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大豆不同水肥因素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3种土壤水分和3种施肥水平耦合作用下,研究不同水肥组合对大豆在分枝、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4个生育阶段叶片面积、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的产量和叶面积均与土壤水分含量正相关,产量以中肥高水耦合最高;结荚期和鼓粒期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密切相关,其中鼓粒期的大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不同水分条件下,高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不同肥力条件下,中肥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  相似文献   

2.
调亏灌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对于缓解农业用水紧张,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具有重大意义。而一种灌溉制度的好坏很难直观评价,因此以大豆盆栽试验为基础,选择净光合速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这4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采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对调亏灌溉制度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灰色关联度投影值(Di)排序得到各指标对综合评价贡献率的大小。试验结果表明,苗期和分枝期灌水为田间持水率的70%,开花结荚期灌水为田间持水率的80%,鼓粒期灌水为田间持水率80%对寒区黑土大豆生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3.
寒地黑土区玉米调亏灌溉耗水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于2013年研究了寒地黑土区玉米调亏灌溉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的耗水规律,结果表明: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总耗水量大小顺序为: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苗期,其中抽雄期的敏感指数(0.6727)最高。当水分亏缺处理低于60%田间持水量时,将会影响玉米产量,产量和总耗水量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当灌水量为46.93kg/盆时,产量最高。利用玉米在不同亏水处理条件下的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和产量数据,用Jensen模型进行拟合,得到适合该地区玉米的水分生产函数,为玉米在调亏灌溉条件下制定合理灌溉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干旱水平在各生育期对夏大豆在砂姜黑土与黄潮土中的影响及差异,基于2022年五道沟实验站桶栽受旱试验,在夏大豆分枝期、花荚期、鼓粒成熟期通过水分控制,设置轻旱、中旱、重旱3个干旱水平与全生育期无旱对照(CK),分析各生育期不同干旱水平胁迫对夏大豆在两种土壤中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1)两种土壤中夏大豆各生育阶段随干旱加重耗水量呈减小趋势,重旱减小最显著;砂姜黑土中耗水量各受旱组小于对照组,黄潮土除分枝期轻旱外耗水量均低于对照组,且耗水量减少水平除鼓粒成熟期轻旱均小于砂姜黑土。(2)两种土壤重旱对产量影响最强烈,鼓粒成熟期重旱减产最严重;黄潮土花荚期不同受旱水平减产率均低于砂姜黑土,分枝期各受旱组砂姜黑土减产率低于黄潮土。(3)两种土壤花荚期、鼓粒成熟期WUE随干旱程度加剧呈明显递减趋势,重旱影响下WUE减小明显,鼓粒成熟期重旱对WUE影响最严重;受旱减产水平在不同生育阶段存在差异,使得花荚期黄潮土各处理组WUE均高于砂姜黑土,分枝期黄潮土WUE均低于砂姜黑土。  相似文献   

5.
水氮供应对冬油菜氮素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2年桶栽试验,设置3个灌溉水平:低水(W0:(50%~60%)FC,FC为田间持水率,下同)、中水(W1:(60%~70%)FC)和高水(W2:(70%~80%)FC),3个施氮水平:不施氮(N0)、中氮(N1:施纯氮1.2 g/桶,约合180 kg/hm~2)和高氮(N2:施纯氮2.4 g/桶,约合360 kg/hm~2),研究不同灌溉和施氮水平对冬油菜生殖生长阶段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氮素的积累、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水中氮处理(W1N1)能显著增加冬油菜生殖生长阶段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冬油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过量灌溉或施氮处理(W1N2、W2N1和W2N2)的促进作用不显著。2年W2N1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为38.4 g/株;W1N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平均为1.07 kg/m3;但W2N1和W1N1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W1N1处理的耗水量显著小于W2N1处理。另外,冬油菜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耗水量均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冬油菜的水分-产量响应系数为1.36。全面考虑产量与节水节肥等因素,W1N1处理为该研究区较优的冬油菜灌水施氮策略。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西部玉米调亏灌溉的节水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测筒试验,对玉米单生育阶段、连续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处理,研究了调亏灌溉对玉米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单生育阶段调亏而言,产量和耗水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关系,苗期中度水分亏缺(水分控制上限为60%)为最佳的灌水处理模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23%和11.95%;连续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调亏均对作物的产量有不利影响;全生育期充分灌溉时的产量最高,但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寒地黑土区水稻耗水特性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7年在黑龙江省水稻灌溉试验站的蒸渗仪内进行了水稻耗水试验。采用U_7(7~6)均匀试验设计,分析了各生育期水稻生育阶段、昼夜间及逐时耗水量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对产量及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各处理耗水量及耗水模系数均值最高,分别为77. 