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了给西藏青稞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选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现有的4个主要青稞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籽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下的籽粒灌浆特征表现出相似性,4个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大小依次为‘藏青2000’>‘藏青320’>‘喜马拉雅22’>‘藏青13’;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对青稞籽粒产量的影响作用力为:播期>施肥>种植密度;不同青稞品种灌浆期籽粒百粒干重均在3.54 g~6.71 g之间,所有试验处理平均百粒干重最高的是T1(播期为4月10日)处理的‘藏青2000’,达到5.8 g/百粒。综合分析表明,播期对4个青稞品种的灌浆特性和产量效益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适时早播是青稞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不同熟期玉米不同粒位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密度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不同粒位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的调控效应,为陕北灌区春玉米密植高产机械粒收技术提供依据。于2018—2019年以中熟品种先玉335(Xianyu 335)和晚熟品种东单60(Dongdan 60)为材料,设置45,000(D1)、60,000(D2)、75,000(D3)、90,000(D4)株hm^–2四个种植密度,分析其不同粒位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密度的增加能显著提高不同熟期品种玉米籽粒产量,其中2018年2个品种均在D4处理下达到最高产量;2019年先玉335和东单60分别在D4和D3处理下达到最高产量,2年平均最高产量分别为18,739 kg hm^–2和17,111 kg hm^–2,较D1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32.2%和27.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粒位的籽粒灌浆速率降低,粒重减小,脱水速率加快。在D4种植密度下,先玉335下部和上部籽粒平均灌浆速率较东单60分别高0.08 g d^–1和0.04 g d^–1,粒重较东单60分别高3.6 g和1.6 g。生理成熟时不同粒位的籽粒含水率与吐丝到生理成熟间有效积温呈显著正相关,总脱水速率与灌浆速率相关性不显著。先玉335不同粒位的籽粒脱水速率快,且下部和上部籽粒平均脱水速率较东单60高0.006和0.005%℃d^–1。与下部籽粒比,上部籽粒灌浆速率低、灌浆期长、粒重小、后期脱水快、含水率达到28%和25%所需积温少。可见,2个品种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对增密的响应其上部籽粒更敏感;与东单60相比,先玉335密植下籽粒灌浆速率高,粒重大,且后期脱水速率快。因此,选择中熟品种结合适宜增密能够实现陕北灌区玉米密植高产机械粒收生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施肥对青稞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调节作用,以‘藏青27’、‘QTB13’和‘QTB25’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促进青稞分蘖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及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向营养器官和籽粒的分配,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对籽粒贡献率,降低了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对籽粒贡献率。‘QTB13’和‘QTB25’在F2条件下,更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向营养器官和穗部的分配,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最大,产量也最大。‘藏青27’在F3条件下,更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向营养器官和穗部的分配,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贡献率最大,产量也最大。说明合理施肥有利于青稞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寻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与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的相关性,建立玉米高产、高品质及合理密植栽培模式。以‘绿单2号’、‘绥玉10号’、‘鑫鑫1号’、‘德美亚3号’、‘吉单27’、‘嫩单11’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区(种植密度设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 4个水平),玉米品种为副区,测定授粉后不同时期各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脱水速率、籽粒含水量、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德美亚3号’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授粉后55天灌浆即停止,其他玉米品种授粉后56~60天、61~65天籽粒灌浆速率差异不明显,并趋于0;授粉后41~65天,‘绿单2号’7.5万株/hm2处理籽粒含水量低于其他密度处理(P<0.05),65天籽粒含水量最低,为41.34%;‘德美亚3号’7.5万株/hm2种植密度籽粒脱水速率表现单峰曲线趋势,峰值出现在授粉后51~55天,为3.90%/d;6个玉米品种10.5万株/hm2处理产量均低于其各自玉米品种其他密度处理,说明三江平原地区10.5万株/hm2密度不适于该6个玉米品种。综合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性状,‘鑫鑫1号’、‘绥玉10号’最适密度为6.0万株/hm2,‘绿单2号’、‘德美亚3号’、‘吉单27’最适密度为7.5万株/hm2;‘嫩单11’对密度处理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麦类作物籽粒的灌浆特性,以小麦品种‘宁麦13’、大麦品种‘龙啤1号’和青稞品种‘昆仑15号’为试材,利用Logistic模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分析了3种作物粒重增长进程和灌浆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大麦和青稞千粒重分别为51.60、49.01、46.43 g/(1000grain),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小麦籽粒有效灌浆时间为45.89 d,分别比大麦和青稞长9.84 d和3.59 d (P<0.05);小麦粒重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大麦和青稞,青稞与大麦无显著性差异。大麦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为1.37 g/(1000grain·d),高于小麦和青稞18.10%和24.55%(P<0.05);大麦籽粒粒重快增期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高于小麦和青稞,青稞与小麦无显著性差异,但大麦在快增期灌浆速率下降最快。可见,小麦与大麦、青稞之间粒重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大麦与青稞之间粒重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籽粒的灌浆速率。  相似文献   

6.
