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会同县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对桢楠叶片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季节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桢楠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叶片有机C的变幅较大,全N和全P的含量变幅较小;4月叶片的有机C含量最高,7月全N和全P的含量均为最高。不同季节的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性差异,大致表现为春季与夏、秋、冬季的差异均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整地方式尾巨桉林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不同整地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对尾巨桉人工林不同整地下土壤的 C、N、P、K 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土壤有机碳、全 N 变异性较大,全 P、全 K 变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不同整地方式之间养分含量不同,全垦最高,带垦最低,同一土层之间也是有机碳、全 N 含量变异性较大,全 P、全 K 含量变异性较小。土壤 C/N、C/P、C/K、N/P、N/K 均较稳定,平均值分别为11.50、21.21、11.46、1.81及0.95,P/K 平均值为0.51,土壤有机碳和全 N 极显著正相关,全 P、全 K 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海东市乐都区药草台林场不同坡位成年青杨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进行研究,揭示青杨在不同坡位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青杨叶片C含量明显高于全球植物叶片C含量均值,各坡位间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坡位间N含量差异显著,均低于全国和全球植物叶片养分N含量平均水平;各坡位间P含量差异显著,均未达到全国和全球植物叶片P含量平均水平。文中对叶片养分含量特征及含量高低原因进行分析。青杨各坡位叶片C∶N值均高于全球植物C∶N化学计量特征平均水平,C∶P值明显低于我国阔叶林C∶P均值,各坡位N∶P值在13.07~17.42范围,表明青杨在上坡生长中受到氮限制,在下坡环境中受到磷限制,而在中坡环境下受到2种元素共同限制。结合该区域土壤养分分析,建议该地区上坡和下坡青杨林养护需追加氮肥和磷肥,确保青杨林正常生长所需养分;注重叶片堆肥和人工追肥2种方式来解决青杨生长中养分不足的问题;同时以林下经济和林下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做好青杨林水土保持工作,以减少上坡表层土壤细粒被强风搬运到下坡沉积造成的土壤肥力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植物不同器官的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动态特征能反映其营养利用效率及生长环境相对的养分限制。本文针对30年生杉木林叶、枝、根C、N、P生态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旨在剖析成熟杉木林各器官在不同季节养分元素的变化情况及器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成熟杉木林生态过程中养分元素的变化规律及其环境平衡关系,为杉木成熟人工林培育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湖南会同生态站Ⅲ号集水区3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季节杉木叶、枝、根的C、N、P含量及计量比,分析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差异性,用CCA约束性排序对根、枝、叶之间的相关关系及不同季节下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杉木相同器官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性季节变化(P 0.05),不同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在相同季节间差异显著(P 0.05);叶、枝、根的C含量具有一致的变化规律,4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器官之间表现为根枝叶;叶、枝、根的N、P含量也均表现为10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器官之间表现为叶枝根;CCA分析表明植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Ⅲ号集水区杉木叶、枝、根的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杉木生态系统整体的N素含量偏低,其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杉木林凋落物量相对较少,其凋落物的分解提供N素少,影响植物器官中N、P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结论】30年生成熟杉木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含量及环境因子对植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有影响,这一结果与普遍认为成熟期杉木的生长基本停滞的观点不同,证明了杉木到成熟期N、P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主要影响元素,其养分循环效率仍然很高,生长缓慢是由于N素限制。本研究为杉木林大径材培育和提高杉木林经济效益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原始林转变为经济林地后,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在纳板河流域以5种不同经济林地(茶树林、甘蔗地、橡胶林、火龙果地和香蕉地)以及作为参考的原始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垂直方向上的碳氮磷养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状况等进行研究,探讨土壤的养分变化和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均不同程度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6种不同林型中原始林和多年生橡胶林因较少受到人为活动扰动,表现出较低C,N和P含量;不同林型土壤中C∶N呈现出表层和下层低,中间层高的纺锤式分布类型;不同林型土壤中火龙果地土壤C∶P最低,而甘蔗地和香蕉地土壤中C∶P较高;原始林和橡胶林呈现低N∶P比值,而甘蔗地呈现出较高N∶P比值。相关性分析表明:C,N,P以及N∶P之间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C∶N和N,P之间关系显著(P0.05);C与C∶P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N∶P之间相关性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3种典型草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兰旗庙克氏针茅、呼伦镇大针茅和克尔伦苏木小针茅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3种植物地上地下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表明:全碳含量除大针茅之外,其他两种植物地上养分均低于地下养分,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恰好与全碳相反;3种不同针茅群落的植物地下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养分特征基本一致,而植物地上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特征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的氮磷化学计量比值均小于14;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除小针茅外)的碳氮化学计量比值均大于25。  相似文献   

7.
对长沙市10种园林绿化树种鲜叶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种园林绿化树种鲜叶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5.55~595.70 g/kg,10.52~25.77 g/kg和0.36~0.83 g/kg之间,常绿阔叶树叶具有高C含量,较低N和P含量和具有更高的C∶P和C∶N比值,不同树种对P的需求差异大于其对N的需求差异;10种树种生长的土壤层养分极其贫瘠,各树种生长主要受P的限制,树种鲜叶与土壤C∶N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树种鲜叶与土壤N、P之间,鲜叶C∶P、N∶P比值与土壤N、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N、P显著影响各树种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8.
