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2014年引进黄河流域棉区的3种熟性的3个常规棉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育期,成铃分布及产量性状,以探讨外源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在江西棉区的适应情况。结果表明:早熟品种生育期延长,"三桃"比例失调,产量最低;中熟品种生育期缩短,霜前花率偏高,不利高产潜力的发挥,这2种熟性品种均不适宜在该区种植。中早熟品种冀228的生育期较稳定,中下部及内围成铃率相对较高,籽棉产量最高,在当前栽培条件下,较适宜在江西棉熟性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播期对棉花品种产量、品质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适时晚播有利于棉花机械采摘,但晚播往往会影响产量和纤维品质。为考察播期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于晚播的棉花品种类型,本试验以10个棉花品种为材料,设置正常春播(4月24日)和晚春播(5月12日)两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纤维长度和细度受播期影响变化显著——晚播条件下,棉花品种的纤维长度显著增加(平均增加6.49%),而纤维细度则因品种而异;籽指在晚播条件下显著增加,单铃重受播期与品种基因型互作的影响显著;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晚播导致籽棉产量显著降低(平均减产6.64%),而生育期较短或晚春播吐絮率大于80%(9月30日前)的品种,其籽棉产量显著增加。本研究为选育适宜于机械采摘的中早熟棉花品种、促进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北疆主推的14个杂交棉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多年多点栽培试验,对17个性状的相关性及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现蕾期、吐絮期、生育期、始节高、黄萎病病指极显著负相关,与开花期显著负相关,并且籽棉产量与铃质量、株高显著正相关,皮棉产量与籽棉产量极显著正相关;黄萎病病指与现蕾期、生育期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期、始节高显著正相关;始节高与现蕾期、吐絮期、生育期极显著正相关。产量性状因子、铃部性状因子、枯萎病因子、衣分因子和开花期因子5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累积贡献率达87.469%;根据主成分因子得分,可将供试材料聚为3类,其中金垦杂1064、七杂5号、新陆早43号的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4.
以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组和中熟杂交组棉花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生育期、农艺性状、丰产性和抗病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棉CG3籽棉总产和皮棉总产均居第1位,分别比对照增产4.39%和8.86%,增产显著,霜前籽棉总产和霜前皮棉总产表现也较好;CG1和CG8产量表现也较高。杂交棉中ZJ2表现最好,籽棉总产和皮棉总产均居第1位,表现较好的有ZJ3和ZJ5。调查显示,所有参试品种均高抗枯萎病,抗或耐黄萎病。  相似文献   

5.
减免整枝,合理利用叶枝是棉花高产省工、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旨为探索黄河流域棉区简化整枝的可行性,筛选适宜简化栽培的棉花品种。选取当前主栽棉花品种冀863、冀151和国欣棉9号为试材,以精细整枝为对照(CK),研究了简化整枝对棉花生长结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化整枝对棉花生长结铃的影响因品种而异,除造成冀151株高以及冀863果枝台数和果枝果节数显著降低外,对其他品种与指标影响均不显著;简化整枝对棉花果枝成铃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增加棉株总成铃数表现为促进作用,与精细整枝(CK)相比可多结铃2.5~3.3个/株;简化整枝有利于棉花总生物量的积累但效果并不显著,对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也无显著影响。简化整枝能显著提高国欣棉9号的地上部营养器官生物量,增加其单株成铃数、成铃率、单位面积干物重和籽棉产量。与冀151和冀863相比,国欣棉9号更适宜简化栽培。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宜鄱阳湖植棉区油棉两熟轻简种植的最佳棉花品种,2020年选用了8个棉花品种进行了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晶华棉116在10月中旬的吐絮率为85.98%,实收籽棉产量和理论皮棉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62.6和1057.3 kg/hm2,其生育期较短,铃大、衣分高,成铃吐絮集中且适宜机采;赣杂棉0906生育期较长,铃大、衣分高,产量潜力大.因此,从产量的角度考虑,在油棉两熟制种植模式中,棉花油菜连作机播、机收适宜的棉花品种推荐晶华棉116,油后免耕直播,棉林套播油菜的适宜棉花品种推荐赣杂棉0906.  相似文献   

7.