摸清过量施氮下不同青稞品种(系)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和调控机制,为西藏河谷农区青稞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N1(施氮量70 kg/hm2,常规施氮处理)、N2(施氮量172.5 kg/hm2)、N3(施氮量275 kg/hm2)、N4(施氮量345 kg/hm2)4个施氮处理,CK(施氮量0 kg/hm2)为不施氮处理,比较分析不同施氮量水平下,青稞品种‘藏青3000’和青稞品系‘6927’的株高、分蘖和成穗、叶绿素、粒重和籽粒灌浆特性、氮素利用和产量等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施氮对青稞的基本苗没有影响,青稞分蘖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处理下‘6927’的最高茎蘖数高于‘藏青3000’;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青稞成穗数呈现减少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所有生育期的株高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或增加不明显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SPAD值呈先增加后不再显著增加或降低的趋势,‘藏青3000’各施氮处理的旗叶叶绿素SPAD值高于‘6927’;施氮可明显提高青稞各生育期...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籽粒灌浆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密度对群体LAI和灌浆特性的调控机制。选用冀中南地区3个高产玉米品种,研究了6种种植密度对不同生育时期群体LAI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LAI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吐丝期达到顶峰,吐丝期以后开始下降。3个品种各生育时期LAI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相同的密度水平下,衡玉1182群体LAI要大于郑单958和先玉335,表现出较强的耐密性。玉米产量与LAI呈二次函数关系,郑单958、先玉335和衡玉1182最适LAI分别为3.252,3.193,4.125。3个品种吐丝期最大LAI与种植密度均呈极显著相关,最大LAI随密度增加而直线增加。3个品种玉米籽粒的百粒质量均随灌浆进程呈现出慢-快-慢"S"形变化,各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呈单峰抛物线型变化,最大灌浆速率出现在授粉后30 d左右,不同品种各处理最大灌浆速率均表现为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且低密度籽粒灌浆速率要高于中、高密度。在达到最大灌浆速率后,衡玉1182灌浆速率下降速度要快于郑单958和先玉335。各密度下群体籽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将各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粒重渐增期、线性灌浆期和缓增期,相同密度水平下,衡玉1182籽粒灌浆速率最高峰值(Gmax)和籽粒灌浆速率平均值(Gmean)要大于郑单958和先玉335,活跃灌浆期(D)则小于郑单958和先玉335,3个品种不同灌浆时期平均灌浆速率表现为衡玉1182先玉335郑单958。3个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下降的趋势,秃尖呈现上升的趋势。衡玉1182是在82 500株/hm2时达到了产量的最大值,郑单958和先玉335种植密度是75 000株/hm2时产量最大,最大产量3个品种表现为衡玉1182先玉335郑单958。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索该品种与"双晚技术"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试验站(37°44′N,115°42′E)进行试验。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晚播会显著增加穗数,是晚播高产的基础,适合"两晚技术";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衡科6021’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在不同播期内差异不显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减少。‘衡科6021’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12—2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7—21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330万~390万株/hm2,结合"两晚技术",使作物周年理论总产量可达20221.85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663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穗粒数在种植密度300万/hm~2以上时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分析表明:‘衡6632’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7—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225万~300万/hm~2。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人工灌水及雨水对西藏河谷农区高产青稞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材料为西藏青稞品种 ‘藏青 25’ , 水分处理 8个: 全生育期正常水分、 轻度水分胁迫、 中度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理, 以及灌浆前正常水分、 轻度水分胁迫、 中度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后灌浆期以后雨水灌溉。试验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越大, 青稞耗水量越大, 拔节期及灌浆期是青稞耗水量最大的时期。全生育期土壤水分胁迫会降低青稞的生物量及产量, 轻度水分胁迫、 中度水分胁迫、 重度水分胁迫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生物量下降了 29.9%、 41.7%、 47.6%, 单株产量下降了 15.8%、 43.7%、 57.2%。但前期水分胁迫灌浆期后雨水灌溉对青稞的生长受到促进, 生物量和产量增大, 与长期水分胁迫相比生物量增长了 13%、 75.8%、 128.1%、 157.8%, 产量增长了 42.8%、 84%、 201.6%和 269.5%。雨水灌溉在后期对青稞进行了补偿生长, 水分利用率也相应提高。