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杂交三倍体泥鳅(4n♀×2n♂)的胚胎染色体进行了C带及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首次探讨了杂交三倍体泥鳅C带特征,为准确鉴别染色体提供依据,研究了核糖体5.8S+28S r DNA在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中期染色体上的数目和位置。C带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的染色体C带包括臂端C带和着丝粒C带,没有发现臂间C带。M染色体只有1号染色体既有臂端C带又有着丝粒C带,但臂端C带均比着丝粒C带大,信号也比着丝粒的强;而其他M染色体及SM染色体、T染色体只有着丝粒C带。FISH分析显示,核糖体5.8S+28S r DNA清楚地定位在杂交三倍体泥鳅中期染色体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的端部区域,在杂交三倍体泥鳅中期染色体上可以检测到三簇杂交信号。该结果从分子细胞遗传学层面进一步证实了杂交三倍体泥鳅是含有三套染色体组的遗传三倍体。  相似文献   

2.
冷休克诱导大鳞副泥鳅雄核发育单倍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诱导鱼类雄核发育单倍体的新方法及形成机制,以大鳞副泥鳅为研究对象,无须卵子失活,仅用冷休克诱导雄核发育单倍体,并对其后代的早期胚胎发育、染色体数目、分裂胚细胞学观察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早期胚胎发育结果显示,0℃与3℃处理组的孵化率分别为0.83%和57.42%,二者之间孵化率差异显著(P0.05),0℃和3℃处理组均表现出单倍体综合征。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显示,0℃处理组染色体分布为18~27,单倍体率为81.40%,3℃处理组染色体分布为20~30,单倍体率为68.97%。分裂胚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3℃处理组受精后60 min,卵核和第二极体位于胚表面,有一同释放迹象。结果表明,对大鳞副泥鳅受精卵进行3℃冷休克处理60 min,可以成功诱导雄核发育单倍体,研究推测冷休克诱导大鳞副泥鳅雄核发育的细胞学机制是雌核和第二极体一同释放。  相似文献   

3.
栉江珧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取暂养促熟的雌雄亲贝共12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暂养水温、采用鳃丝及鳃丝对应部位创面的愈合增生组织为染色体制备材料来改良染色体制备方法,采用常规的热滴片法制备出大量形态好且分散均匀的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适度调节暂养水温和给鳃组织制造微创并以创面愈合增生组织为染色体制备材料均能有效增加组织细胞的分裂增生能力,为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栉江珧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34,雄性染色体组型为2n=8m+10sm+16st,雌性染色体组型为2n=6m+10sm+18st,染色体组型中,雌雄两性中期分裂相的染色体排序基本一致,都有1对染色体相对长度明显大于其他染色体;两性染色体组型有两处明显不同,其一,雄性第14对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而雌性相对应的是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其二,雄性栉江珧相对长度最大的染色体存在异形情形,雌性最大的染色体对则为同形,基本确定栉江珧存在初级的性染色体分化,属于XX/XY型性别决定方式。大型贝类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改进将有助于丰富贝类细胞遗传学和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分别从表型、染色体、蛋白质、DNA等4个层面概述了泥鳅属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开展泥鳅属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冷休克诱导泥鳅三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排出的方法研究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三倍体,并探讨了诱导泥鳅三倍体形成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受精后3~5 min,用2℃冷水休克处理30 min,不仅可以得到较高的三倍化率,还可维持相当高的成活率。另外,本实验发现泥鳅间期细胞核Ag-NORs的最高数目与染色体组数目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判断胚胎倍性的简单标准。  相似文献   