增加光能利用是增加棉田产量可供探索的一条途径。1984~85年在院农场棉田研究光强对泗棉二号(陆地棉)主要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影响。棉田盛花期光强大于初花期和吐絮期。棉田最大叶面积系数的大小和分布,影响光能立体利用,棉株基部层(21~40厘米)光强大于光补偿点,才有利于结铃。不同密度棉田光强间差异对棉株营养器官影响小,对生殖器官影响大。光强与株高为负相关,与单株子棉重为正相关。这种正相关主要是通过增加株铃数、单铃重、果枝数的间接效应取得。最优回归方程y(单株子棉重)=-101.61+1.32x_1(光强)+0.24x_2(果枝数)+5.10x_4(株铃数)+18.82x_6(单铃重),计算理论值与观察值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麦后移栽棉播种期和移栽期比麦行套栽棉迟,但移栽后气温高,棉株生长发育快,生育期以及棉株干物质积累与麦行套栽棉的差距逐渐缩短,到了吐絮期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干物重与麦行套栽棉持平。各项生理代谢特性测定结果,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强度、主茎皮可溶性糖含量各个生育期麦后移栽棉均高于麦行套栽棉,净同化率、根系伤流量则于花铃期后高于麦行套栽棉,这是麦后移栽棉发育快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南疆膜下滴灌陆地棉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氮肥对南疆膜下滴灌陆地棉干物质的积累动态与分配规律的影响,为南疆陆地棉膜下滴灌高产棉田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棉所49号为材料,在田间通过不同施纯氮量(0、150、300、450、600和750 kg/hm2)试验,对不同生育时期公顷干物质的积累及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并建立施纯氮量与籽棉产量的回归方程.[结果]全生育期根、茎枝、叶片的干物质积累与施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蕾花铃在结铃期呈极显著负相关.茎枝的分配比例与施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蕾花铃呈负相关;叶片的分配比例在开花期之前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开花期之后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纯氮300~450 kg/hm2,可提高干物质积累速率,延长其快速积累持续期,调节棉花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增加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比例,提高棉花产量.施纯氮量与籽棉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4 171.870+12.881 X-0.015X2,当施纯氮量X=427.832 kg/hm2,得到籽棉理论最高产量为Y=6 937.17 kg/hm2.  相似文献   

10.
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2008~2009年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农场开展了麦后棉不同种植方式(直播和育苗移栽)、品种和密度试验,以中熟育苗移栽棉为对照,研究分析了麦后直播棉生育性状、结铃动态、产量和"四桃"比例与移栽棉的差异.结果表明:麦后直播棉在品种选择恰当的前提下,可获得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相当的产量.适合麦后直播的棉花品种是早熟棉,生育期为100~105 d,试验品种中棉所50、中棉所68是理想的麦后直播棉品种,其中中棉所68增产潜力更大.生育期在125 d以上的中熟品种因霜前吐絮率低,不宜作麦后直播棉使用.江苏沿海地区麦后直播棉中棉所50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7 500株左右,中棉所6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0 0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11.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陇棉3号为试材,采用田间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研究有机肥与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棉花生育期、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重、叶面积指数、花铃期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延长了棉花生育期2~6 d,且用生物有机肥替代40%化肥的情况延长生育期的时间最长。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从苗期到花铃期上升,花铃期升至最大,随后在吐絮期下降。在花铃期和吐絮期,6个处理中T5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施用有机肥对棉花花铃期的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普通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获得与常规施肥相应的产量。而生物有机肥替代40%化肥显著增加了绒长、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结论】棉花生产过程中可以用生物有机肥来替代化肥,达到减用化肥、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麦棉两熟种植模式下,研究不同品种与播期对棉花生长、产量以及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为棉花播期及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中,设置裂区试验,以2个早熟棉品种锦科707和鲁棉2387为主区,4个播期5月10日(SD1),5月20日(SD2),5月30日(SD3),6月10日(SD4)为副区,分析不同品种和播期对棉花生育期进程、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棉株内部铃重及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随着播期的推迟,2个品种均表现为苗期不变,蕾期缩短,开花期和吐絮期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锦科707在SD1处理,鲁棉2387在SD2处理下有利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2)品种和播期对棉花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锦科707在SD1处理下皮棉产量最高,为1 873 kg/hm2,鲁棉2387在SD2处理下皮棉产量最高,为1 767 kg /hm2;(3)锦科707在SD1处理中,上部和中部铃重最大,而下部铃重SD3最大,鲁棉2387在SD2处理中,下部、中部、上部铃重均高于其他处理。同一品种不同播期间,下部和中部成铃分布比例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而上部则成铃分布比例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结论】在黄河流域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下,过晚播种会导致产量严重降低,锦科707在5月10日,鲁棉2387在5月20日左右播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杂交棉品种选育,利用2006~2015年近10 a的河北省棉花区域试验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影响杂交棉产量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皮棉产量与单铃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衣分和单株铃数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与子指呈不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均对皮棉产量有一定意义,对皮棉产量的贡献度顺序为单铃重衣分单株铃数子指。