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黑粒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色素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黑粒小麦和白粒对照的籽粒发育过程中 ,籽粒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发育天数呈直线下降趋势 ,到开花后 2 5 d时 ,含量已降到很低 ;3个黑粒小麦品种花青素的含量随着发育天数呈现曲线变化 ,在开花后 2 5~30 d达到高峰 ,即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降解比较充分时 ,花青素开始形成。在对照白粒品种京 4 11中未检测到花青素的存在。同一时期不同黑粒小麦品种之间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大。漯珍 1号和黑粒小麦 76的花青素吸光值的变化曲线比较相似 ,可能含有类似的花青素成分 ,河东乌麦 5 2 6花青素的变化曲线明显不同 ,表明其花青素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另外两个黑粒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2.
以连麦抗1(LMK1,白粒小麦)、CM-L3(蓝粒小麦)和CM-Z2(紫粒小麦)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粒色小麦籽粒色素及功能营养成分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花后14 d达到最大值,且连麦抗1籽粒中的叶绿素含量高于CM-Z2和CM-L3的;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表现为CM-Z2和CM-L3在花后14 d出现峰值,而连麦抗1在花后21 d出现峰值;CM-L3和CM-Z2籽粒中花青素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前者的含量低于后者的含量,而连麦抗1籽粒中花青素含量很低且在各时期基本上无差异;不同品种(系)籽粒中微量元素Fe和Zn的积累均表现为CM-Z2>CM-L3>连麦抗1,而Mn、Cu含量存在品种(系)间差异,但未与籽粒颜色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在灌浆前期,白粒小麦籽粒中的总黄酮、赖氨酸及色氨酸含量较高,而在灌浆中后期紫粒小麦籽粒中的总黄酮、赖氨酸及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和蓝粒小麦的。  相似文献   

3.
以连麦抗1(LMK1,白粒小麦)、CM-L3(蓝粒小麦)和CM-Z2(紫粒小麦)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粒色小麦籽粒色素及功能营养成分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花后14 d达到最大值,且连麦抗1籽粒中的叶绿素含量高于CM-Z2和CM-L3的;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表现为CM-Z2和CM-L3在花后14 d出现峰值,而连麦抗1在花后21 d出现峰值;CM-L3和CM-Z2籽粒中花青素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前者的含量低于后者的含量,而连麦抗1籽粒中花青素含量很低且在各时期基本上无差异;不同品种(系)籽粒中微量元素Fe和Zn的积累均表现为CM-Z2>CM-L3>连麦抗1,而Mn、Cu含量存在品种(系)间差异,但未与籽粒颜色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在灌浆前期,白粒小麦籽粒中的总黄酮、赖氨酸及色氨酸含量较高,而在灌浆中后期紫粒小麦籽粒中的总黄酮、赖氨酸及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和蓝粒小麦的.  相似文献   

4.
以西南地区普通白粒小麦绵阳26和川麦107为对照,研究了蓝粒和紫粒小麦籽粒发育进程中花色素、黑色素、总黄酮质量分数及相关酶(PAL,TRO,PPO,P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籽粒发育进程中,(1)蓝紫粒小麦籽粒花色素质量分数呈先升后减的变化趋势,在开花后29d,质量分数达到最高;(2)蓝紫粒小麦籽粒黑色素质量分数随着种子的发育一直升高;(3)籽粒总黄酮的变化趋势先上升后呈缓慢下降趋势,除黑麦76在开花后36d质量分数达到最高外,其他参试小麦都在发育的22d左右达到最大值;(4)籽粒PAL活性的变化趋势与花色素的变化趋势相同,都先升后减,在开花后29d,活性达到最高;(5)籽粒TRO,PPO,POD活性变化趋势大体一致,都是先升后减,峰值出现在开花后29d;(6)在籽粒发育的各个时期,蓝紫粒小麦的花色素、黑色素、总黄酮质量分数和相关酶活性均高于普通白粒对照小麦,且紫粒小麦的花色素、黑色素、总黄酮质量分数和相关酶活性均高于蓝粒小麦,说明花色素、黑色素、总黄酮质量分数与小麦籽粒颜色密切相关,其色素质量分数越高,籽粒颜色越深;且PAL与花色素呈正相关,TRO,PPO,POD与黑色素呈正相关.此外,PAL对黑色素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水稻颖壳叶绿素含量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4个类型水稻品种为例,对开花后水稻颖壳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与籽粒灌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花当天强势粒的颖壳叶绿素含量高于势弱,但开花10d后强势粒颖壳叶绿素含量下降,弱势粒颖壳叶绿素含量下降慢,开花后颖壳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籽粒与籽粒尤其是弱势粒的灌浆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强,弱势粒颖壳最大的叶绿素含量的差异与最终粒重差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在开花授粉后,套不透明袋能显著降低谷粒的千粒重,据此推测,水稻颖壳的叶绿素可能参与了光合作用并对最终粒重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选取3种不同基因型紫玉米品种即水果黑糯、黑甜糯631和晋糯20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灌浆期籽粒种皮颜色变化以及种皮颜色(R、G、B值)与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并分析了灌浆期籽粒花青素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积累。结果表明:籽粒RGB值与花青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 0.05);随着籽粒的发育,花青素、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呈动态变化,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均在授粉后13 d达到最大值;花青素含量在授粉后25 d达到最大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花青素含量与可溶性总糖、蔗糖和可溶性蛋白极显著负相关(P < 0.05),与淀粉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P < 0.05)。上述结果3个品种表现一致。由此可见,RGB值可作为快速检测花青素含量的指标,另外,授粉后21 ~ 25 d可作为紫玉米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7.
