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业科技》2021,46(1)
通过檀香紫檀+檀香+降香黄檀、沉香+檀香+降香黄檀和檀香+降香黄檀(对比试验种植)三种混交种植模式下的生长量对比值来探讨檀香理想的混交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檀香紫檀+檀香+降香黄檀混交种植模式较檀香+降香黄檀(对比试验种植)种植模式的材积增益可达到168%,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推广的檀香混交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林分密度及混交度对长白山天然风景林树木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期探明天然风景林不同林分密度、不同混交度条件下树木形态的变化规律,及林分密度、混交度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大小树木个体形态特征的影响机理。【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建立4个树木形态指数,通过分析65块样地的林分空间结构信息与样地内1 891株林木个体各形态指数的关系,研究林分密度和混交度对长白山天然风景林树冠、树干形态及干冠协调程度的影响。【结果】林分密度对各树木形态指数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并与林木空间占有指数、干冠协调指数、树冠扩展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干形通直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林木空间占有指数、干冠协调指数在各径级树木个体上受密度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0 5),树冠扩展指数、干形通直指数受林分密度的影响分别只在中径级(P0.000 5)和小径级(P=0.017)树木个体中达到显著水平;混交度与林木空间占有指数、干冠协调指数、干形通直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树形扩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对干冠协调指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00 5),并且在小径级树木和大径级树木个体上作用分别达到极显著(P0.000 5)和显著(P=0.038)水平;密度和混交度的交互作用对干冠协调指数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0 5),林分密度对干冠协调指数的影响程度随混交度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混交度对干冠协调指数的影响程度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结论】林分密度和混交度通过改变风景林树木的邻体竞争关系,进而显著影响风景林树木个体的树冠、树干形态及其协调关系,其中林分密度是主导因素,在研究范围内高于1 200株·hm~(-2)的林分密度会抑制各径级树木体积的增大和干冠形态比例协调程度的提升,混交度在林分密度高于1 600株·hm~(-2)或小于800株·hm~(-2)时显著影响大径级和小径级树木个体干冠形态的协调性,低密度中度混交的林分最有利于树木个体干冠形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解析和定量评价林分因子对赤松赤枯病发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为昆嵛山赤松纯林的营林措施和赤枯病的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昆嵛山区域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34年)的赤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分密度、郁闭度、树高、枝下高、胸径和冠幅6个林分因子及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各项林分因子与赤松赤枯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得影响赤枯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结果】赤枯病在赤松林中普遍发生,发病样地占调查样地的96.3%。整体上,高密度林( 2 956 ~4 089株·hm -2 )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低密度林(688~1 822株·hm -2 )和中密度林(1 823~2 955株·hm -2 )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疏林(郁闭度<30%)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中疏林(郁闭度30%~70%)和密林(郁闭度> 70%)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胸径分组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分组值的增大而减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分密度对赤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 r =0.761, P < 0.01;r =0.748, P < 0.01);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也均受到郁闭度的极显著影响( r =0.509, P < 0.01;r =0.442, P < 0.01);二者与树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443, P < 0.01;r =-0.362, P < 0.01);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枝下高的增大而极显著减小( r =-0.460, P < 0.01;r =-0.419, P < 0.01);二者与胸径均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极显著( r =-0.425, P < 0.01;r =-0.373, P < 0.01);随着冠幅的增大,林木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降低( r =-0.345, P < 0.01;r =-0.381, P < 0.01)。冗余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赤枯病发生的贡献最大。【结论】松赤枯病在昆嵛山区域发生较普遍但不严重,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林分因子分组中均有差异,且均受各林分因子极显著影响。RDA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松赤枯病影响最显著,建议对昆嵛山区域赤松纯林赤枯病的防治工作要以重要因子为主要调控对象,进行合理修剪和间伐。  相似文献   

4.
降香黄檀是海南珍贵树种,生长缓慢,幼林期长,林下生长空间充足,通过林下套种农作物,扩大种植效益。2016—2017年,在海南省定安县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金鸡岭基地,开展降香黄檀幼林套种花生+南瓜、红薯、玉米试验,以降香黄檀纯林为对照,探讨降香黄檀幼林下套种农作物对林分生长量、土壤理化性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香黄檀幼林套种农作物可提高林分生长量、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提高林分的经济效益,其中以降香黄檀幼林套种花生+南瓜模式最佳,套种2 a后,可获得经济效益约38730元·hm-2。  相似文献   

5.