因此, 在适当的水分胁迫 (50%~65%土壤田间持水量) 下, 利用雨水补充灌溉, 可以提高西藏高产青稞 ‘藏青25’ 的水分利用率, 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剑叶光合、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生育期较短的‘新稻567’、‘新稻568’和‘新科稻31’为试验材料,在直播种植模式下,设置3个施氮水平0、255、300 kg/hm2,分别测定抽穗后剑叶光合速率、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等指标,研究氮肥调控水稻产量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个品种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高效叶面积率和粒叶比表现为中氮水平较高,高氮水平较低。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同氮肥处理间基本表现为中氮处理高于高氮处理;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在整个灌浆期内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不同氮肥处理间的差异在灌浆盛期至灌浆中后期较大,表现为无氮和中氮处理高于高氮处理,灌浆末期处理间差异较小。产量与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关系,与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在灌浆初期呈负相关在灌浆中后期呈正相关关系。适度的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直播水稻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增加剑叶光合速率、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从而促进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措施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雄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26-132
为了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高粱品种产量的影响,寻求高粱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本试验以晋杂23号和晋中405为试验品种,在山西省农业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试验田研究了不同密度、施肥量、播期对高粱试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杂23号’属丰产型品种,不宜密植;‘晋中405’属密植类型,以群体产量获得高产;随着播期的推迟,‘晋杂23号’和‘晋中405’的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最佳栽培措施:‘晋杂23号’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2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晋中405’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5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  相似文献   

13.
栽培因子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高油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高油大豆淮豆8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和密度两因子对其产量及品质性状影响。结果表明:①A3B4 (播期6月20日、密度30×104株/hm2)是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籽粒产量达到3103.75kg/hm2;②播期对大豆产量与品质影响大于密度;③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荚粒数由多到少,百粒重与播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水稻分期播种是研究温光条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确定最佳播期的便捷途径。本试验以宣城地区水稻品种‘两优6326’、‘南粳44’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播期试验下水稻生长情况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的生育进程也相应顺延,2 种水稻全生育期均缩短。‘两优6326’各阶段籽粒灌浆速率随着播期延迟而逐渐上升,‘南粳44’全生育期灌浆速率在D2 播期最高,其他阶段籽粒灌浆速率随播期延迟反应不一;‘两优6326’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随播期延迟均呈递减趋势,‘南粳44’理论产量以D3 播期最高,D2 播期最低。此外,通过不同阶段积温、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与各阶段灌浆速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得出不同温光条件下的影响结论。  相似文献   

15.
新疆绿洲高产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氮肥水平(A)×品种(B)×密度(C)复因子区组设计讨论了新疆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下,开花后灌浆期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产量表现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施肥水平、不同种植密度间的籽粒干物质积累状况及产量表现均存在较大差异;群体植株不同冠层籽粒于物质积累与产量分布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甘蔗‘云蔗05-51’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快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于2014—2016年度在陇川弄门基地,对‘云蔗05-51’进行4个播种期和4个种植密度处理,设置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云蔗05-51’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云蔗05-51’的茎径、有效茎数及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株高和锤度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云蔗05-51’的有效茎数、锤度和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蔗茎产量在1月20日播种最高达到150.70 t/hm~2,1月20日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增减差别不大;在种植密度B1(150000芽/hm~2)时蔗茎产量达到最高值127.25 t/hm~2,蔗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少而减产。