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米槠林分与杉木人工林分的燃烧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米槠林分比杉木林分林内日均光照强度小,日均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林下植被含水量高,可燃物的水分贮量大,易燃危险物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比率低,其有效潜在能量占总潜在能量的比率亦较低,因此米槠林分的燃烧性低于杉木林分,米槠林分具有较强的抗御火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对常绿阔叶林采伐后形成的不同群落类型的林分燃烧性进行定量研究表明:米槠单优群落的林分生产力较高,但其林分燃烧性较低,其林褥层、草本层和乔木层所分布的易燃危险物较少,其易燃危险物占林分可燃物总负荷量的比率仅为0.92%,明显低于杉木 杂灌群落和杉木 芒萁群落;其林分的水分贮量和生境湿度亦高于杉木人工林。杉木 杂灌群落的林分燃烧性亦低于杉木 芒萁群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杉木次生林林冠下营造细柄阿丁枫后形成的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分燃烧性进行了定量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杉木混交林的林内相对湿度,地被物含水率,林分贮水量等指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易燃危险物数量减少,且呈间歇式分布,易燃危险物生物量与有效潜在能量占林分总负荷量和总潜在能量比率明显低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4.
细柄阿丁枫杉木混交林的燃烧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杉木次生林林冠下营造细柄阿丁枫(Altingiagralilipes)后形成的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分燃烧性进行了定量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杉木混交林的林内相对湿度,地被物含水率,林分贮水量等指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易燃危险物数量减少,且呈间歇式分布,易燃危险物生物量与有效潜在能量占林分总负荷量和总潜在能量比率明显低于杉木纯林。混交林林分的燃烧低于杉木纯林,有利于阻隔或延缓林火蔓延,在营林防火上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山杜英纯林、杉木山社英混交林,杉木纯林的林分燃烧性进行了定量测定与分析,有明:山杜英纯林与杉木山杜英混交林的林内湿度、地被物及表层土壤的含水率均高于杉木纯林;林内易燃危险物数量减少,且是间竭式分布,易燃危险物的生物量与有效潜在能量占林分总物生量与总潜在能量的比率均明显低于杉木纯林。营造杉木山杜英混交林能够降低林分的燃烧性,有利于阻隔或延缓林火蔓延,在营林防火上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而形成的米槠林群落特征的研究,分析比较了人工促进更新林分与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人工促进更新的米槠群落和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均高于杉木人工林,林分总管蓄积量比杉木林高11.87%,总生物量比杉木林高22.10%;人工促进更新的投资利润率和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比杉木人工林高4%和11.03%。  相似文献   

7.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采用不同密度进行了萌生杉木与米槠营造混交林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树种空间结构即确定适宜的混交比例对于米槠人工林培育是十分重要的,留用1650~1950株/hm~2的萌生杉木营造的杉木、米槠混交对林分生长量增长,平均地径增大变化的影响最佳。初步总结了不同密度萌生杉木与米槠进行混交培育经营技术,可为拓展杉木、米槠混交林的培育,促进林分的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产量提供较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2012年春季用不同比例杉木与米槠营造混交林,探讨总结了不同比例杉木与米槠进行混交培育经营技术,为拓展杉木、米槠混交林的培育,促进混交林的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产量,增加林农收入提供经验。试验结果表明:用3∶2的比例营造的杉木、米槠混交对林分生长量增长,平均地径增大变化的影响最佳。  相似文献   

