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选取实现高效、节水、控污3个目标的水稻灌排模式,以农田水位为调控指标,在3个施氮水平下设置了不同的灌排模式,研究水稻在不同模式下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利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对这些灌排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分蘖期旱涝交替胁迫对水稻的产量、控污指标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乳熟期旱涝交替胁迫的处理对节水指标的负面影响最大.在旱涝交替胁迫下氮肥施用量低时,对水稻发育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氮肥施用量处理的水稻产量并没有显著增长,高氮肥处理氮素的淋溶量比低氮肥处理高.利用TOPSIS模型得到施氮量300 kg/hm2下的控制灌排模式的相对贴合度为0.694 5.分蘖期旱涝交替不仅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最大,其控污效果也最差.通过模型计算,最优的灌排方案是施氮水平为300 kg/hm2的控制灌排模式.  相似文献   

2.
避雨栽培条件下番茄灌排方案熵权系数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寻求南方地区避雨栽培条件下番茄优质高效生产的灌排方案,借助田间避雨小区试验,研究了10种不同灌排方案对番茄需水量、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将6种单个品质评价指标转化成1个品质综合主成分.以品质综合主成分、产量、需水量和灌水量为评价指标,利用熵权系数法计算得到了各灌排处理的熵权评价值,确定了处理9为最优灌排处理,熵权评价值为0.873;其次为处理5,熵权评价值为0.85;最差为处理1,熵权评价值仅为0.593.研究结果表明,在避雨措施下,采用60%对照灌水量,暗管埋深0.8 m的处理9,番茄产量虽然随灌水量的减少而有所下降,但可增加可溶性固体物、总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等品质指标,改善果实口感与风味,同时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可作为南方地区避雨栽培条件下优质高产的番茄灌排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生物炭施加后控制灌排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于2016年在涟水县水利试验站开展了测坑试验,共设置轻旱控排W-1、重旱控排W-2两种控制灌排模式及无生物炭施加B-0、生物炭施加B-1两种生物炭施加水平,对水稻生长指标、水稻抗倒伏性能、产量指标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及控制灌排W-2条件下,水稻株高均得到显著提高。施加生物炭可以缩短水稻节间长度、增大茎壁厚度及节间外径,显著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但在控制灌排W-2条件下,水稻的倒伏指数升高,累积破坏能量下降,水稻抗倒伏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控制灌排与生物炭添加均对水稻穗长和空秕率有显著影响,其中控制灌排的影响更为明显,生物炭添加和控制灌排W-2单因素作用均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但两者交互作用却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相关水炭耦合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文年型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模拟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适宜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于2016—2017年在蒸渗测坑内进行水稻栽培试验。基于2年试验数据对SWAP-WOFOST模型进行参数的率定与验证,基于1956—2015年60年的降雨资料完成丰、平、枯3种年型的分组,同时改进了SWAP的灌溉排水模块以适应本地化的灌排需求,并由率定后的模型模拟了丰、平、枯3种年型下4种节水灌溉模式的稻田水分运移及水稻生长过程,通过对比不同水文年型下田间水分管理及水稻产量的差异,分析了4种节水灌溉模式的节水、减排与高产效果。结果表明:经率定的SWAP-WOFOS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干湿交替条件下稻田水分运移和水稻生长过程;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灌排水量与灌排次数,减少水稻的生理需水和田间渗漏,并能够维持水稻高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60年模拟期内,控制灌排的灌溉水分生产率在丰、平、枯3种年型下分别为5.52、4.65、3.83kg/m3,各年型下均为最高,控制灌溉的作物水分生产率在丰、平、枯3种年型下分别为2.45、2.31、2.06kg/m3,各年型下均为最高。应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结果表明,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控制灌排模式具有稳健的节水省工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农田水位的调节,制定了不同排灌方案,模拟了水稻不同生育期旱涝交替胁迫的状况。运用熵权法计算了产量、生长、水资源利用3大方面10项指标的权重,TOPSIS法计算了各个解与理想解的相对贴合度,从而评价了各个排灌方案受到旱涝交替胁迫的影响。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得出,先旱后涝对水稻生育的影响大于先涝后旱的影响.并且旱涝交替胁迫在拔节孕穗期对水稻生育影响程度最大,在后两个生育期的影响依次减弱。结果符合试验规律,有一定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农田水位作为水稻灌排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水稻生长期稻田水分变化的定性分析以及现行水稻灌排调控指标的分析研究,认为水稻的旱、渍、涝与农田水位密切相关,水稻的灌溉排水问题就是农田水位的调控问题。