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耕地流转价格不合理和征地补偿标准较低的双重背景下,准确评估耕地资源的价值对于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及制定合理的补偿流转价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研究北疆县域耕地价值动态变化为目的,采用收益还原法、替代法、开垦费用法、碳税法及工业制氧法对布尔津县耕地经济、社会及生态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10 a来布尔津县耕地价值总量总体处于上升状态,社会价值在耕地总价值中占75%,其中,社会保障价值占90%,社会稳定价值占10%;生态价值占15%;经济价值占10%。此外,从2007—2015年布尔津县耕地价值动态变化中可以看出,近10 a来布尔津县耕地价值总量总体处于上升状态。评价结果证明,北疆县域在耕地流转和征地补偿过程中,只注重其经济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是不科学的,应当全面测算耕地的价值量,立足实际调高流转及补偿价格标准,并对该标准进行逐年更新。  相似文献   

2.
采用收益还原法、当量因子法等,评估出2014年赤峰市耕地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分别为954 800元/hm~2、343 100元/hm~2、1 597 900元/hm~2。其中,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量最大,占总价值量的55.18%,说明耕地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中,社会保障价值占社会价值的比重为72.59%,说明耕地承担着重要的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养老和就业的责任。而耕地资源的正面生态价值是其负面生态价值的607.16倍,说明耕地资源在区域生态环境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功能多元化,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功能是保证区域粮食安全和对区域农 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以耕地资源的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为基础,以耕地农作 物产出为媒介,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区域最小耕地面积,并与区域实际耕地面积比较,得出耕地资源安全 的状态值,对研究区和区域内各个乡、镇的耕地所处安全态势进行评价。区域耕地资源安全,要同时保 证耕地资源最直接的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的安全。最小耕地面积和耕地资源安全状态值,可以衡量一个 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的态势。从空间分布看,大兴区北部经济发达的乡镇不安全状态较为剧烈。区域农业 应该及时调整农业结构以保障耕地资源安全。  相似文献   

4.
从耕地的综合价值角度出发,将耕地的综合功能价值分解为经济功能价值、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和生态功能价值。采用现有的年产值倍数法对经济功能价值进行测算;将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价值进一步划分为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养老保障功能、医疗保障功能和就业保障功能,并运用分解求和法对其进行测算;对于耕地生态功能价值的测算采用支付意愿法。结果表明,望城区耕地总价值为194.23元/m2,其中社会保障功能价值为157.5元/m2,高于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定量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市为例尝试设计耕地资源价值体系,进而探讨耕地资源经济产出价值、生态服务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存在价值的估算方法,并对武汉市2003~2007年的平均耕地价值进行定量测算,最终定量计算出了武汉市单位耕地价值,十分可观。面对耕地减少的事实,必须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耕地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资源,耕地保护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用收益还原法测算耕地保护经济价值;用粮食安全的重要程度对粮食供需差的修正值来测算耕地保护社会稳定价值,用替代法测算耕地社会保障价值,两者相加得到广西各地级市的社会价值;用社会发展阶段系数测算耕地保护生态价值;用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文化价值的乘积测算耕地保护文化价值,最后得出各地级市耕地保护价值。在对广西耕地保护总价值测算中,经济价值明显高于其他价值,除了文化价值呈现负增长之外,其他价值都处于一直增长的趋势。耕地保护的总价值由经济价值来决定;且其保护价值存在差异,其原因是农作物产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属性-功能-特征"的分析框架,根据耕地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及生态属性,将耕地功能分类为生产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在划分耕地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功能的特征,将耕地价值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并提出核算耕地价值的合理方法.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沈阳市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收益还原法、价值替代法及当量因子法分别核算沈阳市耕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沈阳市耕地总价值呈递减趋势,2011~2017年耕地总价值逐年提高.此外,在2008~2017年沈阳市耕地经济价值最大,社会价值次之,生态价值最小.建议在重视耕地生产功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耕地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在对耕地资源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的价值内涵出发,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角度构 建耕地资源的资产价值量核算体系,并对1998年到2008年我国耕地资源的资产存量和流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 明,我国耕地资源的资产价值总量潜力巨大,现有耕地资源价值在市场上被大大低估.耕地资源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呈逆向变化.研究结果有助于摸清我国耕地资源的资产量,丰富资源性资产的评估理论和方法,为农村土地资源的 资产化运营和管理,探索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耕地价值构成与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在区域耕地栅格空间经济价值、社会承载价值和生态价值评价的基础上,研究探讨福建省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并开展区域耕地资源价值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在福建省耕地资源价值构成中,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价值的35.73%、53.99%和10.28%,耕地资源高、中、低价值区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总面积的4.29%、38.14%和57.57%.可见:全省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在耕地价值中占有较高比重,而生态价值的比重则相对较小;全省大部分耕地资源的价值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构成、体系、方法等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构建耕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定量评价与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耕地补偿决策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运用收益还原法、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构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修正不同农作物的收益差异权重指数,运用收益还原法计算经济价值;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主要运用等效替代法计算,其中采用城镇养老保险金修正参数代替基本保障价值,用农民农业生产效益参数代替农民就业工资水平,用区域粮食供需差额参数代替社会稳定价值;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在修正单位耕地面积生态当量因子的基础上,考虑生态服务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与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相关关系,运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计算。【结果】(1)评价模型客观地还原了耕地资源货币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可以实现不同区域耕地价值的评价与模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适用性。