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杂种世代的遗传变异研究有以下三个目的:(1)理论上,从F_1杂种的表现,与其亲本比较,提供了在杂种群体内关于基因作用的信息。例如F_1子代优于中亲本就可以推论基因有非加性作用。(2)为大豆育种的早代测定提出理论依据。因从杂交后代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的分析就能够作确定选配亲本和淘汰杂交组合的参考,从而在杂交育种上有了预见性。(3)为杂种大豆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提供实际依据。一般自花授粉作物,生产上F_1代杂种品种能够有实用价值必须满足两个要求:(1)F_1代产量表现有显著地高的杂种优势;(2)一种能够经济有效地获得大量杂种种子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用19个亲本配制的6个组合,研究了 F_2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并分析了后代与亲本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组合 F_2代的蛋白质含量都呈正态分离;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后代有广泛的变异,超亲现象普遍,遗传力高,早期世代选择效果好;MP 与 F_2显著正相关,在亲本和中亲值相似的条件下,遗传丰度大的组合后代遗传变异广泛。  相似文献   

3.
大豆超早熟育种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大豆早熟性基因源的鉴定分析,极早熟品种在个体发育中生育期与各生育阶段的相关性测定以及早熟性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结合超早熟育种实践,指出超早熟育种首要问题是自不同生态区最广泛地搜集血缘关系较远的极早熟或早熟品种(000或00成熟期组)。经系统鉴定,筛选双亲生育日数差值小、花期短、鼓粒快、株体繁茂、中日性、耐低温和极早熟种质资源作亲本。以极早熟、丰产、杭病品种间杂交为最佳组合方式,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早熟性基因累加超亲遗传个体,从而创造更早熟的杂交后代材料,于F_2和F_3世代,以早熟、抗病性为主进行混合选择,严格淘汰晚熟、感病组合及单株。F_4世代以丰产性为主,从早熟,抗病后代群体中大量选拔丰产单株,下年进行株系鉴定。并指出,50°N高寒地区建立选育基地,在当地生态条件下进行选育,更有利于超早熟品种的育成。  相似文献   

4.
研究高粱 F_2以后世代的生育期遗传表现,可进一步了解相应世代生育期变异状况及其与亲本关系,确定不同类型组合生育期趋于稳定的世代和定向选择的效果,为生育期育种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依据。在过去研究的基础(参见《辽宁农业科学》1983.4期)上,本试验对 F_3生育期表现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选育抗大豆胞囊线虫的高产品系,以抗线虫品种抗线虫12号为供体亲本,高产品种垦保2号为受体亲本,以杂交及回交选育方法为基础,结合SSR分子标记辅助进行目标性状的低世代选择与高世代鉴定,在BC_1F_5中选育出1个具有大豆胞囊线虫抗性的品系,产量较抗线虫12号提高8.4%,较对照(嫩丰18)增产17.5%。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的抗虫性背景的陆地棉抗虫品种及常规棉品种(品系)作为亲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试验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将亲本材料和F1代杂交种子进行比较试验.结果为:所有的抗虫杂交组合均表现为高抗或抗.单价、双价转基因亲本及其杂交组合表现为高抗.非转基因棉及形态抗虫棉亲本及其后代抗虫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3个基因型亲本和其杂交后代籽粒蛋白质和脂肪积累模式的对比分析,以了解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碳分配规律与杂交后代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异的相关关系,为未来大豆优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3个基因型大豆(Glycine max L. Merr:高蛋白品种PI153.217(H)、低蛋白品种PI294.372(L)和高产低蛋白品种 Evans (E))为亲本进行两两杂交(H×E,L×E)后,从H×E杂交组合中选出高蛋白品系RIL(HH)和低蛋白品系RIL(HL),从L×E杂交组合中选出高蛋白品系RIL(LH)和低蛋白品系RIL(LL)。将亲本和杂交后代种子同时种植在试验地,在开花后的第18天开始,每隔5 d采收一次豆荚直到种子成熟,并分析不同时间收集的种子组分。【结果】亲本H和L种子生育期短(开花后48 d),但生长快。高产品系E(植株高大,每株上的豆荚数多)生育期较长(开花后60 d),生长速率较低。杂交后代RIL(HH)生长模式与H相同,RIL(LL)与L和E的相同。不同基因型亲本蛋白质和脂肪积累模式主要在发育的中晚期不同。在种子生长的中晚期,H蛋白质持续快速积累到种子成熟,L和E相对积累较慢;开花后40 d H脂肪积累达到最高,而L和E仍缓慢积累。不同杂交组合的高蛋白品系HH(70)和LH(372)种子脂肪和蛋白质积累模式和H亲本相似,低蛋白品系LL(389)和HL(42)和E亲本相似。同一杂交组合蛋白质含量发生分异的杂交后代HH(70)保持了与H一样的脂肪和蛋白质积累模式,HL(42)趋向与和E一样脂肪积累模式。【结论】种子发育过程中碳分配趋向决定着成熟种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杂交后代中蛋白质含量的分异与中晚期种子发育过程中碳分配途径变化密切相关。为此,了解种子发育过程中碳分配基因调控机理对提高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一、后代选择问题的研究现状1.关于组合选择淘汰问题过去,很多育种单位每年都进行40~60个杂交组合。在早期世代(F_2)只根据成熟期、株高、长势、种皮色泽等淘汰少数表现极差的组合,因而造成杂交后代组合多,而每组合材料并不多(F_2代种植数量每组合1,000~2,000株,成熟时从中选择优良单株1/10,即100~200株)。早期世代所以不敢冒然大量淘汰组合,是由于过去国内外的大  相似文献   

