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可变结构的地空两用机器人用于农林的信息采集,确定了机器人主要技术指标,设计了总体结构,并建立了机器人三维模型。考虑机器人作业过程中承载性能、运动性能和空间适应性等要求,对机器人机架、行走机构悬架及飞行机构悬臂等关键零部件进行了设计及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机器人结构合理、承载性能良好,能够适应不同工况下平稳运行的要求,具有较好的空间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株间机械除草时末端执行器存在损伤玉米根系风险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玉米根系保护的除草铲土上避苗除草模式,并设计了一套智能株间除草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系统由机器人移动平台、除草装置、视觉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其中视觉检测系统采用YOLO V4网络模型来检测玉米苗和杂草;除草装置是基于除草铲空间立体运动轨迹设计,使得除草铲可以完成土上和土下2种避苗除草作业模式。田间试验表明,在机器人移动平台前进速度为1.2km/h时,玉米苗和杂草的检测率分别为96.04%和92.57%,且2种除草模式的除草率均高于81%。除草铲土上避苗除草模式的平均伤根率为3.35%,相较于除草铲土下避苗除草模式降低了36.40个百分点。结果证明该除草机器人系统运行稳定,且除草铲土上避苗除草模式具有较优的玉米根系保护性能。  相似文献   

3.
根据某车型参数,运用Adams/View 建立了驾驶员座椅悬架系统的虚拟样机模型。应用模糊逻辑控制理论,进行了针对该悬架模糊控制模型的设计,并在 Matlab/Simulink 环境下控制系统实现了联合仿真。同时,将该控制方式、被动控制以及 PID控制器控制的半主动座椅悬架系统做了性能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证明,相对于其它两种悬架来说,具有模糊控制器作用的主动悬架在降低座椅悬架振动加速度、速度和动行程等性能方面效果明显,有效改善了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除草机器人自主导航能力和杂草识别率,将嵌入式Web和ZigBee技术引入到了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中,设计了一种新型杂草自动识别除草机器人。除草器人利用摄像头采集导航图像,利用作物颜色特征在RGB颜色空间对图像进行分割,使用OTSU方法检测作物的中心线,以农作物行中心线为基准线进行自动行走,实现了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功能。机器人利用杂草识别摄像头识别杂草,使用ARM9处理器对图像进行处理,利用ZigBee发送控制指令,最后由执行末端刀盘去除杂草。为了验证机器人杂草识别和导航性能的可靠性,对机器人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图像计算和实际机器人测试的位姿结果非常接近,杂草的识别率在99.8%以上,算法的性能可靠,杂草识别精度高,除草机器人的实时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八爪式株间机械除草装置虚拟设计与运动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设计了一种适合作物株间作业的八爪式机械除草装置,采用Pro/E进行了虚拟样机设计,建立了除草装置的装配模型,利用ADAMS软件对该装置进行运动学仿真,得出在不同速比下的除草铲齿运动轨迹,通过计算得到除草铲齿与土壤接触部分的面积,并对每个铲齿的覆盖区域以及相邻铲齿覆盖的重合区域进行分析,确定的合理速比为λ=0.754,优化了装置的结构和运动参数.  相似文献   

6.
我场在海伦市农机修造厂生产LFBJ—6型精播机的基础上,研制出垄体深松、分层施肥、双条精播、复土苗带化学除草、起垄镇压等一次完成的三垄栽培苗带化学除草联合作业机具。1993年两台样机共完成大豆三垄栽培苗带化学除草3000余亩,共节约机械作业费1.07万元,节约农药费9000余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悬架设计需耗费大量物力、人力和产品开发时间,但结合CAD设计、虚拟样机动力学仿真技术,利用三维软件建立悬架三维模型,并建立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可以为悬架系统的设计、性能分析及改进提供一个有力的解决工具。文章就此展开论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南方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复杂、传统农田运输车辆通过性不足的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具有仿生液压驱动摆臂机构的八轮无人机动平台,其车体姿态可通过四摆臂协同动作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形式地面障碍。越障性能是制约平台通过性的根本因素,建立了无人平台姿态规划模型和关键越障过程动力学模型,得到无人平台在典型垂直障碍的越障性能。为验证理论分析,在ADAMS建立了二次开发仿真平台,并进行了样机动力性试验。研究表明,八轮四摆臂无人机动平台可攀爬高度为轮胎直径1. 13倍的垂直障碍,具有良好的复杂地面环境通过能力,可满足丘陵地带农用运输车辆在复杂农田地形的行走需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丘陵山区等复杂农田地面环境,设计一种由4组行星履带驱动装置驱动行走、作业的农用动力底盘。分析了该底盘行星履带驱动装置的结构特点,平坦道路上行走、田间仿形以及过埂翻转越障的结构变化过程和运动条件,以及仿形越障和翻转越障通过原理,计算了行星履带式农用动力底盘的仿形越障极限高度和理论翻转越障极限几何高度。试验结果表明:底盘样机具有仿形越障和翻转越障能力,满足在凹凸不平的丘陵山区等复杂农田地面中行走及田间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除草机器人的定位和路径规划,首先介绍了WSN技术,将WSN定位和AOA定位算法结合起来,并利用粒子群对其进行优化,实现了一套基于跳距修正粒子群优化和WSN的除草机器人定位系统。试验结果表明:该除草机器人实现了整个六边形草坪的割草作业,没有留下死角区域,且除草机器人行走路径最短。由此表明,除草机器人定位精度高,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田间除草方法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而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智能除草技术则能够自动识别和定位田间杂草,进行精准喷洒除草剂,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降低人员接触除草剂的风险。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除草技术。该技术结合了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和定位田间杂草,并通过控制机器人手臂和喷雾器进行精准喷洒除草剂,实现了高效、精准、自动化的除草效果,同时提高了除草效率和可靠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除去田间杂草,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农田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3ZCF-7700型多功能除草机能够满足玉米、大豆等作物株间、行间松土除草农艺要求,但不适合在作物残茬、茎秆多的田间进行除草作业。为了解决除草机作业单体机构结构复杂、适应性差、前后梳齿驱动盘横向间距不能调整等问题,对作业单体机构进行了改进设计。针对株间除草作业过程中梳齿易缠草、堵塞和入土能力弱等问题,设计了行星轮梳齿式株间除草机构,确定了除草机构的主要参数。以除草率和伤苗率为评价指标,在自制的室内试验台架上进行了单因素试验,获得影响其作业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的取值范围。以梳齿入土角、梳齿最深入土位置和梳齿最深入土深度为试验因素,在大豆田间进行L9(34)正交试验,考察试验因素对除草机构作业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除草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梳齿最深入土深度、梳齿最深入土位置、梳齿入土角;各因素对伤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梳齿入土角、梳齿最深入土深度、梳齿最深入土位置;最优水平组合为:梳齿入土角10°、梳齿最深入土位置80 mm、梳齿最深入土深度47. 5 mm。以最优水平组合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株间除草率平均值为86. 3%,伤苗率平均值为2. 66%,作业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3.
