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温度和盐度对横带髭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突变和渐变两种方法分别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横带髭鲷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渐变实验获得的胚胎发育温度、盐度范围均相应地比突变实验的结果宽;横带髭鲷胚胎发育适应的盐度范围比较宽,需要的温度比较高,通常在19℃以上;在适宜范围内,胚胎发育速度随着温度或盐度的升高而加快,低温、低盐是限制胚胎发育速度的主要因素。盐度对胚胎发育速度的影响远不及水温对其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突变和渐变两种方法分别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横带髭鲷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渐变实验获得的胚胎发育温度、盐度范围均相应地比突变实验的结果宽;横带髭鲷胚胎发育适应的盐度范围比较宽,需要的温度比较高,通常在19℃以上;在适宜范围内,胚胎发育速度随着温度或盐度的升高而加快,低温、低盐是限制胚胎发育速度的主要因素。盐度对胚胎发育速度的影响远不及水温对其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反应温度对斜带髭鲷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反应温度对斜带髭鲷消化系统6个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胃、幽门垂、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内,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45、40、35~40、40、40、40 ℃;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30、30、30、40、30 ℃;脂肪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40、35~40、40、40、25 ℃。在最适反应温度下,斜带髭鲷不同消化器官内各消化酶的活力顺序为蛋白酶的活力是胃>肝胰脏>后肠>前肠>中肠>幽门垂;淀粉酶的活力是前肠>中肠>后肠>幽门垂>肝胰脏>胃;脂肪酶的活力是后肠>中肠>前肠>幽门垂>肝胰脏>胃。[结论]在设定的反应温度范围内,斜带髭鲷各消化酶的活力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存在器官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江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747-5749
[目的]对患病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幼鱼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方法]对2013年1月福州罗源湾某海水网箱养殖场斜带髭鲷幼鱼死亡病例进行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方面的检验;对其中5尾患病斜带紫鲷的肝脏、脾脏、肾脏及鳃丝进行细菌分离与纯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并用30种抗菌类药物对5株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斜带髭鲷幼鱼死亡病例为细菌性感染症,分离纯培养的菌株(fzlyw201301071和fzlyw201301072)与弧菌属(Vibrio)的鱼肠道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可认定为同一种属。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菌株间无明显的敏感与耐药性差异。[结论]为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和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及不同生长阶段千年笛鲷的含肉率、肥满度、比肝重及其肌肉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笛鲷的含肉率差异极显著,肥满度、比肝重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较小,而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千年笛鲷而言,其差异明显。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红鳍笛鲷>紫红笛鲷>千年笛鲷。不同生长阶段的千年笛鲷,随着鱼体的生长,其含肉率增加,肥满度和比肝重降低;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增加,水分和灰分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6.
斜带髭鲷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红莉  梁拥军  杨广  刘金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10-14212
