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产茶历史悠久,距今有2000多年,全县现有茶园近8000hm2,产各类干毛茶4869t,产值1.3亿元,主要产品有霍山黄芽、霍山翠芽、霍山小岘春、六安瓜片、炒青绿茶、霍山菊花茶、霍山黄大茶等。  相似文献   

2.
正霍山黄大茶,亦称为皖西黄大茶,属黄茶类,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等地,以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的为佳。霍山黄大茶以大枝大叶的外形为特点,因大枝大叶的茶比较罕见,通常作为判断该茶真伪的一个特征。霍山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淮河一级支流淠河上游,距省城合肥120km,105国道和商景高速南北穿境,318、209省道东西贯通,大革命时期  相似文献   

3.
程希赋 《茶业通报》1993,15(2):19-20
我县产茶历史悠久,因而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金鸡种就是安徽省在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中,在霍山黄芽主产区大化坪镇金鸡山调查挖掘出来的,定名为“霍山金鸡种”。并于1982年通过省茶树良种市定委员会的审定为省级茶树良种。一、金鸡种茶树的栽培历史金鸡种茶树栽培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明朝时就有栽培,其成茶品质极优,倍受广大饮茶者的喜爱。据六安洲志记载:“天下产茶数十,唯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注:那时尚未分立霍山县),又据霍山县志记载:“仙芽产衡霍银针,兰蕊时抽  相似文献   

4.
霍山黄芽茶中珍品,早在唐朝就很有名。李肇(713~824年间人)所写的《国史补》卷下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盖霍山唐初曰盛唐县,属寿州,后改霍山县,划归六安,故所称寿州黄芽乃产自霍山。又据《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撰):“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二月诏寿州兵三千保其境内之茶园。”可见当时霍山茶园之广,其地位之重。  相似文献   

5.
霍山黄大茶产地霍山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之一。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霍山黄大茶优良的品质特征:梗壮叶肥,叶片易成条,梗叶相连似钓鱼钩,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甜润,香气焦香浓郁,俗称“古铜色,高火香,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  相似文献   

6.
六安瓜片茶的创制,经历了从徽州松萝到六安(霍山)松萝,再从六安(霍山)松萝到六安(霍山)梅片,又从六安(霍山)梅片最后改名为六安瓜片的过程。六安梅片创制于明末清初,大约在清末民初改名六安瓜片。从创制而言,有近四百年历史。从改名而言,也有百年历史。  相似文献   

7.
近偶读清人张星焕之《皖游记闻》。中有一段关于霍山仙人茶的记述,文不长为免于湮没姑录之以飨同好:“仙人衡:霍山仙人衡以左元放故里得名。至今左姓最多,皆以为元放后裔也。其他地产石灰……亦产茶。贾人美其名曰仙人茶”。是书成于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距今一百二十多年了,今冲名依然,多左姓、产石灰及茶如故,然仙人茶之名目无矣。该书又云:“皖省产茶之区甚多,惟六安之名最著。其实皆产于霍山,故茶贡全归  相似文献   

8.
正六安产茶历史悠久,名茶荟萃,拥有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众多历史名茶。全市现有5个产茶县区,其中霍山、金寨、裕安、舒城是安徽十大产茶县区。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六安茶产业取得了显著效益。2012年,全市茶园总面积3.43万hm2,可采面积2.87万hm2,茶叶总产1.6万t,一产产值10.8亿元,产业综合产值超过36亿元,茶产业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茶农增收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目前霍山黄大茶现有机械加工技术的不足,工艺流程不规范,闷黄不足,导致加工的茶叶成品苦涩味过重的问题,笔者根据霍山黄大茶的品质特点及加工技术标准,在茶叶加工工艺过程中对机械设备选择、闷黄工艺流程进行重新布局调整,形成了一套霍山黄大茶机械加工技术.研究结果,在湿热条件下进行闷黄,使多酚类物质发生非酶促氧化,使糖类和...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安徽省霍山县县长项跃文、县委副书记董永来、副县长纪昌国率领县茶茧办、县科技局、抱儿钟秀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等负责人,赴安徽农业大学就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共同促进黄茶产业发展进行交流洽谈。会议由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主持。夏涛对霍山茶产业尤其是黄茶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双方进行政产学研合作,建立黄茶研究所很有必要。经过洽谈,双方签订了"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促进黄茶茶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名茶“六安瓜片”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芳侯 《茶业通报》2001,23(3):10-11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早在唐代 ,《茶经》就记载有“六安茶”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 :“六安州之片茶 ,为茶之极品”。“浙杭龙井、徽六瓜片” ,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因其叶形颇像葵花瓜子壳 ,而称作“瓜片”。该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 ,过去这三县均属六安府所辖 ,故称为六安瓜片 ,作贡茶。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 ,一直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真正的六安瓜片形似瓜子 ,单片不带梗芽 ,叶边背卷顺直 ,色泽宝绿 ,附有白霜 ,汤色碧绿 ,清澈明亮 ,香气清高 ,味鲜甘美 ,若冲泡在杯中能浮…  相似文献   

