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洲玉米螟卵对3种赤眼蜂的适合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等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以米蛾卵为寄主时,3种赤眼蜂最高,达10.42%,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高于其它两种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低于其它两种蜂。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卵是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宜寄主,是拟澳洲赤眼蜂的次适寄主,是松毛虫赤眼蜂的不适寄主。  相似文献   

2.
rDNA-ITS2应用于赤眼蜂分子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通过对拟澳洲赤眼蜂Trichoramma confusum,甘蓝夜蛾赤眼蜂T.brassicae,广赤眼蜂T.evanescens,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及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的6个地理种群的rDNA-ITS2进行克隆测序,又运用软件DNAStar的MegAlign程序对不同赤眼蜂属间,赤眼蜂属种间,同种不同地理种群之间以及同一赤眼蜂个体不同拷贝之间的ITS2序列的遗传分歧及相似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眼蜂属与外群ITS2序列的遗传相似性很低,赤眼蜂属内不同种之间IT2序列保守性适中,种内或不同的地理种群之间以及同一个体不同ITS2拷贝间非常保守。说明ITS2序列可作为赤眼蜂种级水平分类鉴定的良好靶标序列。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湖北省9种赤眼蜂在不同生境植物上的分布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9种赤眼蜂可寄生在21科25属25种植物的虫卵上,根据25种植物的生态特点,可划为农田型、沼泽型、林间型和广布型四类。属于农田型有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广赤眼蜂(T.evanescens),林间型有舟蛾赤眼蜂(T.closterae)和风蝶赤眼蜂(T.seticini),沼泽型有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广布型有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上(T.dendrolimi)、毒蛾赤眼峰(T.ivelae)和粘虫赤眼蜂(T.1eucaniae)。  相似文献   

4.
三种赤眼蜂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和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共11个群体进行了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赤眼蜂的酯酶共显示9条电泳酶带,松毛虫赤眼蜂有5条带,螟黄赤眼蜂有6~8条带,广赤眼蜂有6~7条带。从酯酶电泳酶谱上可以将这3种赤眼蜂区分开。同时广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各群体间也有一些差异,可作为赤眼蜂种间或种内群体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陕西14个县、市菜粉蝶寄生昆虫调查结果,得到原寄生性天敌: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螟黄赤眼蜂T.chilonis、亚洲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菜粉蝶绒茧蜂Apanteles glomeratus、绒茧蜂Apanteles sp.、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粉蝶粗腿小蜂Brachymeria femorata和追寄蝇Exorista sp.等9种。其中广赤眼蜂是卵寄生蜂中的优势种类。全省平均寄生率11.73%~15.74%,6~8月是寄生的高峰期,寄生率为32.46%~46.42%。一年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寄生率差异显著。幼虫期和蛹期寄生率很低。  相似文献   

6.
3种赤眼蜂雌蜂触角上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要:用扫描电镜观察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及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雌蜂触角上感器的外部形态,比较其感器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发现了镰刀形感器背面的特殊形态,并确定了其功能。确定了位于触角端部的单孔毛形感器为味觉器。3种赤眼蜂棒节腹面的镰刀形感器数目及棒节背面板形感器的形态和嗅孔密度存在差异;玉米螟赤眼蜂的坛形感器与其他2个种在形态上也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赤眼蜂(Trichogramma)和白僵菌(Beauvenia bassiana)防治黏虫的效果做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显示,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的卵块寄生率在55.56%~77.78%之间,卵粒寄生率在14.24%~27.69%之间。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的卵块寄生率在66.67%~88.89%之间,卵粒寄生率在14.63~30.54之间。白僵菌的校正防效在20.75%~54.72%之间。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黑龙江省白菜田赤眼蜂资源基础资料零散不详实、资源鉴定及物种编目领域薄弱等问题,通过采集自然栖息地白菜田害虫卵,利用米蛾卵卡诱集及田间扫网采集3种方式,对白菜田寄生蜂资源进行采集,明确不同采集方式所采集的寄生蜂种名、拉丁名、采集时间及科、亚科或属等分类地位。同时,利用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形态学特征对4种具有代表性的赤眼蜂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 Pang et Chen)、暗黑赤眼蜂(T.pintoi Voegelé)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对触角、胸腹部、翅及雄性个体外生殖器的形态进行鉴定,完善我省蔬菜害虫天敌赤眼蜂的资源数据库,为后续大规模发掘优势天敌昆虫资源开展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最佳蜂种,提高赤眼蜂的防治效果,采用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在玉米田放蜂4次,并通过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玉米植株各个部位危害程度和产量损失评估指标进行比较,来研究不同种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率最高达92.1%,松毛虫赤眼蜂为65.2%,螟黄赤眼蜂为56.3%。综合各项指标得出最佳防治蜂种为松毛虫赤眼蜂,4次放蜂可有效提高赤眼蜂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潜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头雌蜂3d更换寄主卵、不更换寄主卵、更换寄主卵第1d喂蜜等方法,对供试赤眼蜂进行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试验。结果表明:寄生亚洲玉米螟的优势赤眼蜂种依次为T.evanescens(广赤眼蜂)、T.ostriniae(玉米螟赤眼蜂)和T.dendrolimi(松毛虫赤眼蜂),而T.chilonis(螟黄赤眼蜂)、法国T.maidis、美国T.nubilale、古巴T.pinloi和T.preti  相似文献   