9.
小豆粒色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B-1、JN001、JN5、L-I-10、NL3、北尾大纳言、HB801等7个小豆品种组配的13个杂交组合F2世代植株籽粒颜色的遗传变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杂交组合中,F2世代小豆籽粒种皮色泽的L*、a*、b*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遗传进度以及相对遗传进度等遗传参数具有明显差异。(2)在红粒品种与白粒品种杂交组合中,F2世代小豆籽粒种皮色泽的L*、a*、b*遗传变异大于红粒品种间杂交组合,在红粒与白粒杂交后代的早期世代对粒色L*、a*、b*进行选择明亮鲜艳的红小豆品种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0.
小麦杂交育种早期世代间的配合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模拟现代小麦育种亲本选配和早代选择实际,选用8个产量差异较大的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使各种不同产量水平的品种在亲本组配中相遇,研究了产量、株高、成熟期等性状的亲本本身表现与其一般配合力间及配合力在F_1至F_3世代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双亲的产量及相关性值对后代有良好的预见性。根据亲本产量及综合农艺性状选择亲本是比较可靠的,从而省去一些中间环节,加速育种进程,节省人力、物力。早期世代(F_1—F_3)间配合力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在组合早代评价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玉奎 《世界农业》1990,(12):25-27
二、棉花抗(耐)病性遗传和生化基础 Devey将耐病陆地棉品种爱SJC-1与感病材料S5971、爱4—42和岱70进行杂交,分析组合中亲本、F_1、F_2及正、反交后代对病菌的田间反应,表明耐黄萎病性受隐性基因控制,耐病性遗传力为0.12—0.28。 我国在棉花抗黄萎病基因效应研究中,运用世代平均数法,对4个陆地棉杂交组合中P_1、P_2、F_1、F_2、BC_1、BC_2 6个世代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材料与黑河骨干亲本杂交后代选育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育高寒地区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利用2份外引转基因材料与10份黑河骨干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对其杂交后代进行有效选择。结果表明:转基因材料与常规材料杂交的后代与常规杂交后代并无区别,后代材料的选择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转基因杂交低代不可淘汰组合,防止目标基因的丢失,高世代选择与常规选择手段相同,同时结合室内检测,对各世代选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豆优良品种黑河14的选育,作者认为:在大豆超早熟育种的亲本选配上,应选择双亲生育日数差值小、花期短、鼓粒快、株体繁茂、中日性、耐低温的极早熟种质资源作为杂交亲本.以极早熟、丰产、抗病品种间杂交为最佳组合,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早熟性基因累加超亲遗传后代,进而创造出更早熟的杂交后代材料,于F2和F3世代,以早熟、抗病性为主进行选择,严格淘汰晚熟、感病单株.F4世代以丰产性状选择为主,从早熟、抗病后代的优良株系中大量选拔丰产性状优异的单株,混合成品系,下年进行品系鉴定.由于大豆生态适应区域明显,为此,充分结合当地生态条件进行选育更易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3个广亲和品种与籼粳稻的亲和力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个广亲和品种02428、CPSLO_(17)和轮回422与籼、粳稻杂种亲和力和颖尖色的遗传研究表明,其杂交后代育性的遗传变异趋势相似.具有一个广亲和品种的组合,F_1花粉育性与结实率均在70%以上,F_2平均结实率为65.1%,呈连续的单峰分布,但60~80%的分离占绝大多数,F_3结实率提高较快;两个广亲和品种的杂交后代(轮回422×02428),育性明显提高,F_2结实率低于60%的单株很少,F_3群体育性已基本正常。不含广亲和品种的籼粳F_1为半不育,F_2呈正态分布.说明利用广亲和基因可有效地提高籼粳杂种的育性,广亲和力以主效基因控制外,微效多基因也有一定作用。颖尖色在F_2出现3:1或9:7分离,即受一对显性基因或两对互补基因控制,且与高结实率连锁.在某些杂交组合中,杂种早世代颖尖色可作为选择广亲和基因的标记性状。  相似文献   