从播期和密度的交互效应来考虑,‘云蔗05-51’最佳的播期是1月20日,下种种植密度为150000芽/h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和挖掘国审稻‘盐两优2208’的栽培措施和高产潜力,本研究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优质国审稻‘盐两优2208’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等因素对‘盐两优2208’的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互作效应发现,产量分别在A2B2、A2C2和B2C2互作效应下达到最高,产量相关性状在互作效应影响下,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较为复杂,总体来看,千粒重、结实率和有效穗对产量潜力关联较大,在这几个相关性状值在互作效应中最高时,产量潜力往往也最高。在‘盐两优2208’高产栽培时,应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注重灌浆期水肥管理,氮肥施用适当后移,为增加穗粒数并提高结实率,需在齐穗时增施粒肥,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糯玉米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分析了5个不同基因型的糯玉米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鲜穗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的播期下,糯玉米春季早播和秋季晚播有利于鲜穗产量增加,春播相对秋播有更高的产量。糯玉米籽粒干重变化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籽粒灌浆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根据灌浆参数分析,籽粒干物质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中期,该期灌浆持续时间最短但平均灌浆速率最大,其干物质积累量占了整个灌浆期的60%左右,而前期和后期分别约占20%。不同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存在差异,沪玉糯3号和苏玉糯2号灌浆速率快,灌浆持续期较短。美玉8号、浙凤糯3号灌浆速率相对较慢且灌浆持续期较长。相关分析表明,糯玉米鲜穗产量与最大灌浆速率、平均速率、粒重增量、灌浆活跃期显著相关,与灌浆持续期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不同播期条件下黄淮海区主推夏播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农科728等18个黄淮海区主推夏播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设置6月10日(S1)、6月20日(S2)和6月30日(S3)共3个播期处理,研究夏播玉米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的籽粒灌浆特性,以期为玉米品种选择及高产栽培提供参考和指导。结果表明:(1)成熟期百粒重在不同播期及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播期间表现为S1 (35.20 g) S2 (33.45g)S3 (31.38 g);不同品种间变幅为28.50 g (华美1号)~36.37 g (京农科728)。(2)籽粒平均灌浆速率(Gave)在不同播期条件下表现为S1 (0.74 g 100-grain~(-1) d~(-1)) S2 (0.65 g 100-grain-1 d-1) S3 (0.57 g 100-grain-1 d-1), S1平均灌浆速率分别比S2、S3高0.09和0.17g100-grain-1d-1,增幅分别为13.85%和29.82%;18个品种平均灌浆速率以京农科728(0.75g100-grain-1d-1)最高,显著高于郑单958和先玉335(0.58g100-grain-1d-1和0.67g100-grain-1d-1),增幅为29.31%和11.94%。(3)不同播期间参试品种产量表现为S1 (10,628.67 kg hm-2) S2 (10,207.65 kg hm-2) S3 (9144.59 kg hm-2), S1分别较S2、S3高4.12%、16.23%; S1与S2下产量相差不大。不同品种间, NK815、MC121、京农科729、MC812、京农科728和先玉335产量相对较高,平均为10,730.56 kg hm~(-2),显著高于郑单958 (10,080.85 kg hm~(-2)),增幅为6.44%。(4)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平均灌浆速率(0.70**)、粒重(0.68**)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活跃灌浆期(-0.36**)呈极显著负相关,而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0.58**)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黄淮海区夏播玉米抢时早播有利于获得更高产量,玉米品种可选择种植中熟或中早熟、灌浆速率高、活跃灌浆期适中、产量水平较高的京农科728、京农科729、MC812、MC121、NK815和先玉335等。在播种较晚或积温不足地区,可选择种植中早熟、灌浆速度快的高产型品种京农科728, 6月30日播种、10月16日达生理成熟,可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20.
2015 年土培条件下,以‘日本晴’和‘L81’为供试材料,在抽穗后20、10 天进行人工模拟倒伏处理,研究结实阶段不同时期倒伏对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以及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后20、10 天人工倒伏处理使‘日本晴’籽粒产量平均下降8% (P>0.1)、20% (P<0.1),使‘L81’平均分别下降21% (P<0.01)、29% (P<0.01)。人工倒伏处理对供试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均无影响,但使结实能力明显下降:抽穗后20、10 天倒伏处理使‘日本晴’饱粒率分别下降8%、16%,使‘L81’分别下降16%、21%,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水稻饱粒重、所有籽粒平均粒重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但降幅均小于饱粒率。品种与抽穗后20 天或10 天倒伏处理对水稻结实能力特别是饱粒率有交互作用。两期人工倒伏处理使地上部总干重和各器官干重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最大降幅达31%。与此不同,人工倒伏对两品种特别是‘L81’物质分配的影响因处理时期而异:抽穗后10 天倒伏处理使生物量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减少,而抽穗后20 天倒伏处理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本试验结果表明:结实期倒伏对水稻最终产量的影响因供试品种和倒伏发生时期而异,倒伏引起的产量损失主要与结实能力特别是饱粒率下降有关,后者可能又与灌浆结实期光合生产能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