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唑磷对5种鳗鲡幼鳗的急性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5种鳗鲡的幼鳗为实验对象[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anguilla)、印尼鳗鲡(A.bicolor Pacifica)、菲律宾鳗鲡(A.mormorata)和美洲鳗鲡(A.rostrata)],选择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有机磷农药三唑磷开展了急性毒性研究。5种鳗鲡对三唑磷的毒性反应类似,但致死浓度区间有差异。三唑磷的的毒性大小顺序为欧洲鳗鲡〉菲律宾鳗鲡〉日本鳗鲡〉美洲鳗鲡〉印尼鳗鲡,其安全浓度分别为1.22×10^-4、4.12×10^-4、6.16×10^-4、2.24×10^-3、7.53×10^-3mg·L^-1,美洲鳗鲡和印尼鳗鲡对三唑磷的耐受能力显著强于其他3种鳗鲡。5种鳗鲡对三唑磷均表现出显著的时间效应和计量效应,呈显著正相关。三唑磷对于5种幼鳗的毒性评价均为剧毒。  相似文献   

2.
我国具备欧洲鳗鲡养殖的特殊优势,从 1993年投放欧洲鳗鲡白仔苗 20吨发展到 1999年 120吨,使欧洲鳗鲡成为我国养鳗业的主导品种。欧洲鳗鲡养殖的稳步发展,与我国在欧洲鳗鲡养殖技术研究、饲料营养研究以及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的发展,解决了养殖生产中的一些障碍,保障了养殖生产的顺利发展。   1.流行病学的调查 自 1991年引进欧洲鳗鲡养殖以来,对欧洲鳗鲡在我国养殖病害的研究报道不断涌现,但系统的研究报道甚少。 199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达了“欧洲鳗鲡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研究”项目, 19…  相似文献   

3.
鳗鲡脂肪酸组成和胆固醇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及其制品烤鳗进行胆固醇、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鳗鲡的胆固醇含量与其他鱼类接近,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及其烤鳗制品的胆固醇质量比分别为0.852、0.832mg/g和1.15、1.12mg/g。鳗鲡各食用部位中除腹部的胆固醇较高外,其他部位没有明显差异。鳗鲡的脂肪质量分数16%-24%,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8.9%和19.0%,EPA DHA质量比分别为22.66mg/g和29.27mg/g。  相似文献   

4.
鳗鲡作为我国特种养殖主要种类之一,包括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花鳗鲡(A.marmorata)、欧洲鳗鲡(A.anguilla)、美洲鳗鲡(A.rastrata)等,其中后两种为引进品种。目前苗种的来源主要靠汛期的捕捞,因其产卵孵化需要特殊的盐度压力条件,全世界还未能实现人工育苗。  相似文献   

5.
鳗鲡养殖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全国鳗鲡每年养殖产量约在15万-16万t,出口创汇达5亿美元。目前,我国养殖的鳗鲡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和欧洲鳗鲡(A.anguilla)为主,但由于日本鳗鲡苗种不足,苗种价格高,造成养鳗成本偏高;而欧洲鳗鲡养殖水质要求高,造成许多地区养殖受到限制。美洲鳗鲡(A.rostrata)以苗种价格最低、水质要求不高而成为今后养殖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anguilla)、印尼鳗鲡(A.bicolor pacifica)、菲律宾鳗鲡(A.m orm orata)和美洲鳗鲡(A.rostrata)5种鳗鲡白仔为试验对象设计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汞离子(Hg2+)对5种鳗鲡白仔的致死作用和种间差异,试验时间为96 h。结果表明,Hg2+对5种鳗鲡白仔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24h LC50)依次为日本鳗鲡(0.408 mg.L-1)〉欧洲鳗鲡(0.179 mg.L-1)〉美洲鳗鲡(0.111 mg.L-1)〉菲律宾鳗鲡(0.052 mg.L-1)〉印尼鳗鲡(0.018 mg.L-1)。而48 h、72 h和96 h的LC50依次为日本鳗鲡〉美洲鳗鲡〉欧洲鳗鲡〉菲律宾鳗鲡〉印尼鳗鲡。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养殖水体应严格限制Hg2+的输入。  相似文献   