25 mm、23. 09%;水稻各处理昼间、夜间耗水量总体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抽穗开花期昼、夜间耗水量均值达到最大,为6. 32、0. 76 mm/d;分蘖前期、分蘖中期水稻昼间耗水特征呈倒"V"形曲线,耗水量高峰出现在12:00—13:00;分蘖后期至乳熟期呈"M"形曲线,耗水量高峰分别出现在11:00—12:00、13:00—14:00,乳熟期首个耗水量峰值相对提前,为10:00—11:00;阶段耗水量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直接作用和对R~2总贡献排列一致,由大到小依次为抽穗开花期耗水量(ET_5)、分蘖中期耗水量(ET_2)、拔节孕穗期耗水量(ET_4)、分蘖后期耗水量(ET_3)、乳熟期耗水量(ET_6)、分蘖前期耗水量(ET_1);分蘖后期、乳熟期耗水量对WUE存在直接负作用,阶段耗水量对WUE影响决定系数较大的变量由大到小依次为ET_5、ET_4×ET_5、ET_2×ET_5、ET_2、ET_4;抽穗开花期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SWUE5)与水稻产量及WUE均呈显著正相关,分蘖前期至抽穗开花期耗水量对SWUE5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ET_5、ET_4、ET_3、ET_1、ET_2。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黑土区水稻耗水特性、水分利用规律及水稻节水高效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玉米生物性状指标及耗水规律的影响,于2014年在北安市红星农场通过盆栽试验设置6个处理(CK-0g/kg、C1-20g/kg、C2-40g/kg、C3-60g/kg、C4-80g/kg、C5-100g/kg)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施加生物炭(处理C1、C2)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玉米的产量,也有效增加了玉米的日耗水量、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处理C1、C2分别比对照CK增产20.95%、26.0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4.62%和18.01%。而过量施加生物炭(处理C4、C5)则会抑制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同时也降低了玉米的日耗水量、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生物炭量与玉米单株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之间成二次抛物线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 2和0.772 1,当生物炭施加量为36.13和39.25g/kg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150.95g/株和3.92g/kg。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呼伦贝尔地区灌溉管理制度。【方法】针对呼伦贝尔大豆喷灌补灌技术,以"新密荚王738"为供试品种,采用喷灌,设75 mm(P1)、85 mm(P2)、95 mm(P3)、105 mm(P4)4个灌水量处理,并设置1个无灌溉对照处理(CK),测定了不同时期的生物质量、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分析了不同水平下生育期各阶段的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不同生育期灌水均能促进植物株高和叶面积的生长,株高较CK增加了3.8%~14.1%,叶面积指数较CK增加了2.4%~16.7%,结荚期是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需水敏感期。与CK相比,灌水各处理百粒质量和荚粒数明显增加,单株荚数显著增加。与CK相比,P2处理荚数、百粒质量分别提高了37.2%、11.1%,P4处理荚数、百粒质量分别提高了21.9%、6.6%。P1、P2、P3和P4处理产量分别增加了9.9%、21.9%、20.8%和16.9%。全生育期大豆耗水量在326.7~435.8 mm之间,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大豆总耗水量显著增加,P1、P2、P3、P4处理分别比CK增加了17.7%、19.9%、26.5%、33.4%。不同生育阶段大豆耗水量不同,结荚期与鼓粒期为主要耗水阶段,共占总耗水量的48.6%以上。生育期日耗水强度均值表现为结荚期>鼓粒期>开花期>成熟期>分枝期>苗期。P1、P2、P3、P4处理WUE均分别比CK提高了17.4%、27.5%、20.3%和10.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比较明显,P2处理在各方面表现均最好,可以达到节水与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保水剂施用后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的作用机理,在豫西丘陵旱作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水剂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保水、作物的耗水特征、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提高了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促进了生物量的积累、降低了小麦耗水量、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中,60和90 kg/hm2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均较其他处理高,而耗水量最低。播种-拔节期,保水剂用量越高干物质积累越显著;拔节-孕穗期及灌浆-收获期,60 kg/hm2处理较对照增加的干物质量最高;而孕穗-灌浆期,30 kg/hm2干物质量增加最为显著。各生育阶段,除孕穗-灌浆期外,60 kg/hm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最终,60 kg/hm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较对照增产47.4%,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0.6 kg/(mm·hm2)。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国际水管理研究院的水资源核算框架,对黑河中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地区消耗了整个流域绝大部分水量,可利用水的消耗比例为1.02,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消耗水量中,生产性消耗比例和有益消耗比例分别只有0.284和0.428,整个地区的无效消耗水量较多,水分生产率很低。黑河中游地区的节水方向在于尽可能地减少无效益蒸发蒸腾,提高单位消耗水量的经济产出。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连云港市水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水足迹理论,建立了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应用于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的研究中。