11.
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受到繁育寄主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繁育寄主对赤眼蜂品系在梨小食心虫卵的趋性中是否存在差异,本试验通过Y-管行为选择试验研究了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品系,以及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本地优势种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pintoi品系对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趋性。松毛虫赤眼蜂米蛾卵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卵均未表现出显著趋性,松毛虫赤眼蜂梨小卵品系在仅有米蛾卵时对米蛾卵表现出了显著趋性,而在仅有梨小卵、以及梨小卵和米蛾卵共存的处理中未表现出对任一寄主卵的趋性;玉米螟赤眼蜂米蛾卵品系和梨小卵品系,以及暗黑赤眼蜂梨小卵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卵均未表现出显著趋性。仅有米蛾卵时,暗黑赤眼蜂梨小卵品系选择时间显著短于除玉米螟赤眼蜂梨小卵品系外的其余三种赤眼蜂品系;而在仅有梨小卵时,暗黑赤眼蜂梨小卵品系选择时间最长,松毛虫赤眼蜂米蛾卵品系选择时间最短;而两种繁育寄主同时存在时,玉米螟赤眼蜂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4种生物农药——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北农爱福丁、力杀死和天霸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YYS、GGS品系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的JDM、GGM、HMM品系成蜂以及对JDM和YYS品系幼虫的毒杀效果,考察了各赤眼蜂品系对各药剂的敏感性和生物农药与赤眼蜂的兼容性。结果表明:各品系与天霸的兼容性最差,与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力杀死和北农爱福丁兼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项安全高效、生态环保的生防措施,是最先进的坊螟技术。公主岭市连续19年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取得了显著效益。介绍了松毛虫赤眼蜂的防螟原理和特点、工厂化生产、田间应用技术等。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时策。  相似文献   

