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字号''玉米杂交种遗传基础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字号'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推广为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玉米品种更换、产量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育成推广的'四字号'玉米杂交种的分析得出:其遗传基础来源于Lancaster、系14、唐四平头、Reid Yellow Dent、旅大红骨、吉63种质及一些农家品种的改良系。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唐四平头、系14和吉63为主;90年代,Reid和旅大红骨系统的应用呈上升趋势,Lancaster和唐四平头类群的应用下降,而系14和吉63已不再应用。还明显看出:92%以上的杂交种都是内外相结合的产物。'四字号'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育成对东北两一区的玉米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极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省的主要玉米自交系种质类群及主要玉米杂交种的杂种优势模式进行了分析,将主要亲本自交系划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四平头、旅大红骨及其它种质5个杂种优势群,其中改良Reid和四平头杂种优势群在玉米育种中起着主导作用.杂种优势利用模式,80年代以四平头×其它种质、改良Reid×四平头和四平头×Lancaster为主,进入90年代以来,改良Reid×四平头成为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玉米生产和育种工作的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1970~1999年山东省玉米生产和育种工作的进展分析表明:30年来,山东省玉米的栽培面积、产量和种植密度的发展速度较快;玉米育种方法变化不大,一直以杂交育种为主;70年代全部利用普通玉米,从80年代开始,逐渐利用了专用玉米;70年代单、三、双交种综合利用,80年代以单交种为主,辅以少量的三交种,90年代实现单交种化;70年代推广的玉米品种全部是平展型,80年代紧凑型和中间型品种占47.6%,90年代紧凑型和中间型品种占77.2%。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80~1998年主要种植玉米杂交种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80年代以来,河北省种植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是以塘四平头群、兰卡斯特群、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四大系统为主,并且近几年有增加之趋势.四大系统中,塘四平头群变化不大,兰卡斯特群利用水平明显降低,改良Reid群利用水平明显增加.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主要是: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塘四平头群×其它种质群.  相似文献   

5.
玉米单交种“试1243”是适合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进行 间作、密植的优质杂交种,是该类型区比较典型的代表品种。为了探索该地区玉米品种的高产生理机制、子粒品质与产量的关系,我们以该品种为试材,以本区广泛种植的 “四单19”和“本玉9”为对照,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种植条件为:纯N 180 kg/hm2,P2O590kg/hm2,K2O 180 kg/hm2相似文献   

6.
陈刚 《玉米科学》1994,2(1):010-013
通过对育成推广的丹玉号玉米杂交种的分析看出:其遗传基础主要来源于我国农家品种旅大红骨子和美国Lancaster及Reid yellow Dent系统.而旅大红骨子选系及其衍生系在丹玉号玉米杂交种中应用是一条主线,19个杂交种有14个是由具有旅大红骨子血缘的亲本的组配,至今有增无减.其次是Lancaster血缘,其中70年代以330自交系应用为主;80年代Mo17应用为主;而后,Rcid yellow Dent血缘的应用上升为主导地位,新育成较好组合的母本几乎占100%.还明显看出:90%以上的杂交种都是内、外缘相结合的产物.丹玉杂交种和自交系的育成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获得了极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结果表明: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玉米杂交种四单19在西藏林芝和拉萨均可种植,其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较高;在西藏林芝首次进行四单19(吉444×Mo17)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试验,初步取得了成功,在933 m2土地上生产出95.2 kg杂交种和74.2 kg父本自交系。  相似文献   

