菌均存在弱腐生性,但其产纤维素分解酶能力是否与其致病力相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古油松衰弱衰老诊断的生理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颐和园不同树龄油松及其衰弱株的一年生针叶为试材,测量不同季节的针叶单位质量的长度、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健康油松比较,衰弱油松树冠不完整,一年生针叶柔弱细长,针叶单位质量的长度值大;衰弱油松叶绿素含量低、光合能力弱,叶绿素a/b值低,光能利用效率低。在一年的生长季节中,油松MDA含量随针叶的发育逐渐升高;与健康油松比较,衰弱油松针叶MDA含量远高于健康油松,而针叶SOD总活性和SOD比活力均低于健康油松,其抗氧化能力弱。这些结果说明:针叶单位质量的长度、叶绿素含量、MDA含量、SOD活性等可以作为古油松衰弱衰老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