14.
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与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分别研究了2种赤眼蜂在无光照(0 lx)、弱光强(55~100 lx)、基础光强(750~1 000 lx)和室内强光强(2 800~3 000 lx)4种光照度下寄生与发育的情况。结果显示,光照度的变化对2种赤眼蜂种群的寄生与发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在寄生与发育环节均表现出对于55~100 lx弱光照条件的偏好性,弱光强处理下,其寄生率显著高于无光处理组及基础光强处理组(P0.05),羽化率显著高于室内强光照处理组(P0.05)。螟黄赤眼蜂种群在寄生环节表现出对于750~1 000 lx基础光强处理的偏好性,寄生率显著高于弱光处理组(P0.05);在发育环节,基础光强处理组的羽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但单卵蜂数则显著低于弱光强处理组(P0.05)。在现行柞蚕卵繁育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基础上,适度降低发育环节的光照度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松毛虫赤眼蜂的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溴氰菊醋、甲氰菊酯、氰戊菊酯和三氟氯菊酯对广赤眼峰(Trichogrammaevanescens Westwood)、螟黄赤眼蜂(T.confusumWiggiani)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Masts)成蜂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同一种赤眼蜂成蜂的毒力不同;不同赤眼蜂种群的成蜂对同一药剂的反应差异也较大,其中溴氰菊酯的毒力最大(LC50〈2.30μg.mL^-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I和mtDNA CO II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0、DnaSP 5.10、Arlequin 3.5.2.2和Network 2.0等软件对种群遗传分化、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基于mtDNA CO I和mtDNA CO II基因分析时,分别检测到11种和9种单倍型,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d)较高,分别为0.609和0.633;总体遗传固定指数(FST)分别为0.11902和0.09052,基因流(Nm)分别为2.00和2.51,表明贵州省茶棍蓟马各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水平较高,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mtDNA CO I和mtDNA CO II基因序列的单倍型网状树分析均无明显分支;种群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表明,茶棍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总群体的中性检验Fu's Fs不显著(P>0.05),且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说明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或处于临界状态.[结论]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虽然尚未形成明显的种群扩张,但可能已处于临界状态,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力争将茶棍蓟马种群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以保证贵州省茶产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敏  康子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792-5793,5835
[目的]为向日葵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对防治向日葵螟赤眼蜂蜂种进行筛选,探讨向日葵螟的发生规律,研究田间投放赤眼蜂数量和向日葵被害率的关系。[结果]松毛虫赤眼蜂黑龙江K-4品系日平均寄生率为60.72%,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系。当松毛虫赤眼蜂的释放量为675000头/hm^2时,对向日葵冥的防效达61.47%,投入产出比达1:38。向日葵螟的始盛期与向日葵开花期相吻合。放蜂量与被害率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松毛虫赤眼蜂可对向日葵螟的田阃防治起到一定作用,提高向日葵产量,还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8.
《吉林农业科学》2016,(4):75-78
采用硫酸纸、塑料布、鲜玉米叶、蜡纸作为玉米螟成虫的产卵基质,得到4种不同的玉米螟卵块。在气候箱内对大、小卵繁殖的4个品系赤眼蜂进行寄生玉米螟卵块测试。结果表明:4个品系赤眼蜂对4种不同基质玉米螟卵的寄生具有选择性,不同品系赤眼蜂对同一种玉米螟卵的寄生特性存在差异,小卵赤眼蜂的寄生特性优于大卵赤眼蜂,当蜂种同为"大卵"或同为"小卵"时,螟黄赤眼蜂的卵块寄生率优于松毛虫赤眼蜂,而松毛虫赤眼蜂的单雌寄生卵粒数优于螟黄赤眼蜂;研究还发现同一赤眼蜂品系在玉米叶卵上的寄生效果最好,其次是塑料布卵,很少在蜡纸卵上寄生,这一结果为今后更好地选育、应用,以及效果评价赤眼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mtDNA-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中国分布秆野螟属(Ostrinia)8种螟虫的分子系统学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秆野螟属昆虫COⅠ基因全长1 545 bp,编码514个氨基酸,COⅠ基因全部核苷酸位点中多态性位点占6.08%,氨基酸突变率为3.11%。碱基转换数(Ts)明显高于颠换数(Tv)。总体上,秆野螟属COⅠ基因序列相似度较高,种内差异明显小于种间差异,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遗传距离在0.000 6~0.005 2之间,种间遗传距离为0.007 1~0.050 5。分别采用UPGMA法、NJ法和MP法构建秆野螟属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物种间进化关系基本一致:8种螟虫明显分为2个大群,即虎杖螟(O.latipennis(Warren))与其他种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一个大群,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Guenée))等7个物种聚在一起形成另外一个大群。在第2大群中,刺菜螟(O.zealis(Guenée))与其他种类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一支,为一亚群,而亚洲玉米螟等6个种聚在一起形成一大丛,为另一亚群。在第2亚群中,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首先聚在一起形成一亚亚群;而欧洲玉米螟(O.nub...  相似文献   

20.
三种本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是中国北方大豆生产上的最重要蛀荚害虫,研究旨在明确3种本地赤眼蜂即黏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 )、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对自然寄主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为选育优良蜂种、定量评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控害潜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室内采用编制以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的3种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比较分析其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繁殖特性以及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平均单雌寄生卵数、雌蜂平均寿命和羽化率等寄生特性参数。【结果】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黏虫赤眼蜂在羽化当日均达到产卵高峰,分别占其总产卵量的68.1%、69.1%和64.0%,随着时间的延长,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无任何营养补给时,10.0%的黏虫赤眼蜂雌蜂个体可存活7 d,羽化3 d后,平均单雌寄生10.5粒大豆食心虫卵,占总寄生量的22.5%;黏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R0Trmλ分别为24.75、23.78和21.13;9.46、10.34和10.37 d;0.3393、0.3064和0.2941;1.4040、1.3585和1.3419;而3种供试赤眼蜂的平均单雌寄生卵数、平均寿命以及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综合比较结果显示,黏虫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各项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R0Trmλ)最好,其次是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的表现最差。【结论】黏虫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有较强的嗜好性和适应性,其主要生殖力特征参数均优于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是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优势蜂种,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