黑粒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黑粒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特性。[方法]配置了黑小麦76、黑小麦18、96-45和line220 4个黑粒小麦品种(系)与4个白粒小麦品种(系)9-231、宁春16、宁春17和新春22的正反交共8个杂交组合,观察了F1、F2、F3植株上籽粒颜色的表现,分析其粒色遗传。[结果]黑小麦76的黑粒性状表现母体遗传,均为不完全显性,黑粒性状受2对互补基因控制,F3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line220、96-45和黑小麦18籽粒黑色性状的遗传基因有2对,表现为独立遗传且有互补作用,F2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结论]可以通过黑粒小麦与白粒小麦品种间杂交分别选育粒色不同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紫、蓝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籽粒营养成分的差异,本研究以紫粒和蓝粒小麦为材料,以普通小麦品种良星77为对照,分别测定了不同品种籽粒蛋白质、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黑色素、铁和硒共7个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紫、蓝粒小麦籽粒在除铁含量以外的6个指标上均与普通小麦差异明显。紫、蓝粒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分别高达15.98%和15.38%,显著优于对照(12.38%),它们的叶绿素含量分别只有0.025 mg/L和0.030 mg/L,显著低于对照(0.034 mg/L),但紫粒小麦的类胡萝卜素含量(0.198 mg/L)和黑色素含量(OD_(530)=0.854)显著高于对照(0.151 mg/L,OD_(530)=0.727),而且紫、蓝粒小麦的花青素含量和硒含量显著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蓝、紫粒小麦资源用于提取植物天然色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粒小麦晋太170为对照,研究7个蓝、紫粒小麦品种(系)灌浆期籽粒色素的形成情况及遮光对其的影响,测定籽粒中花青苷、黑色素的含量,并用岛津120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其530 nm和400~550 nm波长处的吸收值。[结果]不同色系小麦籽粒色素的形成过程不相同,遮光明显地影响了紫色、蓝紫色小麦籽粒中花青苷的产生。蓝紫色黑粒小麦756的花青苷含量最高,紫色黑粒小麦3019的最低,分别是对照的12.62和4.83倍。蓝、紫粒小麦的黑色素含量不同,但均高于对照。[结论]蓝、紫粒小麦籽粒色素的形成过程和花青苷含量不同,与籽粒颜色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麦黑胚籽粒营养品质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洛阳农科所提供的小麦品种,对黑胚籽粒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感病品种黑胚粒中Mg、Ca的含量高于健粒,中感及高感品种黑胚粒中K、Mg、Ca的含量低于健粒;黑胚粒中Fe、Mn、Zn、Cu的含量有的品种高于健粒,有的品种低于健粒。小麦黑胚病使籽粒内粗蛋白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与氨基酸总量降低。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老化处理的方法对当年采收的甜瓜种子进行48h~216h中8个时间段的处理,加对照、1993和1986年种子,经恒温发芽、低温发芽、TTC测定和田间出苗试验,结果显示:甜瓜种子活力随人工和自然老化的时间延长而降低,其中短期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出苗率下降不太明显,而反映发芽速度、幼芽生长状况的相应指标出现变化提前。长期处理的种子上述几种指标均有明显下降。种子活力越低,种子的适应性越差。POD、CAT活性随种子老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MAD含量则随种子的活力降低而升高。认为室内选用发芽率与发芽速率或幼芽生长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能够较为实际的反映出种子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杉木种子园球果的出籽率和饱粒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杉木不同无性系的结果量、球果生物学性状和环境因子对出籽率和饱粒率的影响已被观察,高出籽率与果型和果的大小无关,而与可育种鳞数,种子数和千粒重有关。良好光照和充分授粉能提高出籽率和饱粒率,减少空瘪涩粒,11月中旬采收的球果较之10月中下旬的出籽率和千粒重增加,1995年,横畈杉木1.5代10年生种子园获得丰收,球果出籽率为6.2%,饱粒率达62.0%。  相似文献   

13.