7.
与日本鳗鲡相比,欧洲鳗鲡食欲不旺盛,易患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但只要掌握欧洲鳗鲡的生活特性,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其商品鳗养殖可以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出成率。  相似文献   

8.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森  谢仰杰  黄良敏 《水产科学》2011,30(6):362-368
鳗鲡属(Anguilla)鱼类共有19个种和亚种,其中以日本鳗鲡(A.japonica)和欧洲鳗鲡(A.anguilla)的人工养殖最为广泛。鳗鲡主要生长于热带及温带地区水域,除了欧洲鳗鲡及美洲鳗鲡(A.  相似文献   

9.
《水产科技情报》1973,(9):23-25
鳗鲡是降海洄游性鱼类。它们在海里产卵,主要生长期和生活都是在内陆水域。其习性已摸清楚,故无需详述。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雌鳗在内陆水域的生长要比雄鳗快。世界上分布着各种鳗鲡,其中有三种经济价值比较高,即:欧洲鳗鲡、美洲鳗鲡和日本鳗鲕。这三种鳗鲡的形态、生长和习性均相似。欧洲鳗鲡幼体时在海中生活2~3年,而其它两种鳗鲡仅一年。雄的日本鳗鲡可长到重250克,长60厘米。  相似文献   

10.
鳗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苗种我国鳗鲡养殖品种以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为主。欧洲鳗鲡苗种资源已经接近枯竭,年产量从30年前的3000吨下降到100~200吨,2007年6月3~15日,在荷兰召开的"华盛顿公约"(CITES)缔约国会议,将欧洲鳗鲡列入公约濒危动植物附录Ⅱ,并将于2009年1月起正式实施;我国年进口欧洲鳗鲡苗种量约60吨、约1.5亿尾,  相似文献   

11.
1969年以后,由於日本鳗鲡(Anguilla iaponica)的种苗不足,输入了欧洲鳗鲡的种苗之后,马上就得到了养殖业的使用,因在各地养殖场发生了似指环虫(Pseudodactylogyrus)的鱼病,尤其是欧洲鳗鲡亦免不了遭到生命的危害。似指环虫原来就已经寄生在我国的鳗鲡(日本鳗鲡)的体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 AngHV)的致病性,本实验采用一株从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病料中分离的AngHV(NA16108),研究了其对欧洲鳗鲡幼鳗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注射AngHV的鳗鲡体表出现黏液脱落、鳍条出血、红头等症状;鳃部出现黏液增多、出血,肝脏褪色、肿大,脾脏和肾脏肿大等病变;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鳗鲡的体表黏液及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次级鳃瓣增生、呼吸细胞肿胀坏死,脾脏细胞坏死、黑色素细胞聚集,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坏死、管腔变窄等病理症状;这与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发病特征一致。致死率分析显示,从第4天开始攻毒组鳗鲡开始出现死亡,第7天和第14天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26.7%和56.7%;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在攻毒鳗鲡肝脏、脾脏、肾脏、肠道、鳃和皮肤黏液中均可检测到AngHV;另外,用鳗鲡卵巢细胞系(eel ovary cell line, EO)从攻毒鳗鲡主要内脏器官中重新分离出AngHV,表明鳗鲡发生了AngHV的系统侵染。研究表明,AngHV是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致病病原,这为深入开展该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anguilla)、美洲鳗鲡(A.rostrata)、印尼鳗鲡(A.bicolor pacifica)和菲律宾鳗鲡(A.mormorata)5种鳗鲡的幼鳗为试验对象,探讨其对极限高、低温的耐受性及种间差异。以自然水温为试验起始温度(日本鳗鲡、欧洲鳗鲡、印尼鳗鲡为27℃;美洲鳗鲡、菲律宾鳗鲡为24℃),高温试验过程中每4h升1℃,低温试验每4h降1℃,直至全部受试个体死亡。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的幼鳗对环境温度的耐受范围具有种间差异。日本鳗鲡、美洲鳗鲡、欧洲鳗鲡、印尼鳗鲡和菲律宾鳗鲡高温"死亡高峰温度"分别为39、38、37.5、39和38℃,日本鳗鲡对高温的耐受性最强,欧洲鳗鲡最弱,但种间差异不显著;日本鳗鲡、美洲鳗鲡对低温的耐受性最强,能在冰和水混合液中生存,欧洲鳗鲡、菲律宾鳗鲡和印尼鳗鲡对低温耐受性依次减弱,低温"死亡高峰温度"分别为2、5和10℃。  相似文献   

