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研究改进了用PCR合成cDNA的方法。先用具有长链合成能力的高效反转录酶合成第一链cDNA,用多种RNA酶去除RNA后,在第一链cDNA3’端用末商转移酶特异性加上多个dGTP,再用具高保真和长链合成能力的耐高温DNA聚合酶PCR扩增总cDNA。总cDNA长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法合成的总cDNA质量高。  相似文献   

2.
用PCR和核酸探针杂交检测了3种毒株在鸡胚中的繁殖动态及人工感染鸡和自然感鸡气管粘液及肾组织内的IBV,结果表明:在胚鸡中繁殖3种毒株IBV(H120,HK,M41)及,PCR最早检出时间20-24h,克隆探针最早检出时间为24-30h;用克隆核酸探针检测人工感染鸡,12h后能从肾脏中检出病毒。对7只就诊鸡的病变肾脏进行杂交检测和PCR扩增,有5中均呈阳性反就  相似文献   

3.
RT-PCR和核酸探针在IBV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CR和核酸探针杂交检测了3种毒株(H120株,M41株,HK株)在鸡胚中的繁殖动态及人工感染鸡和自然感鸡气管粘液及肾组织内的IBV.结果表明:在鸡胚中繁殖3种毒株IBV(H120,HK,M41),PCR最早检出时间为20~24h,克隆探针最早检出时间为24~30h;用克隆核酸探针检测人工感染鸡,12h后能从肾脏中检出病毒。对7只就诊鸡的病变肾脏进行杂交检测和PCR扩增,有5只均呈阳性反应。IBV分离株HK株与标准株M41株经PCR扩增、HaeⅢ和HindⅢ酶切及RFLP分析,表明其属同一马萨诸塞血清型。PCR和核酸杂交技术为生产上提供了直接从尿囊液和感染鸡组织中快速检测IBV病毒及诊断IBV的新方法,对IBV的血清定型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项研究以内蒙古地区分离株MG-H3和MG-BR1作为研究对象,以MG-S6作为参考对象,分别对20d龄雏鸡进行人工感染,8d后以IP-H120作激发感染。结果试验鸡全部发病,呈现血清学反应阳性并伴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以呼吸道病变为主,心、肝、肺等器官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攻毒20d后剖检全部鸡,气囊平均病变计分H3株为2.9,BR1株为2.3,S6株为2.8。  相似文献   

5.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鸡新城疫鸡cDNA,制备核酸探针,经斑点交和碱性磷酸酶为色后,探针同该cDNA的PCR产物、PCR产物重组子和新城疫强弱毒株呈现阳性反应,与IBV、ILTV、MG和正常尿囊液等均呈阴性杂交反应,该cDNA探针是敏感且特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参考人、鸡,鼠的ESR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出猪的ESR基因一段DNA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pGEM-T Easy质粒载体中,重组质粒经PCR鉴定和酶切分析确定克隆成功,经测序结果分析确定该片段为猪ESR基因与其他动物第4号外显子相对应的一段DNA片段,大小为332bp。  相似文献   

7.
葡萄卷叶伴随病毒Ⅲ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葡萄卷叶伴随病毒Ⅲ美国分离物的GLRaV-3CP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该病毒的PCR引物,利用IC-RT-PCR成功地检查到合适大小的PCR产物;同时将PCR产物克隆到中间载体PGEM-3Zf,转化大肠杆菌DH5α菌株,筛选阳性克隆。通过双酶切以及序列分析表明,扩增样品与美国分离物的同源性为94.1%。  相似文献   

8.
用PCR技术,从马立克氏病病毒(MDV)CV1988/C株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含起始密码子的MDVpp38基因同源物编码序列,在以Digoxigenin标记的pp38基因作为探针,在Soulthern blot中,该探针能识别该PCR扩增片段。将该PCR扩增片段在BamH I和PstI位点克隆进pU18质粒载体,酶切分析筛选到含pp38基因同源物的重组质粒并进行了全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为模板,据已报道的8种哺乳动物IL-1β核酸序列保守区设计合成1对引物,反转录合成cDNA链,经PCR扩增,回收扩增后DNA片段,用kleonow酶处理,与P^uc19/SmaI连接构成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JM109,筛选出含有插入片段的重组质粒,用PCR及酶切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带有鸡了IL-1β片段的cDNA克隆,再经序列分析测定,得知此片段长为27  相似文献   

10.
利用IBV全长S1基因特异性引物,以纯化的3个标准株M41、H52、T和6个地方分离株(QD、ZZ、GZ、GJ、DL和YC)的基因组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出预期大小约1.73kbcDNA片段,经BAMHI和HindⅢ酶切插入到质粒pUC18中,并在大肠杆菌JM83中实现了克隆。对6个分离株的S1基因PCR产物进行HaeⅢRFLP分析,表明QD、TJ属于M41基因型,ZZ和GZ与T基因  相似文献   

11.
禽喘安对鸡霉形体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药散剂禽喘安对鸡霉形体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的药效学。结果表明,禽喘安按0.75%,0.50%拌料连续5天,对鸡霉形体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具有显著疗效,治愈率分别为92.50%,90%;试验结束时,试验鸡只的抗体反应阳性率分别为25%,50%,气囊平均损伤记分分别为0.33%,1.33%。  相似文献   