孙萌 《南方农机》2021,(8):179-180
探月工程的推进对月球车提出了更高的越障要求,文章基于四杆悬架机构越障能力强的特点,设计出一款新型月球车行走系统,并使用Adams进行运动学仿真,详细分析了其中震荡、侧滑与横摆、侧倾与俯仰等问题。该新型月球车行走系统具有较高的地形适应能力和通过能力,可以满足一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用移动机器人代替农民在农田复杂环境下进行劳作、减轻农民作业负担的理念,提出一种轮/履形态可重构移动机器人。该移动机器人由4个相同结构的轮/履形态可重构行走单元以及车体组成,具有轮式和履带式2种行走姿态,以便适应野外复杂地形。轮/履运动形态的可重构可以通过轮/履形态转换装置实现。建立了形态可重构单元的运动学模型、数学模型以及动力学模型,并推导了行走单元的数学模型,得到行走单元机器人在攀越台阶越障时机器人摆杆角度与台阶高度h的关系,以及能够攀爬的坡度范围。在Simulink以及ADAMS中建立了行走单元虚拟样机以及仿真环境,并设计了样机。通过对虚拟样机仿真以及Matlab理论值计算,末端速度和加速度的仿真值与理论值误差的数量级仅在10-8~10-6之间,验证了其数学模型以及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芸豆绿色种植过程中杂草的去除问题,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识别技术的两种除草机器人的总体结构,以满足绿色除草的工作要求。轮式除草机器人采用剪切式刀具,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除草准确、不易堵塞的特点,但除草效率相对较低;履带式除草机器人采用双回旋式刀头,配有拢草耙,可进行杂草的收集和清理,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运行稳定、移动方便、除草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除草机器人被逐步地应用到了农田生成作业过程中,机器视觉系统是除草机器人自主导航和杂草作物识别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为了提高除草机器人的导航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中英混合环境的多模式匹配算法,将该算法应用到了除草机器人的英文和中文导航路标的模式匹配上,并采用相关图像处理算法对路标进行了增强处理,最后对不同环境下导航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中英文混合环境的多模式匹配算法和图像增强处理功能后,除草机器人机器视觉系统的路标成功识别率较高,导航准确率也较高,从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Car,详细探究了一种在传统悬架轿车虚拟样机模型基础上建立空气悬架虚拟样机模型的方法,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空气悬架虚拟样机模型在平顺性仿真和操纵稳定性仿真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报错现象,证明了建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履带底盘作为农机通用底盘的一种优选方案,在山地果园环境中的应用仍然存在较大优化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履带底盘在复杂行驶路况下的地形适应性,结合山地果园的地形地貌特征,开展了履带底盘的坡地通过性能分析,并基于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RecurDyn的仿真结果,进行样机优化和试验验证。首先,以果园通用履带底盘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探讨影响履带底盘斜坡平地通过性、斜坡越障通过性的关键结构参数,然后搭建RecurDyn虚拟仿真样机,分析关键结构参数对坡地通过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以提高现有底盘坡地通过性能为优化目标,根据仿真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重心调节系统,最终进行样机试制与室内土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坡度为10°的试验路面下,优化后样机在偏航45°时最大牵引力均值为1 926 N,相比调控前增加了14.03%。优化后样机最大翻越台阶高度为230 mm,相比优化前增加了27.78%。优化后样机最大跨越壕沟宽度为640 mm,相比优化前增加了28%。研究结果可为山地果园履带底盘的坡地行驶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整车性能的悬架匹配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多功能商务车为研究对象,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并以车身垂直加速度和角加速度为目标函数对悬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将优化前、后整车性能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悬架参数能有效地改善车辆的行驶性能。研究结果为虚拟样机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具有前双横臂独立悬架的某轻型高机动车辆,应用虚拟样机技术建立多体运动学模型。通过ADAMS仿真分析,揭示了车轮定位参数及轮胎侧向滑移量在悬架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轻型高机动车辆的悬架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