15.
提高大豆杂交组合成功率是大豆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选用近年来通过审定的优良大豆品种或选育出的优良品系共33份试材,以夏播为对照,在春季分2期播种,研究了分期春播对大豆有性杂交育种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播可以使大豆杂交期错过高温、高湿季节;春季分期播种在延长大豆花期的同时,还可使熟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系)花期相遇,大豆杂交组合成功率较夏播大豆提高5.5个百分点。大豆春季分期播种能够组配出更多优秀的亲本组合,增加杂交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3个中国大豆品种和2个乌克兰大豆品种杂交,对F2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和F1代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各个性状的遗传变异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不同组合各性状的遗传力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株高和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最高,可以在早世代选择;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表现正向超亲优势,百粒重表现负向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17.
用6个粒型大小不同的籼稻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分别用双亲回交4~5次(B_4F_1和B_5F_1)。以各世代的观察值作统计分析表明,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用大粒品种作轮回亲本的后代其百粒重会逐渐加大,但谷枉长、粒宽和粒厚并不按比例同时增大。回交的效应在小粒×大粒类型的组合中可以从B_1F_1持续到B_3F_1;中粒×大粒类型的组合回交至B_3F_1才有明显效应。回交各世代均存在超亲现象。用大粒品种回交,B_3F_1百粒重可以基本回复到轮回亲本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甘薯F1抗茎线虫病特性遗传变异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2个常用亲本进行抗茎线虫病鉴定结果看出,甘薯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广义遗传力为90.9%,遗传变异系数为73.1%。抗性遗传受环境的影响很小,用高抗的品种做亲本可得到更多高抗类型的杂交后代。据对12个亲本所组配的30个组合杂交后代的抗性分析表明,高抗与高抗(或抗病)亲本进行杂交,分离出的抗病品系远多于中间型和高感(或感病)亲本之间进行杂交分离出的抗性品系,并有超亲现象。说明甘薯抗茎线虫病遗传  相似文献   

19.
杏基因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26个杏杂交组合F_1 1235个体亲子代基因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_1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比亲本平均推迟1~2周,Rossolella是晚花型亲本,Sundrop和S Castrese可作为早熟亲本;早花性与早熟性(r=0.44)和亲子代果实成熟期(r=0.55)均呈正相关;亲子代丰产性的遗传力极低,且在F_1广泛分离;子代的平均树势弱于亲本,从Hatif Colomer,Prete和Buttianese后代中可获得矮化、半矮化个体;F_1平均果个小于亲本,而Ivonne Liverani,Prete和Sundrop可作为大果亲本;果形呈数量性状遗传,F_1中,圆形和椭圆形个体明显占优势,桔红色相对于红色和黄色呈隐性,黄肉个体占绝对优势,从红肉果亲本中可分离出白肉果后代,但机率极低;F_1果实风味呈退化趋势,人工杂交子代果实风味的育种值高于自由授粉后代;子代果肉硬度的平均值低于亲本平均值,自由授粉后代果肉硬度的分离度明显高于人工杂交;离核属显性性状,由F基因控制,与粘核(半粘核)个体成3:1比例。  相似文献   

20.
以超强抗寒性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分别与抗寒性品种延油2号和耐寒性品种天油2号的杂交后代(F1、F2、BC1)为研究对象,对各世代越冬率进行统计并结合亲本及杂交后代的CAT、POD、SOD酶活性变化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抗寒性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抗寒性品种杂交后代的越冬率均介于2个亲本之间,但不同世代越冬率存在较大差异;母本的抗寒性越强,在F1代中,后代的越冬率越高,F1代的自交后代(F2)越冬率比F1代的低;在BC1中,后代的越冬率变化范围较大,既有低于F2代自交后代的杂交组合(天2×陇7)×天2,也有高于F1代的杂交组合(陇7×天2)×陇7,以抗寒性强的品种作轮回亲本可以使回交一代的越冬率明显升高。低温胁迫后,2个群体不同世代的保护酶活性均增加,在群体1中,F1代CAT平均值从降温后比降温前升高了,F2从8.41 U·g-1到15.72 U·g-1,BC1从10.62 U·g-1到19.20 U·g-1。对越冬率与保护性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1.208+2.698X1+1.154X2+0.163X3,可得出越冬率与CAT酶、POD酶、SOD酶活性的关系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保护性酶活性越强,越冬率越高,抗寒性也就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