6.
团头鲂×长春鳊两性全育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义浩 《水产学报》1985,9(1):63-68
本文以 PHA 体内注射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比较了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及其杂种F_1的染色体组型与各对对应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探讨了团头鲂×长春鳊两性全育的染色体基础。结果表明,团头鲂×长春鳊是二倍体杂种;上述鱼类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均分为A、B二组,分别由13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1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雌雄个体间均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异形同源染色体对。团头鲂×长春鳊两性全育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在于亲本双方染色体组型完全相同,且各对对应染色体形态很为相近。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硝化型和光合自养型生物絮团对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养殖效果, 设置清水组(CW 组)、硝化组(BFT 组)和光合自养组(ABFT 组)生物絮团养殖泥鳅 45 d, 比较泥鳅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两类絮团的营养组成情况, 以及养殖水体和泥鳅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结果显示, BFT 组和 ABFT 组的饲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和末均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 CW 组相比, 两实验组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 BFT 组的终末密度与 CW 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 CW 组相比, BFT 组和 ABFT 组生物絮团可以提供(36.69±1.17)%和 (40.20±1.05)%的粗蛋白; 与 BFT 组相比, ABFT 组的生物絮团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 并且促进脂肪酸由饱和向不饱和转化。ABFT 的泥鳅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 添加藻类对成熟生物絮团 Alpha 多样性指数、群落门水平和属水平没有显著影响。泥鳅摄食生物絮团会导致肠道菌群 sobs 指数显著降低。BFT 组肠道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 (Chloroflexi); ABFT 组为变形菌门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属水平上, ABFT 组检测到高水平的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本研究表明, 硝化型和光合自养型生物絮团养殖均适合作为泥鳅绿色健康养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渔业生物学     
021134自转基因三倍体泥鳅生长快、个大且不育”Aeeelerated growth,gigantism and1 ikely sterility in autotran笔enie triploid mudloach斌sg“r1l“mizolePis〔刊,英〕用amYK,Cho HJ,Cho YS.二// J .WorldAquae.S叉.一2001,32(4)一353一363 转基因鱼因其生长快而缩短了养殖时间,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对韩国重要经济鱼类泥鳅进行了三倍体诱导试验,细胞DNA、染色体等均被证实成功地诱导了三倍体。南方杂种泥鳅和自转基因三倍体泥鳅的GHm RNA与自转基因二倍体泥鳅的表现型近似。自转基因三倍体泥鳅的生长速度是普通二倍体泥鳅的22…  相似文献   

9.
乌鳢及鳢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乌鳢的染色体组型,分析了与月鳢、斑鳢染色体组型的不同。结果表明:乌鳢的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4sm 22st 22t,最大染色体组位于st组。讨论了鱼类核型演化过程中的增加双倍染色体的倾向,具有较多t染色体的是较原始的种类,而具有较多m、sm染色体的种类是特化种类,即染色体臂数较多的为进化类型。比较3种鱼类的染色体特征,发现乌鳢的NF最多(68),sm染色体数也高于其它种类,说明鳢科谱系分类上的位置中,乌鳢的进化程度较高,适应性强,月鳢次之,斑鳢最原始。  相似文献   

10.
滁州鲫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滁州鲫是安徽省滁州市城西水库中的一地方性天然种群。研究表明,滁州鲫具有2种不同的染色体组型。A型的染色体组型是3n=160=31m+21sm+45st+63t,总臂数=212;B型的染色体组型是3n=158=30m+26sm+42st+67t,总臂数=214。  相似文献   