提出了以农田水位作为水稻灌排调控指标的研究框架,设计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研究成果从理论上证明农田水位可以作为水稻灌排的调控指标,进而形成了水稻灌排的农田水位调控指标体系,丰富水稻高效灌排理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评价结果兼顾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赋权,同时兼顾指标的横向影响程度和纵向影响程度,构建基于改进CRITIC-G1法的混合交叉赋权与TOPSIS模型的节水灌溉项目评价模型。文章采用改进CRITIC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改进CRITIC信息量,利用指标包含的信息量修正G1法中专家的主观重要程度比值,进而得到改进CRITIC-G1法的混合交叉权重,利用改进的TOPSIS法计算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间的接近程度并进行排序,结果表明,该组合模型评价结果差异度较小,更有效可行。通过实例对模型加以应用,发现利用改进的CRITIC信息量修正G1主观赋权法中的重要程度能使权重在反映决策者主观判断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反映数据的客观信息,使综合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正交试验法,在砂性土壤上对控灌条件下的水稻水平畦田规格、灌水下限和施氮量三因素最优组合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因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施氮量(主)-灌水下限-水平畦田规格(次)。在一定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水平畦田规格的增大产量逐渐减小;随着灌水下限和施氮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由三因素对水稻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得出水平畦田规格为0.134hm2、灌水下限为饱和含水率的80%~90%,施氮量为464.25kg/hm2为试验最优组合方案,为水稻节水节肥增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合理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利用熵权法对水资源配置评价指标合理赋权,结合改进TOPSIS模型,对某地区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科学简单,结果合理可信,能够有效应用于水资源配置方案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寒区水稻不同栽培模式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集成旱育稀植、分段施肥和控制灌溉技术,选取不同处理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产量、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等试验资料,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水稻不同栽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控制灌溉A2,基肥∶分孽肥∶拔节肥∶穗肥=4.5∶2∶1.5∶2,插秧密度21穴/m2为最优栽培模式,结果与实际试验相一致,适用于寒区水稻栽培模式评价。  相似文献   

11.
水稻生态灌排模式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保障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南京淳东灌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水稻"控灌中蓄"灌排新模式进行试验研究,观测淹灌、浅湿灌和控灌中蓄三种不同的灌水模式结合晒田程度(轻晒和重晒)条件下降雨的利用率、土壤含水量和水稻产量、土壤速效N和速效P等指标。初步的试验结果表明,控灌中蓄灌溉模式较淹灌处理节水幅度平均达47.2%,控灌中蓄处理的降雨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最大,分别达到47.8%和1.30kg·m-3,同时控灌中蓄灌溉模式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速效性养分较为适宜,水稻实际产量比淹灌增产19.9%~46.6%。水稻控灌中蓄灌排模式在节水、增产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中有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选取基于资源、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水位调控方案,通过调节农田水位,制定了不同的排灌方案模拟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涝渍胁迫状况.将熵权法和TOPSIS模型有机结合,从冬小麦的高产、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3个方面选取4个指标构建冬小麦水位管理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模型对13种不同的水位管理方案进行计算,得到各处理的理论贴合度Si,从而评价了各水位管理方案受到涝渍胁迫的影响.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得出,冬小麦在乳熟期-200 mm(3 d)(5 d-800 mm)受涝渍影响最严重,造成产量下降明显;而在分蘖期-50 mm(1 d)(5 d-200 mm)受到涝渍胁迫时,可实现冬小麦高产、节水和减排的目标.结果符合试验规律,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蓄水控灌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蓄水控灌模式主要是基于水稻对旱、涝的双重适应性,通过降低灌溉控制下限,同时抬高稻田的雨后拦蓄深度和延长降雨在稻田的滞蓄时间来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灌溉模式。以杂交水稻"K优818"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进行了3年试验观测,研究了水稻蓄水控灌模式对降雨利用效率、灌排水量、灌排次数、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与常规淹水灌溉和控制灌溉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蓄水控灌模式可减少灌排次数和灌排水量,雨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而产量并未降低。