(2)实证研究表明,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122.85万元/hm2,其中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占5.74%、64.17%、30.09%。(3)以2010年为基准年,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82 555.20亿元,是四川省当年GDP的4.8倍,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量为436.12亿元,为当年GDP的2.5%。【结论】(1)耕地(保护)非农化利益主体的微观响应表明,中央政府不能被排除在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之外,其应该承担耕地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提供给耕地保护者,地方政府和非农用地企业要承担耕地非农化损失全部价值补偿。(2)耕地资源价值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差异性,建立耕地价值评价和修正体系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3)该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实践,研究结果为中央政府应承担耕地保护基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具体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耕地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改变传统耕地保护模式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寿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侠  亢翠霞  刘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71-1973
耕地是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土地资源,耕地集约利用不仅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资源基础,还直接关系到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生态建设。在对山东省寿光市现状耕地利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最后得出寿光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值,并提出寿光市耕地保护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谢宗棠  王生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982-6986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我国征地制度中耕地补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合理的耕地补偿体系应该包括耕地的经济产出价值补偿、社会价值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补偿3个部分,并通过耕地价值的多种分类法对其合理性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了耕地补偿体系定量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法解译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下游地区1995-2015年5期遥感影像,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利用当量因子法定量评估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主,三者占总面积85%以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先降后升;城市化建设中大量耕地被占用,天然林草地逐步恢复,水域增加(增幅达4.2%),用地结构变化显著。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净增加7.08×108元),耕地、林地和水域是主要构成部分;从贡献率来看,林地、草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不断提升,占总贡献率的75%以上,成为主要贡献体,推动着研究区生态系统向良性转变。3)各单项生态功能中水源涵养、废物处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价值占总生态服务价值比重最大(54.87%),粮食生产等较小,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功能大于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贯彻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加强水域保护是保障流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2015年耕地的动态变化,运用熵权法对安徽省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在对评价结果展开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方略。结果表明,安徽省2005—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但总体变化幅度较小;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总体得分较高,表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通过对资源安全评价的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地市分成3类。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值有所提高,但耕地质量问题较为突出,需逐步建立起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近20年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的安全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1991-2010年河北省耕地资源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建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耕地资源安全状态进行定量评价,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资源安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间,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指数时序变化明显,介于不安全状态和较不安全状态之间。其中数量安全指数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质量安全指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影响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自然因素。最后,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改善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1995~2009年阿勒泰市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探究,分析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为合理利用、因地制宜管理耕地资源提供依据.[方法]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阿勒泰市近15年耕地数量呈波动变化态势,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因素.[结论]综合分析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工业建设投资、农业建设投资、农业总产值以及城市化水平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耕地非农化的经济驱动因素实证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合肥市近10年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对影响耕地减少的经济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人口增长,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产值增长以及人均居住面积情况等是影响合肥市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经济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2015年的耕地非农化数量;指出该模型适用的广泛性,合肥市耕地补给措施可推广,然后对控制耕地非农化的约束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日益紧缺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问题,我国自1997年开始实行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作为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基本国策,其实施成本是巨大的,进行成本分析十分必要。本文以芜湖县为案例地,比较了县域"面积平衡"与"产量平衡"法的实施成本,从而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