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国西北地区(含内蒙古)是我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区域,如快西北地区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最紧迫的任务。文章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建设实现的,因此,建立资源产业型经济发展体系,选择从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途径,应该是西北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文章从西北资源基础出发,认为西北经济发展第一步应该依据地区优势资源,发展基础产业。主要包括以大农业产品为依托的粮食、油料、棉花、果、糖、药材产业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西北地区生态农业背景、特点,分析了生态农业建设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认为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应以水为度,量水而行,节水为本;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效益型的生态种养模式;推广特色种植,绿色加工,以本土化实现国际化;加强居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其中的关键举措有建立节水工程,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以经济林(草)建设为中心,提倡人工植物种草。控制土地“三化”;兴办区域化精品产业,搞好精细加工;按照趋利避害原则,取长补短,发展设施农业。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环境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不善,西北经济的发展必须注意与环境协调,资源开发必须与生态经济平衡。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人才优势。欧亚大陆的贯通给西北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要发挥资源优势,由资源型向资源加工型经济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优势能矿资源进行科学再认识的基础上,按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基本思路,以及主导产业的主要判定标准,研究认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应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进而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相配套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并运用产业集群这一企业空间集聚发展的现代化地域组织形式和新型发展模式,建设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陕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适时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国西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发展水平低下,人口超载,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加之经济发展过程中沿袭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难以制止自身的破坏行为的发生,致使生态环境和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而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直接威胁到西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还针对西北的开发,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反贫困方面提出了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科技教育,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矿业,发展生态工业,加速交通、通讯建设,强化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增强土地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口控制目标,实施反贫困计划,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西北地区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合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绿洲形成条件与良性演替调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我国干旱区域面积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应该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文章认为:干旱区的建设方向是建设持续发展的高效益绿洲体系。文章在分析干旱区资源环境特点基础上,认为绿洲的形成条件是具有“绿岛”、“泽园”、“沃洲”和“盆原”于一体的综合优越条件。文章认为要实现绿洲的良性演替必须从结构分析入手,搞好自然要素、社会经济、以及发展时序上的结构调控,才能实现绿洲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多以旱作农业为主,其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优势为该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地理空间和环境容量。基于实地调研结果,认为西北旱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区域食物供需平衡,在确保我国食物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区域资源禀赋所限,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发展尚存在一些障碍要素亟待克服,结合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提升西北地区食物安全保障能力的四条建议,以期对西北旱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旱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北地区农牧业开发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代,随着北方沿海、沿边商埠的开放及其经济辐射作用的加强,西北地区的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开发,农牧业产品的市场化和外向化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对近代西北地区皮毛贸易规模的变化,以及人类挖掘甘草和苁蓉等对农牧业的破坏状况,探讨人类在农牧业上掠夺式的经济活动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认为,片面追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农牧业开发,导致了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巨大破坏.  相似文献   

9.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2,他引:39  
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干旱以及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所形成的人类对水产 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一系列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域经济的主要保证,也是促使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得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结论,同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优化途径与生态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农村能源发展战略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北地区的战略位置重要,从长远看,西部的开发与建设对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具有极大影响。搞好农村能源建议是促进工农业生产很生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 ,分别以全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参照区 ,计算 1 978- 1 998年吉林省相对士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并指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障碍主要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配置问题 ,经济发展长期效益不高 ,而且近年来耕地资源减少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应加快一二三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的调整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合理保护自然资源 ,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与经济社会一体化融合是产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目的地建设正日益成为一项综合性的区域工程。以宁夏为例研究得出: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宁夏产业经济、城乡环境和交通建设等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旅游产业、产品与目的地体系建设和客源市场开发等成效显著;但比照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求,目前还存在精品不多、特色不足、业态老化、产业链短等问题;为此,应依托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融合传统产业优势、挖掘地域资源特色,努力将宁夏打造成为伊斯兰旅游、文化与经商贸"首都",成为独具魅力的西部旅游经济"特区",成为宜旅、宜商、宜居、宜业的复合型目的地。  相似文献   

13.