以连云港市为例,计算了连云港市2008年的人均水足迹、水资源匮乏度、水资源压力、虚拟水赤字等评价指标,真实客观地分析了连云港市的水资源安全现状,从降低水足迹角度提出了应对水紧缺状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中部地区城市的用水现状初步分析,提出了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节水措施进行了阐述,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用水水平及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系统阐述了集流节灌对抑制水害(利于山区的水土保持和平原的雨季排水)、缓解水资源矛盾(水电的时空调节)、提高农作物品质方面的意义。进而提出大力推广集流节灌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用水资源,挖掘发展潜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立灌区用水者协会的水权制度,对明晰用水者协会的产权制度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对水权、区域水权、初试水权论述的基础上,对灌区用水者协会的水权进行了探讨。用水者协会的水权是农业水权中的灌溉水权,是由其所辖灌溉工程决定的、灌区管理单位(或供水公司)移交(或转移)的灌溉水的权利,包括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用水者协会的水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水的所有权为国家所有,其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为用水者协会集体所有,协会水权经灌溉工程产权移交后产生,并具有初试水权的特性。灌区用水者协会的水权量一般用水量、水权面积表示。  相似文献   

16.
虚拟水研究综述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虚拟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资源安全问题的新概念,指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用水量,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产品以获得本地区的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系统地论述了虚拟水的概念和内涵,介绍了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不足,预测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政府干预与市场行为对实现节水农业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雷波 《节水灌溉》2004,(2):36-38
水资源危机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节水农业是克服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运用局部均衡原理分析,在一个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的区域内推广节水农业是可以实现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现实对理论的挑战给节水农业的推广带来3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即如何确定最优供水量;如何消除节水农业准入门槛;如何利用价格杠杆自动调节农户采用节水技术。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认为政府干预与市场行为的结合是节水农业实现的有效途径.即: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消除农民的节水农业准入门槛;设立累进水价,通过市场行为自动调节农民对水资源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CPSP模型在华北井灌区农业水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农业水管理措施对区域水平衡的影响,选择北京市大兴区为华北井灌区代表性研究区,以CPsP模型为技术支持,研究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用亏缺灌溉、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及利用区外水源等不同水管理措施影响下区域水平衡、区域耗水、区域取水及用水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资源型缺水区域,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用非充分灌溉及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的压力,特别是采用非充分灌溉及改善作物种植结构能显著减少区域取水及耗水总量,并能减少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补给量中回归水所占比例,在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压力的同时也降低了区域水质遭受回归水污染风险.另外,在未来情景中,因经济快速发展及人口持续增长,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加剧,为确保区域水资源良性循环,势必采取积极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广东高州水库灌区建立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新增灌溉面积2.85万hm2,改善灌溉面积1.07万hm2,节水用于增加对工业和生活的供水,满足供水需求。工业、城市用水价格中增加农业节水补偿费用0.03元/m3,形成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城市发展,工业城市受益反哺农业的良性运行机制。结果表明,该机制使农业用水向效率高、产值高的工业用水和日益增长的生活用水合理转让,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明确初始水权数量与质量的分配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水资源管理和水市场建设中涉及的水权问题,本文以内陆黑河干流为背景建立了干旱区水权分配系统。按照不同地区使用的水资源除了具有相对公平的数量,还应该具有相对公平的质量的原则,系统将以往模糊的流域水权界定对象清晰化,明确其为河流在某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生态和水环境的要求,流域所能调配的水资源。为此,系统考虑与地区取水相关的经济和环境因素,运用基于水资源模型和区域水质模型的多目标规划方法计算流域各地区理论取水量,并将理论取水量结果用于改进目前的水权分配计算方法,不仅给出了流域各地区的水权分配比例,同时将各地区按水权分配到的水资源数量和质量也一并给出。实际应用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给出的水权分配结果较以往类似成果加深了各地区对自身拥有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将面临的流域整体水资源形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