12.
茶以地为名,六安之产谓六安莱,又称六安贡茶、六安州茶。明代陈霆《两山墨淡》(1539年)记载;“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债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玉堂联句有云(明·万历12年六安州志称艺文为《咏六安茶》)。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人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沦水,重试君谟小凤团。”说卢全七碗茶两腋清风之佳兴来自六安茶,道陆羽茶经遗漏了可与君漠小凤团比美的六安茶,幽默浪漫,妙趣横生。明代许次纤《茶疏》(1597年)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  相似文献   

13.
皖西黄大茶     
唐家模 《茶业通报》1992,14(4):43-43
黄大茶是皖西茶叶中的大宗茶类。以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叶大梗长,黄色黄汤,因而得名黄大茶。皖西黄大茶主要产于霍山、金寨、六安、舒城等县,一般年产量5万多担。其中以霍山县所出品质最佳,在国内销区市场有“金枝玉叶”的美称。霍山金寨两县的大化坪,漫水河、燕子河雾迷尖、鲜花岭一带,具有“高山之阴,日阳之早”,自然环境,对茶树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茶树叶片柔嫩,肥厚重实,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黄大茶色泽鲜润,开汤后深黄明亮,浓而不涩,厚而味醇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区是我省重点茶区,现有茶园50多万亩,占全省面积的1/3,年产干茶7500余吨,占全省产量的1/4。该区有10个产茶县,其中金寨、霍山、舒城、六安产茶万担以上,茶叶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收入中占有较大比例。如金寨的面冲、霍山的大化坪,舒城的晓天等乡镇,其茶叶收入要占整个农业收入的70%以上。因此,发展该地区的茶叶生产,不仅是广大茶农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我省整个茶叶生产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笔者就近几年在大别山区县各调查和考察结果,综合该地区的茶叶生产现状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谈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为中国名茶之一,产于安徽省霍山县。霍山,县以山为名,位于安徽省西部,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m。佛子岭水库以上“霍山弧”内的东淠河上游低山河谷盆地之金竹坪、金鸡山、金山头、乌米尖(俗称“三金一乌”)、磨子潭、火烧岭等地,三河(太阳河、漫水河、石羊河)蜿蜒,二水(佛子岭水库、  相似文献   

16.
大别山区地处皖、鄂、豫三省境内,主峰白马失位于安徽省霍山县,海拔1774米。安徽省境内大别山区包括金寨、霍山、岳西三县全境和舒城、六安、桐城、潜山、太湖、宿松、庐江等县的一部分。茶叶是大别山区人民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著名的古老茶区之一。安徽大别山区茶园面积约有35~40万亩,年产干茶约1·2万吨,产值约2.5亿元,有10个县近300个乡、镇产茶,茶叶不仅对于业茶者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对县财政收人,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山区经济和大别山老区人民脱贫致富,都是一项重要的产业。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变化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茶史源流六安为中国古老茶区,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县志》:"霍茶黄芽之名,已肇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史记〉云: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但是直到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六安瓜片条目内说:“片形烘青绿茶之一,清代末年创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和霍山县,过去三县均归六安府(府应作州)管辖,故称六安瓜片”。该条目基本上采用了《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一书中六安瓜片的观点。《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六安瓜片一节编撰人庄维之同志在文中提及六安瓜片历史渊源时有两种说法:一为某茶行评茶师从收购的上等绿大茶中专拣嫩芽摘下制成峰翅抛售市场;另一说法麻埠祝财主因取悦袁世凯炮制而成的。编写人庄维之同志认为:“两说虽然大相径庭今不评及,  相似文献   

19.
费明煦 《茶业通报》1993,15(1):10-12
我省境内的大别山区绵亘在岳西、潜山、太湖、金寨、霍山、舒城、六安等七县以及桐城、宿松和庐江县的极小部分,构成了我省仅次于黄山茶区的第二大茶区—大别山茶区。大别山区产茶历史悠久,生态条件优越,鲜叶自然品质较好,是发展茶叶生产理想的地方。但是,长期以来,茶叶生产的发展不尽人意。茶园的管理水平低,茶树树势差,单  相似文献   

20.
对于拥有资源优势的县域经济体来说,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被经济学界称之为“霍山现象”的霍山县对此作了完美诠释。将丰富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霍山县域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笔者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从特色经济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