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白山区中国林蛙野外封沟养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东北长白山区中国林蛙野外封沟的养殖技术进行了阐述。内容包括: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基本建设、蛙卵的收集及其野外孵化、蝌蚪与变态蝌蚪的饲养、变态幼蛙的管理、林中生活管理、成蛙的回捕与越冬。  相似文献   

2.
变态lO天左右的蝌蚪(幼蛙)可离开池塘,进入森林放养,每垧有效林地可放养幼蛙10~25kg(1800只/kg)。每亩放养1年生幼蛙500~600只,2年生300只左右。幼蛙在森林活动期为5月下旬~9月下旬,成蛙下山冬眠期为9月末~翌年3月下旬。秋后,气温下降到10℃以下、河水温度8℃以下,林蛙开始下山入河,此时处于不稳定冬眠状态。11月初~11月中旬进入稳定冬眠。回捕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林蛙及林蛙油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价格连年攀升呈供不应求之势,主要原因是可供林蛙生存的自然沟壑已基本上全部用于封沟养蛙,生产规模没有再扩大的余地,如无重大技术突破,林蛙总产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为解决生产规模与产量需求的矛盾,应重点推广两步法养蛙项目.即:通过幼蛙围栏高密度圈养与育成蛙封沟放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林蛙回捕率,实验证明,采用二者相结合的办法可将林蛙回捕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5%,产量提高近70%.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林蛙及林蛙油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价格连年攀升呈供不应求之势,主要原因是可供林蛙生存的自然沟壑已基本上全部用于封沟养蛙,生产规模没有再扩大的余地,如无重大技术突破,林蛙总产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为解决生产规模与产量需求的矛盾,应重点推广两步法养蛙项目.即:通过幼蛙围栏高密度圈养与育成蛙封沟放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林蛙回捕率,实验证明,采用二者相结合的办法可将林蛙回捕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5%,产量提高近70%.  相似文献   

5.
1994年夏季,作者在长春首次进行扣蟹养殖试验。共投放三期蟹苗2.5kg,约6000只。出池时,回捕扣蟹6.4kg,回捕率为6.1%,扣蟹平均体重为18.5g/只。文中对养殖扣蟹的投饲,清塘,蟹池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黄粉虫是鞘翅目昆虫,成虫体长14-19mm,全身赤褐色,有光泽,第一对翅是坚硬的鞘翅。它的幼虫棕黄色,喜食面粉,所以叫黄粉虫。新鲜的黄粉虫幼虫含蛋白质21.63%,脂肪酸12.3%,其中油酸与亚油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0.3%和29.25%,营养价值高。黄粉虫的幼虫期长,一般有2个,不像蝇蛆只有几天时间就变态为蛹。这样容易长期培养鲜活饵料供蛙食用。此外,饲养简单,成本低,平均2.5kg麸皮就可养成1kg黄粉虫,是蛙类特别是幼蛙的好活饵,也是养蝎、养龟鳖、养鸟的好饲料。  相似文献   

7.
新邵县养蛙专业户黄保华,自2002年以来一直采用温室饲养美国青蛙种蛙和商品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冬季和早春露地养蛙,蛙处于休眠期,基本不长;而在温室内,蛙照常生长,可在春季反季节上市,价格提高1倍以上。在温室饲养,刚掉尾的幼蛙7天可增重1倍;50克以上的幼蛙半月可增重1倍;200克重的成蛙1个半月可增重1倍。  相似文献   

8.
<正> 蟹苗育成幼蟹,其成活率直接影响河蟹池塘养殖及人工放流的产量。湖泊蟹苗的放流回捕率通常只有2~3%,最高也只有5%。同样,用蟹苗直接在池塘养殖成河蟹的成活率也不高。主要原因是,蟹苗容易死亡和流失,长成幼蟹的比例小。故提高蟹苗培育的成活率,是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为此,我们利用网箱在池塘内进行蟹苗育成幼蟹(0.5克左右)的试验,观察蟹苗生长变态的生活习性,并定期测定浮游生物、水温等,从中找出影响蟹苗育成幼蟹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美蛙人工养殖进行研究,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养殖水平和经营效益的经验,从场地条件及蛙池建设、蛙种选择与饲养、幼蛙繁殖、幼蛙饲养与管理、越冬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美蛙人工养殖技术,以期为美蛙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蛙出血病是由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当水质较差、水温变化(春季、秋季)过大时极易发生。 1.流行特点 该病流行范围很广,尤以华东、华中地区为甚,且传染性强,其发病率高达70%,死亡率40%~70%。危害严重,蝌蚪期发病多集中在4厘米以上个体,且以临近变态或正在变态的蝌蚪居多,从刚变态的幼蛙到成蛙,各个生长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美蛙人工养殖进行研究,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养殖水平和经营效益的经验,从场地条件及蛙池建设、蛙种选择与饲养、幼蛙繁殖、幼蛙饲养与管理、越冬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美蛙人工养殖技术,以期为美蛙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鳝(Monopteius albus)又名鳝鱼,生活于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淡水水系的水体,喜栖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日间藏于浑浊泥底的洞穴或堤岸的石隙中,夜间外出觅食.以昆虫及其幼虫、蛙、蝌蚪、小鱼、小虾、蚯蚓等为食.  相似文献   

