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晋西黄土区,研究了荒草地、锦鸡儿灌木林地和刺槐乔木林地3种典型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含水量、贮水能力和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植被类型都能有效减小表层(0 20 cm)土壤密度;3种植被类型表层(0 20 cm)的土壤滞留贮水量较大,锦鸡儿林地(198.80 t·m-3)刺槐林地(166.10 t·m-3)荒草地(87.37 t·m-3),20 40 cm土层的土壤滞留贮水量也是锦鸡儿林地(127.30 t·m-3)刺槐林地(55.60 t·m-3)荒草地(47.30 t·m-3),表明在3种植被类型中,锦鸡儿林地对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的涵养作用最强;锦鸡儿林地的土壤稳渗速率最大,为1.80 mm·min-1,刺槐林地次之,为1.46 mm·min-1,荒草地依然最小,且锦鸡儿林地土壤的均渗速率最大,为4.81 mm·min-1,其次是刺槐林地,为4.51 mm·min-1,荒草地最小。土壤密度与滞留贮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初渗速率和均渗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稳渗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非毛管孔隙度与稳渗速率和均渗速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对晋西黄土区3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模拟的拟合系数高达0.97和0.95,明显优于Philip模型(0.43)。  相似文献   

2.
黄河小浪底库区不同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黄河小浪底库区不同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浅要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吸水率为刺槐>侧柏>20多年生栓皮栎>40多年生栓皮栎,凋落物储量和最大持水量均为20多年生栓皮栎>40多年生栓皮栎>侧柏>刺槐;土壤渗透性能和贮水性能变化较为复杂,侧柏林地的渗透性和贮水性能较其它林地好些,刺槐林地上下层之间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水土保持树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华北石质山区3种30a生典型树种刺槐、侧柏和栓皮栎林为对象,研究各人工林地及对照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样地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1)侧柏林种植对土壤粘粒体积分数和孔隙度的提高作用最大,刺槐林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土壤粉粒及含水率,栓皮栎林对土壤硬度降低作用最大;2)侧柏林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积累作用最大,刺槐林对土壤速效磷增加作用最好,而栓皮栎林则有利于土壤速效钾的累积;3)综合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得到侧柏、刺槐和栓皮栎林地土壤质量指数分别为1.42,0.99,0.53。刺槐、侧柏、栓皮栎等3种树种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质量,且不同水土保持林土壤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在华北石质山区水土保持林构建中,可以选择侧柏作为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4.
元谋干热河谷旱季不同林地土壤的渗透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元谋干热河谷旱季5种林分林地以及膨胀土和裸地土壤物理性状测定的基础上,对其土壤的渗透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土壤的容重、含水率、土壤的总孔隙度以及初渗和稳渗速率均有一定差异。同一林分内林地不同土层土壤的初渗和稳渗速率表现出的规律,是表层土壤(0~15 cm)的渗透性能要优于下层土壤的渗透性能;而不同林分,其林地土壤平均初渗能力的大小顺序为:加勒比松—车桑子混交林>加勒比松纯林>山合欢纯林>桉树纯林>山毛豆—车桑子混交林>裸地>膨胀土。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四川盆周西缘山地3种典型人工林(楠木、水杉、柳杉)下土壤渗透性特征,利用环刀入渗法对其土壤渗透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典型人工林各土层均是初渗率平均渗透率稳渗率,除0~20 cm层外,其余土层初渗率、稳渗速率、平均速率和总渗透量均是柳杉林最小;3种人工林不同土层的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且水分入渗速率的变幅均是0~20 cm土层大于20 cm~40 cm和40 cm~60 cm;采用Kostiakov模型对不同林分土壤入渗率与入渗时间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入渗率与入渗时间存在较好的幂函数关系,F检验显示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表明该模型适合描述各林分土壤入渗过程;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渗透系数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与土壤渗透系数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土壤渗透系数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各因子间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刺槐林细根生长与土壤水分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06—2008-04,采用土钻法在黄土高原地区安塞县和泾川县刺槐人工林调查刺槐细根和土壤水分,发现刺槐细根表面积密度和土壤水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有相似的趋势,建立细根表面积密度和土壤水含量随土层深度和时间(月份)变化的耦合模型S=pesin(π/6 t-m).W a e-bh。经验证,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黄土高原地区刺槐细根生长与土壤水分之间的耦合关系,可反映细根生长和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型参数a的值介于0和1之间,表明刺槐根系生长仅利用了一部分土壤水分,不会造成研究区域刺槐林地土壤的干化。  相似文献   