研究干燥方法对大豆种子含水量下降速率及在不同含水量条件下对种子活力的影响。采用CaCl2、硅胶及真空干燥法获得不同含水量的种子,经回湿后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真空干燥、CaCl2干燥及硅胶干燥3种干燥方法,种子含水量最低分别降至4.44%,5.17%,5.66%,分别较对照降低了31.90%,20.71%,13.19%,发芽率分别为93.33%,77.33%,98.67%,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1.65%,0.80%,28.61%,种子活力分别为16.05,13.92,16.77,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0.2%,4.3%,25.6%。  相似文献   

14.
烟草种子不同处理方法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烤烟品种K3 2 6、NC89、云烟 87当年收获的种子为试验材料 ,分别进行PEG溶液浸种、GA3—丙酮溶液浸种、催芽回干和水合—脱水 4种处理 ,研究其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4种处理均可提高种子活力 ,其中以 5 0mg/kgGA3—丙酮溶液浸种处理效果最显著 ;处理方法与品种间互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发芽床对火龙果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沙床为较理想的火龙果种子发芽床,其发芽势、发芽率、幼苗鲜重均高于纸床和纱布床,其次为双层纱布发芽床,发芽效果最差的为双层滤纸发芽床。白肉火龙果种子的发芽率高于红肉种子,但幼苗质量低于红肉种子。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药种比例、晾晒和装袋方法, 研究了包衣技术对谷子种子贮藏期的水分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1) 种子包衣有利于保持种子发芽率和活力, 增强种子耐贮性。安全水分下, 药种比1∶70的种子可以安全贮藏到隔年播种, 1∶50~60的种子隔年播种时需适当加大播量。(2) 降低种子含水分量是保持包衣种子发芽率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低于安全水分1%以上的种子发芽率保持最好, 隔年可安全播种; 高于安全水分的种子当年播种以及接近安全水分的包衣种子隔年播种, 均需适当加大播量。(3) 适当的包衣药种比、晾晒时间、晾晒厚度是控制种子含水量进而影响贮藏期间种子活力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药种比的种子, 薄层晾晒0 5~1h或厚层晾晒2h, 均可使种子含水量稳定在安全水分以下; 不晾晒的编织袋袋装种子, 只有在药种比1∶70、敞口1~4h时, 含水量才可稳定到安全水分以内。(4) 随贮藏时间的延长, 种子发芽率在降低过程中有回升现象, 回升时间与播种季节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蒙古栎种群种子雨与地表种子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平均年龄为22a和30a的天然蒙古栎种群的种子雨和地表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蒙古栎种群种子雨一般从8月下旬开始下落到9月下旬结束,种子雨下落强度不均匀,存在高峰期;不同年龄蒙古栎种群的种子雨强度不同,22a和30a蒙古栎种群的种子雨强度分别为11粒/m2和30粒/m2;不同时期下落的蒙古栎种子质量存在差异,中、前期下落的种子发芽率高,千粒质量大,种子质量好;蒙古栎种群地表种子库损耗的主要因素是虫害和动物取食。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种子成熟度与种子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大连市常用的2个玉米品种(东单60和象育513)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种子千粒重、含水量、发芽率、抗冻能力、田间出苗性能以及产量等指标,探索成熟度对种子贮藏品质、田间出苗、幼苗生长以及最终产量等的影响规律,以确定玉米种子的适宜收获时期。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天津市黄瓜研究所企业产品标准《黄瓜杂交种种子标准》的编制过程、技术特点和执行情况 ,并提出制定产品标准的技术法规 ,以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杉木无性系结实稳定性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中种子园无性系结实稳定性最高稳产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安徽省西田林场杉木种子园6年分系固定样株为观测材料,探讨杉木无性系稳定性指标的评价方法,为无性系再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