因此,在杂交棉品种选育时,应尽力提高杂交棉的单铃重,同时重视协调与衣分和单株铃数的相互关系,从而大大提高棉花的皮棉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南疆机采棉高产栽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株型松散品种新陆中54号和株型紧凑品种新陆中75号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适宜机采的株行距配置进行试验,分别为高密度一膜六行(66 +10) cm、高密度一膜六行(64+12) cm和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研究其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动态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新陆中54号与新陆中75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种植模式下,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的积累进入快速增长期起始日、结束日及最大生长速率的时期均提前,其生长特征值与总氮积累量理论值均较大。确保棉株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净吸收和净转移量的增加,发挥棉株单株优势,使棉株生长具有较高的氮代谢水平,可有效增加棉株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达到较高皮棉产量(3 307.8和3 150.9 kg/hm2)。不同品种间,新陆中54号对新陆中75号而言单株结铃数高出9.23%,最终皮棉产量高出4.98%。【结论】在新疆南疆不同品种在机采棉株行距配置间,松散型品种新陆中54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配置下,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累积特征值较协调,各器官分配比例较合理,使皮棉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减量追施氮肥运筹对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方法】5个处理施基肥量一致,以大田常规追施氮肥量为对照,在常规追施氮肥量的基础上减施10%、20%、30%、40%作为减量追施氮肥处理,分析减量追施氮肥对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常规追施氮肥量、减施10%追施氮肥量和减施20%追施氮肥量处理的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结铃数和籽棉产量均显著高于减施30%追施氮肥量和减施40%追施氮肥量处理,并且各处理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比重按大小依次为减施10%追施氮肥量处理、常规追施氮肥量处理、减施20%追施氮肥量处理、减施30%追施氮肥量处理、减施40%追施氮肥量处理;追施氮肥量、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籽棉产量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结论】大田常规追施氮肥基础上减施10%追施氮肥量不会显著降低籽棉产量,对棉花的结铃数和铃重、衣分也均未显著降低,同时不会影响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且有利于棉株生殖器官分配比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新疆超高产杂交棉的光合生产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研究超高产条件下棉花的光合生产特征,总结超高产形成规律,提出超高产的产量结构和光合生理指标,对挖掘品种产量潜力,构建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杂交棉标杂A1为研究对象,采取定向培育超高产试验示范田,以一般产量水平条件下常规棉品种(系)为对照,研究超高产条件下标杂A1产量形成过程中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光合速率和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等变化。【结果】与常规高产棉田相比,标杂A1皮棉单产达到3 500 kg?hm-2时,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叶绿素SPAD值、单叶光合速率在盛铃期至初絮期显著高于对照;群体光合速率峰值高且持续时间长,群体呼吸速率占群体总光合的比例在生育中后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初絮期显著低于常规高产棉田;营养器官光合物质积累直线增长期起始时间早、积累持续时间长、物质积累量大,群体总光合物质和生殖器官光合物质积累直线增长期及积累速率峰值出现较晚,积累活跃期较长,物质积累强度大。【结论】杂交棉标杂A1皮棉单产达到3 500 kg?hm-2的产量结构和生育期主要光合生理指标:总铃数每公顷应大于150万个,单铃重大于5.5 g,衣分不低于44%;叶面积指数在盛铃前期应达4.9~5.2,初絮期应维持在3.3以上;叶绿素SPAD值在盛铃期达到65.4~66.5,初絮期仍在64.8以上;单叶光合速率在盛蕾期至盛铃期保持在32.2~36.5μmol?m-2?s-1,初絮期应高于22.2μmol?m-2?s-1;群体光合速率盛铃前期达43.4μmol?m-2?s-1,初絮期在16.3μmol?m-2?s-1以上;总光合物质积累量达26 345.4 kg?hm-2,经济系数不低于31%。  相似文献   

17.
新陆早42号(原代号垦62)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所育成的优良早熟棉花新品种。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5 190.6、2 196.2、2 133.6 kg/hm2,较对照新陆早13号分别增产6.82%、10.1%、9.3%;株型紧凑,茎秆较粗壮;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品质优良,吐絮畅且集中,形态特征适宜机械采收;生育期123 d,早熟性好,适宜在北疆、南疆等早熟棉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处理棉花冠层关键生育时期,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APAR) 和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 FAPAR)与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快速、非破坏性地监测棉花长势和产量预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线性光量子传感器,获取棉花新陆早61号和新陆早72号2品种4氮素处理5个生育时期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计算出APAR和FAPAR,分别与实测籽棉产量和其构成因素建立相关关系。【结果】2个棉花品种4种氮素处理的冠层APAR、FAPAR随生育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冠层APAR在整个生育期呈现“M”的变化趋势;冠层FAPAR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较高值都出现在开花结铃期和盛铃期,除盛花期外,2品种4氮素处理的其它4个生育时期FAPAR均为N3>N2>N1>N0的;5个生育时期的FAPAR与籽棉产量和单株有效铃数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关系,而只有开花结铃期的APAR与二者达到极显著相关(α=1%,n=24),APAR和FAPAR与其它产量构成因素未达到显著相关关系。利用开花结铃期FAPAR与籽棉产量和单株有效铃数相关最高的线性函数模型对其估算,籽棉产量和单株有效铃数的实测值与估测值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线性关系,预测精度分别达93.20%、93.25%。【结论】棉花不同氮素处理影响棉花冠层APAR、FAPAR的变化,利用棉花开花结铃期的冠层FAPAR可以预测棉花产量和单株有效铃数。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棉花水分利用率和培育抗旱高产品种,以补偿生长存在显著差异的6个棉花品系为材料进行蕾期不浇水干旱胁迫处理,以正常浇水为对照。胁迫期间调查各品系形态学指标,记录生育期,吐絮期计算补偿生长效应,统计单株铃数。结果表明:蕾期干旱胁迫缩短棉花生育期,降低株高、茎粗和纤维长度,提高叶片SPAD值。经相关性分析,棉花补偿生长效应与单株铃数和生育期成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和-0.90,与单铃重成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1,说明品系补偿生长效应越强,其生育期越短,单株铃数越少,单铃重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