[目的] 丰富斜带髭鲷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数据库。[方法]以60尾斜带髭鲷成鱼为材料,运用常规血液指标和血细胞涂片方法,测定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斜带髭鲷成鱼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分别为(215.25±14.33)万和(1.87±0.43)万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62.30±7.50)g/L;红细胞压积为(23.3±1.01)%;红细胞沉降率为(0.58±0.21) mm/h。血涂片经显微镜观察显示可以明显分出血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液中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肌酐浓度分别为(32.13±8.61)、(26.46±2.75)和(16.15±3.86)μmol/L;乳酸脱氢酶活性为(1 446.30±523.58)IU/L;磷酸脱氢酶活性为(30.33±13.92)IU/L;甘油三酯为(1.80±0.46)mmol/L;总胆固醇为(2.68±0.51)mmol/L;Ca^2+、Na^+、Cl^-和K^+浓度分别为(1.31±0.22)、(191.74±5.27)、(154.14±8.51)和(2.11±0.58) mmol/L。[结论]该试验为斜带髭鲷鱼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血液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随机采集南麂海区养殖的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1龄鱼211尾,3龄鱼114尾,以体质量(y,g)为因变量,体长(x1,cm)、体高(x2,cm)及尾长(x3,cm)等形态性状为自变量,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身体状况指数,研究了该鱼体质量与形态性状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对1龄与3龄鱼体质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体长>体高>尾长和体高>体长>尾长,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86.259 1+9.370 1x1+6.388 9x2+2.182 6x3(R2=0.904 4**)和y=-652.440 6+17.085 8x1+58.239 8x2+22.089 1x3(R2=0.820 9**)。优度拟合显示:1龄与3龄鱼身体状况指数最佳表示分别为CFJ=M/(HL2)和CFR=M/(H2L)。该研究为斜带髭鲷形态学与选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随机采集南麂海区养殖的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1龄鱼211尾,3龄鱼114尾,以体质量(y,g)为因变量,体长(x1,cm)、体高(x2,cm)及尾长(x3,cm)等形态性状为自变量,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身体状况指数,研究了该鱼体质量与形态性状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对1龄与3龄鱼体质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体长>体高>尾长和体高>体长>尾长,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86.259 1+9.370 1x1+6.388 9x2+2.182 6x3(R2=0.904 4**)和y=-652.440 6+17.085 8x1+58.239 8x2+22.089 1x3(R2=0.820 9**)。优度拟合显示:1龄与3龄鱼身体状况指数最佳表示分别为CFJ=M/(HL2)和CFR=M/(H2L)。该研究为斜带髭鲷形态学与选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性腺发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学方法对1.5~2.5龄红笛鲷的性腺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红笛鲷GSI在3—5月处于较高水平,5月达到最高值(0.14%),6-7月呈下降趋势,8月略有回升,而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雄性红笛鲷GSI的周年变化趋势与雌性红笛鲷基本相似;雌雄红笛鲷HIS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3月最高(雄性红笛鲷为1.73%,雌性红笛鲷为1.71%);雌性红笛鲷除6-8月外,其GSI与HSI均呈负相关,而雄性红笛鲷在5~12月GSI与HSI呈正相关,其他月份呈负相关。另外还发现精巢中精原细胞与卵巢第Ⅱ、Ⅲ时相细胞的出现几率与雌雄红笛鲷的GSI周年变化一致。精巢的发育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整个发育过程,但结合解剖学特征总体判断,精巢仅发育到Ⅳ期早期;在雌鱼只观察到卵原细胞、第Ⅱ时相卵母细胞、第Ⅲ时相卵母细胞,结合解剖学特征判断卵巢只发育到Ⅱ期。  相似文献   

10.
红鳍笛鲷(Lutianus erythroptrus Block.)俗称美国红鱼,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等温热带海区.其特点是个体大,产量高,肉质细嫩,经济效益佳.现将其养殖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1生活习性 红鳍笛鲷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笛鲷科、笛鲷属.它的体表侧线上下方鳞片皆后斜,背鳍鳍条部基底大于鳍高,鳍后缘略带圆,体表呈红色,腹部浅红色,故称"美国红鱼”或"红鱼”.栖息于水深30~100m,底质为泥、泥沙、沙泥、贝壳及岩礁等海区.每年3~5月集群繁殖,盛期4月,个体怀卵量可达100~170万粒.性喜垂直移动,黄昏和早晨多栖底层,白天和夜晚常浮游中上层,繁殖季节,由深海游向浅海产卵,产卵后又返游深海觅食生活.  相似文献   

11.