14.
鳗鲡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养殖的鳗鲡主要有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本文主要针对池养日本鳗鲡的常见病害提出几点防治措施,供参考。一、预防措施1.池塘清整在鳗种放养前,必须进行  相似文献   

15.
昌海 《齐鲁渔业》2010,(10):62-62
欧盟农业委员会渔业局(EUF)在向CITES(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提交的一份《实施恢复欧洲鳗鲡种苗的措施》的提案中称:由于欧洲鳗鲡种的过度捕捞,使其资源量在减少,为了保护欧洲鳗鲡种群再生资源,从现在起到2013年期间,将削减和限制欧洲鳗鲡种的捕捞量60%,并从严限制欧洲鳗鲡种苗的出口量。此前,欧洲鳗鲡种苗主要提供给亚洲国家。现下,欧洲鳗鲡种苗受到双限后,无疑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养鳗业造成种苗供应紧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烂鳗假单胞菌(Pseudomenas anguilliseptica)是池塘养殖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红斑病病原菌。红斑病流行于低水温(10-20℃)期,尤其是早春,消失于夏季27℃以上高水温期。以前有关烂鳗假单胞菌的血清学研究表明,有毒的菌株具有遇热易变表面抗原(K抗原)。中井敏博等(1985)对有K抗原菌株和和无K抗原菌株在鱼体内命运分析表明,在日本鳗鲡血清中的成活能力可以作为极其重要的病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欧洲鳗的生物学特点及养殖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欧洲鳗的生物学特点1.1分类地位欧洲鳗鲡Anguillaanguilla(Linnaeus,1758)隶属鳗鲡目,鳗鲡亚目,鳗鲡科,鳗鲡属。1.2形态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形态不同。幼体阶段:柳叶状,生活于海中.在Sargasso海域,从卵径为1.2毫米的鱼卵,孵出幼体长约3毫米,幼体离开欧洲大陆架,经一年到两年半海洋洞游后体长达70毫米左右。玻璃鳗阶段:幼体经变态离开大陆架后,进入玻璃鳗阶段,无色素,全身透明,体型基本定型。以后躯体各部分出现色素,使鱼体变黑,成为小鳗。黄鳗阶段档色素沉积充分发展时,即进入黄鳗或绿鳗阶段。银鳗阶段:体侧出现…  相似文献   

18.
欧洲鳗鲡“狂游病”的血液学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对患“狂游病”的和健康的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各30尾,53项血液指标,共3180个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区别“狂游病”欧洲鳗鲡和健康鳗鲡的判别公式,并介绍了其血液学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9.
傅美兰 《齐鲁渔业》2010,(12):19-20
<正>20多年来,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一直是我国淡水养殖鳗鲡的主要品种。但由于日本鳗鲡苗种资源日趋贫乏,且价格高,养殖成本高;欧洲鳗鲡对养殖环境条件的要求严格,导致人工养殖的区域限制。美洲鳗鲡以其苗种最为低廉,对养殖水质要求不高而成为养殖的新优品种。美洲鳗鲡原产于美洲东岸,脊椎骨数目为103~111,体型较小,眼小而突出,成鳗体型短胖,吻短,体色呈灰色,能在水温15~28℃、盐度0~35的环境中正常  相似文献   

20.
陈度煌 《福建水产》2010,(1):98-101
用四种不同蛋白源替代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 L.)幼鱼饲料中的鱼粉,研究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经过8周饲养,结果显示,对照组欧洲鳗鲡增重率最高,其次是添加蛋白混合体1与发酵豆粕的试验组III,但其相对增重率比对照组降低21%,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方面也是该组最接近对照组。欧洲鳗鲡体组成分析显示,各组欧洲鳗鲡肌肉在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蛋白源能部分替代鱼粉,其中蛋白混合体1与发酵豆粕代替部分进口鱼粉的饲料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