13.
棘胸蛙俗名石顿、石磷、骨栋,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开展棘胸蛙人工繁殖,为人工养殖提供充足的种苗,对发展人工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省古田县“清源棘胸蛙生态养殖场”通过10多年的潜心摸索,积累了丰富的人工育苗经验,2004年采用人工饲养的亲蛙进行人工繁殖、育苗获得成功,培育出变态幼蛙1万多只,为内陆山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提高淡水养殖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供了一条致富的好途径。现就棘胸蛙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镇地处长荡湖与鬲湖之间。1994年起进行8.2亩稻田养蟹试验,经10年发展,河蟹面积扩大到14000亩。上世纪90年代,只要养蟹,价格与收入都较高。而近几年,蟹要讲无公害、更要比单只蟹重。2000年前,我们用当年早繁幼蟹放养,产量、回捕率尚可,但规格小;而外地扣蟹种回捕率低、产量低,收益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从2001年开始,进行三方面探索:一是改当年早繁幼蟹为扣蟹种;二是改外地扣蟹种为当地扣蟹种;三是改密养为稀放。经3年摸索,获得较好的收益。如我镇原司马村26户养蟹户,养蟹552亩,亩均净利2650元。其中25户523亩采用当地扣蟹种,亩均净利2810元,最高1户10亩蟹,亩均净收入5200元。  相似文献   

15.
二、强化苗种管理首先对外来苗种实行严格管理.同时大力发展当地扣蟹养殖和早繁苗的培育,大大提高了河蟹养殖的回捕率。其次,在河蟹的放养模式上.改变了过去每亩放苗3000~5000只的密放粗养,采用稀放精养,每亩放养100只/公斤左右的扣蟹700只和早繁大眼幼体培育的当年幼蟹1000只。  相似文献   

16.
冬季温室养蛙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新邵县养蛙专业户黄保华,自2002年以来采用温室饲养美国青蛙种蛙和商品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温室内,蛙照常生长,可在春季上市,价格提高1倍以上。在温室饲养,刚掉尾的幼蛙7天可增重1倍;50克以上的幼蛙半个月可增重1倍;200克重的成蛙1个半月可增重1倍。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新邵县养蛙专业户黄保华,自2002年以来采用温室饲养美国青蛙种蛙和商品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温室内,蛙照常生长,可在春季上市,价格提高1倍以上.在温室饲养,刚掉尾的幼蛙7天可增重1倍;50克以上的幼蛙半个月可增重1倍;200克重的成蛙1个半月可增重1倍.  相似文献   

18.
惠恩举 《新农业》2005,(4):26-26
利用虾池混养海参是一种新的养殖技术和模式,是综合开发利用虾池的一项主要措施,值得大力推广。虾参混养的经济效益很高,一般每亩放1,5厘米以上的参苗5000头,经过两年的精心管养,一般回捕率可在20%以上,亩产量在120~150公斤,仅海参一项亩产值可达8000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生物技术调控棘胸蛙繁殖,可提前并能集中产卵,达到同步孵化、批量出苗的目的.采用生殖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LRH-A3)对棘胸蛙进行人工催产作用.结果表明,HCG对棘胸蛙无催产作用,LRH-A3有明显的催产作用但卵受精不完全,而二者的组合处理不但催产作用明显,且卵受精完全.在4-6月用HCG+LRH-A3激素组合催产后,棘胸蛙卵至变态为幼蛙的时间为73~89天,均在9月以前完成由蝌蚪至幼蛙的变态.用HCG+LRH-A3激素组合对棘胸蛙进行生物调控,可以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河口区斑节对虾三种淡化养殖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河口区斑节对虾(Penaeus mortodon)三种淡化养殖模式,在全封闭、半封闭与逐添换淡水的三种水质管理方式下,养殖管理的关键技术为:虾苗放养前需经6d以上淡化驯养至养殖池水盐度,待幼虾体长至4cm时,按日-均降盐度1.2%~1.6%的速率,逐步添加淡水,缓慢递降池水盐度,幼虾体长至8~l0cm时,幼虾可在近淡水(S≥0.55)水中养殖,但虾塘水质类型始终保持为海水类型(ClⅢ^Na);养殖周期内,池水处于高溶解氧状态。试验结果显示,在71~90d养殖周期内,斑节对虾生长良好,起捕虾体长为11.0~13.0cm,产量达到2310.0~2557.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