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河南省航天诱变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概述国内外植物空间诱变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航天诱变育种在河南省作物新品种、特异优良种质材料的创新中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河南省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未来植物航天诱变育种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植物空间环境的诱变育种与现存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搭载,利用空间环境进行诱变育种作为现代育种的一条新途径,已成为植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我国目前在航天诱变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育出许多新品种(系)。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对理论研究质疑较多,甚至存在很多矛盾性的结果,阻碍了航天育种的进一步发展。综述了航天育种的诱变机理、诱变特点及对植株的影响,并着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航天育种的成就与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概述了植物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成就 ;航天飞行对生物的关键影响因素 ;空间诱变不同层次上的生物学效应 ;航天育种的研究动态 ;并对航天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航天诱变对农作物的生物学效应及育种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应用领域,阐述了空间诱变对农作物生物学性状的效应以及我国航天育种的成就。空间辐射对农作物性状的诱变具有不确定性,但诱变后代变异范围大,稳定快,而且还会出现常规育种不易出现的变异。不同品种对空间辐射的相应存在差异。已经育成的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芝麻等农作物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1987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和高空气球先后进行了21次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的空间搭载试验,共涉及70多种植物的1 000多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地面种植筛选,已育成6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品种(系),包括水稻15个、小麦4个和番茄、青椒、芝麻各2个,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特别是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航天育种在新品种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以及航天育种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航天育种技术已成为快速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加强作物空间环境诱变的响应机理研究,破解航天诱变育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我国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程序,我国航天诱变育种成果,开展航天诱变育种的意义.航天诱变育种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广东省最早开展作(植)物航天育种研究的单位.2007年10月,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植物航天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下设水稻航天育种研究室、花卉航天育种研究室、蔬菜及经济作物航天育种研究室和航天诱变机理研究室。  相似文献   

8.
水稻航天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概述了20年来我国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概况,对水稻空间诱变性状的变异特点、诱变作用机理和新品种选育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目前水稻航天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概念与原理、国内外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及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意义、特点、取得的成果,并对太空育种的客观评价、太空育种食品安全性、太空诱变育种技术开发应用前景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湖北省水稻育种工作者的重视,加速湖北省水稻育种进程,完善湖北省水稻育种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太空大粒王”小麦新品种,是我国航天育种单位以“航天诱变育种”为途径,精心选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籽粒大如黄豆,平均千粒重82克,最大千粒重可达90克以上。2001年在我处以  相似文献   

11.
提高小麦航天诱变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麦高世代品系龙辐02K883和龙辐00-387为试材,进行航天搭载试验。结果表明:航天搭载对种子发芽、出苗和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代农艺性状变异更为广泛,为后代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更多机遇。针对目前小麦航天育种存在的变异率低的问题而影响小麦的育种效果,采取了卫星搭载前硼酸溶液浸种和搭载后EDTA(辐射损伤修复抑制剂)溶液的处理,以提高小麦的变异。通过探索卫星搭载与未搭载小麦的变异差异,进行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  相似文献   

12.
银春10号是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种子卫星搭载,经太空诱变,多年选育而成的春小麦新品种,于2017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银春10号株型紧凑,穗层整齐,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等特点,适宜在西北水地春麦区种植,有较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小麦叶锈病的经济重要性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叶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41个生理小种。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种为导致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研究建立了小麦叶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提出了治理对策。初步揭示了其抗病机制。总结提出了抗病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结果,综述了核辐射诱变、激光诱变、航天诱变、离子束诱变、细胞与组织 培养、体细胞杂交与转基因等七种现代高新育种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及其在国内外农作物育种上 的应用进展;指出上述七种育种新技术是缩短育种周期、扩大变异范围、提高诱变频率,培育优质、高 产、高效与多抗新品种的主要途径;展望了这些高新育种技术在中国未来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王旭辉  赵晓梅  叶凯  陈维维  梅宇  王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575-9576,9598
利用宇宙空间的一系列特性使种子发生变异,从中筛选出有利变异进行常规培养,从而获得具有高产、抗病等性状的新品种.从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分析、营养成分分析、细胞学观察、分子标记分析航天育种的特点和优势.航天育种开辟了培育特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途径,为粮食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因而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加强航天诱变机理的研究,探索航空诱变因子及其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反应机理,探讨独立与复合因子的突变规律,加快农业航天诱变育种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作物种子并研究其变异机理,进而培育新品种,这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育种方法。近年来,我国已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了70多种植物500多个品种的作物种子,航天诱变育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育出许多新品种(系)。对航天诱变机理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增多,从单一的形态观察向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发展,并且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本文对航天诱变育种的成就、研究方法和机理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中国已经对50多种花卉的种子、组织培养材料等进行了卫星或高空气球搭载。研究表明在搭载过程中,空间环境对花卉种子萌发、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变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卫星搭载后空间环境对花卉表型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学效应、在分子水平对其遗传物质的影响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刘莹  赵翠荣  王立峰  陈科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86-13987,13990
[目的]探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方法]对矮败小麦的创制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将单倍体育种技术引入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想。[结果]矮败小麦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开放授粉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又发挥了矮变1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是较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目前对矮败小麦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群体改良的种质资源平台、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技术平台及利用矮败小麦作为新品种选育的生产平台。通过在已建立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中引入单倍体技术的应用,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矮败小麦高效育种生物技术新体系。[结论]该研究为矮败小麦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方法]对矮败小麦的创制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将单倍体育种技术引入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想。[结果]矮败小麦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开放授粉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又发挥了矮变1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是较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目前对矮败小麦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群体改良的种质资源平台、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技术平台及利用矮败小麦作为新品种选育的生产平台。通过在已建立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中引入单倍体技术的应用,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矮败小麦高效育种生物技术新体系。[结论]该研究为矮败小麦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