9.
北京西山林场火烧迹地植被更新及可燃物负荷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北京西山林场4种林分类型火烧迹地与对照林地上植被更新及可燃物负荷量的差异,对更新林分的潜在燃烧性进行了分析。所选择林分为侧柏林、油松林、刺槐林与白蜡林,其中侧柏林和油松林为2003年过火林分,刺槐林和白蜡林为2006年过火林分。火烧后,侧柏林采用人工更新,其它3种林分采用天然更新,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更新的火烧迹地上(侧柏林)植被多样性指数减少,总可燃物负荷量增加;而天然更新火烧迹地上(油松林、刺槐林及白蜡林)植被多样性指数增加,但总可燃物负荷量减少;火烧迹地可燃物负荷量的多少与更新时间成正比。总体而言,火烧更新使林地上易燃可燃物负荷量增加,难燃可燃物负荷量减少,从而使更新后林分的潜在燃烧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杉木马尾松木荷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火灾隐患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比较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潜在火灾危险,本文通过对1982年营造的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以及这3个树种组成的4种混交林的可燃物负荷量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测定,并对这7种林分的潜在能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7种林分的火灾潜在危险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尾松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杉木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杉木木荷混交林、木荷纯林。针叶树种构成的混交林并不能降低火灾的潜在危险,针阀混交林的火灾潜在危险小于针叶纯林。同时还看到,防火林带的防火效应毕竟有限,只有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提高整个林分的抗火性,才能真正减轻火灾隐患。  相似文献   

11.
杉木马尾松森荷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炎灾隐患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比较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潜在火灾危险,本文通过对1982年营造的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以及这3个树种组成的4种混交林的可燃物负荷量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测定,并对这7种林分的潜在能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7种林分的火灾潜在危险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尾松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杉木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杉木木荷混交林、木荷纯林.针叶树种构成的混交林并不能降低火灾的潜在危险,针阔混交林的火灾潜在危险小于针叶纯林.同时还看到,防火林带的防火效应毕竟有限,只有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提高整个林分的抗火性,才能真正减轻火灾隐患.  相似文献   

12.
中亚热带人工米槠林分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以同年度、相似立地条件下的人促米槠林和杉木林为对照,从林分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和空间格局、净生产量、叶净同化率等方面,对17年生人工米槠林的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存密度875株·hm~(-2)的人工米槠林,平均胸径25.7 cm,平均树高14.5 m,单株立木材积0.3534 m3·株-1,林分立木材积309.225m3·hm~(-2),平均木生物量148.06 kg·株-1,年净生长量8.71 kg·株-1·a-1,叶对树干净同化率达115.55 g·m-2·a-1,树冠生长发育较完整,单木生长量、生物量均高于人促米槠林和杉木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以培育优质大径材为目的的人工米槠林现存密度875株·hm~(-2)是适宜的,有利于培育大径材。  相似文献   

13.
闽北4个阔叶树种生长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北17年生的闽粤栲、米槠、酸枣和枫香等阔叶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阔叶树的林分生长和结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阔叶树种间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闽粤栲的林木保存率、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和平均林分蓄积量显著高于酸枣、枫香和米槠,酸枣的平均树高则显著低于其余树种;米槠和酸枣的小径阶的树木株数占大多数,而枫香和闽粤栲的中、大径阶株数比例更多;米槠、酸枣和枫香株数径阶分布相对集中,而闽粤栲的径阶分布离散程度大,林分结构接近正态分布。说明同一立地条件下,闽粤栲和枫香林分整体生长状况相对较好,但林分结构和稳定性仍有待提高,后期有必要进行人为干预促进其过渡到合理的林分结构;而米槠和南酸枣林分整体长势较差,中小径阶的林木占比最高,个体分化严重且林分稳定性较差,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芒萁马尾松林下可燃物分布及其燃烧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春季,在福建省闽清县白樟林业站辖区,对刚发生不久的火烧迹地进行调查,并在火烧迹地四周选择与过火区域林分状况相似的芒萁马尾松林,对林下芒萁及主要灌木的负荷量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芒萁马尾松林下可燃物分布及其燃烧性进行了分析,计算了一旦发生火灾林下可燃物可能释放的能量,并将芒萁马尾松林下地表可燃物的潜在能量与其他林分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降低此类林分火险等级的几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杉木人工纯林,杉木-马尾松、杉木-木荷、杉木-马尾松-木荷人工混交林的可燃物负荷量和生物质能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4个林分的可燃物负荷量和生物质能由高至低的顺序依次为: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杉木人工纯林和杉木-木荷混交林。  相似文献   