7.
该文分析了保定市水土保持试验站不同植被(刺槐林、荒草和油松)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稳渗率依次为刺槐林地0.9mm/min,荒草坡地为0.7mm/min,油松林地为0.65mm/min。并采用Horton公式、Kostiakv公式和Philip入渗公式对入渗过程进行模拟,Horton模型更适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模拟。  相似文献   

8.
以雄安新区上游的油松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次生油松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越来越大,说明浅层土壤的渗水透气性较好,深层土壤保水性好,雨季降雨能很好地供给根部;人工油松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先降后增趋势。(2)次生油松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逐渐降低;人工油松林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说明深层土壤导水、导气性高。(3)次生油松林初始入渗速率均比较大,稳定入渗速率值较小,说明该林分的土壤渗水性能良好,可以起到良好的水分存储效果;人工油松林初渗速率比较大,而稳渗速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该林分土壤存储水分效果差,该样地为未成林,群落结构尚不完善,土壤储水效果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太行山低山丘陵花岗片麻岩区典型林地的土壤持水能力,选取刺槐、油松×侧柏、核桃3种典型林地土壤进行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持水能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孔隙度、饱和蓄水量在3种典型林地之间存在差异。土壤容重变化在1.36~1.47g/cm~3之间,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核桃林土壤容重最小,总孔隙度最大,饱和蓄水量、毛管蓄水量最大,油松×侧柏混交林土壤容重最大,总孔隙度最小,饱和蓄水量、毛管蓄水量最小。总体发现,核桃林土壤持水能力较强,刺槐林次之,油松×侧柏混交林土壤持水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不同水分生态区刺槐细根垂直分布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生长在陕西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区安塞县和半湿润气候区长武县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获取根样,研究不同气候区刺槐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地刺槐细根分布差异较大,安塞县刺槐细根平均分布深度为250 cm,长武为200 cm;安塞阴、阳坡立地上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分别是长武的5.06和8.29倍.无论是在阴坡还是阳坡立地上,安塞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均在土壤表层0~20 cm处达到最大值,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长武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峰值出现在较深的土层,阴、阳坡均在60 cm左右.安塞刺槐细根约80%分布于0~150 cm土层中,长武集中在0~100 cm土层.此外,两地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阴坡大于阳坡.水分条件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模型S=AhB(C Dh Eh2 Fh3)可以较好地拟合两地刺槐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安塞县不同立地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在0.94以上,长武县在0.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与土壤密度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盆栽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土壤密度对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0~ 10 0cm的深度内 ,不论是阴坡还是阳坡 ,油松林地的土壤密度均表现出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的趋势 ;刺槐林地的土壤密度大于油松林地 ,且各土层间的差异不大。油松林地各土层土壤密度与不同径级根系长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盆栽基质密度对不同树种苗木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虽各异 ,但在基质密度和孔隙度适中的条件下均生长良好 ,生物量达到最大。盆栽基质的密度对刺槐和油松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最显著 ;侧柏和山杏的细根生长发育受土壤密度的影响较小 ,其根系生物量在不同密度的基质中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泰山榛子林土壤水文生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泰山榛子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测试与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蓄水量、土壤入渗性能等土壤水文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与荒坡相比,榛子油松混交林,棒子林地的石砾含量减少,砂粒和粉粒含量增加,0~20cm土层平均容重降低10.0 %和5.7%,上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效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分别增加5.94mm、14.69mm和5.89mm和11.81mm,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是荒坡的2.89倍、2.57倍和3.76和3.17倍.说明榛子油松混交林、棒子林均能较好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量和入渗能力,具有良好的土壤水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3.
《林业资源管理》2015,(4):98-103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渗透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渗透性能指标(稳渗速率、初渗速率、渗透总量、平均渗透速率)在同一海拔梯度不同土壤层次上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从不同海拔梯度看,4个入渗指标在3 700m处呈现最大值,而在4 200m处呈现最小值。经主成分分析,得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壤层次的入渗性能排序,从综合平均得分来看,不同海拔梯度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渗透性能优劣顺序为3 900m>3 800m>4 200m>4 100m>4 000m>3 700m。土壤渗透指标与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无直接相关性,由此分析,建立土壤渗透性主导因子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内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对浙江省沿海基岩质海岸防护林7个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渗透性和理化性质取土测定的基础上,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渗透过程进行拟合,入渗过程大体符合卡斯恰可夫模型,拟合度R2为0.824~0.977,通过初渗率、平均渗透速率、稳渗率、渗透总量等6个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分析,总孔隙度、非毛管空隙度、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渗透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则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表明: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土壤渗透特性最强,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化香纯林、湿地松纯林土壤渗透性中等,无林地和枫香纯林土壤渗透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5.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黄土坡面同一土类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侧柏林、刺槐林、油松林、黑杨林、荒草地、农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并分析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侧柏林地崩解量最少,农耕地崩解量远远大于林地与荒草地,而10~20 cm土层,黑杨林地崩解量最小,其次为油松、侧柏、刺槐林地,荒草地与农耕地崩解量差别不大,这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均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初始速率最大;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抗蚀性极显著相关,林地土壤由于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增强了抗蚀性。  相似文献   