以摩天岭北坡低海拔区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研究区内草本植物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研究区草本植物生物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研究区草本植物群落叶片C、N、P含量和C/N、C/P、N/P化学计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400.53、19.45、2.20g/kg和22.31、97.66、10.51,叶片N/P值表明摩天岭北坡低海拔区草本植物生长更易受P限制。叶片C、N、P含量在不同海拔都表现出低海拔大于高海拔的现象。(3)不同海拔梯度的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海拔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其中草本植物叶片C、N、P含量与海拔之间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4个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土壤有机C和全N降幅较大,全P和全K降幅较小。4个林地土壤C/N比变化范围为7.95-21.78,平均值为12.36;土壤C/P比变化范围为23.85-57.52,平均值为40.85;土壤C/K比变化范围为3.61-13.09,平均值为9.05;土壤N/P比变化范围为1.24-7.36,平均值为4.30;土壤N/K比变化范围为0.18-2.37,平均值为1.05;土壤N/P比变化范围为0.16-0.35,平均值为0.25;土壤有机C与养分全量的N、P、K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与全K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辽西阜新地区油松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以35年生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坡位及坡向的土壤,并对土壤中的各养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供试土壤中所有检测营养成分均以坡下位置含量最高,其中除速效K以外,有机C、全N、速效N、速效P的含量顺序均依次为坡下>坡中>坡上;不同坡向所有检测营养成分均以阴坡含量最高,半阴坡含量次之,其中有机C、全N、速效P含量次序均为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速效N和速效K含量次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  相似文献   

11.
秦岭山地松栎林土壤理化性质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耦合关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发育过程、空间格局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秦岭油松-锐齿槲栎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与其养分含量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筛选出对林地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起主导作用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揭示养分元素沿土壤物理性质梯度的变化趋势,以期为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研究区设置15块调查样地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分别测定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容重、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等6项物理性质指标,以及总有机碳(C)、总氮(N)、总磷(P)、总钾(K)、速效N、速效P和速效K等7项化学养分指标,并计算其生态化学计量比,运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研究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耦合关系。【结果】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化学养分"CCA排序轴及"物理性质-化学计量比"CCA排序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总P含量随非毛管孔隙度及总孔隙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C:P和N:P均随非毛管孔隙度的上升而显著下降,P:K随非毛管孔隙度的上升显著增加;随着总孔隙度上升,N:P显著下降而P:K显著增加。此外,速效P含量随土壤容重增加而呈现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单峰变化趋势。C:N位于CCA排序图的中心位置,且与各物理性质指标之间无显著性回归关系,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计量内稳性。【结论】秦岭松栎林土壤物理特性对其化学性质产生了显著影响,起主导作用的物理指标依次为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容重,土壤持水量对该区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力较弱。同时,在林区内毛管孔隙度及总孔隙度较高的区域应注意人工添加N肥,以缓解N元素的限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及土壤养分限制情况,以岑软2号(Camellia oleifera Cenruan 2)、岑软3号(Camellia oleifera Cenruan 3)和香花油茶1号(Camellia osmantha 1)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油茶品系叶片与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叶片C和P含量均表现为香花油茶1号>岑软2号>岑软3号,叶片N含量表现为香花油茶1号>岑软3号>岑软2号。不同油茶品系叶片N∶P均为14~16,均受N和P的双重限制。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C、N和P含量降低,土壤C∶P、N∶P增加。岑软2号、岑软3号叶片C、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相关指标多呈显著负相关,香花油茶1号叶片N、P含量与土壤N∶P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油茶品系的生长均受N、P限制;随土层深度增加,植物生长可能受P限制。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森林草原交错区不同坡向沟塘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以内蒙古阿尔山市的沟塘草甸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阴坡阳坡不同深度土层有效微量元素(Fe,Mn,Cu,Zn)含量及有机C,全N,全P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沟塘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阴坡阳坡土壤有效Fe和有效Mn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而有效Cu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变化差异不显著;2)阴坡阳坡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均呈现Fe>Mn>Zn>Cu趋势;3)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与pH值无相关性,有效Fe含量与有效Mn、有效Cu、有效Zn含量相关性(P<0.01)极为显著;4)同一坡向不同深度土层C∶N,N∶P差异均不显著,而C∶P差异显著;5)土壤pH在不同坡向不同深度土层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沟塘草甸土壤微量元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会同杉木基地Ⅲ号集水区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杉木林土壤及凋落物的C、N、P含量。结果表明:凋落物中有机C、全N、全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69.16、13.82、2.76 g/kg;C∶N、C∶P、N∶P的平均值分别为44.92、263.72、6.11。