介绍2005—2015年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在粤西的引种栽培成果,总结降香黄檀人工采种、育苗和造林技术,林分抚育管理措施、病虫害种类和最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调查不同混交模式下降香黄檀树冠结构指标和黑痣病发病情况,分析树冠结构指标和黑痣病的关系,筛选出防控黑痣病的主要树冠结构指标。结果如下:降香黄檀黑痣病病情指数与枝下高(Hub)、叶面积指数(LAI)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冠长树高比(PLCH)、冠幅(W)、树冠表面积(CSA)、单株叶面积总数(TLA)呈极显著负相关,一级分枝粗度(Dfb)、一级分枝角度(Afb)、冠形率(CSR)、冠层密度(CLD)与病情指数相关性不显著;树冠表面积(CSA)与病情指数相关系数最大。通径分析表明各树冠结构指标对病情指数直接作用结果如下:正向作用程度从大到小顺序为LAI、W、CSR、Dfb、Afb;负向作用程度从大到小顺序为PLCH、CLD、CSA、TLA、Hub。由决策系数可得,对黑痣病有防控作用的各树冠结构指标从大到小顺序为CLD、PLCH、LAI、Hub、W、TLA、CSR、CSA、Dfb、Afb。综合分析可得,PLCH和W对黑痣病的相对重要性适中,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混交模式呈极显著正相关,所以选取PLCH和W作为黑痣病生态调控的主要树冠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7.
对全省18个县24块新营建的降香黄檀林分在2011~2013年连续开展寒害和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降香黄檀林分早期生长较快,树高年均生长可达1.05 m,胸径年均生长达1.03 cm,但是个体间差异较大;当最低温在0~5℃之间并保持5~10天时,降香黄檀出现较为严重的寒害,林分寒害等级与月均温、海拔、树高和林龄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纬度、胸(地)径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林分所处地形对寒害等级也有一定影响;受寒害的林分在次年寒害较轻的情况下可恢复生长。依据各地寒害等级,并结合各地气温及寒害恢复情况,绘制广东省降香黄檀人工林寒害分区图,将全省划分为适宜栽培区、次适宜栽培区、风险栽培区和不适栽培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以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苗木为研究对象,用氮素指数施肥法对降香黄檀苗木进行 梯度施肥处理,探讨N 素指数施肥对苗木及土壤氮、磷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指 数施肥显著影响了植株体内各器官及土壤N、P 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植株体内各器官及土壤N、P 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指数施肥同时影响了植株和土壤的N/P,施肥处理下的植株和土壤N/P 显著 低于未施肥处理。相关分析表明,植株与土壤的元素含量和化学计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叶片 N/P 比值对生长状况进行判断可知,试验中段植株生长受 N、P 元素共同限制,试验结束时则主要受 P 元素限 制。研究表明,N 素指数施肥能够有效提高降香黄檀体内各器官元素含量,在苗木抚育时应注意加强施 肥以促进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9.
在马尾松采伐迹地,进行了营造降香黄檀福建柏混交林、纯林试验,经过8年的经营管理,林木生长良好,调查可知,降香黄檀与福建柏混交造林生长的林分,比降香黄檀福建柏纯林生长的林分效果好。结果表明:降香黄檀福建柏混交林的林木生长量平均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林木蓄积量,分别比降香黄檀、福建柏平均树高大8.76%、26.30%,胸径粗12.65%、29.85%,枝下高17.65%、61.29%,冠幅大7.22%、35.87%,单株材积大30.77%、112.50%,蓄积量大22.03%、94.50%。土壤肥力也提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
周琦  魏霞  马晓乾  邓勋 《林业科技》2010,35(1):26-29
主要在东京城地区樟子松人工林中,针对樟子松枯梢病建立35块固定标准地,并对标准地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林分因子、林木营养状况等的综合调查,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枯梢病危害与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病情指教与林分及立地因予相关性分析,得到与病害发生相关性显著的林分立地因子,其中坡向、林龄、土质、混交树种与病情指数相关性显著。另外。修枝、清林、除针、营造混交林等营林措施都对病害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降香黄檀不同种苗类型及不同季节造林与林分生长关系,对宜宾地区的降香黄檀林分生长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扦插苗造林的林分在幼林期生长速度要快于实生苗造林林分,扦插苗造林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的成活率都在90%以上,但春季造林(97.87%)的效果明显好于秋季造林(94.33%);实生苗木在春季或秋季造林对林分的树高、胸径、冠幅等性状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降香黄檀(Dalberqia odorifera)是我国珍贵红木树种。本文从造林地选择、整地、造林密度、造林季节、种植技术、抚育管理、套种模式、修枝间伐及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概述降香黄檀人工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对降香黄檀推广和规模化培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筛选出能促进降香黄檀苗期生长与结瘤的最佳施肥组合,探究菌剂在肥料中的作用。采用L9(34)正交设计,设立菌剂(根瘤菌+溶磷菌混合液,简称M)、N、P、K等施肥因素,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11个月生降香黄檀的生长与结瘤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间降香黄檀的生物量、根瘤数、瘤质量等指标差异极显著,施肥对降香黄檀的早期生长极为重要;降香黄檀的苗高、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根瘤数和瘤质量在最佳施肥处理中,相关的指标分别是不施肥对照处理的1.98、4.86、4.34、78、400倍;影响降香黄檀生物量的4种因素从主到次排序为KM=PN,影响根瘤数的4种肥料因素从主到次的排序为KMPN,表明K是降香黄檀苗期生长与结瘤最为重要元素;按极差分析法,最佳肥料组合中,处理6(M2N3P1K2)适宜苗高生长,处理3(M1N3P3K3)适宜全株生长,处理2(M1N2P2K2)适宜单株结瘤个数,处理7(M3N1P3K2)适宜单株结瘤质量;菌剂与化肥在降香黄檀苗期的生长过程中尤为重要,且K在降香黄檀的生长与结瘤过程中影响最大,其次为菌剂;综合分析各施肥处理在促生能力、化肥的使用量少等条件,处理2的施肥组合有利于降香黄檀苗期的生长与结瘤,且减少化肥施用量,即每株降香黄檀幼苗施入10 m L菌剂、0.54 g尿素、11.56 g磷酸氢二钠以及1.91 g氯化钾。