11.
12.
两种不同体色黄鳝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法,首次对洞庭湖区两种不同体色黄鳝进行肾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并对其染色体数目及组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体色黄鳝的染色体数目相同,2N=24,且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但两种不同体色黄鳝的染色体相对长度存在一定差异:黄鳝A的染色体相对长度为11.45±0.06~6.15±0.03,黄鳝B的染色体相对长度为11.53±0.01~5.23±0.09。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洞庭湖区黄鳝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3.
氨氮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对其肝、鳃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急性毒性和胁迫试验,探讨氨氮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急性毒性及对其肝、鳃超微结构的影响,为其养殖水质指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1)℃、pH (8.1 ±0.1)、溶解氧(6.5±0.5)mg/L时,水中氨氮浓度越高,泥鳅的死亡率越高,其96 h LC50总氨浓度(TAN)为164.4 mg/L,非离子氨(NH4+-N)浓度为2.22 mg/L.胁迫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氨氮浓度的变化,试验组泥鳅鳃组织在21 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50 mg/L和150 mg/L浓度组的泥鳅鳃丝表面出现分泌物,细胞水肿;250 mg/L组鳃丝表面分泌物增加,鳃小片聚拢,上皮细胞水肿加剧;450 mg/L组鳃上皮坏死.泥鳅肝脏细胞超微结构在不同氨氮浓度下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50 mg/L和150 mg/L组的泥鳅肝脏细胞线粒体扭曲变形,细胞核变形,核膜肿胀;250 mg/L组肝脏细胞胞浆空泡化,残存细胞器的结构不完整;450 mg/L组出现大量肝脏细胞凋亡.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不断升高,鳃组织和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受损程度逐渐严重,且损伤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4.
泥鳅雌雄性比对繁殖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雌雄比例对泥鳅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7个组中产卵量随着雌性数目的增加而提高,但相对产卵量不同。在雄性为2条的情况下,相对产卵率随着雌性数目的增加相对产卵量逐渐降低。在雌性为2条的情况下,相对产卵量在2♀4♂组泥鳅的相对产卵量最高,为572.75颗/g。并不随着雄性的进一步增加而提高。这可能是由于雄性泥鳅在潜在竞争对手存在的情况下约束了自身的求偶行为,以避免精子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泥鳅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市场价格一路飚升 ,由过去的 10元 /kg增至 16~ 18元 /kg。文安县兴隆宫镇村民刘保国瞅准这一时机 ,经过对周边市、县泥鳅养殖情况的认真调研 ,决定利用原有的 30 0m2 鳖池 ,投资 30 0 0元兴建泥鳅养殖场。由于可借鉴经验少 ,他把养殖场当做家 ,对泥鳅养殖技术进行摸索 ,掌握了一套加工处理动物屠宰下脚料制作泥鳅全价配合饲料技术。 2 0 0 3年 3月份他投放了 3万尾泥鳅苗 ,预计到 9月份捕捞后 ,可获纯利 50 0 0元以上。刘保国决定明年再扩大养殖水面2 0 0m2 ,泥鳅苗…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发育和毒性的影响,在水温(26±1)℃下,将发育至囊胚期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20、40、80 mg/L质量浓度氨氮中,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台湾泥鳅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孵化率、孵化时间、死亡率、畸形率,体长、心率、卵黄囊吸收率和特定生长率。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26±1)℃,pH 8.0±0.1],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台湾泥鳅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和仔鱼畸形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氨氮的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的孵化时间及胚胎期心率无显著影响(P0.05);40 mg/L和80 mg/L质量浓度组仔鱼分别在出膜后48 h和12 h内全部死亡;高质量浓度组抑制了台湾泥鳅仔鱼的生长和卵黄囊吸收率(P0.05),而低质量浓度组(5、10 mg/L)在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间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探索氨氮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仔鱼期的毒理效应,为台湾泥鳅繁育、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泥鳅的繁殖力测定及几种激素人工催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全  王云龙  牛风利 《水利渔业》2005,25(5):16-17,32
对泥鳅的繁殖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体长在15~17cm的泥鳅的绝对怀卵量较大,达20200~24200粒,最大怀卵量79700粒.测定泥鳅的成熟系数为0.57%~30.61%.并选用几种激素对泥鳅进行催产效果比较.初步认为B型、A型高效混合激素催产效果较好,LRH-A2对泥鳅的催产效果较差,但是LRH-A2和DOM混合对泥鳅进行催产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传代296次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鳃细胞系(FG)进行染色体制备和组型分析,并与牙鲆活体鳃细胞组型进行比较。牙鲆活体鳃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8,且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48,48t,NF=48。而鳃细胞系的染色体数目出现较大变化,有两个分布区问,一个区间是53~79;另一个是119~139。其模式染色体数为68,在模式细胞分裂相中,有30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4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条数在119以上的分裂相中,除了有很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以外,小染色体也以很高的频率出现。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表明,牙鲆鳃细胞系经多次传代后,其染色体与活体鳃细胞染色体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已经发生了变异,不适合用于牙鲆染色体核型、组型等方面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83-487]  相似文献   

19.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敏  张泗光 《水利渔业》2000,20(1):37-39
进行了泥鳅和副泥鳅的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水泥池中培育鳅苗,决定成活率的关键是早期投饵技术,鳅苗下池前要肥水,下池后早期要多点,分散,均匀投喂,发现较多泥鳅在水上层游动或浮头时应及时加注新水。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蛋黄、轮虫、豆浆、脱脂奶粉、鳗鱼饲料、鱼粉和酵母粉等7种饵料对泥鳅苗种前期培育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经过21 d培育,结果显示,泥鳅在不同饵料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轮虫组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全长达到0.31 mm,最终存活率最高,达到39.5%;其次是蛋黄组,达到25.5%;其他组别最终成活率都较低。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轮虫作为泥鳅开口饵料效果最为理想。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三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泥鳅苗种生长曲线(R2=1.000),该期生长拐点在7~8日龄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