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重5.93 g±1.20 g)继饥饿后的摄食和生长进行了研究。牙鲆饥饿5d(S5)、10 d(S10)和15 d(S15)后恢复喂食20 d,对照组持续喂食20 d,测定恢复喂食期间牙鲆的摄食率(FR)、食物转化效率(FCE)、吸收率(AE)和排粪率(DR),同时测定饥饿和恢复喂食期间牙鲆的全长、体重、特定生长率(SGR)、比肝重(HSI)、肝胰脏和肌肉中的RNA/DNA。结果表明:恢复喂食过程中,牙鲆的FR先升高后下降,而FCE则均先下降后升高;S5和S10组牙鲆的总吸收率(TAE)高于对照组,而S15组则低于对照组;S5组牙鲆的全长和体重接近对照组,而S10和S15组则不如对照组;饥饿处理组牙鲆的SGR在恢复喂食后先升高后降至对照组水平;饥饿时间越长,牙鲆的HSI越小,在恢复喂食过程中HSI逐渐接近对照组;饥饿时间越长,肝胰脏和肌肉中的RNA/DNA越小,在恢复喂食过程中RNA/DNA迅速升高,接近或超过对照组;在20 d的恢复喂食过程中,S5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S10和S15组出现部分补偿生长。研究表明,牙鲆在恢复喂食过程中,通过先提高FR后再提高FCE的方式产生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陆基循环水养殖的基础上进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运动行为学研究,并构建设施化金枪鱼养殖技术体系,为后续开展金枪鱼深远海养殖和陆基循环水养殖推广打下基础。【方法】以驯化成功后的黄鳍金枪鱼幼鱼(驯化30 d)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集约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运用水下摄像技术测定其全长—口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室外自然条件下(2~8℃),将初始平均体质量(275.5±33.9)g的花羔红点鲑饥饿处理0(对照组),5,10,15,20 d,再投喂饵料,然后再饱食15 d,研究短期饥饿胁迫对花羔红点鲑生长率和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和再投喂对花羔红点鲑的生长有显著影响。随饥饿时间延长,花羔红点鲑的体质量不断下降,体质量损失率逐渐加大,各处理组(0,5,10,15,20 d)体质量损失率分别为0,3.59%,7.06%,7.61%,9.92%。花羔红点鲑在继饥饿后再投喂,其体质量逐渐增加,体质量增长率随饥饿时间延长不断增加。各处理组(0,5,10,15,20 d)体质量增长率分别为5.25%,11.10%,12.81%,17.93%,19.13%。花羔红点鲑继饥饿后再投喂,通过对各处理组特定生长率(SGR)、摄食率(FR)和饲料效率(FCE)的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10 d组的特定生长率要高于对照组(0 d),但差异不显著(P>0.05),15 d,20 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5 d组摄食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10 d,20 d的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15 d组的摄食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随饥饿时间延长,各处理组饲料效率不断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饥饿和再投喂对花羔红点鲑耗氧率影响显著。花羔红点鲑的代谢率(耗氧率)出现阶段性变化,在饥饿状态下,前期(0~10 d)耗氧率下降速度较快,由217.7 mg/(kg.h)降至157.9 mg/(kg.h),而后期(10~20 d)下降速度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对照组耗氧率明显要高于饥饿组,其数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再投喂后,花羔红点鲑的代谢率上升,饥饿20 d以内的鱼经过10 d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New insights into ancient life came by land and sea at the 6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held here from 25 to 28 October. Stunningly preserved fossils from Mongolia gave contrasting views of dinosaur family life, while biomechanical models clocked the swimming speed of cruising ichthyosaurs.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为(15.0±1.0)℃下,研究了饥饿及再投喂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体质量为69.56 g±2.35 g)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初期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呈直线下降,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排泄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再投喂后,各饥饿处理组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快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摄食对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饥饿和饱食状态下,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峰值均出现在10:00,为摄食后4 h,以后逐渐下降;低谷均出现在18:00;再投喂期间平均氨氮排泄率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活性磷排泄率白天略高于夜间(P〈0.05)。  相似文献   

16.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盐度耐受性及适宜生长盐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群体进行盐度胁迫试验,结果表明:24、48、72 h低盐海水对三疣梭子蟹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3、7.49和8.56;24、48、72 h高盐海水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4.49、52.74和52.21;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安全存活盐度为13.7 ~47.7.在三疣梭子蟹安全存活盐度范围内设置6个盐度梯度,分别为18.7、23.7、28.7、33.7(自然海水对照组)、38.7和43.7,在不同盐度梯度下对80日龄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进行4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各盐度组三疣梭子蟹的存活率分别为60%、59%、63%、49%、48%和38%;低盐组(18.7、23.7、28.7)的存活率、增重率和蜕皮速度均比高盐组(33.7、38.7和43.7)好且差异显著(P<0.05).综合比较表明,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的最适宜盐度为28.7.  相似文献   

17.