干旱、半干旱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开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域辽阔 ,自然气候脆弱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但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面对国家战略重点的西移 ,产业重点的调整和新亚欧大陆桥开通带来的机遇 ,目前应实施以城市为中心进行区域开发的战略。文章提出建议 :要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完善资源型城市的综合功能 ,加快口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的建设 ,有重点的完善城市体系 ,以此带动广大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FENG Jian 《干旱区科学》2020,12(5):837-853
There are eight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Gansu Provinc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Qinghai Province, Shanxi Province, and Shaanxi Province) in Northwest China, most areas of which are located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northwest of the 400 mm precipitation line), accounting for 58.74% of the country's land area and sustaining approximately 7.84×106 people. Because of drought conditions and fragile ecology, these regions cannot develop agriculture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Given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 warming,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TFP), taking CO2 emissions as an undesirable output, is an effective index for measur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GTFP can be influenced by both internal production factors (labor force, machinery, land, agricultural plastic film, diesel, pesticide, and fertilizer) and external climate factor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Super-slacks-based measure (Super-SBM) model to measure agricultural GTFP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16 at the regional level.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agricultural GTFP of most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underwent a fluctuating increas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2000-2016), and the fluctuation was caused by the production factors (input and output factors).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GTFP, Shaanxi, Shanxi, and Gansu should reduc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put; Shaanxi, Inner Mongolia, Gansu, and Shanxi should decrease machinery input; Shaanxi, Inner Mongolia, Xinjiang, and Shanxi should reduce fertilizer input; Shaanxi, Xinjiang, Gansu, and Ningxia should reduce diesel input; Xinjiang and Gansu should decrease plastic film input; and Gansu, Shanxi, and Inner Mongolia should cut pesticide input. Desirable output agricultural earnings should be increased in Qinghai and Tibet, and undesirable output (CO2 emissions) should be reduced in Inner Mongolia, Xinjiang, Gansu, and Shaanxi. Agricultural GTFP i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internal production factors but also by external climate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factors on GTFP in thes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we used a Geographical Detector (Geodetector)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factor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and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climate factors and GTFP. We found that temperatur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GTFP among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For Xinjiang, Inner Mongolia, and Tibet, a suitabl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would be in the range of 7°C-9°C; for Gansu, Shanxi, and Ningxia, it would be 11°C-13°C; and for Shaanxi, it would be 15°C-17°C. St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more efficient production are prerequisi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Hence,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reducing the redundancy of input factors is the best way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and to maintain temperatures, thereby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GTFP.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is that it explores the impact of both internal production factors and external climatic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dentifying an effective way forward for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五个方面计算并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对比,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主要评价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零碳能源比重、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单位能源产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指标与全国相比较,均有较大的差距。目前,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培育新型产业;以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总量,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重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借助27个气象测站的多年观测资料和103个县域2003年的主要经济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和GIS方法,并结合陕西省生态经济特征,将陕西省初步划分为4个大的生态经济类型区.该分区方案以生态背景和人类综合作用强度作为链接"生态-经济"2大系统的指标体系,显示出各生态经济类型区不同程度的生态脆弱特征和不同强度人类活动的鲜明对比,为其实行相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在区划方案基础上,依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占用思想和区域开发理论,从全球、国内、省内3个尺度全方位分析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间的产业空间耦合关系,提出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的产业空间重构战略.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与战略性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阿拉善高原地处内蒙古西部,与新疆、甘肃和宁夏交界,50年来发生了严重的生态退化,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我国东部特别是华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天气,70%以上与该区的生态状况有关。沙尘(暴)现象不但影响我国2.00×10~6km~2以上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健康、财产甚至生命,而且还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甚至北美地区。阿拉善的生态退化问题需要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建议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阿拉善地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考虑设立"阿拉善国家生态战略保护区",给予该区特殊的政策和支持,从根本上协调阿拉善地区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源头上缓解或削减沙尘(暴)形成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并为整个西部生态和环境建设探索出一套新的体制和模式,促进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对西藏自治区曲松县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区内生态环境既有有利的方面,如水热同期、光温配合好,降水相对较多,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等;也有不利方面,表现在土壤多具有原始性和幼年性特征,气候灾害和山地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植被退化严重,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小,群落稳定性差,生态系统脆弱等方面。全区可划分为3个生态小区,各生态小区具有不同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GIS-ESDA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省内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突出。深入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对于探索落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采用一系列定量测度指标,运用GIS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6年间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规律。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0-2006年各市、州和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宁夏区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宁夏统计年鉴2011》中的数据,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宁夏不同主体功能区和各县市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ECPS)。结果表明: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泾源、彭阳、隆德、红寺堡等县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明显高于银川市辖区、石嘴山市辖区等重点开发区,后者应对前者进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