16.
米槠天然林与人促更新林乔木碳贮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米槠天然林和人促更新林为研究对象,研究米槠天然林与米槠人促更新林2个林分的乔木碳贮量及其不同径级、高度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米槠天然林碳贮量为193.66 t·hm-2,人促更新林碳贮量为141.34 t·hm-2。天然林径级呈波浪型分布,各径级(5~10 cm、10~15 cm、15~20 cm、20~25 cm、≥25 cm)碳贮量占总碳贮量比值分别为:2.85%、3.46%、6.55%、2.90%、84.24%;而人促更新林径级呈递增变化,各径级碳贮量分配没有天然林集中,各径级碳贮量占总碳贮量比值分别为:3.19%、4.98%、15.52%、36.85%、39.45%。在垂直方向上,2个林分碳贮量均随着高度级的增加而增加,且2个林分碳贮量最大值均出现在≥20 m高度级,碳贮量米槠天然林为117.54 t·hm-2、人促更新林为85.67 t·hm-2。  相似文献   

17.
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年在江西省德兴市和信丰县进行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试验,10a研究结果表明:(1)更新初期次生林组成抚育树种选择应以林分中速生丰产树种米槠、丝栗栲、木荷等为主。米槠等速生树种材积定期生长量在林分中所占比例比其株数所占比例多10%以上;(2)幼龄林疏伐强度的生长效应以中—强度疏伐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林分主要速生树种数量和材积比例可分别提高15%和5%左右。伐后保留1500株/hm2,疏伐间隔期8~10a;(3)中龄林密度管理后,槠栲类、木荷和次要树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7%、33.9%和29.1%。4a后3类树种在林分产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7%、29.4%和16.9%,槠栲类直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2类树种,表明密度管理能较有效地提高槠栲类树种的生产力,林分保留密度以600~8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不同密度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米槠营造复层林,初步探讨总结了不同密度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米槠进行混交培育经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保留密度1200株/hm~2的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的米槠混交对林分生长量增长、平均胸增大变化的影响最佳。为拓展马尾松、米槠混交林的培育,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产量,增强林分抵抗病虫害能力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林分燃烧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火力楠纯林和杉木纯林,林分燃烧的定量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火力楠纯林的林分燃烧性均低于杉木纯林,经多目标决策认为,不同模式混交林均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和较强的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其中以3:1的杉木、火力楠带状混交林为最佳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20.
湘西南石漠化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早期林分燃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与分析林分有效可燃物负荷量、析水速率、燃烧热值和能量现存量等,对湘西南石漠化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湿地松纯林PEPF、侧柏纯林POPF、湿地松+枫香混交林PLMF、枫香+侧柏混交林LPMF)早期林分燃烧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湘西南石漠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早期,主要有效可燃物(EF)为白茅、马鞭草和一些灌木;且林分的有效可燃物负荷量(EFL),都比较大,为5.16~9.89 t·hm-2,其中,侧柏纯林最大,为9.89 t·hm-2.在湖南省高火险季节(秋冬季),EF的相对含水率为17.8%~42.6%,侧柏纯林中的白茅和凋落物的含水率小,水分逸出时间短,析水速率快,燃烧性较强;湿地松+枫香混交林中的EF平均相对含水率最大,水分逸出时间最长,燃烧性相对较差.主要EF的燃烧热值为11.7~20.8 kJ·g-1;除凋落物外,同种EF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中的燃烧热值没有显著差异;林分中EF燃烧热值的加权平均值相差很小,为17.37~18.03 kJ·g-1,不能作为林分燃烧性差异的判定因子.EF总能量现存量大小排序为:侧柏纯林>湿地松纯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枫香+侧柏混交林,侧柏纯林为176.69×106 kJ·hm-2,枫香+侧柏混交林为92.73×106 kJ·hm-2.这些林分EF燃烧特点表明,湘西南石漠化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早期林分燃烧性都较高,其中,纯林燃烧性大于混交林.因此,建议选择混交林进行石漠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并加强林地清理,尤其是草本植物,以减少EF的积累,降低林分的燃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