不同淡水鱼类游泳速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4种淡水鱼类为研究对象,利用新型渔用循环水槽测量其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在20.50±1.00℃,体长为16.88±1.99 cm的鲫相对临界游速为7.69±0.59 BL/s,相对爆发游速为8.64±0.60 BL/s;水温在13.02±1.00℃,体长为31.85±2.89 cm的鲈鱼相对临界游速为2.10±0.14 BL/s,相对爆发游速为2.37±0.11BL/s;水温在18.52±1.00℃,体长为29.46±1.79 cm的鳜鱼相对临界游速为2.50±0.19 BL/s,相爆发游速为4.38±0.24 BL/s;水温在15.57±1.00℃,体长为22.56±2.26 cm的罗非鱼相对临界游速为5.33±0.29 BL/s,相对爆发游速为6.00±0.40 BL/s。  相似文献   

18.
秦王川南部表层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与植被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秦王川南部地区表层土壤含盐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数据提取的NDVI值,研究了该地区土壤盐分的特征及其与植被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1/3样点存在盐渍化现象(含盐量在2~4 dS/m),仅部分局部地区属于中度盐渍化(QW11含盐量为7.09 dS/m);土壤盐分含量总体上呈现出由北至南逐渐增大的趋势;在样...  相似文献   

19.
饥饿和再投喂对花羔红点鲑肌肉组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外网箱流水养殖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处理饥饿和再投喂后对花羔红点鲑肌肉组分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和再投喂使花羔红点鲑肌肉组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水分和蛋白质无显著影响,对肌内脂肪和肌糖原影响显著,较长时间饥饿并再投喂后,鱼体脂肪含量显著增加,由16.32%增加到18.89%.饥饿和再投喂可明显改变花羔红点鲑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特别表现在红细胞数量由114.18×104/mm3下降到79.20×104/mm3,白细胞数量由2.02×104/mm3增加到4.10×104/mm3,血脂含量也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饥饿与复投喂对长江鲟肝脏、肠道和肌肉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为揭示其对环境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0尾体重相近(60.532±0.284 g)、健康、活力好的长江鲟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进行0、3、7和14 d饥饿再复投喂14 d,试验结束后检测长江鲟肝脏、肠道和肌肉的各项抗氧化指标,包括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羰基(PC)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谷胱甘肽(GSH)活性及抗超氧阴离子(ASA)和抗羟基自由基(AHR)能力。【结果】在饥饿期间,长江鲟肝脏MDA含量、GST活性、GSH-Px活性和GR活性均随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P<0.05,下同);肠道GR活性和GSH活性也随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MDA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GST活性和GSH-Px活性则先下降后上升;肌肉MDA含量和PC含量呈先显著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以饥饿14 d后最高,GR活性、GSH活性及ASA能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复投喂后,长江鲟肝脏GSH-Px活性呈显著下降趋势,GR活性的变化趋势与GSH-Px活性恰好相反;肠道PC含量随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CAT活性、GST活性、GSH-Px活性和GR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说明其肠道抗氧化能力在饥饿7 d复投喂14 d后显著上调;肌肉MDA含量、PC含量、SOD活性和AHR能力均呈显著下降趋势,CAT活性、GST活性和GR活性则以饥饿14 d复投喂14 d的最高。【结论】饥饿会抑制长江鲟体内抗氧化能力,随着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其体内通过调动不同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形成新的氧化平衡以维持正常生理状态;复投喂后由于营养物质得到补充,促使鱼体各项生理机能得到恢复,一定程度上缓解饥饿产生的氧化应激并形成新的氧化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