但蓄水深度过大,水稻有小幅减产。上述结果表明水稻蓄水控灌是一种节水、高效、省工的灌溉模式,适于南方多雨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利设施5个特征指标,通过组合赋权法和改进TOPSIS法对贵州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了评价,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一是利用变异系数法和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能够尽可能的综合主观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二是把TOPSIS法中的距离改成马氏距离,计算更加简单。从而更好地为贵州乃至相同类型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水电站能效管理水平评价方法的不足,将层次分析法(AHP)和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引入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安全和管理3个方面的因素,构建了水电站能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九分位标度法的不足,采用指数标度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分别利用TOPSIS方法和专家打分法对定量指标、定性指标进行评分,并进一步实现水电站能效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以某实际水电站为例,分析和计算2018-2022年的水电站能效管理水平得分,结果表明该电站能效管理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水炭耦合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开展3个灌溉模式和3个生物炭配比量的2因素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炭耦合对水稻的千粒重、结实率、理论产量的影响效果显著(P0.01);相对而言,生物炭施加量对株高、有效分蘖、叶面积指数、千粒重等生长指标影响更大,灌水模式则对结实率、干重、平均每穗粒数等产量指标影响更大。常规灌溉W_1水稻产量最高,但其水分利用效率较低。与重度水分亏缺模式W_3相比,轻度水分亏缺模式W_2,水稻生长指标及产量指标均有显著性增长,且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模式为轻度水分亏缺且生物炭施加量2 g/kg(W_2B_2)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0.958 kg/m~3。  相似文献   

17.
针对烟区土壤连作障碍、病虫害、灌溉设施落后等问题,设计不同的灌排处理,对不同处理烤烟增产效益、提质效益和灌排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同时引入熵权系数评价模型,对不同灌排工程方案进行优选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灌排工程均具备较好的增产效益和提质效益(W1除外),微喷灌工程的增产和提质效益总体要优于低压管道;W2~W5灌排工程均具备了经济可行性,不同工程方案以W5经济效益最优,EIRR、ENPV和EBCR值分别达到27.80%、2 894.35%和2.04;本试验中综合效益最佳的灌排方案为微喷灌灌溉结合暗管排水,其中暗管间距为6m,埋深0.8m。  相似文献   

18.
运用参数投影寻踪分类模型(PPC)加速遗传算法,同时优化多个评价指标参数,通过分析环境、生长及产量因素等因子对水稻灌溉量的影响,得出水稻优化灌溉水量的综合评价和最优的每公顷均灌水量,可为灌溉管理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蓖麻联合收割机选型评价指标体系复杂的特点,对蓖麻联合收割机选型评价问题展开研究。TOPSIS是一种常用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熵权法是一种常用的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具有客观性强、计算简便等特点,将熵权法应用于蓖麻联合收割机选型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克服以往方法的主观随意性,建立蓖麻联合收割机选型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熵权TOPSIS法的蓖麻联合收割机选型评价模型。以11种备选机型为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得的优劣排序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的结论完全一致,从而验证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进行评价,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对2017—2020年新疆兵团第二师6个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进行评价。【结果】熵权TOPSIS法的评价结果与灌区实际情况相符,评价结果排序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排序、AHP—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排序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且熵权TOPSIS法相比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变异系数更大,更有利于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等级划分;根据灌区各评价指标等级与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等级之间的差异,确定了灌溉用水效率的主控因素。【结论】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灌溉用水效率评价具有可行性,灌区在节水改造建设的同时,应确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建设现代化高效节水灌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