8.
选用具有高产潜力的6个玉米杂交种,采用12万株/hm2的密度大田种植,研究高产玉米不同品种子粒灌浆特征的差异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玉米杂交种均可实现15 000 kg/hm2的高产水平。良玉66和中单909前中期灌浆速率高,且最早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灌浆速率下降慢的品种,成熟相对偏晚。品种间差异主要是灌浆速率和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不同,活跃灌浆期并没有明显差异。影响不同品种粒重的主要因素是线性灌浆期和缓慢灌浆期的灌浆速率。因此提高品种的线性灌浆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可以增加粒重。在新疆伊犁春播玉米高产区,适宜的高产品种为中单909和良玉66。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内蒙古玉米品种回顾,把内蒙古玉米品种发展划分四个阶段:农家品种阶段;双交种阶段;单交种开始应用阶段;单交种普及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对杂交种遗传组成、杂优模式分析认为:Mo17亚群、塘四平头群、330亚群是内蒙古玉米应用的主要种质类群;塘四平头群×Mo17亚群、Mo17亚群×其它类群、Mo17亚群×330亚群为内蒙古的主要杂优模式.最后对今后玉米育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丹玉旅系的选育及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丹玉旅系是旅大红骨类群中主要自交系,其代表自交系旅28、旅9、旅9宽、E28、丹340等由于具有高配合力、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特点,被全国各育种单位广泛应用.自70年代以来,用丹玉旅系组配的玉米杂交种面积在6 667 hm2以上的有59个,累计种植面积达3 400万hm2以上,年最大种植面积529.6万hm2,已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重要的种质资源,确立了旅大红骨类群在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上的重要地位,在玉米杂交种生产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通过对山东省70年代至90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选育了紧凑型品种而增加了密度、公顷粒数和提高了子粒千粒重,其次是增加穗行数和穗粒数;山东省70年代至90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分为逐渐上升型(有产量、公顷株数、公顷穗数、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逐渐下降型(小斑病病级)和平稳发展型(有株高、穗粒高、穗长、穗粒数、穗行数、大斑病和生育期等性状)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以10份玉米杂交种及对应的19份父母本为材料,在播深5、10和15 cm条件下,对出苗率、苗长、根长、中胚轴长、芽鞘长、苗重、根重和中胚轴重等指标进行变异分析以及杂交种与其父母本出苗率的相关分析。在播深15 cm条件下,通过指标筛选出辽单588、辽单1211、辽单565和辽单575等4个玉米杂交种为耐深播品种;辽3313、辽6049、XL21、辽7980和辽2386为耐深播玉米自交系。在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中,中胚轴长和根长与田间出苗率均达到显著相关,说明中胚轴长和根长在玉米深播后对出苗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中单9409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建立关中灌区产量在9 000~10 500kg/hm2的最佳农艺组合方案为:密度5.48万~6.29万株/hm2,种肥磷74.88~96.35 kg/hm2,追氮肥1833~2023 kg/hm2,追肥方式以拔节肥与穗肥之比为0.37:0.63。  相似文献   

14.
对辽宁省玉米杂交种选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辽宁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杂交种的不断更新对辽宁省玉米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1969年起辽宁省开始玉米单交种的选育.第一批推广了丹玉6号、沈单3号、中单2号、铁单4号、辽单2号等.20世纪80年代,上述杂交种逐渐被育成的第二批单交种代替,主要有丹玉13号、沈单7号、铁单8号等.  相似文献   

15.
黄早四种群自交系在山东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早四种群自交系(黄早四及其衍生系)是我国玉米育种的五大骨干杂种优势类群之一,建立在黄早四及其改良的衍生系(黄改系)基础之上,具有配合力高、株型好、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统计分析山东省审(认)定的165个品种亲本遗传组成,有78个品种具有黄早四种群种质,占审定总数的47.3%。针对黄早四种群自交系及其组配的杂交种耐旱、质优、耐密、高产等特性,探讨在山东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上进一步应用的发展前景,提出山东省利用黄早四群种质的改良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玉米高产潜力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直立叶型玉米杂交种作试材,就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处理的玉米杂交种产量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 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增产显著.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 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无水分和土壤营养胁迫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当代玉米高产开发中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农业生态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常用的12个杂交种为供试材料,分析灌浆后期品种间子粒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吐丝后40~65 d百粒重增长符合Logistic曲线;子粒平均干物质积累速率差异显著,其中四密25最高,为0.558 g/(d.100粒);四单19最低,仅为0.433 g/(d.100粒);从大到小依次为四密25>东农250>白单9号>本育9>中单2号>吉单180>庆单2号>丰禾10>龙单21>久龙1号>四单16>四单19。各杂交种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集中在吐丝后40~45d和50~55d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李玉田  陈国平 《玉米科学》1994,2(2):001-005
建国以来,北京市的玉米品种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先应用和推广农家种,以后又推广杂交种,到80年代末,已进行了生产用种的三次更新换代.但有关玉米品种性状遗传改进研究,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八、九十年代推广的主要玉米杂交种的系谱是以黄早4,Mo17,8112,330和E28等骨干自交系及其衍生系为主,与其它自交系杂交,形成了较大的品种系谱群。这些玉米杂交种对山东省的玉米生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系谱分析还表明美国种质对山东省的玉米育种效果影响较大。今后要改进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选育推广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进一步加大密度,使玉米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PN78599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先锋公司引入到我国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因其具有一般配合力高、品质优、抗倒伏、抗叶病表现突出等特点,全国各大育种单位相继以其为基础材料直接或间接选育出一批优良自交系,组配出一批高产、高抗、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应用到生产。主要利用的杂优模式为P群与塘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瑞德群、兰卡斯特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