土壤中有机C、全N、全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51、1.19、0.60 g/kg;C∶N、C∶P、N∶P的平均值分别为13.6、26.5、2.2;土壤C∶N、C∶P、N∶P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显著差异;土壤全N含量表现为上坡高于下坡,中坡最低;全P含量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养分元素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凋落物的全P与土壤表层的全N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凋落物的C∶P、N∶P与土壤表层的全N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高原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土壤综合肥力情况,为其施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亚热带喀斯特高原乡土经济植物顶坛花椒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不同生长径阶(2、4、6、8 cm)的顶坛花椒代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测定其生长的土壤的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计算土壤中C、N、P、K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并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全氮含量0.79~3.73 g/kg,全磷含量0.64~1.65 g/kg,全钾含量1.01~4.61 g/kg,碱解氮含量65.8~204.4 mg/kg,有效磷含量46.51~81.97 mg/kg,速效钾含量53.14~217.5 mg/kg,有机质含量13.07~45.94 g/kg,土壤养分含量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在水平方向上,顶坛花椒土壤养分含量呈现变异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顶坛花椒土壤养分含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顶坛花椒土壤的C、N、P、K化学计量比呈现出随径阶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顶坛花椒土壤综合肥力系数为1.30~1.50,土壤肥力等级为Ⅲ级,土壤肥力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喀斯特高原顶坛花椒的土壤肥力一般,在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变化特征具有变异性,垂直方向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分析区域、龄组对桢楠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影响,从土壤养分探讨区域尺度上桢楠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特征,为桢楠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立地质量精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四川省不同区域、林龄桢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形取样法对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进行养分试验研究,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相结合,探究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因子在不同区域、不同龄组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显示,四川不同地区桢楠人工林土壤在全氮、全磷、全钾、钙和镁5项指标上差异显著(P0.05),有机碳差异不显著。所有养分因子在不同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养分含量整体上呈递减趋势,具有表聚性。仅有机碳和全氮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余各养分指标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综合得分前三位分别为雅安市荥经县、乐山市峨眉山以及雅安市雨城区。因此,要根据不同区域土壤养分特征适地进行桢楠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林龄对华山松人工林土壤养分以及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在贵州省毕节市境内的乌蒙山选取4个林龄(10,16,22,47a)的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分别设置3块20 m×20 m样地,每块样地内按“S”形设置5个采样点,测定0~20 cm土层土壤的pH、总碳(TC)、全氮(TN)、全磷(TP)、全钾(TP)、全钙(TCa)、有机碳(SOC)、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并计算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分析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与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土壤SOC含量23.624~65.093g/kg, TN含量1.533~5.157g/kg,远高于全国土壤的平均水平;TP含量0.327~1.097g/kg,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相当,说明研究区内土壤C,N含量较高;2)林龄对华山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和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林龄增长,华山松人工林土壤TC,SOC含量,C∶N和C∶P先降低后增加,TN,TP,AN,AP和AK含量逐渐...  相似文献   

18.
甘肃小陇山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应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了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性特征和动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总体较为丰富,且土壤熟化程度高,但速效N和速效P俱缺。土壤养分含量变异系数较大,为4.0%~61.5%,土壤养分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空间变异性较为显著,反映了该区土壤性状不均一性。除全P外,其余土壤养分各指标(有机质、全N、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天然林都大于人工林。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在定植后的4~8 a间均呈下降趋势,而在8~26 a间全P、全K、速效N、速效K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速效P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地力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无翼坡垒Hopea exalata土壤、根系和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以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无翼坡垒群落为研究对象,根据物种胸径划分等级,选择幼树(2.5 cm≤DBH 7.5 cm)、小树(7.5 cm≤DBH 12.5 cm)和大树(17.5 cm≤DBH 22.5 cm)3个等级,比较其土壤-根-叶片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探讨随林龄的变化及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C、N、P含量表现为叶片根系土壤,土壤全N、全P和全Ca含量以大树最高;随着等级的增长,根系C和Mg含量呈上升趋势,N、P和K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片C、P和K含量呈上升趋势,N、Ca和Mg含量呈小幅度下降趋势。2)不同等级土壤C/N、C/K比值以大树最高,叶片中C/N、C/K、Ca/K、Ca/Mg比值显著高于土壤和根系,根系和叶片的N/P、N/K、Ca/K和Ca/Mg均高于土壤。3)不同等级叶片N/P均大于16,表明无翼坡垒植物主要受P限制。PC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全P、全K、全Ca、根系K、Mg、C/K、K/Mg、叶片N、Mg、C/N、C/K、N/K、K/Mg为主要影响因子,土壤全Mg、根系P、Ca、N/P、K/P、叶片Ca、K/P和Ca/K为重要影响因子,反映了无翼坡垒土壤-根-叶C、N、P含量之间以及化学计量比之间也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探究了江西省森林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今后森林的高效培育及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西省7个市随机选取56个样地,分为0~10、10~20、20~30、30~50、50~100 cm 5个土层并分别取土,测量各个土层的C、N、P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C、N的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分别占0~100 cm土层的55.05%,50.35%.在0~100 cm土层中,C:N、N:P和C:P的值随土层加深呈现下降的趋势,每个地区的C:N、N:P和C:P分别为60.91、21.53和258.87;土壤C、N、P含量总体上都表现为:赣北>赣东>赣南>赣中.综上,江西省森林土壤C、N、P含量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适当添加C、N、P肥来提高森林土壤的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