12.
SPF试验鸡在8、25日龄时接受了2次新城疫(ND)基础免疫,60日龄时分别以标准新城疫病毒(NDV)强毒株、中等毒力和弱毒疫苗株人工感染攻毒。应用单抗ELISA试剂盒,对所有试验鸡泄殖腔棉拭样品进行了30d的连续检测。结果表明:从攻毒后第3d起强毒株试验组检测出多例阳性,检出高峰分别在攻毒后第4~6d和11~15d,与鸡群症状表现的时间相一致;中等毒力和弱毒疫苗株对照组均呈检测阴性。本研究证明单抗ELISA试剂盒可以检测免疫鸡群中NDV强毒感染,为ND的监测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
鸡输卵管囊肿病的病理学观察及相关病原的初步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卡氏杆菌与鸡输卵管囊肿之间的关系,对42例自然发病鸡进行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并采取气管、肺脏、输卵管与卵巢组织块,经固定,脱水,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利用PCR方法对上述组织进行卡氏杆菌检测,并对其病原混合感染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卡氏杆菌可以引起鸡呼吸道感染和生殖道损伤,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呼吸道黏膜充血、肿胀,输卵管固有层腺体增多,卵巢中卵泡退化,呈空泡状;PCR方法对鸡群卡氏杆菌的阳性检出率为14%,组织阳性检出率为5.4%,且在被检组织中卡氏杆菌很少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4.
香石竹尖孢镰刀菌PCR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Mulljplex—PCR)技术检测香石竹尖孢镰刀菌纯培养和香石竹样品,并用分离培养技术加以验证。结果表明,PCR能特异地检测出所有16个香石竹尖孢镰刀菌菌株,并证实了昆明地区的香石竹尖孢镰刀菌为2号生理小种。PCR与分离培养技术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总体上PCR检测阳性率稍高于分离培养检测的发病率。PC能检测出接种7d后香石竹病原菌,而观察病症需20d。该项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适用于香石竹种苗的检测和病害流行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高辛标记的085 kb 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 C A V) 核酸探针, 对江苏某地区疑为 C A V 的15~30日龄病鸡的肝 D N A 样品进行斑点杂交。结果在被检的20份样品中有6份为阳性,阳性率为30% 。对相同样品根据已知引物(特异性扩增出 C A V 的058 kb D N A) 进行 P C R 扩增, 所得结果与斑点杂交相同。对应的病鸡血清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I F A), 有7份为 C A V 抗体阳性, 与 P C R 扩增结果的符合率为83% 。初步结果表明, 江苏某地区存在 C A V 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FPV野毒株是否存在REV基因整合现象,初步研究整合毒株致病鸡群REV的抗体变化规律、FPV感染组织细胞的病变及发病鸡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特征。【方法】自泰安及周边地区搜集的9例典型FP临床病例取其病变组织分离FPV,电镜观察FPV形态特征、PCR扩增REV-env和LTR序列、ELISA检测FP发病鸡群血清REV抗体变化特征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病鸡的病理学变化。【结果】9株FPV野毒株均有REV基因片段的整合,整合毒株使感染组织细胞的核由原来紧密球状变成较松散的螺旋状;FP患病鸡REV抗体阳性率显著升高;发病鸡除FP的一般病变外,同时显示脾脏、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的淋巴组织严重萎缩,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肝脏、十二指肠、肺脏等器官内的淋巴组织亦表现相应的病理变化;用分离纯化整合REV基因的FPV毒株对SPF鸡试验性感染表明:整合REV基因的FPV毒株试验性感染SPF鸡患痘后期REV抗体水平的变化及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与野毒株FPV自然感染鸡所致病变相同。【结论】泰安及周边地区流行的FPV野毒株普遍存在REV基因的整合现象,整合有REV基因的FPV野毒株的致病性已发生改变,具有REV的某些致病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白斑症病毒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养殖池塘患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诊断。[方法]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发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实验室检测与鉴定。参考Gen Bank中白斑症病毒(WSSV)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从中华绒螯蟹的鳃、肝胰腺、肌肉等组织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经过解剖观察,发现病蟹内脏器官无明显变化。从病蟹的肝胰腺和肌肉中未分离到致病菌。通过PCR扩增,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产物,测序比对显示扩增条带的基因序列与WSSV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6%。病理切片显示鳃和肝胰腺可见大量细胞核肿大细胞,与WSSV引起对虾组织的病变相一致。[结论]经初步诊断,确定引起中华绒螯蟹发病死亡的病原为WSSV。  相似文献   

18.
对肉仔鸡群暴发呼吸道病进行了部分细菌病源的分离鉴定,结果共分离出5种细菌,其中3种分别鉴定为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ehiacoli),克雷伯肺炎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和摩根氏变形杆菌(Mirabiliaprotus).另外两种尚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灵敏、特异、稳定的检测弓形虫感染的PCR法。[方法]检测弓形虫急、慢性感染鼠血清及组织中弓形虫速殖子DNA,并对检测感染鼠血清中弓形虫速殖子的灵敏度进行评估。[结果]急性感染鼠接种后18 h,40%的感染鼠被检测为阳性;接种后21 h,80%的感染鼠被检测为阳性;24 h以后100%的感染鼠被检测为阳性。慢性感染鼠接种后18 d可从肝、肺、脾、肾、脑组织中检测到弓形虫DNA。试验中检测到1个弓形虫,相当于0.2 pg的弓形虫DNA含量。[结论]结果为运用PCR法检测弓形虫感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病原分离鉴定、病理组织学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等方法,对一起疑似鸡痘病毒(FPV)感染的临床病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结果为阳性;将病料处理上清液经尿囊膜途径接种SPF鸡胚,可见尿囊膜上形成有灰白色突起的痘斑;将分离获得的病毒以背部接种1月龄的SPF雏鸡,感染雏鸡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在接种部位出现典型的痘疹,出现与自然感染病例相类似的临床症状;采集攻毒感染SPF雏鸡各组织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IFA检测,仅在感染部位皮肤的胞浆内见有特异性的嗜酸性病毒包涵体及绿色荧光信号,而其他组织脏器未见有阳性反应.确诊该起病例为鸡痘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型鸡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