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了解降香黄檀苗期对菌剂、化肥的真实需求,并促进降香黄檀微生物肥料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桉树种植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桉树纯林为对照,设置了巨尾桉+望天树,巨尾桉+红椎,巨尾桉+马尾松和巨尾桉+降香黄檀4种混交模式,研究了桉树和不同树种混交模式下桉树树高、胸径、冠幅、单株积材和林分蓄积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桉树和其它树种混交能够促进桉树生长,其中巨尾桉+红椎模式下,桉树胸径、冠幅最大,单株积材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调整树种结构,克服桉树纯林的负面影响以及发展我国珍贵树种的需要,本文选择广西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连山4林班第2代桉树萌芽林进行改造试验,套种灰木莲、顶果木、望天树、观光木、红锥、降香黄檀6种不同混交模式,调查了种植后2015年年底的生长量。结果显示:不同混交模式对桉树林木生长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桉树套种珍贵树种对珍贵树种生长量的影响:灰木莲顶果木望天树红锥观光木降香黄檀。桉树套种灰木莲混交模式比其它混交模式平均胸径提高了1.83~3.18cm、平均树高提高了1.31~2.77m、平均单株材积提高了0.004~0.0055m3,由此可见最佳套种模式为桉树套种灰木莲。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不同种源果实的形态变异,对海南省6个地理种源降香黄檀果实长度、宽度、厚度、体积指数及千粒质量等5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果长、果宽、果厚、果形体积指数和千粒质量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千粒质量的遗传力最高为0.980 3;降香黄檀果实形态的5个性状都呈显著正相关;降香黄檀果实与降雨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类型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与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星斗山保护区参照CTFS样地标准建立马尾松、杉木和光叶水青冈3种天然林固定监测样地,基于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空间结构、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对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3种林分的混交度、角尺度整体上无明显差异,杉木林、光叶水青冈林的大小分化程度均值存在一定差异,但3种林分均形成混交、聚集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生长状态。各林分木本植物物种组成丰富,以杉木林乔木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物种数量为最高,但3种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光叶水青冈林的Pielou指数值最高,各林分类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林灌木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值最高,光叶水青冈林灌木层ShannonWeiner指数显著低于马尾松林(P <0.05),Simpson指数值也显著低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P <0.05),但光叶水青冈林Pielou指数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林分(P<0.0...  相似文献   

18.
降香黄檀幼龄林4种套种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降香黄檀幼龄林4种套种模式得出:套种植物莪术和玉米的生长对降香黄檀高生长有抑制作用,降香黄檀-杉木种植模式投资利润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降香黄檀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香黄檀是原产于我国海南省的珍贵红木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在广东、广西等南方省区进行了引种栽培。文章介绍了降香黄檀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对降香黄檀推广和规模化培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巨尾桉根系分泌物中酚酸对降香黄檀生长的影响,以2年生降香黄檀幼苗为试验材料,参照二代巨尾桉-降香黄檀人工林土壤中6种酚酸含量(X),设置3个酚酸浓度(0.5X、1.0X和2.0X,以蒸馏水作为对照)处理,分析其对降香黄檀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细胞膜透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酚酸处理对降香黄檀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和光合色素含量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在2.0X浓度处理下,降香黄檀幼苗叶片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化感效应指数均小于0;在0.5X和1.0X浓度处理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受到抑制,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而在2.0X浓度处理时,3种酶的化感效应指数均小于0;随着酚酸浓度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通过综合敏感指数可知,6种酚酸对降香黄檀幼苗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但不同酚酸的作用方式及强度存在差异,苯甲酸的化感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