16.
鲁中山地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壤质量是森林生态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森林土壤质量研究,对于诊断林地土壤质量优劣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鲁中山地22块不同密度(1 300~6 400株·hm-2)侧柏人工林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取样测定17个土壤指标,研究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1)供试的侧柏林地有40.90%的土壤容重处于"适中"等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供试样地的土壤粘粒含量也普遍较低。由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较高,林地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较好。2)林地土壤电导率普遍很低,72.72%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处于"很高"或"较高"等级。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较低,分别只有13.64%和36.36%的样地达到"适中"等级,而有效钾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3)林分密度与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CEC、碱解氮、有效钾、过氧化氢酶、脲酶之间的关系均为显著负相关(P 0.05);在林分密度较低(2 500株·hm-2)时,土壤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密度组。【结论】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较为稳定,各指标在不同样地间的变异均为中、低强度。林地土壤质量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密度较低时有利于林地土壤质量的提升。对密度过高的侧柏人工林应采取间伐抚育措施,控制在2 500株·hm-2左右,有利于提高林地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给陕西渭北黄土高原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以尧山林场油松林、侧柏林、刺槐林等3种主要人工纯林为对象,利用常规测试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林地土壤肥力进行了测定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林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腐殖质层pH值显著高于其他土层;刺槐林碱解N含量随土层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腐殖质层有效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油松林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侧柏和刺槐林;刺槐林土壤pH值和碱解N含量显著高于油松和侧柏林,速效K含量显著低于油松和侧柏林;土壤有效P含量油松林>侧柏>刺槐林;3种林分土壤综合肥力差异较大,肥力综合分值油松林(1.01)>侧柏林(-0.34)>刺槐林(-0.99);油松林有机质含量高、刺槐林碱解N含量高;油松和侧柏林地土壤碱解N亏缺,刺槐林地速效K缺乏。  相似文献   

18.
密云水库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入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双环法对潮关西沟林场内油松、侧柏、荒草地和农用地进行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入渗性能有显著差异。同林地条件下,水分入渗速率油松〈侧柏;4种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分入渗速率农用地〉侧柏林〉荒草地〉油松林地。  相似文献   

19.
采用森林水文学研究方法,对九仙山小流域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贮存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具有显著提高林地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量和土壤入渗速率的作用,其中麻栎林要好于侧柏林、刺槐林、杨树林,而枣树林最差;2)有林地的土壤入渗率明显高于荒草坡地,说明不同森林群落具有改善土壤入渗性能的作用。其中侧柏林提高土壤入渗速率的幅度最高,随后是麻栎林、刺槐林、杨树林,最差的是枣树林;3)Horton模型比较适用于模拟研究区的土壤入渗过程,但通用幂函数模型和Philip模型的适用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闽北毛竹林的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照,对闽北毛竹林类型(竹杉混交林、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和同一林分不同层次土壤渗透性能存在很大差异,常绿阔叶林土壤渗透能力最强,竹阔混交林次之,毛竹纯林土壤渗透能力最弱;各林地土壤渗透能力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通用经验方程对各林分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Hoton方程次之,Kostiakov方程最差;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活性显著影响土壤渗透性能.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渗透性能的实质是土壤生物加速了林地养分循环速率,最终提高了土壤质量;结合相关分析,筛选出11个极显著或显著影响土壤渗透性能的土壤理化和土壤生物活性因子,对其主分量分析后得到土壤渗透性能综合参数P及与其极显著相关因子的综合参数β,并构建土壤渗透性各指标及其综合参数P与β的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